慢性硬腦膜下出血 症狀多變,易被忽視

慢性硬腦膜下出血 症狀多變,易被忽視

2010/4/12(2022/3/15 18:36更新)

慢性硬腦膜下出血好發於老年人,平均發生年齡為63歲,詳細詢問病患病史,約只有50%病人可以追溯在症狀出現前一至二個月曾經有過頭部外傷之病史,由於臨床症狀非常多樣性,因此常被當成中風而送至急診,腦部電腦斷層掃描可作為確立診斷之工具。

澄清醫院平等院區 急診科 林毓宏醫師表示,慢性硬腦膜下出血之機轉與急性硬腦膜下出血完全不同,一般在頭部外傷後,可能產生硬腦膜下出血損及蜘蛛膜而形成硬膜下水腫,其後水腫受炎症反應而形成被膜,產生肉芽組織,有豐富之血管而形成類洞層,毛細血管多且脆弱,破裂後使得血液及血漿漏出而形成血腫。

硬腦膜是包在腦表面的一層結締組織,而在硬腦膜及腦表面之間的出血即定義為硬腦膜下出血。林毓宏說明,依受傷後出血出現的時間分成三種:

  1. 七十二小時內為急性。
  2. 三天後至三星期為亞急性。
  3. 三星期以後為慢性硬腦膜下出血。

慢性硬腦膜下出血的症狀多變,包括從輕微頭痛,意識障礙,說話困難到類似中風症狀,昏迷,肢體無力,或是癲癇發作。年輕者常以腦壓上升之症狀,如頭痛、嘔吐、視乳頭水腫、意識障礙或半側麻痺、知覺障礙、失語症等表現,而老年常以一些精神症狀如性格變化、無力氣、記憶力降低等來表現,易被忽視,應特別注意。

林毓宏解釋,腦部電腦斷層掃描可作為確立診斷之工具,單側慢性硬腦膜下出血常會合併腦中軸線偏移,而腦迴也會受壓迫而呈扁平,約有20至25%慢性硬腦膜下出血是雙側,慢性硬腦膜下出血在電腦斷層上的病灶訊號強度可以是高強度,等強度或是低強度,一般等強度的慢性硬腦膜下出血在電腦斷層上較難診斷,加作含顯影劑之電腦斷層可以幫助診斷。

手術治療是慢性硬腦膜下出血的標準方式,一般是開顱併顱骨鑽洞,切開硬腦膜及偽膜置入引流管,術後1至7日(平均2.1日)血水引流量減少,可以安排腦部電腦斷層追蹤引流效果而後再移除引流管。

林毓宏進一步說明,慢性硬腦膜下出血術後,在腦部電腦斷層上仍有硬膜下血水是很常見的,有78% 在術後10天的腦部電腦斷層上仍有硬膜下血水,術後40天則是15% 仍有硬膜下血水,一般約需半年才會完全吸收。一般術後預後不錯,百分之八十的病人回復至正常之功能,死亡率小於百分之一。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