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

無故持續倦怠 恐「慢性疲勞症候群」

無故持續倦怠 恐「慢性疲勞症候群」#心理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在醫學上,有一種「慢性疲勞症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或稱「神經衰弱」(neurathenia),指的是持續且無法回復的疲倦感,影響生活與工作,甚至造成失能,卻找不到確切的生理、心理疾病。治療慢性疲勞症候群 7大層面處方下手處方1)調整壓力來源/即使我們認為自己「意志」堅強,可以應付再大的壓力,然而,我們的「肉身」卻不是這麼堅強的。外在壓力的調整,也是需要的。處方2)改善失眠問題/失眠改善的患者,其壓力荷爾蒙可體松也可以更快地回復正常。失眠可能是「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維持因素,若能尋求專業醫療積極改善睡眠,能讓治療反應更好。處方3)漸進式運動治療/即使在病狀最糟的那一天,仍要運動,直到能夠忍受的最大活動量。你可以保持前一天的紀錄,但不能減少活動量。可以的話,逐日增加活動量。研究還證實,「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白天增加活動量,有助於夜間睡眠品質。處方4)認知行為治療/認知行為治療應用在「慢性疲勞症候群」,內容包含: 改變當事者對疲勞的不適當想法 增進面對、控制疲勞的自助技巧 增強當事者的自我效能感 減少對身體症狀的關注 逐步增加活動量  強化生理功能 提供人際心理支持接受治療的患者,疲勞和疼痛感都改善了。處方5)藥物治療/給予抗憂鬱劑,如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百憂解之類的藥物),即使沒有憂鬱的情緒症狀,也能夠改善「慢性疲勞症候群」。處方6)瑜伽訓練/日本九州大學的一項研究中,30位難治型的「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被隨機分為兩組,一組維持正規治療,一組為正規治療外加瑜伽訓練。結果發現,接受瑜伽訓練者,在二十分鐘的瑜伽後,就有明顯的疲勞與疼痛改善,長期下來,疲勞分數大幅降低。這證實了瑜伽訓練對於難治型的「慢性疲勞症候群」,有很好的輔助療效。處方7)自然療法/深受「慢性疲勞症候群」所苦、尋求醫療卻沒改善的患者,根本的病因可能出在慢性食物過敏,可說是「病從口入」。若患者清楚知道自己的慢性食物過敏原,並且知道是屬於嚴重、中度或輕度過敏時,就能在每天的飲食中細心地迴避它們,讓各器官、組織、神經細胞都不再陷入發炎風暴;同時,搭配提升粒腺體功能、抗氧化、抗發炎的營養療法,「慢性疲勞症候群」是能夠改善的。(本文摘自/在工作中自我療癒/商周出版)

「小三」出現 破壞婚姻最大因素

「小三」出現 破壞婚姻最大因素#心理疾病

婚姻情感中的三角問題成為現代人際關係中的焦點之一。臺北市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針對民眾可能出現的各類心理困擾,也開發提供多元的心理衛生服務,針對外遇議題開辦療癒團體,並委託「呂旭立紀念文教基金會」同時開辦外遇議題團體諮商,協助面對伴侶外遇或曾經遭受伴侶外遇民眾,學習面對問題的勇氣及自我成長。內政部統計,99年我國共有5萬8,037對夫妻離婚,平均每千位有偶人口有11.5位離婚,平均每日離婚對數為159.0對,有偶人口離婚率為11.45%。而外遇問題也常在夫妻之間發生,影響婚姻關係導致離婚。中華民國婚姻危機處理協會調查指出,離婚的主要原因包括:配偶外遇、個性不合、婚姻暴力,可見外遇問題的確成了破壞婚姻的重要因素之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社工科主任董秀珠指出,夫妻間妻子們對於配偶外遇的反應、衝擊都明顯而強烈,因此而自殺自傷,以及影響小孩心靈等。松德院區精神科醫師劉宗憲表示,在門診中因為外遇問題求診的人,可能被診斷出有環境適應障礙、睡眠障礙、憂鬱症與焦慮症等。一旦出現外遇困擾,心情受影響時,最好尋求精神衛生專業人員協助,別等到症狀嚴重才求助,而造成治療複雜度及延長治療時間,甚至導致後續產生的不幸事件。延伸閱讀「情感出現三人行」:http://www.uho.com.tw/sex.asp?aid=11945

聆聽憂鬱的心情

聆聽憂鬱的心情#心理疾病

花蓮縣衛生局、慈濟醫院與東區精神醫療網、精神健康基金會、花蓮市公所合作成立的花蓮精神健康學苑,將在十二月二十日下午二點在花蓮市公所三樓簡報室舉辦第六場「優築生命.豐富人生」系列講座,由花蓮慈院精神醫學部李浩銘主講「聆聽憂鬱的心情」。 精神健康的維護,必須每天從自已的生活習慣做起!為了讓人人了解保養頭腦,體驗精神健康的生活方式,花蓮精神健康學苑自七月起成立以來,每月舉辦一場「優築生命.豐富人生」系列講座,已連續邀請五位精神科醫師、心理諮商師免費引導鄉親善用壓力,有效發揮腦力,堆疊幸福,很受好評。 憂鬱症,是一種陰霾般的低潮情緒籠罩的心理疾病,宛如織網般地難以揮去,而不是一種短暫可消失的情緒低沈。人生中或多或少會碰到極大的挫折與壓力,或因人際情感因素、家庭因素、經濟因素、工作或學業的困擾等諸多壓力事件,情緒無法獲得有效的抒解,週而復始一再累積,很快就會產生「憂鬱」情緒。 大部分的人的情緒低落一陣子後,可以再開朗起來,但少數人因為遺傳因子或個性使然,再加上壓力的累積,又缺乏適當的情緒調節與良好的社會支持,使情緒狀態延伸為一種病態,以致於心情與行為都受到影響,產生無法脫離的低落情緒;嚴重者甚至以自殺結束生命。 第六場「優築生命.豐富人生」系列講座二十日下午二點在花蓮市公所三樓簡報室登場,將由李浩銘醫師以「聆聽憂鬱的心情」與社區民眾分享情緒管理的訣竅,幫助鄉親自在地「收放」喜怒哀樂等情緒,進而提升生活品質,活出快樂幸福人生。歡迎對身心健康及保健有興趣的鄉親前來聆聽與分享。公教人員可申請研習學分認證,洽詢或報名電話(03)8580631、傳真電話(03)8578252。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