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

總在意別人怎麼說?傾聽內心找回自己

總在意別人怎麼說?傾聽內心找回自己#傾聽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陳志恆諮商心理師表示,前些日子,好友大正很苦惱,來找我訴苦,原來是他被同事誤會了。有一天,大正因為身體不舒服,下午向公司請假去看醫生。過了幾天,有個別的部門的同事,神色緊張地告訴他:「你知道嗎?你們單位都在討論你耶!」大正感到不解,同事接著說:「他們說你是個偽君子,選在公司最忙碌的時刻,裝病去看醫生,其實是和女友約會!」大正聽了很驚訝,心想怎麼會有這樣的事?搞清楚事態後,才知道,原來請假的那天下午,在診所候診時無聊,滑著手機便把上週末和女友一同去喝下午茶的照片上傳臉書,被同事誤以為裝病去約會。還有同事說得更難聽:「裝病還不知道掩飾,真不把公司放眼裡!」而大正也感覺得出來,辦公室裡瀰漫著對他的敵意與不滿,這讓大正陷入苦惱中,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你有試著向同事澄清嗎?」我問。「有呀!幾個平常熟識的同事都能諒解,但還是有幾個同事對我很不滿,甚至去上司那裡告狀。我擔心越描越黑,也不敢再多講。」「但我心裡又覺得委屈,嚥不下這口氣,我該怎麼辦?」見大正頗為心急,我試著釐清:「好像,你覺得,能做的都做了,但仍無法改變現況,是嗎?」大正點點頭。我說:「好吧!看來,也只能接受了。也就是,只為自己能做的負責,至於別人,嘴巴長在他們臉上,要怎麼說,我們也管不著呀!」「可是,我女友說,一定要跟他們講清楚、說明白,不能這樣平白被誤會!所以,我是不是要再嘗試去向他們解釋清楚呢?」我正想接話,大正又說:「可是,我爸說,人在職場上要以和為貴,努力盡自己的本分,下次小心一點就好了,而這時候就是要保持低調。」我覺得也頗有道理的;大正又開口了:「我聽某個同事說,我平常在公司為人還可以,行得正不怕別人說閒話,他說他會挺我!」見他搬出許多人的說法,看來已經徵詢過許多人了。於是我問:「那麼,你自己比較想怎麼樣呢?」突然間,他沈默了。想了一會兒,又打算想端出另一個人的高見,我連忙打斷:「我知道,你很在意身旁的人怎麼說,但我想問的是,你自己的想法。」又是一陣沈默,最後他終於開口,吐出了幾個字:「我不知道……」。如果一個人總是過度在意別人的看法,很容易忽略去探問,自己心中想要的是什麼?這時,若又得到其他意見,就算再有道理,一開始會感到如獲至寶,接著再拿著新的意見去問別人:「這樣做好不好?」可以想見,他永遠在徵詢別人的看法,永遠覺得別人的想法很重要,但卻永遠做不了決定。因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這便陷入惡性循環中!一開始,他在意別人怎麼說;接著,越來越不信任自己的想法;到最後,只能依賴別人的觀點過生活、做決定。而當不同人的觀點互相衝突時,他便慌了:「究竟該聽誰的好?」、「不然,再問問其他人好了」,沒完沒了。過去在學校裡服務,也常遇過把別人的話掛嘴邊的孩子。孩子來找我求助時,會告我哪些人跟他說了什麼,又有哪些人,跟他說了什麼其他的,然後問我:「老師,你覺得我該怎麼做才好?」「參考了這麼多人的意見,你仍然無法做決定,那麼我說了什麼,對你大概也幫助不大吧!」當我這麼說時,孩子會突然愣住。我接著就問:「告訴我,你自己的想法是什麼呢?」;「告訴我,你希望事情有什麼不同?」;「告訴我,你希望情況有什麼轉變?」;「告訴我,你期待看到最後的結果是什麼?」;這些問題,都是在幫助個案把思考的焦點往內擺,放在自己內心的期待或需求上,看見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但這些問題,其實很難回答;因為,過度在意他人看法的人,習慣把自己縮得很小,把別人放得很大,認為別人的想法總是對的,而難以信任自己的判斷,更忽略了自己內心的聲音,久了,就「失去自己」了!然而,其實這樣的人,早就把自己搞丟很久了。也許從小在家庭中,也許在求學生活的某個階段,他們便無法信任自己的判斷,認為自己不重要、沒價值,他們不知道自己正在貶低自己,同時,對自己的觀感與認識,又全都建立在別人怎麼看待他們上。可以想見,他們會遇上的困擾,大概都與別人如何評價與看待他們有關,就像來找我訴苦的好友大正那樣。聽取別人的意見絕非壞事,人際互動上也要適度在意別人的眼光,這往往能幫助我們修正自己的行為,與群體相處得更好。然而,如果只把別人的答案當正解,那麼肯定是危險的——我們正把人生的主導權,一步一步地往外奉送。而最後無論結果如何,我們是否願意承擔呢?還是透過怪罪別人,來逃避責任?或許,我們內心最恐懼的,是害怕面對那個連自己都不喜歡的自己吧!如果,你正是容易過度在意別人怎麼說的人,請在面臨每個抉擇,多方聽取各種聲音的同時,也試著停下來問問自己:「那麼,我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呢?」當你習慣這麼問時,你便有機會傾聽內心的聲音,一次又一次,漸漸地把自己給找回來。(文章授權提供/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要交際人脈 傾聽比表達自我更有效!

要交際人脈 傾聽比表達自我更有效!#傾聽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雖然大家都不願意承認,但我們其實非常喜愛談論自己。實際上,人類的口語輸出有30%至40%都投注於自我揭露。在推特與臉書這類社群媒體網站上,這個比例更是膨脹到80%。傾聽對方說話 對方因表達自己而愉悅哈佛大學的神經科學家黛安娜‧塔密爾與傑森‧米契爾發現,人在談論自己時,大腦會出現一些變化——構成中腦邊緣多巴胺系統的大腦區域會變得更活躍。看到關鍵字「多巴胺」沒有?談論自己會帶來愉悅感。在一項實驗裡,參與者甚至為了揭露更多關於自己的資訊,願意放棄金錢——沒錯,人願意付錢獲取表達意見的特權。這就是卡內基的名言「要成為有趣的人,先要對別人感興趣」背後的科學,也是我的沉默誓言效果那麼好的原因。當你對別人感興趣,當你聆聽,當你讓別人說話,他們就會感到愉悅。立下沉默誓言之前,我的腦子總是轉個不停,想著接下來要說什麼。忙著想話題 反而分心而冒犯別人我沒辦法真正把別人說的話聽進去,因為我太忙著要想出風趣的笑話、精采的故事及巧妙的回應。這種互動方式非常糟糕,我非但不專心,也因為分心而冒犯了別人。後來,我意外發現,沉默為我贏得的朋友竟比以往的過度熱切還要多。這是否意味著我們都應該在互動中保持沉默呢?當然不是。對別人感興趣只是第一片拼圖而已。1)當你提出一句促使大腦分泌多巴胺的談話刺激素,並聆聽對方的回應時,對方就會因此感到愉悅。成功!不過,真正的重點在於你接下來做的事。2)你有沒有重視對方說的話?你聆聽的重點是什麼?你怎麼回應對方的自我揭露?精采的互動不會只有單方面。3)重點是沉默不只幫助我學習如何避免插嘴,也教導了我一種新的聆聽方法。(本文摘自/和任何人都能愉快相處的科學/方智出版)

孩子渾身是刺?試著聽他說

孩子渾身是刺?試著聽他說#傾聽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個案的葬禮,也是至今唯一的一次,而我,忍不住在心裡反覆想著:這一場葬禮,是不是有機會可以避免?渾身是刺的孩子「是我爸媽要我來的,但我不需要跟人談,你別白費力氣。」初次見面時,他說,活像隻刺蝟,卻也直率而坦白。希望藉由輔導了解孩子「我明白,因為你的語氣已經傳達出你有多不爽。」我不受影響,倒是他自己聽了後忍不住「噗哧」一聲笑了出來,嚴格說來,他不算是我的個案,更不是我的學生,純粹只是因為他的父母曾與我在同一個義工單位服務,有些許交情,所以希望我能夠與他們正就讀高三資優班的兒子談一談。至於這對父母的訴求,他們不好意思明講,但因為已被許多家長請託過,所以我心裡大概猜得出來,「雖然我認識你爸媽,但我不是他們的『打手』,更沒有領他們的薪水,所以也毋須『效忠』他們。」我喜歡直來直往,聽到「打手」、「效忠」這些字眼,他笑得更開了,「你真的很有趣,跟其他我爸媽找來『輔導我』的人很不一樣,夠直白。」「看來,我不只不是第一個『官方代表』,可能連十名內都排不進去?」我們相視而笑。父母擔心達不到他們的期望第一次見面的剩餘時間裡,就在聽他分享「遇過哪些種類的『官方代表』」中度過,看著笑逐顏開的他,我知道:他的防衛,放下了,資優生的原罪從小到大,不只一路就讀資優班,在資優班裡更是名列前茅,大家都說他是「準醫科生」,這個向來孝順、聽話的孩子,讓這對父母很自豪。但,特別的是:高中二年級以後,他的成績明顯滑落很多,「再這樣下去,怎麼上得了國立大學醫學系?」他父親憂心地說,母親則在一旁靜默不語,與這孩子接觸幾次後,他學習上的天賦以及聰明的模樣,都令我印象深刻。從不問孩子喜好 說過也當沒聽到我不禁萌生好奇:成績退步,是他「不為」?還是「不能」?隔週見面時,我轉述了他爸爸的話,「奇怪,為什麼成績好,就一定得念醫學系?」他嘲諷地說,嘴角牽動了一下,「那你愛什麼系?」我直接破題,「生命科學系。」他回答得也俐落,「但我爸媽眼裡只有醫學系,從來不問我喜歡什麼,即使我說過,他們也假裝沒聽到。」「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讓成績爛到上不了醫學系,就可以做自己。」我歪頭看著他,「我果然不能小看你!」他說完,偌大的空間裡,留下我們兩個人清朗的笑聲。(本文摘自/鋼索上的家庭──以愛,療癒父母帶來的傷/寶瓶文化出版)

培養青少年競爭力 實踐這5點!

培養青少年競爭力 實踐這5點!#傾聽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達菲建議我們應該對孩子們在螢幕前所觀看的內容表示好奇心、感興趣,去了解內容,以及裡面所播出的是否流行於孩子之間,而不要武斷地批評和說教,最重要的是,關注孩子對此有什麼看法,達菲說:「青少年喜歡當專家或老師,這會培養他們的競爭力,應對他們正投注的事物表達興趣,而別去說教。」釋出善意 建立起孩子的信心更甚於其他世代,當今的孩子們不是離開家庭,就是在家裡從事一些孤立的活動,藉由限制他們在螢幕前的時間,並且當他們在家時,也和他們聊聊所投入的活動(別做過頭了)──你可以在此同時釋出善意,並建立起孩子的信心。當然,在為孩子訂下使用螢幕時間限制的規則前,先檢視自己拿著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黑莓機和筆記型電腦等在孩子面前的形象吧,帕姆最近看到一位父親噗通一聲坐在沙發上陪他的孩子,而他自己那天已經在電視機前待上4個小時了,她心想:終於可以有個很棒的親子時間了,沒想到這位父親拿出平板電腦繼續工作,遺憾的是,只是親近孩子,並不等同真正的關心。減少在螢幕前的時間或許可來個親子間的約定:在牆上釘一張圖表,在欄框上寫下你和孩子的名字,來記錄彼此待在螢幕前的時間,也藉此減少在螢幕前的時間,此外,或許可以在家門口放一個箱子,每天限制大家必須將電子產品擱在那兒幾小時不用,至少在晚餐時間不要拿出來使用。有一位學校圖書館員成立了一個男孩圖書俱樂部,他很好奇、也同時注意到大部分加入俱樂部的男孩們,都來自社區內一個家族。他問這些父母們:為何這裡每個孩子都如此熱愛閱讀?他們回答說:「我們都嚴格地限制孩子們在螢幕前的時間。」以閱讀來爭取更多在螢幕前的時間1) 一般來說,建議每天讓孩子們在螢幕前的時間不要超過2小時,除非在你同意的特殊狀況下,讓孩子以閱讀來爭取更多在螢幕前的時間──這個訊息可以讓他們知道,在家裡,閱讀時間比在螢幕前的時間來得重要。2) 小學生不准在房間裡上網和看電視,這對大腦的影響和發展是不利的,科技只會剝奪孩子專注力和學習力。3) 嚴格遵守電影和電玩的年齡限制規定,在電腦上設定密碼保護、將電視機上鎖,或使用任何方法讓孩子們遵守你的規定。4) 可能的話,和孩子一起看電視和聽音樂,並留意歌詞的內容,當你們碰到反感的題材時,問問孩子有什麼想法,別對孩子說教,詢問他是否想聽聽你的意見。5) 關掉電視機,而且晚餐時間不准使用行動電話,研究證實,晚餐時間會與父母親聊天的孩子,在校成績比較優異。(本文摘自/閱讀,逆轉男孩學習力/大好書屋出版) 

別再說教 傾聽也是一種愛

別再說教 傾聽也是一種愛#傾聽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有多少家長,是以「藉著溝通之名,實則行說服之實」的呢?在跟女孩們的相處之中,我日漸行走得宜,是因為我知道,「傾聽」的最終目的不是說教,更加不是批評,陪伴女孩們成長,我們總想給她們滿滿的愛,我們期予這些愛足以讓她們去應對生活中的每一份挫折。陪伴中不可或缺 非傾聽莫屬陪伴中必不可缺的一劑,非傾聽莫屬,透過傾聽,我們足以看到孩子另一個內心世界,而透過傾聽,我們才能毫無障礙地行走於孩子們內心的花園,看見孩子們內心的缺失,亦或是見證她們因你給予的愛,而讓內心變得豐盈飽滿。感歎時光流逝 也見證彼此的成長女孩們的記憶力驚人,幾天前的事情我可能已經忘記,但她們卻仍舊記得幾個月前的事情,順著記憶之繩可以清楚地找著線索理出情節,姐妹倆還會互相補充彼此的記憶,我們常玩的遊戲之一叫作「翻記憶」,就是講起過去的一件事情,彼此分享再補充,往事浮於心頭,我們感歎時光流逝,卻也見證彼此的成長。曾受到別人幫助 從此也願意幫助別人有一次,我陪姐妹倆玩遊戲,我們列舉生命中對自己影響最深的人,是什麼事情讓你感動或難過?我跟女孩們分享兒時母親對我的關愛照顧,以及語文老師對我的讚美讓我從此與文字結緣的感動事件,小女兒說出曾受到同學的幫助讓她感覺很貼心,從此她也願意伸手幫助別人,大女兒此時抬頭問我:「是不是難過的事情也可以說?」「當然,我很願意聽。」「可是……我又不知道要怎麼講。」從女孩們出生至今,我跟女孩們之間無所不談,此時的她們心底裝有秘密?到底是什麼困惑讓她不知道怎麼講?她的擔憂與顧慮是什麼?微博有個ID名叫「說給樹洞聽」,很多陌生人皆將自己的秘密交託給那個樹洞,人人皆有傾聽的能力,但在傾聽的同時還要替她保密,讓交託自己秘密的人心裡有份安全感。祕密樹洞 絕對不讓第3人知道想到此,我小聲對女孩說:「姐姐,你就把媽媽當作是一個秘密樹洞,你把所有的秘密都告訴我,我呢?負責幫你保管這些秘密,絕對不會讓第3個人知道,好不好?」「真的不會有第3個人知道?」我點點頭:「等你想說的時候,隨時都可以來找媽媽,媽媽非常樂意聽你說你的小秘密,不管多晚,我都會等你喔。」(本文摘自/聽孩子說,勝過對孩子說/時報出版)

適時放手 別讓愛變得沉重

適時放手 別讓愛變得沉重#傾聽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你說:「他應該要……我想要他……」你為他尋找個性的範例,為他尋找你渴望他擁有的人生,即便周遭是平庸和沒有價值的人事物,即便周遭一片灰暗沉悶,人們汲汲營營──微小的擔憂,若有似無的嘗試,平凡的目標……不被滿足的希望,咬噬人心的遺憾,永恆的懷念……四處都是傷害,冷漠讓人麻木,虛偽讓人無法呼吸,有尖牙利齒的,會去脅迫他人。在你是回憶和習慣 在他是變化和希望安靜的遁入自己的內心,他們不只會受苦,也會變壞變髒……他應該成為什麼人?領導或小職員,司令或士兵?還是快樂就好?快樂在哪,什麼是──快樂?你知道通往快樂的路途嗎?有任何人知道那條路嗎?你是否能克服……?如何預見,如何庇護?就像一隻在生命洪水上飛行的蝴蝶,要如何持久,又不失去飛行的輕盈?要如何變得堅強,又不讓翅膀疲憊?也許給他你自己的例子,協助,建議,話語?如果他把它們拋開呢?15年後──他的眼睛會看向未來,而你──將回顧過去,在你體內是回憶和習慣,在他體內是變化和頑強的希望,你懷疑,他期待信任,你恐懼,他無所畏懼,如果青春不嘲笑、咒罵、輕蔑,它總是會想要改變有瑕疵的過去,應該是如此。讓他去尋找 只要不迷路然而……讓他去尋找,只要不迷路,讓他往上爬,只要不往下摔,讓他去整理森林,只要不流血,讓他去搏鬥,只要小心一點──小心一點,他說:「我有不同的意見,你管得夠多了。」所以你不信任我?所以你不需要我了?我的愛讓你感到沉重嗎?輕率的孩子,不懂事的孩子,可憐的孩子,不知感恩的孩子。(本文摘自/如何愛孩子/心靈工坊出版)

婆媳戰爭為爭權?傾聽才能雙贏

婆媳戰爭為爭權?傾聽才能雙贏#傾聽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婆媳問題在台灣的文化中,常常是ㄧ個難以兩全的習題。兩代女性因為婚姻而進入同一個家庭,原本應是ㄧ家人,卻常因為諸多的緣故而無法圓滿。除了生活習慣的差異外,現今社會型態與生活方式大為改變,現代婦女在跳脫傳統文化的束縛後,高度的自我覺察,也使得兩代之間的不同越漸明顯。試圖打破權力結構 致婆媳問題產生基隆市衛生局心衛中心指出,不同未必會形成問題,家人間互動關係的方式,才是將這個差異推向更大的鴻溝或是可以相互包容、欣賞的關鍵。學者認為婆媳子(夫)三者之一所顯現出的問題行為,不代表是各自的問題,而是整個家庭系統不正常運作的影響。過度的(父)權力結構下,限縮住家人的關係要在上下之別的架構下發展,對新加入的家人而言,往往是ㄧ個嚴峻的考驗。傳統女性嫁入夫家後大多選擇含淚忍受,但現代女性多數不願意接受這個考驗,甚至試圖打破這個權力結構,婆媳過招的諸多問題於是產生,當然也不乏公公與媳婦過招之事件。權力拉扯 只會帶來雙輸局面基隆市衛生局表示,現代婆媳過招所產生的問題反映的是ㄧ個權力拉扯的互動模式,在此互動模式中,關係的結果多數是以輸贏或雙輸為結局。舉例來說,婆婆最終取得廚房的占領權,或是媳婦強勢以健康為後盾,改變家人的飲食習慣。但細想爭輸贏的背後,贏的ㄧ方心理要的,是主導權還是控制感?是權力慾、認同感、亦或是重視感?細問這些過招無數回合的婆媳們,最後反倒啞口無言,連自己的初衷都茫茫然了。導致權力拉扯互動模式最糟糕的結果,就是雙輸。創造婆媳新關係:傾聽、認同現代婆媳新關係,期待家庭中的每個人都能活出自己且兼顧關係,讓家庭中的每個人都能被照顧到,每個人都是贏家。基隆市衛生局指出,唯有將權力棒交到每人個手上,才有辦法達到這份新關係。媳婦的新加入,可以是一份衝擊,同時也可以是一個改變的契機。珍視彼此,認真傾聽心底的需要,給與彼此所需的情感認同,良性交流的同時,傳遞到對方心中的感受就是愛,基於愛而存在的關係,必是雙贏的關係。

化妝品無防蚊功效 認明DEET遠離病媒蚊

化妝品無防蚊功效 認明DEET遠離病媒蚊#傾聽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登革熱疫情緊繃,又適逢學校開學,家長們為預防學童被蚊蟲叮咬,防蚊液產品也成了開學必備用品。食藥署提醒民眾,市面上防蚊液產品種類多元,主要含有DEET,並強調,化粧品不具有防止蚊蟲叮咬效能,選購前要認明產品的標示及使用方法,才能購買到符合需求的防蚊液產品。精油防蚊效果未確認 民眾購買應注意標示食藥署表示,目前市面上用於人體皮膚之防蚊液產品,主要分為兩大類,包含「具藥品許可證之防蚊液」及「精油類防蚊產品」。1) 具藥品許可證之防蚊液/主要含有DEET(diethyltoluamide)成分,目前列屬藥品管理,其上市前須經審查其效用、安全及品質,正常使用不致產生毒性,可影響蚊蟲嗅覺,塗布身上後通常藥效可維持數小時,建議需長時間待在戶外或至蚊蟲較多的地方時,應優先選用此類產品。民眾購買時,可檢視其產品包裝是否有衛生福利部核准字號。2) 精油類防蚊產品/常見的精油成分包括香茅精油、檸檬胺精油等,列屬於一般商品,例如民眾於市面上常見販售之草本防蚊精油、防蚊噴霧及防蚊手環等產品,惟其具揮發性作用短暫,需時常補充才能持續發揮作用,但該類產品防蚊效果並未經確認,倘市面上販售該類產品宣稱可預防登革熱者,則違反藥事法,可處新臺幣六十萬元以上二千五百萬元以下罰鍰,其違法物品沒入銷燬之。防蚊非化妝品功效另外,化粧品不具有防止蚊蟲叮咬效能,且前行政院衛生署已於102年3月26日發布修正,明文規範「減少/防止蚊蟲叮咬、防蚊」,非屬化粧品效能之宣稱,民眾購買這類產品,更應該小心留意,看清楚產品標示,依產品說明正確使用。食藥署提醒民眾,使用防蚊液產品前須詳閱產品說明書,並依說明書所列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項使用,以達預期之作用及安全性。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