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機

7成5耳機族聽力異常不知  聽咬字混淆常需「再說一次」恐微聽損

7成5耳機族聽力異常不知 聽咬字混淆常需「再說一次」恐微聽損#耳機

你是耳機不離身的音樂一族嗎?一般人搭乘捷運時,為了享受片刻音樂時光,通常會將耳機音量調至蓋住外界噪音,但這樣的音量其實已近100分貝,高於85分貝音量就會對耳朵造成傷害。電聲大廠美律調查指出,台灣有超過75%的20~49歲用耳機民眾,近3個月有出現耳朵異常情形,不可不慎。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資料顯示,台灣約每100人就有1人有輕度聽力問題。美律實業表示,聽力損傷有分輕度、中度、中重度、重度以及全聾。常見的微聽損,全名「輕微聽力損失」,是較為輕微的聽力受損,雖然一般情況微聽損患者仍可聽到聲音、與他人正常溝通,但在特殊情境中,微聽損患者的聽力已受到影響。 吵雜環境中聽耳機,長期超過85分貝就會影響 富聆助聽器聽力師陳雪霞指出,微聽損一開始可能會有語音辨識問題,例如「鞋」子聽成「茄」子,或者常需請別人「再說一次」,一旦發現警訊,就應盡早就醫。 美律實業電聲產品事業部處長吳夢璠表示,聲音是否會損傷聽力主要取決於3大要素:聲音的大小、時間長短及離噪音源的距離。搭乘捷運將音量調大至蓋住外界噪音,其音量可能已近100分貝,長期會對聽力造成莫大傷害,像年輕人喜歡在吵雜的環境裡,戴上耳機並將音量調到最大,這些小動作,都會造成耳朵的負擔。 平時不播放超過音量60%,超過60分鐘就應休息 國際上對於聲音的安全標準是85dB(分貝)。但音量dB計算公式為指對數函數型,差3dB音量等同於就相差1倍,譬如85dB跟88dB看似相差不大,但耳膜承受的音量壓力已增強1倍。一般人若無法得知耳機分貝數的大小,建議遵循66法則,也就是不超過播放設備之音量的60%,同時連續使用耳機60分鐘應該要休息一下。 吳夢璠補充,耳力損傷並非0或1,而是一條漸進式損傷的過程,現代人雖然耳機使用非常頻繁,但有賴於科技的進步,不論是抗噪耳機或具有聽力保護裝置的產品都非常多,選擇適合自己使用習慣及喜好的耳機,並遵守66法則,才能聰明的保護聽力,享受聲活。 美律實業為推動微聽損倡議,與中山大學聽語系及台中教育大學完成台灣唯一一份結合聲學與聽力保健的教案,深入校園倡議;同時,也邀請高中生,前進美律研發總部,透過耳機DIY體驗營,讓學生不只了解耳機,更知道保護聽力。 3月3日是國際愛耳日,美律實業總裁黃朝豊表示,未來除持續倡導全球耳力健康,也歡迎更多的企業一起加入倡議的種子,一起維護民眾聽力健康。

台灣「聽損」人數破 12 萬 最新微聽損調查:20 世代「耳力」最弱、40 世代耳機開最大聲

台灣「聽損」人數破 12 萬 最新微聽損調查:20 世代「耳力」最弱、40 世代耳機開最大聲 #耳機

自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台後,台灣人的生活出現了極大的轉換,民眾紛紛戴上口罩、長期待在家中學習、工作,以預防疫情傳散。然而居家生活卻帶來意想不到的「後遺症」-聽損。研究指出,隨著遠距學習、工作的時數增加,電子產品、耳機的使用頻率、持續時間不斷增加,而聽力損失與個人聽力設備之間的關聯性也獲得證實。為呼應WHO今年「謹慎用耳,聆聽聲活」(To hear for life, listen with care)的口號,美律實業委託天下雜誌發起微聽損大調查,結果顯示已有超過75%的民眾近三個月出現耳朵異常狀況,恐有聽力損傷風險;調查亦指出民眾不分世代,均缺乏保護耳朵的知識,希望可透過此調查,讓大家正視耳力健康! 不是聽不清楚這麼簡單!每百人就有一人有輕度聽力損失 「蛤? 你說什麼,大聲一點!」這是你日常的招呼語嗎?聽不清楚可不只是對方講話再大聲一點這麼簡單!林口微笑親子耳鼻喉科張弘醫師指出台灣約有12萬的民眾有聽力損失的問題。如同近視可依據深淺分類,聽力損傷也可分為輕度(俗稱:微聽損)、中度、中重度、重度以及全聾。而造成聽損的原因,可能為先天性或後天性因素;先天性聽損原因包含遺傳性及非遺傳性(如母體胎內感染、新生兒低體重、缺氧、嚴重黃疸)、後天性成人聽損則與疾病、外傷及噪音相關。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資料顯示,台灣約有69,587人確診為微聽損,相當於每100人就有1人有輕度聽力問題。「如同近視需要矯正,聽力問題也需要透過正確的方式改善,如調整電子產品音量、配戴助聽器等,才可有效抑制聽力惡化。」張弘醫師進一步說明,許多研究都指出對整體環境的感知降低情況與聽力損傷可能相關,且增加了大腦認知的負擔,進而影響維持平衡感及步態的平穩,導致跌倒風險提高,也增加了住院及死亡的風險。 中山醫學大學語言治療與聽力學系教授羅敦信表示,根據202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告,超過35分貝即算是會對生活造成「困難」的聽力損失。聽力損失人口數隨年齡增長而增多,60歲以上族群中有超過25%,患有具障礙程度的聽力損失。聽力損失未處置將導致溝通障礙、社交孤立、喪失自主能力、有可能伴隨焦慮和抑鬱、認知下降而失智等問題。正常聽覺能力的人往往不理解顯著的聽力損失衝擊,對於口語文字理解較慢的人視為智能下降,因此導致年長者退縮,以避免被貼上「慢」或「智能不足」的標籤。 另外,年輕成人使用耳機的情況也加劇聽力損失發生,根據Byeon (2021)針對南韓12至19歲532位年輕人之調查,發現每天平均在吵雜環境中使用耳機超過80分鐘者,呈現有聽力損失的比例為22.3%,比起每日少於80分鐘者高出4.7倍風險。 最新調查:20世代「耳力」最差、40世代用耳習慣則瀕臨危險值  為更加了解民眾的用耳習慣,天下雜誌聯合美律實業,針對近3個月有使用過耳機的20-歲49歲民眾調查(共回收1,874有效樣本)。結果顯示,20世代使用耳機時間最長,有近八成(77%)年輕人幾乎每天使用耳機,顯見娛樂型態的改變,讓20世代幾乎耳機不離身。此外,長時間、高音量的重度沉浸使用者以40-49歲最為突出,40世代不論在追劇、線上會議及學習上,用耳習慣均達高風險值(係指連續使用耳機超過一小時且音量高於60%),顯示其更有較高風險暴露於聽損風險之下。聽力師陳雪霞指出,若長時間超過這個警戒範圍,就會造成毛細胞的損傷,進而影響聽力;而聽力的損傷是不可逆的,建議民眾發現有聽力漸弱的問題,要盡快至耳鼻喉科尋求解答。 電聲大廠美律實業吳夢璠處長表示,國際上對於聲音的安全標準是85dB(分貝)。但音量dB計算公式為指對數函數型,差3dB音量等同於就相差一倍,譬如85dB跟88dB看似相差不大,實則耳膜承受的音量壓力已增強一倍,一般人若無法得知耳機分貝數的大小,建議遵循66法則,也就是不超過播放設備之音量的60%,同時連續使用耳機60分鐘應該要休息一下。 林口微笑親子張弘醫師分享,近年來進入門診求助耳力問題的民眾有年輕化趨勢,多數更伴隨時常耳鳴以及耳朵過勞的狀況,在深入了解後,通常與長時間、高分貝暴露在噪音下有直接關聯,建議民眾應定期進行聽力檢測。 非處方簽助聽器可望上路 造福更多微聽損者 聽力損失的成因及程度因人而異,患者針對不同頻率的剩餘聽力,都會對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無論程度嚴重與否,聽力損失都有可能會影響生活、學習及工作表現。張弘醫師指出,根據美國統計,成人聽損者平均等待十年才處置,顯示成年聽損者面對聽損的態度較消極。他呼籲有聽力問題的民眾應諮詢醫師專業醫療建議,目前可透過藥物及手術、助聽器及選用輔助聽力儀器。 張弘醫師也分享到,美國FDA將於今年建立,一個不需經由醫師開立處方簽的助聽器類別,若如預期在今年底通過後,部分聽力輔具可不需經過聽力檢查與驗配,即可在一般通路購買。他與聽力師陳雪霞亦聯合呼籲,聽力損失是不可逆的,民眾應留意電子產品、耳機等使用音量勿大於60%,且不要連續使用超過一小時,即可預防聽力的衰退!

帶耳機追劇突失聰 未及時治療損聽力

帶耳機追劇突失聰 未及時治療損聽力#耳機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熱愛帶著耳機追劇又有熬夜習慣的28歲上班族小靜,某日下班追劇時,突然發現左耳機沒有聲音,連換了兩副耳機後,左耳依然聽不見,趕赴急診掛號,醫師診斷為「突發性耳聾」,醫師表示若就醫有所延誤,恐怕較難恢復聽力。所幸小靜即時就醫,且經類固醇與高壓氧治療後,聽力恢復八成,近期已開始恢復正常生活。耳中風應把握黃金治療時間羅東博愛醫院耳鼻喉科張家宸醫師表示,突發性耳聾又被稱為「耳中風」,發生的原因多為不明病因,但也可能與壓力、病毒感染、自體免疫疾病、藥物、外傷、內分泌、血管阻塞或腫瘤有關。若確診為突發性耳聾,必須把握黃金治療時間,建議在發現聽力有異狀時,3天內就醫,並在2週內接受積極治療,以挽救受損的聽力,因為若延誤就醫,過了黃金治療期,聽力恢復的效果將大打折扣。類固醇加高壓氧治療 助聽力恢復目前針對突發性耳聾的治療方式,以類固醇治療為主,高壓氧治療為輔,類固醇可透過口服、耳內注射針劑或靜脈注射進行,臨床上,若於病發兩週內施以類固醇治療,大多可有不錯的治療效果,若再加上高壓氧治療,約有3/4的病人會感受到明顯的聽力進步。高壓氧助修復改善缺氧狀況高壓氧治療為在高壓氧艙內,透過吸2倍大氣壓力的純氧,使病人血漿中氧氣量大幅提升,以幫助組織修復、改善病變組織缺氧狀況與促進損傷細胞的新陳代謝,進而達到重建組織細胞的目的。危險族群為長期疲累、熬夜、壓力大青壯年張家宸醫師指出,突發性耳聾發病的族群,並不限於年長者,青壯年尤其是長期疲累熬夜壓力大的族群較容易發生。一旦發生後,若要治療效果好,便必須及早治療。一般若標準類固醇治療效果不如預期,會建議加上救援治療(耳內注射及高壓氧),以求在兩週內盡量恢復聽力。而高壓氧在突發性耳聾的治療上,對年輕人及初始聽力損失較重的病人特別有效。因此,考量聽力對年輕人的工作能力和生活十分重要,建議若突然單側聽力變差或突發耳鳴、頭暈等症狀,應及早就醫,確保聽損狀況獲得控制。若經診斷為突發性耳聾,除及早治療外,也建議調整作息、適當休息與充足睡眠,以避免再次復發。 

帶耳機聽音樂入眠 男大生險耳聾

帶耳機聽音樂入眠 男大生險耳聾#耳機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一位大學生睡前戴耳塞型耳機聽音樂竟睡著,隔天醒來發覺左耳聽力嚴重受損,猶如耳聾。澄清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朱繡棟表示,聽力受損幾乎是無法完全恢復,呼籲年輕人戴耳機聽音樂應遵守「二不一少原則」,不要音量太大、不要長時間聽戴、少用耳塞型耳機。一旦發現突發性單側耳聾,一定要立即就醫。一名19歲的男大學生,戴耳機「聽」了一整夜的音樂,第二天到學校上課,發覺老師講課的聲音好像變小聲,才驚覺自己耳朵有問題,立即前往醫院求診。朱繡棟表示,這名男大生經聽力檢查後,右耳正常,左耳的聽力是七十分貝(一般人的聽力為二十分貝),也就是他的左耳對音量七十分貝以上聲音才有反應,診斷為中度聽力受損,因為他的耳蝸底膜纖毛的感覺神經已受損。經藥物治療二週後,男大生的聽力雖然無法百分之百的復原,但已有長足的進步。朱繡棟指出,聽力受損應立即就醫,如果超過一個月以上未就醫,其恢復的機率就十分渺茫。朱繡棟表示,年輕人戴著輕便型的耳塞式耳機聽音樂,幾乎是隨處可見,如果不遵守「二不一少原則」,雖然未發生立即性的聽力受損,但日積月累也會造成聽力逐漸下降,在耳鼻喉科的門診中,年輕人聽力問題個案,有增多趨勢。朱繡棟強調,突發性耳聾也有可能是耳神經瘤、耳中風、病毒感染等原因,一旦發現聽力不正常,最好立即尋求專科醫師做進一步的檢查或診療。

邊走邊聽音樂 行人事故風險增3倍

邊走邊聽音樂 行人事故風險增3倍#耳機

很多人喜歡邊走邊聽音樂,但是這樣的習慣卻有可能讓自己暴露在危險之中,根據洛杉磯時報指出,在美國的研究統計發現,在2004年到2011年之間,有116個案例就是因為行人戴著耳機聽音樂,結果造成車禍。這項研究的作者表示,根據統計的結果可以發現到,戴著耳機走路的話,發生車禍的意外會增加3倍,他猜測這是因為聽耳機的時候,不容易聽到汽車鳴按喇叭的聲音,而且因為專注在音樂上,往往就因此而分心,沒有足夠的警戒心來應付突發狀況,自然就容易導致車禍受傷,所以該作者建議行人走路時,盡可能不要戴耳機聽音樂。

常戴劣質耳機聽音樂 易造成聽力受損

常戴劣質耳機聽音樂 易造成聽力受損#耳機

在捷運上很多人都會戴著耳機玩智慧型手機或是聽音樂,但是這樣的動作卻很容易造成聽力受損,根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美國密西根大學(Michigan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發現,過去的聽力受損大多是因為工作關係所導致,但是這幾年來發現,越來越多的聽力損傷是長期使用耳機所造成。發表這項研究的里克(Rick Neitzel)教授表示,根據最新的研究可以發現到,目前有超過三分之二的聽力受損病患,是因為長期使用耳機聽音樂所造成,這是非常嚴重的事情。里克教授解釋,因為目前的耳機品質很差,所以外面的噪音很容易影響到音樂的播放,於是人們就將音樂的聲音調大,試圖抵消外在的噪音,最後傷害的反而是自己。里克教授指出,研究團隊觀察了4500位紐約市的市民,結果發現人們在公車、捷運上最常做的就是聽音樂,而且聲音的音量高達72到81分貝,比一般人講話的聲音還要大聲,已經勉強算是噪音的水準。里克教授強調,如果人們長期暴露在這樣的音量下,反而更容易造成一些精神壓力、睡眠障礙與心臟問題等,所以聽音樂的時候,還是把聲音轉小聲一點,才不會造成聽力與精神受損。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