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菌斑

口腔清潔做對了嗎? 睡前刷牙更重要!

口腔清潔做對了嗎? 睡前刷牙更重要!#牙菌斑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採訪報導)根據國民健康局調查,多數國人每天刷牙2次,仍有9成民眾患有牙周病或牙齦炎。對此,牙醫師陳彥廷指出,其實光是刷牙、使用牙線,僅能清潔25%口腔,其他還有清潔不到的死角,建議正確的口腔清潔習慣,應包含刷牙、使用牙線以及漱口水等三步驟。與其他先進國家相比,台灣人漱口水使用比率低,僅1成出頭。陳彥廷表示,牙齒與牙齒中間的臨界面(牙縫)還有牙齒舌側面、內側等處,是牙刷與牙線難以清潔到的死角,刷牙完後使用漱口水,可有效減少牙菌斑,降低牙齦炎發生的機率。許多民眾會擔心漱口水中的酒精成分,會不會不宜天天使用,陳彥廷解釋,漱口水在口中停留的時間不會很久,跟牙齒的接觸時間短,其實影響不會很大,但不建議6歲以下孩童使用。另外,陳彥廷更進一步表示,正確的刷牙時間,應是三餐後加上睡前,尤其晚上刷牙更為重要,對牙齒的健康影響較大,因睡覺時口水分泌少,口腔環境變酸性,易滋生細菌,早上起床時的刷牙,只是為了消除不好的口氣;而標準刷牙時間為2分鐘,但一般成年人平均刷牙時間僅46秒,且應採取貝式刷牙法,將刷毛對準牙齒與牙齦交接處,涵蓋一點點牙齦,上排牙齒由上往下刷,下排牙齒由下往上刷,每個部份至少刷10-20下。陳彥廷提醒,刷牙、使用牙線後,應在使用漱口水,才是正確的潔牙三步驟,牙周病就是因為口腔清潔不夠完善,才會導致牙菌斑累積。建議漱口水應每天早晚刷牙後各使用一次,漱口30秒即可吐掉。物理性清潔(刷牙、牙線)加上化學性清潔(漱口水),才能徹底維護口腔衛生。

飯後要刷牙!否則半小時將形成牙菌斑

飯後要刷牙!否則半小時將形成牙菌斑#牙菌斑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不管長得多美,因為蛀牙或是缺牙,連微笑都不自然,如果是因為牙齒引起口氣不佳,與人交談時,都得保持距離,免得尷尬。其實每個人的口腔裡,都有許多無害的細菌,但當人們吃進食物時,有些細菌就會把這些食物當成養分,經過半小時,便形成牙菌斑,而在牙科門診中,「牙菌斑」是導致口腔疾病最重要因素之一。大部分的人都有經驗,用手指或是取一段牙線,摳摳牙齒和牙齦交界處,會清出一些黃白的污垢,這就是牙菌斑。根據國民健康局100年統計,5歲兒童齲齒盛行率為79.32%,即20.68%沒有齲齒。可見國人口腔保健觀念仍待加強。到底要如何正確刷牙呢?刷牙時一定要照鏡子,將牙刷以45~60度角,擺在牙齦與牙齒交接的地方,使刷毛進入牙齦溝。以2顆牙齒唯一個單位,左右來回(幅度不宜過大,幾乎在原地)輕輕地刷10次,以此方法刷完所有牙齒內外面。後方牙齒的咬合面,也是2顆來回地刷,全口牙齒刷完大約需要4~5分鐘。力道要輕,刷太用力會傷到牙齦, 如果聽到「刷刷」的聲音,表示太用力,刷牙的方式也不對,因為來回2顆地刷,幾乎不會發出什麼聲音,當刷牙出現分岔或彎曲時,就要換牙刷。正常情況下,一隻牙刷應該可以用2~3個月,如果在這之前刷毛就分岔或彎曲,表示刷牙的方法不對,力道太大。正常情況下,刷牙時牙齦不會出血,如果經常流血,就應懷疑是否得到牙周病,應儘速就醫。基隆市中山區衛生所主任謝鈴琴呼籲:潔牙的正確觀念,應該從小開始培養起。如果嬰幼兒或孩童可以接受刷牙,可要求至少3次,即3餐之後甚至是睡前再刷1次,每次至少3分鐘。但如果嬰幼兒無法配合時,每天2次,早餐後與睡前即可。

預防牙齒疾病 告訴你刷牙小撇步

預防牙齒疾病 告訴你刷牙小撇步#牙菌斑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潔牙的正確觀念,應該從小開始培養起。根據國民健康局統計,94~95年台灣兒童及青少年口腔狀況調查成果報告顯示,12歲兒童齲齒率為37.3%,17 歲青少年齲齒率提高至50.69%﹔92~94 年成年與老年人口腔健康調查顯示,成年人的平均齲齒盛行率甚至高達88%。數字會說話,可見國人口腔保健觀念仍待加強。口腔疾病最大殺手就是牙菌斑,大部分的人都有經驗,用手指或是取一段牙線,摳摳牙齒和牙齦交界處,會清出一些黃白的污垢,這就是牙菌斑。其實每個人的口腔裡面,都有許多無害的細菌,但當人們吃進食物時,有些細菌就會把這些食物當成養分,經過半小時,便形成牙菌斑,而在牙科門診中,「牙菌斑」是導致口腔疾病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既然牙菌斑這麼可怕,是齲齒和牙周病的源頭,每天要刷牙幾次才正確呢?如果嬰幼兒或孩童可以接受刷牙,可要求至少3次,即3餐之後甚至是睡前再刷1次,每次至少3分鐘。但如果嬰幼兒無法配合時,每天2次,早餐後與睡前即可。尤其是睡前要刷得特別乾淨,因為人再睡覺的時候,口腔幾乎不分泌口水,如果沒做好潔牙的動作,等於是給了細菌腐蝕牙齒的大好機會。很多人也有一個錯誤觀念,以為刷完牙,喝牛奶或是飲料這種不塞牙縫的食物,就不會蛀牙,其實只要是食物,都能成為細菌的養分。尤其是還在使用奶瓶喝奶的小寶寶,晚上入睡前通常有用奶瓶喝牛奶的習慣,喝完沒有潔牙,嘴巴裡還殘留著牛奶,就容易蛀牙,此時疼愛孩子的家長,可使用氟錠防蛀牙,劑量依據孩子的年齡向醫師請教。在牙刷的選擇上,盡量選用刷頭小,直排刷毛3~4排,橫排6~8排,兒童使用的牙刷,刷頭應依其年齡,選擇更小的兒童專用牙刷。刷毛軟硬適中,太軟的刷毛刷不掉牙菌斑,太硬刷毛會傷牙齦,有病患牙齦萎縮是因為刷毛太硬所導致。平常牙刷要準備2~3隻,尤其北部氣候潮濕,更應該多準備幾隻,牙刷要放置在通風處,完全乾燥再使用,有些牙刷設計有盒子裝著,這是為外出時所準備的牙刷,在家要避免使用,免得受黴菌侵襲,而正確潔牙動作應該是,一邊照鏡子,一個一個鄰接後面牙齦溝清,一顆一顆牙齒刷。全口牙齒刷完大約需要4~5分鐘,且在正常情況下,刷牙時牙齦不會出血,如果經常流血,可懷疑是否得到牙周病,國民健康局也提醒正確刷牙,才能讓牙齒保持健康。

進食完半小時 細菌便可形成牙菌斑

進食完半小時 細菌便可形成牙菌斑#牙菌斑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不管長得多美,因為蛀牙或是缺牙,連微笑都不自然,如果是因為牙齒引起口氣不佳,與人交談時,都得保持距離,免得尷尬。其實每個人的口腔裡,都有許多無害的細菌,但當人們吃進食物時,有些細菌就會把這些食物當成養分,經過半小時,便形成牙菌斑,而在牙科門診中,「牙菌斑」是導致口腔疾病最重要因素之一。大部分的人都有經驗,用手指或是取一段牙線,摳摳牙齒和牙齦交界處,會清出一些黃白的污垢,這就是牙菌斑。根據國民健康局100年統計,5歲兒童齲齒盛行率為79.32%,即20.68%沒有齲齒,可見國人口腔保健觀念仍待加強。到底要如何正確刷牙呢?刷牙時一定要照鏡子,將牙刷以45~60度角,擺在牙齦與牙齒交接的地方,使刷毛進入牙齦溝。以2顆牙齒唯一個單位,左右來回(幅度不宜過大,幾乎在原地)輕輕地刷10次,以此方法刷完所有牙齒內外面。後方牙齒的咬合面,也是2顆來回地刷,全口牙齒刷完大約需要4~5分鐘。力道要輕,刷太用力會傷到牙齦, 如果聽到「刷刷」的聲音,表示太用力,刷牙的方式也不對,因為來回2顆地刷,幾乎不會發出什麼聲音,當刷牙出現分岔或彎曲時,就要換牙刷。正常情況下,一隻牙刷應該可以用2~3個月,如果在這之前刷毛就分岔或彎曲,表示刷牙的方法不對,力道太大。正常情況下,刷牙時牙齦不會出血,如果經常流血,就應懷疑是否得到牙周病,應儘速就醫。基隆市中山區衛生所主任謝鈴琴呼籲:潔牙的正確觀念,應該從小開始培養起。如果嬰幼兒或孩童可以接受刷牙,可要求至少3次,即3餐之後甚至是睡前再刷1次,每次至少3分鐘。但如果嬰幼兒無法配合時,每天2次,早餐後與睡前即可。而健保局自93年7月起,推出兒童預防保健措施,凡5歲以下的兒童,都可以持健保IC卡到特約牙醫醫療院所,接受醫師的專業塗氟防齲齒處理及檢查,每年至多2次,只須付掛號費免部分負擔。

漫談齒顎矯正

漫談齒顎矯正#牙菌斑

文/台東基督教醫院 吳方芳咬合不正對患者造成的困擾,不僅是外表瞻觀,先天、後天顎骨位置不正常,除了會損傷牙齒和牙周組織,影響咀嚼功能以致消化吸收不良,也可能干擾舌頭運動,使得患者發音說話異常。何謂齒顎矯正王剛毅醫師說明,齒顎矯正是以各種矯正裝置,移動患者牙齒及引導骨骼,使牙齒排列整齊及咬合協調穩定。牙齒的著根之處是顎骨(分上顎骨、下顎骨),所謂矯正,正是矯正牙根在顎骨內的位置。藉由矯正裝置改善顏面骨異常發育,以及重新調整不整齊牙齒,可協助患者達到以下治療目的:恢復咀嚼功能,幫助消化及吸收。口腔衛生容易維持,預防齲齒及牙周病。發音正確。嘴唇的自然開合及齒列的完整。避免顳顎關節病變(可能引發偏頭痛等不適)。恢復臉型美觀自信。暴牙及戽斗針對上顎骨的發育大於下顎骨所致之暴牙,和下顎骨大於上顎骨所引發之戽斗,王剛毅表示,暴牙、戽斗的遺傳因子雖不容小覷,儘早接受齒顎矯正,可以有效矯正牙齒的不正常咬合和不協調的臉部曲線。所謂不正常咬合,就是當上下顎骨閉合時,上下牙床的牙齒不能對合。咬合不正類型有「骨骼性咬合不正」的暴牙和戽斗,還有「非骨骼性咬合不正」齒列擁擠和虎牙,其他還有前牙開咬型、深咬型、後牙錯咬型等。咬合不正對患者造成的困擾,不僅是外表瞻觀,先天、後天顎骨位置不正常(上下顎前後位置不正、上下顎垂直位置不正、上下顎寬度不正及其他),除了會損傷牙齒和牙周組織,影響咀嚼功能以致消化吸收不良,也可能干擾舌頭運動,使得患者發音說話異常。齒顎矯正的最佳年齡何時應進行齒顎矯正?成年人的齒顎仍能有效矯正嗎?王剛毅表示,民眾首先應慎選專科醫師,了解醫師曾在哪裡接受訓練?訓練多久?王剛毅認為三年的訓練期才足夠,建議民眾進行矯正之前,應先認識醫師。一般而言,矯正所需要的時間如下:局部矯正:半年~一年。全口矯正:一年半~兩年。特殊病例:兩年以上(含骨骼性咬合不正)。針對孩童齒顎矯正之最佳時機,王剛毅的建議是:骨骼性咬合不正:十歲左右(此時骨骼正在發育)。國小六年級~國二之間(此時骨骼仍在發育,易調整,也較能管理自己)。自己能刷牙、潔牙。牙齒長全了(智齒除外),小朋友自己有矯正意願(但矯正期的疼痛不適需要極大的忍耐)。至於未曾在童年、少年期進行齒顎矯正的成年人,還來得及進行矯正嗎?王剛毅的回答令人燃起一絲希望,他表示,成年人由於骨骼發育已完成,矯治難度相對提高,但若進行齒顎矯正,仍有療效。費用知多少提到齒顎矯正的費用,王剛毅表示,矯正這門專門技術對醫師和患者都是一場耗時費力的挑戰,到底該收多少費用才合理?紊亂的矯正收費市場,有些醫師開價20萬台幣,有些在10~12萬上下,王剛毅認為,合理的價格應在10~15萬之間。矯正期間口腔照護戴上矯正器之後,牙齒的清潔比未戴矯正器時困難許多,加上配戴矯正器的時間至少半年以上,若未正確潔牙以致堆積牙菌斑,將造成蛀牙或牙周病。牙菌斑是黏附在牙齒表面的一層黃白色薄膜,其中的細菌會產生酸性物質,致使琺瑯質遭破壞、脫鈣或蛀牙。裝上矯正器的牙齒,表面凹凸不平,更易使牙菌斑堆積,所以矯正期間不僅要注意刷牙,更要注意使用的牙刷和其他清潔工具。東基牙科提供之矯正期潔牙輔助工具要點如下:選擇合適的矯正牙刷:軟毛,用來刷咬合面、牙齒舌側面和矯正器的齒面。刷牙時,把刷毛放置在牙齒和牙齦交界處,輕輕橫刷(牙齒和牙齦交接處是最易堆積牙菌斑的位置)。牙間刷:可穿過矯正鋼線底下,清潔兩個矯正器之間的齒面,即使細微死角也可用牙間刷清潔,是矯正期不可或缺之潔牙工具。牙線穿引器:可利用前端較硬部分,引導牙線穿過矯正鋼線下方,跨過牙齒咬合面,清潔牙縫後再拉出。其他如牙菌斑顯示液(不清潔之齒面可藉由顯示液呈現紅色,使患者更有效潔牙)、抗敏感含氟牙膏、居家用氟膠(可預防蛀牙、脫鈣)。最後,王剛毅呼籲,進行齒顎矯正的患者,除了徹底潔牙,還要定期就診檢視,醫護密切合作、溝通是矯正期不可輕忽之道。另外,避免吃太硬或黏度高的食物,也是矯正期牙齒防護守則。本文轉載自「宇宙光Cosmic Light」雜誌2009年八月號第66~69頁「診療室的春天」專欄

懷孕期間 孕婦為何牙齒問題特別多?

懷孕期間 孕婦為何牙齒問題特別多?#牙菌斑

文/媽咪窩雜誌 採訪/陳姵樺諮詢/光田綜合醫院大甲分院牙科主治醫師 張文山光田綜合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阮志偉哎呀!牙好疼,該不該去看牙醫呢?看牙醫時的治療過程與用藥會不會對胎兒有影響?平時又該如何保健口腔,才能讓孕媽咪安然度過懷孕期呢?為什麼孕期牙周問題會比孕前多呢?光田綜合醫院牙科主治醫師張文山與婦產科主治醫師阮志偉都表示,這跟荷爾蒙脫不了關係,因為懷孕後體內荷爾蒙開始產生變化,造成體內血液循環豐富且對牙菌斑的刺激更為敏感,在口腔的部份就會造成牙齦充血腫脹發炎。再者,懷孕初期容易孕吐,從胃部吐出的食物帶有酸性,經過口腔時會刺激原本就已發炎的牙齦,以及有些孕媽咪喜愛食用酸性的食物,這些食物都會讓口腔處於酸性的環境。張文山醫師表示,當口腔內的PH值在5.5以下,也就是酸性的狀態(中性ph值為7)時,牙齒的琺瑯質就會開始崩壞,這就是為什麼孕婦容易出現牙周問題的原因。要保護原本就已脆弱易發炎的牙齦,建議孕婦每次孕吐後都要漱口,將口中的酸性物質漱掉。確實的刷牙在孕期更顯得重要,因為食物在口腔中停留24~48小時後就會開始滋生牙菌斑,食物卡在牙齒的咬合面所產生的牙菌斑會形成蛀牙,而卡在牙齦所產生的牙菌斑就會形成牙周病,但是牙菌斑光靠漱口是漱不掉的,一定要用牙刷施予物理性的摩擦才能將牙菌斑刷掉,所以每次吃完食物後最好都能刷牙,也一定要用牙線,才能將牙菌斑徹底清理乾淨。懷孕第4~6個月是治療牙齒最佳的時機,因為懷孕初期胚胎正在進行分化,狀況尚未穩定,無論是用藥或是輻射對胎兒多少會有影響,也比較可能發生流產的問題;而拖到懷孕後期再治療,則擔心孕媽咪因為治療牙齒時過於緊張,造成子宮收縮而有早產的危險。阮志偉醫師表示,孕媽咪若牙齒出現問題,則看牙醫是有必要的,因為有些牙齒問題若是拖延沒有處理,有可能引起更嚴重的敗血問題;而且多數牙科的用藥都屬於安全等級,只要孕媽咪在看牙前告知醫師自己懷孕幾個月,醫師就可衡量狀況做治療。張文山醫師表示,現在看牙科使用的器具大多會經過高溫高壓消毒,且衛生局也會定期審查衛生狀況,孕媽咪幾乎不會因為看牙而感染疾病。不過至牙醫就診時,仍要預先告知醫師自己是否有B型或C型肝炎,或其他會經由血液傳染的疾病,讓醫師做好防護,避免交叉感染。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sex.asp?aid=10072

十億細菌在口中 口腔衛生不可忽略

十億細菌在口中 口腔衛生不可忽略#牙菌斑

嘴破,是民眾很普遍會碰上的毛病。說大不大,但是如果不去管它、任由著反覆發作、或久潰不癒,那後續病變的麻煩,就會差很大!我們的口腔有幾個特性:含菌種很多。新陳代謝很快。血液循環充沛。胚胎的發育,口腔黏膜、皮膚、生殖器黏膜,都是來自外胚層,有抗原的交叉性,所以免疫的相關反應,會在口腔黏膜中表現出來。在人的口腔裡,通常有五到六百個不同的菌種存在,其中有40%是全新的菌種,以牙菌斑來說,一毫克就有一億個細菌;如果個人的口腔衛生習慣不好,那就可能高達二到十億個細菌,在口腔中伺機而動。而1CC的唾液,含有六兆個細菌,在抵抗力低、免疫力差的時候,就會發生菌血症。口腔中,特別是我們的舌頭,是身體臟器唯一外露的器官,因此微循環障礙、自律神經失調、免疫或內分泌失調等,都可以從舌診觀察中,得到相當準確的判斷。某些急救用藥,例如心臟病發時的硝化甘油舌下含片,用意就是在利用舌下黏膜血管豐富、吸收快、以及避免藥物因經過腸胃道,而破壞了藥效所設計的。不同的年齡時期,由於口腔和顎面部發育、生活習慣的改變,及各種外在因素的影響,會使口腔內部環境也發生變化,當然,在這一個環境中生存的菌群,也隨之發生演變。口腔微生物群,也是要經過長期動態變化磨合,才能逐漸達到穩定的狀態。菌種由簡單到複雜,數量由少到多。在早期階段,以需氧菌和兼性厭氧菌占優勢,隨著年齡的增長,厭氧菌的比例增多。所以除新生兒期與嬰兒期外,無論在任何年齡組,兼性厭氧菌總是優勢菌。口腔微生物在口腔內,以兩種狀態存在,一種是游離狀態,微生物存在於經常流動的唾液中;一種是定植於口腔黏膜及牙齒表面形成牙菌斑,引起齲齒和牙周病。在口腔中定植的主要微生物有:細菌、真菌、原蟲和病毒等幾大類。其中,細菌的數量最多,種類最複雜。在正常情況下,口腔微生物之間,微生物與宿主口腔間,處於生態平衡狀態。由於體內、外環境因素的影響,可導致菌群失調,一些細菌過盛增殖,正常口腔微生物失去生理組合,即產生生態失調的變化,導致疾病。生態失調與口腔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口腔黏膜病,諸如白色念珠菌、壞死性齦口炎、齲齒和牙周病等等,就是口腔生態失調的表現。在我們口腔環境中,存在著正常微生物群,它們對口腔健康和疾病負有重要責任。一般情況下,口腔正常菌群是不造成疾病的,只有在口腔微生物環境,發生雜亂情況下,使一些細菌大量繁殖,口腔正常微生物群間產生菌群失調,才會對宿主造成損害,發生疾病。所以,對一般民眾來說:口腔衛生是不可忽略和偷懶的;對醫生而言,要預防和治療口腔疾病,首先要採取生態調整措施,建立口腔的正常生態平衡,而不是將口腔內所有微生物徹底消滅。本文作者:孫安迪 醫師摘自:小心嘴破:身體免疫拉警報,由大塊文化發行延伸閱讀「關於我們的口腔」: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473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