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吃十幾種藥、忘東忘西⋯長輩老化困擾多「1表」自我居家速測

吃十幾種藥、忘東忘西⋯長輩老化困擾多「1表」自我居家速測#疾病

80歲的陳伯伯,由於罹患心臟病、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攝護腺肥大、便秘、失眠以及退化性關節炎等多種疾病,分別在不同科別醫師的門診治療,平時不舒服,也會到附近診所拿藥或藥局自行買藥,需要服用繁多藥物,令他困擾;另外,伯伯最近常忘東忘西、頭暈跌倒、體重減輕,家人十分擔心,於是到新竹台大分院「老年醫學整合門診」尋求協助。

明明精神好,卻看起來像沒睡飽⋯竟是「眼瞼下垂」惹禍

明明精神好,卻看起來像沒睡飽⋯竟是「眼瞼下垂」惹禍#疾病

文/林靜芸42歲的李哥經營一家服飾公司,因大環境不好,生意難作,他壓力很大。年輕時候的李哥,長得很正,每個人都說他帥,現在的他眼窩凹陷、眼皮塌下來,常被人問:「是不是沒睡飽?或是生病不舒服。」李哥明明精神很好,想認真談生意,被人多問了幾次之後,逐漸失去自信,李嫂看了很不忍,陪李哥來求診,要求剪掉過長的眼皮。眼皮太長與眼瞼下垂不同所謂「眼皮太長」,指的其實是年紀大或是其它原因,因皮膚鬆弛,造成眼皮垂墜、泡腫、皺紋。眼皮太長如果張開眼睛的肌肉(提眼肌)正常,眼睛睜開時,不會遮住眼珠(正常眼皮睜開時應該遮蓋黑眼珠小於1毫米);「眼瞼下垂」指的是提眼肌無力,眼皮睜開時遮住黑眼珠超過1mm,睜眼時無法露出眼珠,給人愛睏疲累的印象。 (眼瞼下垂嚴重的人可能完全睜不開眼睛,輕度的眼瞼下垂常被誤以為是眼皮太長。圖/林靜芸提供)臨床上使用「眼皮完全睜開到眼皮閉合的距離」來描述提眼肌的功能,又以「眼皮完全睜開瞳孔到上睫毛的距離」記錄眼瞼下垂的嚴重度。眼瞼下垂嚴重的人可能完全睜不開眼睛,只得靠額頭的力量提高眉毛視物,而輕度的眼瞼下垂外觀也許只是小眼睛的單眼皮。太寬的雙眼皮或是五線譜的眼皮,則常被誤以為是眼皮太長。後天眼瞼下垂恐是重大疾病徵兆眼瞼下垂分為先天及後天,先天性眼瞼下垂最好在視力發育期之前矯正,否則眼皮遮住瞳孔,可能變成弱視;後天性眼瞼下垂最常見的原因是老化,提眼肌鬆弛或肌肉退化,其他原因尚有外傷性或是疾病,例如:重症肌無力、甲狀腺機能亢進、腦神經病變或是糖尿病⋯等。眼瞼下垂的整形主要是處理提眼肌,可以縮短也可以打摺,只有非常嚴重的下垂才作前額肌懸吊。手術後眼睛露出增加,而且暫時或永久的眨眼障礙以及眼皮無法完全閉合,除了作好術後護理以外,術前需先評估眼睛健康、淚液功能、眼睛自我保護功能等等,才能避免後遺症,擁有明亮的眼睛。(作者為台灣第一位女性外科醫師,全台公認的整形外科權威。現為聯合整形外科診所院長)

提高免疫預防疾病 趕緊補充9營養素

提高免疫預防疾病 趕緊補充9營養素#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因應中國大陸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除了減少聚集公眾場所、戴口罩和勤洗手之外,建立正確的飲食習慣和觀念是預防疾病的手段之一。然而,目前外食族居多,額外補充營養素來調節免疫功能,進而預防疾病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國軍桃園總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沈明忠醫師表示,體內免疫系統,可分為三大環節:粘膜屏障(如皮膚、眼睛、呼吸道、消化道黏膜組織)、非特異免疫機制(如巨噬細胞、單核球),以及特異性免疫機制(如T淋巴細胞毒殺、B淋巴細胞)。調解免疫系統所需要的營養素 維生素A:是T淋巴細胞生長、分化與活化過程不可缺少的。一旦缺乏,淋巴細胞增殖能力下降,T淋巴細胞輔助B淋巴細胞產生抗體的能力也會下降。常規補充劑量為2500-7500 IU。 維生素B群:是呼吸道和消化道及其他含有管壁和內腔的器官,修復上皮細胞層的關鍵營養素。生活壓力大、熬夜和大量腦力活動等,都會消耗很多維生素B。 維生素C:促進淋巴細胞增殖,增強吞噬細胞的活性與自然殺傷細胞的活性,提高體內抗體,補體的含量與活性,而維持最佳免疫狀態的維生素C的需求量遠遠大於機體最佳生長的需求量。根據國際分子矯正醫學會的建議是每天至少3公克。 維生素D:能支持免疫系統,國際分子矯正醫學會建議每天125微克(5000 IU)持續兩週,之後每天維持50微克(2000 IU)。每天125微克(5000IU)持續兩週,兩週之後維持每天50微克(2000IU)每天125微克(5000IU)持續兩週,兩週之後維持每天50微克(2000IU) 維生素E:在淋巴細胞中的含量比紅血球中高十倍,缺乏時,淋巴細胞增殖能力不正常,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也會下降。 鋅:缺乏時,T淋巴細胞減少和巨噬細胞功能異常。國際分子矯正醫學會建議每天20毫克。 硒:是穀胱甘肽過氧化物酶活性所必須的,對清除自由基有重要作用,缺乏時會導致免疫力低下。根據國際分子矯正醫學會建議每天100微克。 鎂、鐵、銅:對免疫系統都有支持作用。其中鎂建議每天400毫克。 魚油:每天500-6000毫克。充足營養素 助降低感染風險沈明忠醫師表示,體內的免疫系統,需要各營養素的相互合作,每日攝取多種營養,才能讓免疫系統具有抵抗外來病菌的作戰能力。我們每天面對流感或武漢肺炎的感染威脅,額外補充營養素雖然不能殺死病毒,但充足的營養素不僅可以支持免疫系統和調節免疫力,最主要可以降低感染的風險。因此,我們每天除了正視自己吃的食物是否健康之外,也可以額外補充營養素。(文章授權提供/國軍桃園總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沈明忠醫師)

這些疾病症狀 竟都與頸椎病有關!

這些疾病症狀 竟都與頸椎病有關!#疾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椎間盤是盤狀軟骨物質,是人體天然的避震器,讓我們能做轉頭、挺腰及扭轉身體等動作。椎間盤中央的核心是髓核(Nucleus pulposus),髓核內含水及膠原纖維(Collagen Fiber),因此柔軟有彈性,可以分擔脊椎承受的壓力及衝擊。椎間盤外圍是強韌的纖維環(Annulus),可維持髓核的穩定性。長時間在電腦前工作或者開車的人,總保持一個姿勢,缺少運動,肌肉得不到活動。頸椎的協調性是依肌肉來調節的,低頭、仰頭、旋轉是依靠不同肌肉組織共同協調的結果,如果肌肉力量過於薄弱,運動的協調性就會比較差,導致更多不均勻的力量損傷椎間盤。想不到的頸椎病症狀頸椎病導致的症狀廣泛,但是定義簡單,就是頸椎相關的身體結構,例如椎間盤、韌帶、關節,因退化或病變造成頸椎管、椎間孔等重要組織變形或狹窄,致使周圍重要組織,如脊髓、神經血管等等受到損害所產生的病理表現。這些生理結構所產生的病變,產生一連串繼發性的病症,又稱為頸椎症候群。頸椎症候群主要有3 個類型:1. 肌肉筋膜症狀。2. 神經症狀。3. 血管症狀。【頸椎症候群的3個症狀類型】肌肉筋膜症狀• 此類症狀多是因生活緊繃,缺少運動,所引起的一種肌肉疼痛,最常見於肩頸部位。• 臨床特徵包括:❶ 緊繃帶(taut band)。❷ 激痛點(trigger point)及轉移痛(referred pain)。❸ 局部抽搐反應(local twitch response)。• 在某一特定肌肉有激痛點時,常會在特定的區域產生轉移痛;另外使用針刺或快速按捏肌肉的緊繃帶時,可見到或感到肌肉產生局部抽搐反應。神經症狀• 此型頸椎病多由椎間盤退化骨刺增生,頸椎關節和韌帶的鬆動、錯位,造成對頸神經根的刺激或壓迫而引起以頭、頸、肩、臂、指疼痛為主的症候群。• 常有人會說背部「膏芒」(台語)的地方痠,怎樣動都不舒服,有的甚至會順著肩膀、手臂,一路麻到指尖。• 典型的不適症狀,包含上肢痠、痛、麻、感覺喪失、肌肉無力、肌肉萎縮等。血管症狀• 頸椎病患者由於椎間盤的退行性變,椎間隙狹窄,椎骨間距離較正常人減少,使椎動脈屈曲而致血管腔狹窄。• 此型頸椎病除了頸部痠痛不適外,還容易退化病變出現以下症狀:❶ 放射性腦血管痙攣,表現為頭痛、頭暈;❷ 腦部缺血,當頭轉到某一方位時即感到頭暈、噁心、嘔吐、耳鳴、耳聾、視物不清等症狀,甚至昏倒;❸ 出現肢體突然麻木、感覺異常、持物無力或暈倒,但並不伴隨意識障礙,起來後可立即行走。頸椎病是一種退化性病變,因退化造成頸椎骨質增生(骨刺)或椎間盤突出、韌帶增厚,刺激或壓迫頸脊髓、頸部神經、血管而產生的一系列症狀。起初是經常性頸肩部痠痛、頸部活動範圍減少、經常落枕;嚴重時會有手麻、手抖等神經症狀。頸椎是大腦指揮全身生命活動的神經傳達通路,一旦這些神經受到影響,就會出現一般人想像不到的頸椎病表現。視力障礙頸椎病的症狀包含視力減弱、間歇性的視力模糊、單眼或雙眼腫脹、流淚、畏光;嚴重者甚至出現視野縮小。視力障礙的發生,起因於頸椎病造成大腦視覺中樞缺血、缺氧所造成,患者通常因為病情,直覺反應到眼科就醫,以致病情延誤。乳房疼痛頸椎病會讓患者感到一側的乳房或者是胸大肌有間斷性的隱隱作痛或是陣痛,當頭部轉向一側時會更為明顯,容易被誤診為心絞痛或者是胸膜炎。吞嚥困難許多頸椎病患會出現咽喉發癢,吞嚥的時候出現異物感,而後出現間歇性的發作。吞嚥困難會伴隨著噁心、嘔吐等症狀。時常被誤以為是消化系統的問題,但在透過食道鏡和胃鏡檢查後,結果往往都顯示正常。下肢癱瘓或大小便困難頸椎病患者嚴重時會出現四肢麻木,且有時伴隨著頻尿、排尿不乾淨或大小便失禁等,但因為症狀與頸部距離太遠,而忽略上述症狀也有可能是頸部病變而來。高血壓頸椎病導致血壓升高的情況,很容易誤以為其他類型的高血壓。頸椎病會伴隨著頸部疼痛、緊張、麻木的情況,這些症狀和交感神經過度刺激有關,而刺激交感神經會引起的血壓升高或降低,升高時稱為頸性高血壓。(本文摘自/不開刀,治頸椎/帕斯頓數位多媒體有限公司)

糖尿病為慢性代謝疾病 預防訣竅需知

糖尿病為慢性代謝疾病 預防訣竅需知#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糖尿病早期4大典型症狀為多吃、多喝、多尿及體重減輕,然而女性糖尿病警訊,恐會月經失調、陰部搔癢、反覆陰道念珠菌或黴菌感染、性功能障礙,甚至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導致體重增加、體毛增加及其他代謝問題,甚至不孕。須及早就醫檢查和治療,避免延誤治療。國人約有227萬名糖尿病患,相當於每小時就有1人死於糖尿病。糖尿病是一項慢性代謝性疾病,如果放任不管,所引發的併發症往往相當嚴重。糖尿病的併發症大都是血糖控制不佳引起的,胰島素治療可以幫助控制血糖,是預防併發症,而非造成合併症。糖尿病的成因糖尿病的成因:遺傳體質、飲食型態、肥胖,或是情緒壓力、藥物、懷孕、營養失調等因素。近年來因外食族增多,大多是三高飲食使得營養過剩,增加罹病風險,糖尿病並非是吃太多甜食所致,而是胰島素不足或身體組織對胰島素的反應不佳,造成血中血糖太高所致。糖尿病的飲食糖尿病的治療,除了藥物控制之外,飲食控制與運動也是相當重要,用餐時儘量選擇低油和清淡的食物,烹調方式可採清蒸水煮降低油脂的攝取,儘量避免糖漬、糖醋、蜜汁、太白粉、油脂、沙拉醬及甜點,應多選用蔬菜以增加飽足感,儘量以白開水及茶,代替含糖果汁及飲料。飲酒勿過量,且避免空腹喝酒而導致低血糖發生。糖尿病常見的症狀糖尿病常見的症狀有頻尿、過度口渴、飢餓感增加、容易疲倦、會陰部黴菌感染、體重減輕、活動力差、缺乏興趣與專心、眼花、嘔吐與胃痛、手脚痲痺與陣痛感、傷口不易癒合等。糖尿病患者傷口不易癒合可能與傷口富含糖分,細菌比較容易滋生、高血糖造成血管增厚甚至狹窄,造成血液循環不良,進而導致白血球以及氧氣難以到達傷口處,傷口自然難癒合有關。肥胖、慢性病患 糖尿病高危險群糖尿病高危險因子,若是符合2個或以上,建議每3年就醫篩檢1次:1) 40歲以上,是第二型糖尿病的好發期年齡。2) 有家族糖尿病史。3) 曾檢查為糖尿病前期。4) 體重過重、缺乏運動身體質量指數≧2,或腰圍男性≧90公分,女性≧80公分。5) 罹患多發性卵巢症候群。6) 曾分娩體重大於4公斤的嬰兒,或曾診斷為妊娠糖尿病。7) 有高血壓或高血脂的慢性疾病。8)吸菸、飲酒糖尿病四種類型第一型糖尿病:源自體內免疫系統異常,抗體變得不分敵我,開始攻擊製造胰島素的胰臟β細胞,造成胰臟無法分泌、或只分泌少量胰島素。原因可能是遺傳和環境因子共同作用的結果。第二型糖尿病:超過9成的糖尿病患屬於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患病初期往往沒有症狀,通常大於40歲,且經常有肥胖的外在特徵。妊娠糖尿病:約有5%的婦女在懷孕時,會出現暫時性的糖尿病症狀,原因是體內荷爾蒙的變化,使細胞對胰島素產生阻抗,但病症通常會在產後消失。如果母親在懷孕時罹患妊娠糖尿病沒有妥善治療,間接提高胎兒先天畸形、死胎、巨嬰症的機率。其他:有少數糖尿病案例是由胰臟疾病、內分泌疾病、藥物等因素所引起。糖尿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 以心血管病變為最大殺手新診斷的第2型糖尿病10年內發生心肌梗塞的機率高達20%、罹患心臟病機率是一般人的2至4倍、發生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是一般人2至4倍、引發心臟疾病死亡風險是一般人的3.38倍,同時更比一般人增加3倍中風機率。糖尿病患者必須遵照醫囑服藥控制,平常也要定期到醫院進行尿液篩檢,以也要自我嚴格監測血糖,按時抽血驗糖化血色素,才能避免產生眼、足、腎併發症及疾病惡化。尿病患者必須體重控制、規律運動、正確服藥、定期自我檢測血糖、血壓、血脂、適應壓力,以及定期檢查均是糖尿病良好控制需要的全方位配套,且不可任意停藥,迷信偏方,有身體不舒服要及早就醫,才能把握治療的時機。

這些疾病都與壓力有關 釋放壓力6招

這些疾病都與壓力有關 釋放壓力6招#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壓力可以是個人內在或外在環境的刺激,也可以是接受刺激後無法解決時的反應,或者是一段心理調適的過程。總結來說,壓力可以視為「刺激」、「反應」、「過程」三個面向的綜合體。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健康是一種生理、心理和社會的安全舒適狀態;除了生理層面,還有心理與社會問題需要關注,才能獲致真正的身心健康,另外一個重要觀念是;預防保健更重於疾病的治療。常見的壓力來源社會因素、經濟、工作任務繁重、工時過長、工作環境惡劣、同事間相處不佳、失業、擁擠、解決問題能力不佳、人際關係溝通不良、制度不合理、無法完成的理想與抱負、失戀、久病未癒…等。觀察自已所承受的壓力是否過大壓力大時容易出現的症狀:易怒、易哭、易沮喪、易暴躁、大量酗酒、菸癮大增、易恐慌焦慮、有自殺念頭、常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食慾降低、暴飲暴食、肌肉緊繃、血壓上升、疲勞、頭痛…等。這些疾病都與長期壓力有關研究證實「壓力」透過內分泌與免疫系統,干擾生理的正常運作,增加身心致病的脆弱度,導致功能的失調或臨床的身心問題。這些疾病都與壓力有關。1)腦中風、高血壓、心肌梗塞、糖尿病情緒壓力可能使血壓起伏不定,使血管內硬化的斑塊破裂或脫落,在血管中產生急性血栓,使腎上腺素過量分泌,引發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心肌梗塞。2)腸胃道疾病長期壓力促使胃酸過度分泌而造成胃潰瘍、腹脹或腹瀉,甚至引發腸躁症。3)精神疾病壓力長期累積可能引發憂鬱症、恐懼症、焦慮症、強迫症等精神官能症。甚至產生飲食疾患、酒癮、藥癮。4)免疫功能失調壓力使腎上腺皮質會使分泌「皮質醇(又稱壓力荷爾蒙)」分泌過多,導致免疫系統長時間受到壓抑造成失調。如何正確釋放壓力?1)腹部呼吸法腹式呼吸的重點在吐氣,吐氣時要很慢、吐得多,提供大腦及全身細胞足夠的氧氣,如此副交感神經才會產生作用,讓情緒不會過度亢奮緊張。2)多與正向思考的人相處面臨壓力可多跟「正向思考」的人聊聊或尋求心理諮商協助。3)時間管理避免在倉促忙碌中累積壓力,做好時間規劃能從容面對繁瑣事務。4)規律的生活作息正常均衡的飲食、充足睡眠避免熬夜,維持良好的體能及生理狀態可減輕壓力。5)適時的安排放鬆時間為自己安排休閒活動如運動、聽音樂、旅遊、靜坐、大睡一場、參加藝文活動。6)面對壓力認清壓力來源,改變對壓力事件的看法。現代社會是個充滿壓力的環境,每個人承受壓力的能力因人而異,如果無法調適,過度的壓力累積可能會導致身心疾病。所以面對壓力,認清壓力來源,轉變認知和情緒,尋求解決的辦法。壓力的管理與適應,是現代人必修的健康學分!

自體免疫疾病 恐造成口腔扁平苔蘚

自體免疫疾病 恐造成口腔扁平苔蘚#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許雅茹/綜合報導)一位50歲女性,沒有菸酒檳榔習慣,已停經,這兩週來發現口腔黏膜變得較敏感且粗糙,照鏡子後發現兩頰口黏膜出現白色網狀條紋,來到奇美醫學中心牙醫部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邱聖富門診時,經臨床診斷及切開性切片後確診為口腔扁平苔蘚,經口內膏局部塗抹治療後症狀已獲得緩解,並定期每3個月於門診追蹤。致病相關因素:自體免疫疾病、糖尿病、壓力口腔扁平苔蘚是一種口腔黏膜的慢性發炎, 可能的致病的相關因素包含:遺傳基因、自體免疫疾病、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肝炎、壓力、焦慮、憂鬱、牙科材料、藥物等,但直到目前為止仍不知道確切的致病原因,病人通常都是沒有症狀的,有些人會有覺得口腔黏膜粗糙或是口乾的不適感,少部分人會覺得疼痛而來求診。控制病情,可加強自身免疫力雖然仍有爭議,目前世界衛生組織把其認定為口腔癌前病變(premalignant disorder)雖然其惡性轉變率低,經臨床醫師診斷後,需定期3~6個月做追蹤,目前較廣為接受的第一線治療用藥為局部塗抹的類固醇藥膏,其他還有一些免疫抑制劑、抗生素等。邱聖富醫師提醒,發生上述口腔症狀時請先到有口腔顎面外科或口腔病理科的醫院讓醫師做診斷並治療,切勿自行到藥局買藥塗抹或服用,另外平時應注意加強自身免疫力,如適量的運動、充足的睡眠和均衡的飲食,並戒掉菸、酒、檳榔等不良口腔嗜好,遠離太燙、油炸或辛辣的剌激食物,以期得到更理想的病情控制和症狀改善。

健檢防病?正確判讀、調整生活很重要

健檢防病?正確判讀、調整生活很重要#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每逢健康檢查時,總是對令人眼花撩亂的健康檢查項目感到困惑。受檢者最在意的是,檢查結果是否反應真實的身體狀況、對於健康的保證又提供了多少?想藉由健康檢查避免風險,理性選擇健康檢查可參用2大重點:(1)是否達到最佳性價比(C/P值)、(2)是否由醫師提供正確解釋與建議。健康檢查報告只能反映「目前瞬間」的健康狀況成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李崇豪表示,檢查是做不完的,多久做1次檢查也沒有一定的答案,定期健檢有其必要性存在,只是需間隔多久並沒有制式化的公式可循。最好依照年紀、性別、家族病史、危險因子等綜合考量,選定此次想做健檢的適應症。只有挑選最符合需求的檢查,才能達到檢康檢查的最佳效益!醫療不是萬能,疾病盛行率不高或檢查工具敏感性不高,就可能未檢查出疾病;且有些疾病從被檢查出到已無法治癒的時間點間隔很短,疾病又恰巧出現在2次檢查間,就算是「定期檢查」也很難預防。但萬一做完檢查不久就出現重大疾病,經常是醫病關係破裂那天。健康檢查報告只能反映「目前瞬間」的健康狀況,既不能完全反映以前的健康狀態,也不一定能預測以後的健康狀態。改變生活型態、減少危險因子 才能充分防病李崇豪副主任提醒,如果只看當下檢查報告,而不在無病的狀態下改變既有的危險因子,生病時再來質疑已太遲。健康檢查的報告若沒有醫師綜合解釋,任憑民眾自行解讀紅字有無,沒有去改變生活型態、減少危險因子,健檢就不夠充分發揮目的!一般人生病了才就醫,然而疾病產生症狀,往往需要一定時間發展,並非短時間內造成。李崇豪醫師指出,有些檢查不需列為標準套裝的常規項目,不必每個人每年都做。如B型肝炎表面抗原及抗體,不論是帶原者或有抗體的人,B肝標記不會改變,而帶原者本來就應該進一步做完整的肝功能檢查及治療,常規在套裝中反覆檢驗這種項目,對自費的檢查者來說是一種浪費。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