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預防

夏季熱浪侵襲 「妹妹」發炎又刺又癢!

夏季熱浪侵襲 「妹妹」發炎又刺又癢!#疾病‧預防

(撰文/Megan Chen) (諮詢/高雄榮總婦產科邱士芸醫師) (圖片來源/優活健康網)   (圖說:夏天高溫悶熱,不僅身體濕黏,就連「妹妹」也不舒服) 夏季到了,又悶又熱的天氣又讓妳的妹妹發癢了嗎?事實上,在正常情況下,女性私密處原本就處於弱酸性的環境,假使環境悶熱、潮濕,又遇上生理期的到來,私密處悶著一整天,就很容易滋生黴菌細菌,引起不適症狀,夏天該怎麼保養私密處呢?就讓請婦產科醫師告訴妳。 高溫潮濕增感染機率 3招教你辨有無   (圖說:大多數台灣女性都有私密處感染困擾) 為什麼悶熱的環境下,私密處容易感染呢?高雄榮總婦產科邱士芸醫師說明,其實絕大多數的台灣女性都有私密處感染的經驗,原因就在於台灣處於亞熱帶國家,氣候悶熱潮濕,當穿著緊身或不透氣的褲裝,或是私密處長期被悶住,就很容易滋生細菌或黴菌,引起刺痛、發癢,甚至紅腫等問題。 該怎麼分辨自己的私密處有沒有感染,是很多女性都想知道的。邱醫師說,其實很簡單,會陰本來就會分泌一些分泌物,但正常且健康的分泌物,不僅沒有顏色,沒有味道,形狀也不會太濃稠。所以,假使妳的分泌物有以下症狀,就代表妳的私密處可能已經感染了: 1)顏色:偏黃、偏綠,或乳白。 2)味道:有腥味或酸味。 3)形狀:濃稠像起士或優格狀,甚至有乳塊狀的分泌物。 邱醫師也提醒,除了分泌物的外觀之外,私密處感染的女性,多半在會陰處會癢、紅腫,甚至小便會有灼熱或刺痛感,建議感染的女性,應該儘早就醫治療。 3點壞習慣 導致私密處重複感染   (圖說:生理期間不定期更換衛生棉,也會引起私密處感染) 至於私密處感染老是反覆發生嗎?最大的可能就在於沒有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導致私密處重覆感染,尤其以下3點,更是女性必須注意的: 1)生活作息不正常、壓力大:壓力大、經常熬夜,絕對是私密處大敵!因為不正常的生活習慣容易造成身體免疫細胞下降,抑制私密處乳酸菌的生長,因而造成私密處感染。 2)常穿緊身褲:台灣氣候溼熱,經常穿著緊身褲容易使私密處悶住,就容易滋生細菌、黴菌。 3)衛生棉沒有經常更換:經血是一種非常營養的物質,有點類似培養皿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細菌、黴菌的溫床,邱醫師說,假使女性沒有養成每2小時更換一次衛生棉的習慣,再加上經血的pH值比較高,兩者交互作用下,也很容易造成私密處感染。 此外,邱醫師還補充,想要預防私密處感染,除了維持正常的生活習慣,不熬夜,也應該避免吃刺激性食物,比如酒、辣椒、太鹹的食物;另外,補充好菌非常重要,因為私密處的弱酸性環境,就是由乳酸菌而來。  維持私密處好菌生長 拒絕私密處感染   (圖說:選擇有添加蔓越莓的益生菌保健品,有助預防私密處感染) 邱醫師解釋,有私密處感染的女性,一般都會建議多補充益生菌,因為女性的會陰、陰道,本來就存在一種乳酸菌的好菌,環境或飲食等外在問題,都可能造成私密處乳酸菌不平衡,因而引起感染。所以若要拒絕私密處感染,首要條件便是可以補充「益生菌」。 因此,在益生菌的選擇上就變得相當重要!邱醫師解釋,因為私密處的好菌,是以乳酸菌為主,所以選擇上以乳酸菌含量多的益生菌保健品為佳;此外,邱醫師也建議,蔓越莓對女性的泌尿道有不錯的保健效果,若能添加進益生菌保健品,在保健私密處上也有相當大的幫助! 邱醫師也提醒想購買益生菌的女性,市面上益生菌產品眾多,網路、廣告也五花八門,建議民眾應該要選擇大廠牌、同時符合SNQ國家優良品質標章,以及衛福部保健食品字號才安全。

「女生專屬」毛病?補好營養有機會改進

「女生專屬」毛病?補好營養有機會改進#疾病‧預防

(撰文/黃雅芬) (諮詢/木生婦產科毛士鵬醫師;余朱青營養師) (圖/優活健康網) 女生的毛病可是出名的多,除了有半輩子的時間都在面對每個月生理期所帶來的臉色蒼白、四肢冰冷、腹絞痛等症狀;如果不當使用衛生棉或生活習慣不佳,泌尿道感染就會跟著來;邁入中年後,還得忍受皺紋、斑點大舉侵襲!雖然老化症狀人人都要面對,但是有些「女性專屬」的毛病其實可以靠補充均衡的營養來改善,就讓專家來告訴你,女生可以怎麼吃,才能真正對症保養!   生理期來痛不欲生 到底是不是一種病?    提到生理期帶來的不舒服,很多女性朋友都能感同身受,生理痛除了導致身體上的不舒服外,精神上也容易顯得懶洋洋、提不起勁!婦產科毛士鴻醫師解釋,生理期經痛是月經來時子宮充血生理症狀,不能稱為一種病,引發的疼痛程度也因人而異。毛醫師提醒,太過冰冷的食物及菸、酒、咖啡等刺激性食物,或是壓力、睡眠品質不良、穿過緊的衣服都容易引發生理痛,應盡量避免。  月見草油富含GLA 幫助緩解經前症候群   月見草油所含的Gamma-次亞麻油酸,簡稱GLA,是一種人體無法自行合成、需經由食物攝取的必需脂肪酸,也是人體生成前列腺素的重要物質。女性常有的經前症候群與經期不適的困擾,常見的造成原因與PGE1(第一類前列腺素)的缺乏有關,而GLA能在人體內轉換為PGE1,有助抗凝血與抗發炎,並調節體內荷爾蒙平衡,幫助紓緩經前症候群、經期不適、以及更年期症狀,因此月見草油常被視為是女性族群的重要保健品之一。 營養師余朱青表示,因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月見草油對舒緩經痛的效果也不同,建議可以試看看是否對自己有效。營養師也提醒,若曾有罹患肌腺症、子宮頸癌、子宮內膜容易增生等的女性,最好諮詢專業醫師評估後,再視需要酌量服用。  衛生棉堪稱細菌的溫床 久坐、通風不良是否也容易引起泌尿道感染?   毛士鴻醫師解釋:所謂泌尿道感染就是細菌侵犯到腎臟、膀胱或其它尿路而造成發炎現象。一般女性比男性容易罹患泌尿道感染,因為女性的尿道較短(約三、四公分),加上尿道口離陰道和肛門相當近,病菌很容易透過性行為或不當的衛生習慣,經由尿道進入膀胱造成感染。倘若衛生棉過久不換、加上久坐、通風不良造成悶熱潮濕,容易引起泌尿道感染。若剛好處於免疫力較差的情況(如感冒、熬夜、抽菸、喝酒、壓力大等),就更容易讓細菌趁虛而入。泌尿道感染通常會出現的症狀有:頻尿、尿急、灼熱感、排尿會痛且老是覺得尿不乾淨、尿中帶血、下腹部或後腰部疼痛,嚴重時腎臟可能受到感染,須立刻接受治療。  蔓越莓中的原花青素 是預防泌尿道感染聖品   余營養師說,蔓越莓又名小紅莓,含有一種稱為原花青素的活性成分,能夠阻礙泌尿道感染中最常見的大腸桿菌黏著在泌尿道內側,進而降低泌尿道感染機會。新鮮的蔓越莓含有豐富的原花青素、維他命C、兒茶素、類黃酮、單寧酸,與蔓越莓多酚等活性成分。不過因為蔓越莓原汁太酸,酸鹼值小於2.5,無法直接飲用原汁,市面上也推出了許多蔓越莓加工品,如:蔓越莓乾、蔓越莓綜合果汁等。但因果乾及果汁都須使用大量砂糖來調味,若民眾擔心攝取過多的糖分而產生多餘的熱量,建議可以選用無添加糖分的高濃縮蔓越莓保健品。  余營養師建議,女性平時除了可善用經前日誌來記錄自己的情緒與生理反應供就醫參考外,也可藉由補充像月見草油和蔓越莓膠囊這類的女性保健品來進行營養補充。但市面上保健產品多,該如何選擇成為最大難題?營養師建議可以挑選來自乾淨無污染的紐澳地區的產品,並選擇具有悠久歷史且值得信賴的大品牌,以確保產品製造過程獲得當地主管機關認證。此外,也建議挑選以不透光的醫療級玻璃瓶盛裝的保健產品,可幫助保存成份的純度和活性,確保自己能使用到優質的保健品。

告別酸性體質!營養師教你如何「鹼」單生活

告別酸性體質!營養師教你如何「鹼」單生活#疾病‧預防

(撰文/黃雅芬) (諮詢/余朱青營養師) (圖/優活健康網)   (常常覺得疲憊?小心酸性體質找上你!) 炎熱的夏天來臨,正是蚊蟲最愛出沒的季節,這個時候最容易看出誰是酸性體質。酸性體質最明顯的特徵除了容易被蚊蟲叮咬外,也會有很多潛在的病症,如容易感冒、免疫力低下…等。而哪些生活習慣容易造成酸性體質?要告別酸性體質和感冒的侵襲,需要補充哪些食物或保健食品?就讓營養師來告訴你! 酸鹼觀念論點大不同 調整體質從改善日常生活習慣開始   (多攝取鹼性食物、作息正常及規律運動才是根本之道) 對於人的體質是否有酸鹼之分,各方論點大不同。營養師余朱青解釋,奧妙的人體具有平衡酸鹼功能的調節系統,不同器官的酸鹼值也各不相同,若從血液的酸鹼值來看,身體健康的人的血液多呈弱鹼性, pH值大概是7.35-7.45;而就營養學角度來看,食物也有分酸性與鹼性食物,像肉類、豆類等蛋白質含量高的屬性為酸性食物,蔬菜及大部分水果則屬於鹼性食物。 余營養師指出,若是經常吃肉,少吃蔬菜、水果的人,短時間會讓身體呈弱酸;而常熬夜、生活作息不正常、不忌菸酒及缺乏運動者,體質也容易呈酸性。酸性體質的人的血液循環通常比較差,造成新陳代謝下降,進而產生血管周邊問題,如:心血管疾病、腦中風;酸性體質也可能會影響內分泌導致慢性病、免疫力下降等等,營養師叮嚀,如果想要告別酸性體質,就要從日常生活開始改變! 1) 飲食-多吃青菜水果均衡飲食、儘量吃原形食物 (天然食物)、不過度烹調、少吃精緻食物。 2) 運動-保持運動習慣,以增加腸胃蠕動,如果腸子蠕動功能差,容易造成便秘和及毒素囤積。 3) 生活作息-生活作息規律、少熬夜都是維持體質保持健康鹼性的關鍵。 均衡的飲食、正常作息及適度的運動,是改變酸性體質、遠離疾病的最好方法。 絕佳鹼性食品 五大草本營養不能錯過! (草本營養成分有助增加免疫力、調和酸性體質) 由於生活作息與飲食上的調整不易,很多人選擇多吃含特定草本成分的食物來補充日常飲食中攝取不足的營養素,如:小麥草、螺旋藻及杜莎藻。余朱青營養師解釋:小麥草是鹼性食物,具有豐富維生素B群及礦物質,市售的青汁就是指小麥草。至於螺旋藻及杜莎藻則是天然綜合維生素,有豐富植化素,植化素具抗氧化作用及增強免疫力效果。 除了藻類跟小麥草,利用菇類及茶葉類保健的人也越來越多,余營養師表示,像一直都非常熱門,號稱能補益全身的靈芝,就含有二個對身體健康有益的重要成分:1)多醣體:可提升免疫力,2)三萜類:是蕈菇類苦味來源,據研究報告顯示可做為抗癌食物,這也就是為什麼靈芝能長期受到大眾青睞的原因。而茶類營養素中的白茶,含有豐富兒茶素EGCG,EGCG有很強抗氧化成分、可以增加人體新陳代謝、達到美白的效果。不過,營養師也提醒,若是正在服用藥物的病人,尤其是腎臟疾病的病患,建議諮詢醫師後再選用。 草本成份保健食品 讓你找回「鹼」單生活! (透過營養品調整酸性體質,應先了解自我需求,才能正確補充)   現代人生活忙碌,飲食上很難直接攝取到均衡且足夠的營養,保健食品已是現在人們補充營養最主要的來源!營養師提醒大家,選擇保健食品前應該先判斷自己身體的真正需求,再找尋適合的保健品,並且要特別留意產品的成分說明,因為「正確補充」好過於「多量補充」。建議想調整酸性體質的人,可以選擇含有螺旋藻、小麥草、靈芝、白茶和杜沙藻等珍貴草本營養成分的保健產品,一次補充多種重要營養素,幫助調整體質、找回「鹼」單生活。 此外,選購保健食品時,建議可挑選原產於紐澳地區、具有悠久歷史且值得消費者信賴的保健品牌,產品須經由GMP認證工廠生產製造,並通過澳洲療效管理局(TGA)認證,讓您在與時間賽跑的同時,放心調理忙碌的身心,還能從每一顆草本營養中感受到來自澳洲零負擔的純淨與天然!

老人莫名暈眩喘 當心「無感」心病上身

老人莫名暈眩喘 當心「無感」心病上身#疾病‧預防

(撰文:健康醫療網/記者黃軍瑋報導) 老人家突然暈眩、虛弱、會喘,當心「無感」的心房纖維顫動已經找上門,門診就常見上了年紀的銀髮族,突然不適,雖也警覺有可能是心臟出了問題,但按著脈搏數了半天,一分鐘還是跳了6、70下在正常範圍,直到就醫接受心電圖檢查才發現,心跳數雖沒劇變,卻是漏了拍子的在跳,一下停頓一下又連跳。 (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嵩豪) 老人心跳數正常 不代表沒心病 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嵩豪說,類似症狀輕微、甚至本人沒什麼感覺的「無感」心房纖維顫動病人,以老年人最多,有人一次發作持續6小時以上卻仍不自覺致命危機已經發生。   臨床觀察發現,同樣是心臟亂跳,心房纖維顫動發生在不同年齡層,表現可能大不同,不像年輕人多半狂跳到每分鐘破150下、180下的激烈,有些老年人儘管每分鐘還落在60至100下的正常心跳速率區間,卻是非常不規則的節拍。   心房纖維顫動嚴重恐中風及致死 高危險群特別注意 黃嵩豪醫師指出,心房纖維顫動可分為瓣膜性和非瓣膜性兩種,瓣膜性多因從小的風濕性心臟病所引發的病變;絕大部分的心房纖維顫動是非瓣膜性,與甲狀腺亢進、高血壓、糖尿病、心衰竭等有關,以台大醫院在金山進行的研究顯示,國人盛行率男性為1.4%、女性為0.7%。尤其,年紀是一大危險因子,因為盛行率從60歲以下的不到2%,一旦過了80歲大關,便躍升到10%以上。   黃嵩豪醫師強調,心跳亂了拍子,最怕血流因此紊亂產生血栓,一旦血管有了大血塊,打到哪裡就塞到哪裡,最嚴重恐導致中風,且心房纖維顫動病人比起一般人,中風機率足足高出2.2倍,若是合併75歲以上、女性、糖尿病、高血壓、曾中風過等危險因子的高危險族群,每年發生中風機率更高達2成。   傳統藥物副作用多 健保已給付新藥更安全 針對非慢性的心房纖維顫動病人,由於有機會回復正常的心跳節律,因此黃嵩豪醫師表示,在抗凝治療外,治療首重抗心律不整藥物,傳統雖有5、6種藥物可用,但對上述高危族群副作用較多,目前已有新一代抗心律不整藥物Dronedarone,副作用少且安全性高,是目前證實可以降低因心血管事件住院或死亡率的抗心律不整藥物,健保目前有給付。 新聞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health/27157.htm

B肝患者出現肝硬化 積極治療改善預後

B肝患者出現肝硬化 積極治療改善預後#疾病‧預防

(撰文: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一名年約七十歲的男性患者,他在十年前檢查發現是B型肝炎帶原者,而且超音波已出現早期肝硬化。經檢驗發現該患者有較高的B型肝炎病毒量及pre-S基因遺失突變;由於根據以往的研究顯示具有pre-S基因遺失突變的B型肝炎患者,罹患肝硬化及肝癌的機率較高。因而在醫師的建議下,該病患積極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目前不但肝功能恢復正常,B型肝炎病毒量偵測不到,而且超音波也沒有呈現肝硬化也沒有發生肝癌。 (抽血檢測發現有Pre-S基因突變) 抽血檢測發現有Pre-S基因突變 收治這名患者的高雄長庚醫院腸胃肝膽科主治醫師陳建宏表示,該患者是在十年前檢查發現自己是B型肝炎帶原者且超音波發現已有早期肝硬化,而且B型肝炎病毒量較高。經由進一步抽血檢測B肝病毒表面抗原基因,發現有Pre-S基因遺失的突變,因而建議患者要更積極接受抗病毒藥物的治療。因為根據以往的研究顯示B型肝炎病人若是出現Pre-S基因遺失突變,會較容易發生肝硬化及肝癌。而這位患者經由口服抗病毒藥物長期的治療,在有效抑制病毒之下,不但肝功能恢復正常,而且也沒有肝硬化及肝癌。   慢性肝炎→肝纖維化→肝硬化→肝癌 陳建宏醫師進一步指出,B肝會進展到肝癌主要是因為病毒生存在肝細胞之中,當人體的免疫細胞攻擊病毒時,會造成肝炎發作和破壞肝細胞;而肝細胞破壞後雖然肝細胞會再生,但也因此會造成肝的纖維化,反覆的肝炎發作容易進展為肝硬化進而發生肝癌。此外,B肝病毒會崁入人體肝細胞的DNA之中,造成人體DNA抑制或促進腫瘤基因的功能失調,進而導致肝癌的發生。   B肝病毒活動性帶原者需積極接受治療 臺灣尚未開始全面推動新生兒施打B型肝炎疫苗之前,國人的B型肝炎帶原率大約在15~20%。由於政府在民國73年開始全面推動新生兒施打疫苗,目前30歲以下年輕人B型肝炎帶原率已不到1%。陳建宏醫師指出,大約有七成B肝帶原者是屬於病毒不活躍且肝功能正常的不活動性帶原者,這些患者只需要定期追蹤。但是有三成B肝帶原者是屬於B肝病毒活躍的活動性帶原者,這些患者則需要積極接受抗病毒藥物的治療。   B肝帶原者定期追蹤最重要 對於B肝帶原者要如何預防進展到肝硬化和肝癌呢?陳建宏醫師建議,生活作息應正常、清淡飲食、不熬夜、不抽菸、不酗酒及控制體重。最重要的是要定期追蹤肝功能和超音波;至於B肝帶原者是否需要接受抗病毒藥物的治療,目前主要是以B肝病毒量、肝功能和是否有肝纖維化或肝硬化3個指標當做治療的依據。但是,對於抽血檢測發現有pre-S基因遺失的突變者,由於將來發生肝硬化及肝癌的機會較高,因此可以建議病患更積極接受抗病毒藥物的治療。 新聞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health/27156.htm

口服低劑量化療 讓乳癌癌友老母找回女兒

口服低劑量化療 讓乳癌癌友老母找回女兒#疾病‧預防

(撰文:健康醫療網/記者黃軍瑋報導) 根據國健署最新的統計,台灣地區每46分鐘就會有一個人被診斷為乳癌,這是一個很可怕的數據。但是如果有一位女性同胞一輩子罹患兩次乳癌,她該怎麼辦?幸好有口服低劑量連續給予式化療,副作用低很多、效果佳,讓她重拾彩色人生,也讓辛苦照顧她的老母很開心又擁有健康的女兒。 (衛福部台中醫院血液腫瘤科陳駿逸醫師,以口服低劑量化療讓癌女獲新生!)   二度乳癌 之前痛苦的靜脈化療讓她想放棄 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血液腫瘤科陳駿逸醫師,日前收治過一位43歲的病患,二十多年前罹患右側乳癌,接受右側乳房手術切除,更接受了半年痛苦的化學治療,也經過漫長且心驚膽顫的五年追蹤期,心理早就已經脫離乳癌的陰影。   然而命運之神再一次地捉弄她。去年年底因為下背痛,雙腳無力行走,被緊急送至醫院診治,發現了另外一側健康的乳房又長出了一個4公分大的惡性腫瘤,而且癌細胞也造成胸椎、腰椎多處擴散,壓迫到神經,導致她必須以輪椅代步,日常生活完全無法自理,需要七旬老母代為照顧,身心極度受創。再一次罹患乳癌,讓她人生跌到谷底,脊椎神經壓迫的刺骨之痛,更讓她數度有輕生的念頭。   幸好有口服低劑量連續給予式化療 由於20多年前痛苦的乳癌治療經驗,特別是靜脈注射化學治療的噁心、嘔吐、掉髮、全身無力等不舒服的記憶,讓她數度鼓起勇氣面對病魔的決心一再地被打敗。所幸醫師沒有採用靜脈注射化療,改以口服低劑量連續給予式的化療藥物治療,不但沒有先前害怕的噁心、嘔吐、掉髮、全身無力等副作用,神經壓迫的症狀更於兩週內不見,止痛藥早已束諸高閣;更重要的是在一個月後竟然已經可以完全行走,不需要麻煩七旬老母照顧。更在3個月後的追蹤檢查證實脊椎多處轉移竟已消失,更於母親節前夕完成左側乳房腫瘤的切除,手術狀況良好。以自己全然身心康健、生命重生的狀況給七旬老母慶祝今年的母親節,媽媽一直開心地對眾人說:「從今年起,我又多了一個女兒。」   新式治療戰勝癌症 持續檢查不可輕忽 一般人印象中口服藥物的治療效果應該比靜脈注射藥物來得差且效果緩慢,為何這位乳癌病人接受低劑量的口服化療,不但沒有副作用而且效果竟然出奇的好呢?陳駿逸醫師解釋,所謂口服低劑量連續給予式化療,就是以較正常劑量低之特定化療藥物口服且連續的方式給予。用規律的、緩慢的、且低毒性的方式給藥,不但保有化療藥物消滅癌細胞的特性,也可以讓病患體內營造出不適合癌細胞生長的環境,強化自身對抗腫瘤的免疫功能,但對服用者的身體卻又不造成副作用。等於對癌細胞的內在與外部環境進行全面地調控,但又能夠兼顧病患身體對於治療的接受度,強化自身對抗腫瘤的免疫力。   陳駿逸醫師再一次的呼籲所有的乳癌患者,就算是乳癌治療與追蹤已經完全結束,還是要持續保持對於健康側乳房以及其他癌症的預防性篩檢。 新聞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health/27143.htm

家中長輩聽力退化 影響認知、溝通與情緒

家中長輩聽力退化 影響認知、溝通與情緒#疾病‧預防

(撰文/黃雅芬) (諮詢/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聽力部主任 馬英娟) (圖/優活健康網) 當家裡有年長者出現明顯的聽力退化時,家裡的電視聲越開越大聲,做子女的也常會聽到長輩抱怨:「你說話太小聲」、「你說話不清不楚」、「聽不懂你在說什麼」,但如果放大音量講話,又容易造成溝通上的誤會。   (子女們在家或許常和長輩發生互動困難的情況。) 會發生這樣的狀況,其實不一定是長輩的脾氣古怪,因為許多長輩在聽力變差時,常被子女當作是自然的老化現象之一,長輩們也因為怕為子女添麻煩,而遲遲沒有開口求助。財團法人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聽力師馬英娟主任表示,在長時間聽力退化的狀況下,當接收外界訊息老是受挫時,就可能會出現焦慮及不想溝通的情況,也可能會造成年長者認知功能的衰退。 年長者聽力退化會增加失智症風險 台灣失智症協會資料顯示,老年失智人數呈現年年攀升的趨勢,除了人口老化等社會結構性問題外,現代的飲食、生活習慣變化也是使失智人口增加的一大原因。然而聽力退化也是許多人都常忽略的一個增加失智症風險的因素。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台灣60歲以上有聽力損失的長輩,佔國內聽力損失人口數的75%,顯示聽力損失是老化的問題之一。由於聽力損失會使患者產生社會隔離感、增加憂鬱症發生率,而這兩個原因都會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Frank Lin教授的研究也發現,有聽力損失的年長者的確比聽力健康的年長者有更高風險容易罹患失智症。 65歲聽力退化開始明顯 應從生活做好保健   (造成聽力退化因素很多,聽力保健應從日常生活就開始做起!) 聽力師馬英娟解釋:「其實什麼年齡會開始聽力退化,各國研究統計都不太一致,因為個別差異性太大,從已開發國家所做的研究來看,可歸納出65歲開始聽力退化會逐漸明顯,而老年性聽力障礙多半是因年齡增長所產生的生理退化現象,但若合併其他外在因素,如:年長者曾長期任職於高分貝噪音的工作場所,則更容易造成聽力障礙。」 一般來說,造成聽力退化的原因, 1、生活習慣與職業:如果工作場所或居家環境充斥高分貝噪音,如:工廠、機場、建築業、船運公    司等;或者從事與音樂有關的職業,如:樂團樂手,這些人長期處在高分貝噪音環境下,便    容易加速聽力退化。 2、疾病因素:反覆性中耳炎或耳鳴患者可能出現聽力退化;鼻咽癌患者則因容易中耳積水,也易影響聽覺。 3、長期使用高劑量耳毒性藥物:某些藥物已被證實具有耳毒性,長期使用可能會破壞內耳聽覺細        胞。因此盡量不要使用來路不明的成藥,並且必須在醫師的指示下謹慎用藥。 聽力退化可能使長輩拒絕社交、情緒不穩   (當長輩出現不喜與人交談等現象時,應注意長輩的聽力問題。) 聽力師馬英娟表示,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Frank . Lin教授的研究報告指出,聽力退化會造成人群孤立與認知負擔。聽力退化者因為聆聽有困難,而需要花更多的專注力來確認說話者要表達的內容,因此認知負擔較大。同時,聽力退化者常抱怨交談者說不清楚,自然無法與人有效溝通,其延伸的心理狀態可能有:覺得麻煩、沮喪、易猜疑、不想外出、拒絕社交、反應遲鈍。因此,年長者如果出現聽力退化的徵兆,一定要儘早就醫檢查,並且不要放棄可以矯正聽力損失的機會。 聽力師馬英娟提醒,年長者一旦檢查出有聽力損失,定期追蹤是相當重要的,至少一年應有一次完整的聽力檢查,以追蹤聽力是否有變化。即使是已配戴助聽器矯正者,也需要注意聽覺的變化,一有問題,務必請教專業的聽力師、耳鼻喉科醫師,必要時進行檢查或介入。    與長輩溝通有訣竅 聽力矯正使長輩更有信心!   (子女應學習如何與長輩達到有效溝通。) 家庭裡、生活中難免會有失聰或是聽力正逐漸退化的長輩,因此在與聽力退化長輩溝通時,可注意下列事項: 1、面對著長輩說話,使用正常的說話速度,千萬不要過快或過慢,同時保持口齒清晰。 2、不用過度大聲喊叫,聲音太大會使聲音品質不佳,反而不易接收。 3、在燈光充足下,讓長輩清楚看到你的表情,並以手勢或動作協助了解。 4、若需要討論重要事情,請將周邊噪音減至最低,比如關掉電視後,再一對一面對面溝通。 配戴助聽器是最常見的聽力損失矯正方式,若能配戴適合的助聽器,將有助提升生活品質。然而有些年長者不願意使用助聽器,可能是因為怕別人投以異樣眼光。不過,只要想像就像是老花眼一樣,看不清楚可以戴眼鏡矯正,長輩聽力退化也可透過聽覺輔具來改善。若長輩與子女住得較遠,平日聯繫需倚賴電話溝通,建議還可考慮使用有擴音功能的電話,予以補強。 當發現家中長輩有聽力退化的徵兆時,應在生活及溝通上都更加體貼長輩,助長輩得到歸屬感及安全感,再來找尋合適的解決方案。長輩聽力退化是現代子女都要面對的課題,正視它才能確保長輩以健康的姿態走得更長久!

春神來了 小心潛藏的幼兒聽力危機

春神來了 小心潛藏的幼兒聽力危機#疾病‧預防

(撰文/許家瑋) (諮詢/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聽力師 張晏銘) (圖/優活健康網) 在開心迎接春天到來之際,幼兒聽力保健的重要性也不可忽略!雅文基金會聽力師張晏銘說:「季節交替時幼兒易因天氣變化感冒或產生上呼吸道相關疾病,進而併發中耳炎導致聽力受損,家長應特別注意這個期間的幼兒聽力保健。」 感冒併發之中耳炎、及娛樂噪音 都是潛在聽力殺手   (冬天與春天交接之際,往往是感冒最盛行的時刻,需隨時留意幼兒身體狀況,以免引發中耳炎。) 三月正處於冬季至春季的季節交替之際,氣溫劇烈變化造成人體容易感冒,張晏銘表示,小孩本來體抗力就較弱,加上其耳朵構造與成人不同,若是有上呼吸道感染或是鼻竇炎等狀況,就更容易併發中耳炎,依照過往流行病學統計,一歲前約有60%的嬰幼兒曾感染過中耳炎,三歲以前的比例更高達80%。中耳炎患者不僅耳朵會感到不舒服,聽力也可能會受到影響,若長期或反覆性的中耳發炎,甚至有機率導致永久性的聽力受損。 張晏銘補充,除了季節交替的氣候因素外,今年連續假期也較多,緊接著4月將迎接兒童節,父母帶孩子前往娛樂場所如KTV、大型電子遊樂場,或在家中持續使用3C產品休閒娛樂的機會也大增,這時千萬要注意引發聽力受損的另一個危險因子-音量。由於人體對於噪音有其耐受度,而過大的音量便會對聽覺系統造成傷害,不可不防。   長時間高分貝噪音暴露 當心聽損來報到 (若在噪音情況下,須注意音量的強度,以免造成聽力暫時性損傷。) 我國「噪音管制法」對工廠、娛樂場所、營業場所都有不同的音量限制,一般而言,若音量超過85分貝(dBA)就有可能導致暫時性的聽力受損。張晏銘舉例,有些人在KTV歡唱後,出來會覺得他人說話聲音變小、聽不清楚,此時便有可能是聽力暫時性受到損傷。 「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也明訂,工作場所噪音超過90分貝時,雇主應控管勞工暴露於噪音的時間。若工作環境噪音音量為90分貝,勞工每日可容許暴露時間為八小時;工作噪音音量若達100分貝,僅可暴露兩小時。音量看似只增加10分貝,但其強度其實已增強了十倍,所以千萬不要輕忽音量加大的傷害。 張晏銘建議,不管大人或是幼兒處在噪音情況下,都需控管暴露於噪音的時間與音量的強度,注意音量的大小、調控及與喇叭間的距離,而除了添購防罩護具外,也有一些耳機具有顯示音量分貝的功能,可作為警示效果。 中耳發炎須小心 輕忽怠慢恐成長期問題 (經研究指出,幼兒感染中耳炎機率較成人高,一旦有耳朵疼痛及發燒症狀,需立即就醫。) 雖然幼兒與成人對噪音的耐受度並無顯著差別,但因幼兒的耳朵構造與成人不同,其中耳炎的好發機率也比成人來得高。就構造而言,成人中耳腔內的耳咽管構造(歐氏管)相對較窄、細與斜,幼兒則是較寬、短與水平,因此幼兒若是有鼻喉的感染,細菌就很容易跑至中耳,造成發炎與積水現象。 常見的急性中耳炎症狀可能會有耳朵疼痛、發燒、中耳積水或是鼓膜紅腫等情形;若未妥善處理,導致中耳健康狀況反覆異常,則可能會變成慢性中耳炎,甚至引起積水或鼓膜破洞/穿孔(俗稱耳漏)。張晏銘強調,中耳的健康問題需要追蹤,千萬不要以為用完藥就結束,而是得複診檢查,直至確認康復為止。 張晏銘也建議家長,如家中有感冒患者,要擤鼻涕時,為避免鼻內壓力不平衡導致鼻涕倒流,再次細菌感染,理想方式應為一次擤一邊的鼻孔,而非一次壓住兩邊鼻翼一起擤。     聽力保健 從日常生活做起!   (預防幼兒聽力問題,日常保健不可少,遠離高分貝噪音、避免感冒、保持耳道乾燥。) 除了要當心幼兒感冒併發中耳炎,及避免長時間暴露在高分貝噪音環境,張晏銘也提醒家長平時應替幼兒做好聽力保健,減少帶幼兒出入水質不佳的場所,如未消毒的游泳池、三溫暖等,避免髒水進入耳朵。另外,也要留意日常生活環境衛生、保持外耳道乾燥,並避免過度清潔耳垢,以降低外耳道發炎或長黴菌的機率。 若家長對幼兒的耳朵健康有任何疑慮,張晏銘建議家長應前往醫療院所的耳鼻喉科進行聽力檢測,就診時優先選擇耳科醫生做詳細確認診斷。而對耳朵構造、疾病或聽力感到好奇的民眾,也可以利用「聽力小宇宙」(http://focus.uho.com.tw/hearinghealth/)網站獲得更多聽力保健知識。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