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性‧家庭

新型避孕藥血栓風險增 自行購買將不適用藥害救濟

新型避孕藥血栓風險增 自行購買將不適用藥害救濟#兩性‧家庭

文:財團法人藥害救濟基金會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日前發布警訊,含新型黃體素成分drospirenone的避孕藥,引起血栓的風險可能是舊型避孕藥的2~3倍,雖然國內尚無此類藥物引起血栓的不良反應通報,但仍提醒醫師為病人處方時,應審慎評估風險,患者服藥後如果出現持續胸痛、腿痛、呼吸短促等症狀,應儘速回診,以避免嚴重不良反應發生。Drospirenone是一種合成的黃體素(progestin);市售的避孕藥通常是黃體素和另一種女性荷爾蒙--雌激素(estrogen)的組合,藉著調整女性體內荷爾蒙的濃度與平衡,以達到抑制排卵而避孕的目的。含有drospirenone成分的避孕藥,因為較不會帶來噁心、水腫、冒痘等傳統避孕藥的副作用,所以也有人稱它為第三代避孕藥。近來有國外研究發現,drospirenone成分避孕藥造成血栓的風險,可能是舊型避孕藥的2~3倍。目前衛生署核准含有drospirenone成份之藥品有3種,悅己膜衣錠(Yasmin®)、悅姿錠(YAZ®)都是口服避孕藥,Angeliq® (安吉麗) 則用於治療停經一年以上婦女之更年期症候群。出現疑似血栓症狀 應儘速就醫血栓是指靜脈內的血液凝結成血塊,阻塞了正常血液流通,常見於下肢靜脈;若血塊從血管壁脫落,進入血液循環流回心臟,並且從心臟進入肺動脈時,就會形成肺動脈栓塞,影響氣體交換,嚴重時可能致命。雖然這些事件都極少發生,但對於抽菸、有血栓家族病史、肥胖( BMI超過 30)、脂蛋白血障礙、高血壓、偏頭痛、心臟病、長期不能活動等情況的用藥者,服用避孕藥的風險就會提高。因此,醫師處方該類藥品時應提高警覺,審慎評估用藥之臨床效益及風險,並與患者討論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與症狀;患者服藥期間,也應注意其可能發生栓塞、血栓及其他血管疾病之不良反應。正在服用者,不建議任意停藥,建議可與醫師討論;如果出現血栓症狀,包括:持續的腿痛、胸痛、呼吸急促,就要立刻就醫。如懷疑因為服用藥品導致不良反應發生時,請立即通報給衛生署所建置之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中心(通報專線 02-2396-0100)。避孕藥未經醫師處方 無法獲得藥害救濟事實上,不論是新型或舊型的荷爾蒙類避孕藥,都可能有導致栓塞及血栓疾病之風險,如心肌梗塞、中風、深部靜脈栓塞、肺栓塞等。根據藥害救濟基金會統計,歷年來疑似因服用荷爾蒙類避孕藥或使用避孕貼片而引發嚴重藥害的案例共計有10例,其中絕大多數的副作用都與栓塞有關。不過,其中有部分的藥害案件,雖然經過審議後認定不良反應可能與藥物有關,但卻無法獲得藥害救濟的保障,主要原因是患者未經過醫師診斷,自行至藥房購買避孕藥服用,與此藥品「須由醫師處方使用」的規定不符,因此無法符合藥害救濟要件。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避孕藥是處方藥,並非所有人都適合使用,不應服用避孕藥的情況包括:有血栓病史、偏頭痛、有血管問題的糖尿病患者、患有胰臟炎或高血脂症、曾患有肝臟腫瘤、乳房或生殖系統癌症、不明原因的陰道出血等;有避孕需求的婦女,應該經過醫師診斷後,再開始使用避孕藥物,不要自行購買,用藥期間也要詳細觀察,以確保用藥安全。此外,藥害救濟基金會也說明,有些藥物可能會影響避孕藥的效果,包括:抗生素、抗癲癇藥、抗結核藥等等,若正在服用上述藥物,務必在服用避孕藥前,與醫師充分溝通用藥須知與注意事項,最好能配合保險套避孕,以免避孕失敗。若民眾在醫師處方下使用避孕藥,卻發生藥品不良反應導致嚴重疾病(住院)、障礙或死亡等情形,可檢附資料向藥害救濟基金會提出藥害救濟申請,經過衛生署審議通過後,即可領取最高兩百萬元的救濟金。藥害救濟諮詢專線:(02)2358-4097

寶寶脾氣壞有原因!

寶寶脾氣壞有原因!#兩性‧家庭

文/媽咪窩雜誌 採訪/陳姵樺 攝影/彭鏡蓉 諮詢/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輔幼中心主任涂妙如            光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江國樑有些寶寶一餓就大聲哭鬧,給吃後還頻頻啜泣;有的寶寶則肚子餓、尿布濕,也表現不明顯。怎麼同樣是3、4個月大的孩子,個性卻差這麼多?到底問題出在哪呢? 脾氣好不好  三因素造成家長們在帶孩子時常會有這樣的經驗,有的孩子睡眠與吃飯時間規律性高又不常吵鬧,且哭鬧的強度與頻率比較低,這種小孩多半家長會評價為很好帶養;但有的孩子可能一肚子餓或尿布濕,就會馬上大哭大鬧來表達自己的不舒服,這時若碰到較急性子的家長,就會認為孩子動不動就哭、動不動就鬧,脾氣很壞、很難帶養。 事實上,寶寶的脾氣好不好是天生氣質、父母教養方式以及後天環境三者交互影響形塑而成,家長首先要了解孩子天生的行為特質,才能給予適配性的教養方式。 如何了解孩子的先天氣質?寶寶從一出生就帶著自己天生的氣質與個性來到這個世界,所以即便是剛出生的孩子,就會顯現出自己特有的個性。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涂妙如指出,一般評估寶寶是屬於磨娘精型或是好帶型,會用下列9大氣質評估項目來觀察:規律性:有的寶寶吃飯睡覺都很定時;但有的則睡得少、活動量大。反應強度:有的寶寶肚子餓就馬上大哭;有的則是小小聲的哭。反應閾:這個項目主要是觀察寶寶受外界刺激時多大的強度會被影響,有的寶寶是稍有聲響就會驚醒,即屬於「反應閾」低的孩子;反之,有的寶寶怎麼吵都可以繼續安穩的睡覺,即為「反應閾」高的孩子。趨避性:這個項目主要是看孩子對於初次接觸的人事物,所產生的行為反應。趨避性接受的孩子對於新的事物充滿好奇、想去探索;反之,趨避性退縮的孩子,對於新的副食品可能拒絕進食,或者遇到陌生人會拒絕接觸或煩躁不安。適應度:「趨避性」主要是觀察孩子對人、事、物第一次接觸的反應,而「適應度」則是觀察孩子第一次接觸之後的行為反應。適應度高的孩子,進入一個新環境,可能只要幾分鐘就能適應;適應度低的孩子,可能過了很久還是對新環境顯現出害怕的模樣。活動量:有的孩子睡得少、愛活動,對安靜的家長來說就會覺得難帶。堅持度:堅持度高的孩子可以玩一種玩具10分鐘以上;家長說不可以做的事,教導多次仍無效。反之,堅持度低的孩子,玩玩具不到1分鐘就另換別的玩。情緒本質:有的寶寶經常表現出正向情緒,如快樂、友善,就算略有受傷,也表現得安靜;而負向情緒多的孩子,正要入睡或睡醒時常會哭鬧,身體不舒服時更是煩躁不安。注意力分散度:這個項目指標高表示寶寶容易分心;指標低則是個注意力集中的寶寶。每個寶寶在這9個項目中有的強、有的弱,綜合這些強弱就是寶寶顯現出的天生個性,如果多數項目是屬於強度較強的,比如說睡眠不規律、肚子一餓就大哭、稍有點外界刺激就鬧,大多會被成人貼上壞脾氣的標籤。《MamiHome媽咪窩》‧2011/7月號 資料來源:MamiHome媽咪窩 提供

嬰幼兒八大智能啟蒙 語文智能篇

嬰幼兒八大智能啟蒙 語文智能篇#兩性‧家庭

文/媽咪窩雜誌 採訪/陳姵樺 攝影/Kiwi諮詢/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輔幼中心主任 涂妙如            台中市娃得福托兒所負責人 開詩婷            光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江國樑啟發語文智能從寶寶還不會說話前就開始!寶寶早期聽的經驗,將影響未來的語言發展,所以爸媽如果可以讓孩子聽的愈多愈豐富,未來學習語言將會更順遂。 啟發語文智能從一出生就開始語文是和這個世界溝通的重要工具,而目前我們所處的社會也是非常重視語文優勢的人,所以家長對於家中寶貝的語文發展關注力都很高。就語文來說,是「聆聽」與「發言」輪流交互產生的互動,所以從寶寶還不會說話開始,就經常與寶寶說話,是啟發語文的重要方式,多聽多吸收才能在使用語文時有好的表現。 語文智能發展好的優勢所謂語文智能,指的是可以運用語言或文字來表達想法、和人溝通,和進行閱讀寫作的能力。這類孩子因為善於運用語言與人溝通,且對文字的敏銳度高,很容易成為團體中的領導者。 而在成長過程中,多數成人對於表達能力強、語文流暢的孩子,會有較多的正向關注,讓這類型的孩子不論在與人溝通或是社會化的過程中都較為順利;反之,語文發展較弱的孩子,被關注度就較低,在人際關係的發展方面會遇到較多的挫折感。但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涂妙如表示,雖說我們社會重視語文優勢的孩子,但除了語文外,每個個體都會有自己的優勢,只要了解自己的優勢進而專注發展這項優勢,依然還是會有優異表現;所以目前在幼稚園都會採多元評量的方式,來找出每個孩子的優勢,語文並不是唯一的評量點。 寶寶語言發展概況寶寶的語文發展概況大概可以分為幾個階段,涂妙如副教授分述如下:2個月 咕咕學語期:寶寶生下來沒幾天,當爸媽對著他說話時他就會有反應;到2個月大左右,寶寶還會從喉嚨發出咕咕的聲音,這就是他開始想要回應爸媽的表現。4~6個月 牙牙學語期:此時寶寶已經能發出一些簡單的聲音,也可以捉住大人說話的最後一個字的音調以及聲音,雖然發出來的聲音還不是很準確,但已經有想要模仿大人的舉動,這就是牙牙學語期。6~18個月 單字、疊字期:寶寶說話所需的理解能力在此時期快速增進,他們已漸漸可以說出有意義的幾個單字,或是使用疊字的方式表達;1歲多之後,也常會用自己的聲調和創造的語言喃喃自語。18~24個月 語言爆發期:這個時期為語言爆發期,又稱為電報式語言期,因為孩子還不能說出完整的句子,就像是打電報必須將字句精簡一般,像是:「媽媽,水」,這種不完整的簡單句,就是想表示「媽媽我要喝水」。此時期使用的辭彙會變得很多,但前提是在此之前有聽夠多的辭彙,才能在此時運用出來,若之前語言刺激不夠,就無法在此時期展現。《MamiHome媽咪窩》‧2011/5月號 資料來源:MamiHome媽咪窩 提供

孕期要安全搭車指南

孕期要安全搭車指南#兩性‧家庭

文/媽咪窩雜誌 採訪/林潔雨 攝影/Kiwi諮詢/台北長庚醫院婦產科系副主任 徐振傑、台北捷運公司站務處副處長 王秋惠臺北市公共運輸處科長 陳奇正、 臺灣區汽車修理工業同業公會總幹事 高景崇演出/爸爸:洪鏈翔  媽咪:張綺婕 協助拍攝/台北捷運公司、首都客運媽咪懷孕後身體狀況和體型都有很大的改變,在體力和反應能力上也不似以往,因此,一切活動必須特別謹慎,而開車、搭車更是要格外小心,非必要時最好避免自行開車,乘車過程也要注意各個細節,以防意外發生。自行開車的風險:孕媽咪盡量不開車,為什麼?‧懷孕後反應較遲鈍許多媽咪常覺得自己懷孕後好像變「笨」了,對外界的所有反應也變差,其實這是自然的現象,台北長庚醫院婦產科系副主任徐振傑表示,懷孕後神經反應會因為要應付血液循環的需求而明顯轉弱,對外界一些突發狀況不像懷孕前靈敏;加上肚子愈來愈大,身體骨骼結構愈趨鬆散,協調性較差,對運動反應顯得遲鈍,不再像以前開車遇到危急狀況還能及時因應,所以自行開車危險性較高,建議能免則免。‧懷孕初期孕吐、嗜睡,注意力難集中即便在懷孕初期,自行開車也有相當風險。此懷孕階段容易嗜睡、孕吐,駕駛過程可能因身體不適影響注意力,或因為打瞌睡而發生意外;而到了懷孕中、後期,腹部明顯隆起,身體負荷增加,夜間睡眠品質受影響,一樣也會影響開車時的精神狀態。‧懷孕後期體型改變,應變能力差另一個問題是當子宮漸大,體型改變,坐上駕駛座很容易頂到或卡住方向盤而影響開車靈敏度;或是因肚子太大使得雙腳和油門、煞車的距離拉大,這時候駕駛的姿勢不同於以往,稍不注意,可能在煞車時因為空間感不對而踩空,進而發生意外。嚴重撞擊可能造成胎死腹中孕媽咪自行開車一旦發生車禍,在沒有緩衝空間的情況下,肚子容易與方向盤互相擠壓,直接對胎兒造成嚴重傷害。徐振傑主任表示,車禍發生時因擠壓的關係,輕微者或許只是肚子出現瘀血;中度狀況可能直接刺激到子宮,導致收縮而早產;嚴重時,胎盤受到激烈擠壓,將造成剝離。一旦發生意外,症狀輕微者可能會肚子痛、胎兒心跳下降;如果嚴重出血,胎盤會提早剝離,這時候胎心音會出現異常;更嚴重將導致子宮破裂,假如破裂程度輕微,還能及時挽救,但是一旦引發休克,很容易造成胎死腹中的遺憾。安全帶對孕婦安全嗎?還有一項要重視的問題就是安全帶,一般人使用的安全帶,對孕婦而言其實並不安全,因為國內使用的安全帶很容易勒緊肚子,對子宮造成壓迫,不適用於孕婦,美國有一款專為孕婦設計的特殊安全帶,共有兩條帶子,一條從肩斜下繞過肚子上方,另一條從腰際往下繞過肚子下方,讓肚子露出,可降低傷害的發生。另外就是在發生車禍時,安全氣囊一啟動,會對孕婦身體造成撞擊,如果此時身上有眼鏡、項鍊等尖銳物品,可能因此刺傷身體;而且當整個胸部在受安全氣囊擠壓時,會因為空氣不足而感到明顯的胸悶與不適,這也是孕媽咪開車時可能發生的狀況,必須特別注意。《MamiHome媽咪窩》‧2011/3月號 資料來源:MamiHome媽咪窩 提供

孕期不胖到自己可能嗎?

孕期不胖到自己可能嗎?#兩性‧家庭

文/媽咪窩雜誌 採訪/林潔雨 攝影/Kiwi 諮詢/亞東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 孫序東、國泰綜合醫院營養師 徐嘉徽雙和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 許雅雯演出/爸爸:蔡堃祥 媽咪:林芸安懷孕後最好能把吃進去的營養都往胎兒送,只要胖寶寶,不要胖到自己,這是所有孕媽咪一致的期望,但是真的可以辦到嗎?怎麼吃、怎麼動才能讓胎兒壯壯,又不使自己身材走樣?多蔬果、少澱粉,遵循正確原則是關鍵對準媽咪們來說,孕期只胖胎兒,不胖自己,是再理想不過的。雙和醫院復健科許雅雯醫師認為,其實最好媽咪和胎兒都不要太胖,孕期應該重視的是均衡營養,並有適當、好的蛋白質攝取。亞東醫院婦產部孫序東醫師表示,多年來臨床觀察發現,媽咪懷孕期間體重的增加,從4公斤到30、40公斤都有,而到底怎麼吃、如何運動才能只胖胎兒,其實並沒有特別的訣竅。曾經有位韓國媽咪懷孕期間只愛青菜不愛肉,孕期體重只增加2~3公斤,產下的寶寶體重卻可以達到2800公克,產後反而比懷孕前瘦。所以孕媽咪多蔬果、少澱粉,並且多重視蛋白質的攝取,遵循簡單正確的飲食原則,自然不會有胖到自己的困擾。懷孕初期吃無節制,最容易胖到媽咪如果要從飲食、運動著手以達到只胖寶寶的目的,有哪些實際的作法?國泰綜合醫院營養師徐嘉徽表示,運動、飲食都很重要,但是最重要就是體重的控制。其實孕媽咪會胖到自己,主要關鍵是在懷孕初期,此階段胎兒主要在五官、心臟以及神經系統的發育,體重不大會增加,孕媽咪如果毫無節制的吃,只會讓脂肪堆積在自己身上。此外,很多孕媽咪會胖到自己,多因為誤以為多吃才是對胎兒好,可以讓胎兒快快成長。懷孕初期增重不超過2公斤因此,最重要是懷孕初期的體重控制,建議準媽咪在此階段體重只需增加1~2公斤以內即可,並可依循懷孕前的飲食攝取量,不需另外加強或補充太多熱量。至於整個孕期應增重多少?如果孕婦原來的體型就屬於比較胖,則孕期增重應該比較少;原本過瘦,就可增加多一些,不過一般建議以增加10~14公斤最恰當。★ 以孕前BMI值,做孕期增重考量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在新版孕婦健康手冊中,建議孕婦依照自己孕前BMI做體重增加的參考:BMI<19.8 ,孕期體重增加12.5~18公斤BMI 19.8~26,孕期體重增加11.5~16公斤BMI 26~29,孕期體重增加7~11.5公斤BMI>29,孕期體重增加7公斤若懷雙胞胎,孕期體重增加15.9~20.4公斤若懷三胞胎,孕期體重增加22.7公斤BMI值計算方式:BMI=體重(公斤)/身高2(公尺)2,得出的BMI值若低於18.5,表示為瘦弱體型;大於24,則表示過重體型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孕期每天的飲食最重要是務必均衡攝取五穀根莖、奶類、蛋豆魚肉、蔬菜、水果、油脂等六大類食物,不可偏廢任何一類。依照衛生署建議,一天的總熱量建議在1800大卡,各類食物攝取建議量:五穀根莖類4碗、奶類2~3杯、蛋豆魚肉類4~5兩、蔬菜類3~4份(每份100克)、水果3份、油脂類3湯匙。《MamiHome媽咪窩》‧2011/1月號 資料來源:MamiHome媽咪窩 提供

世界避孕日首度全球調查 全球近五成年輕女性初嘗禁果沒避孕

世界避孕日首度全球調查 全球近五成年輕女性初嘗禁果沒避孕#兩性‧家庭

9月26日為「世界避孕日」,今年的主題是「愛自己,靠自己」─避孕靠自己。台灣幸福教育協會於上周日(9/25)提前於西門町舉辦一場世界避孕日活動,宣導正確避孕觀念,並希望年輕族群能正視性健康與避孕問題。此份全球性年輕族避孕調查報告,共訪問了30個國家超過6,000名15~24歲年輕受訪者。其中包括了亞洲九個國家1,800名受訪者;台灣有200名受訪,調查目的在了解各國女性對於避孕的正確認知:包括避孕的資訊來源、避孕知識及與避孕有關的性行為。結果發現女性避孕知識仍然不足,尤其是亞洲國家仍不及歐美,加上混亂的避孕資訊傳播,容易造成女性對避孕的誤解,出現錯誤及不當的避孕方法。這份全球避孕調查報告結果顯示,全球近5成年輕女性在初嘗禁果時沒有使用任何避孕措施,台灣則更有五成六之多,超越歐美多數國家。而有性經驗的受訪者中表示,沒有使用任何避孕措施的主要原因為避孕措施不方便取得(25.6%)、性伴侶不要使用(13.8%)及認為沒有懷孕風險(12.5%)等。臺灣幸福教育協會常務理事暨敏盛醫院婦產科陳保仁醫師表示,調查結果顯示亞洲女性對意外懷孕的風險認知不足,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可能造成許多不幸憾事發生。在臨床上就有一位12歲小六女生,跟比她大二歲的學長因兩小無猜發生性關係,在男生慫恿下,沒有採取任何避孕措施,結果不幸懷孕,家人及學校都以為她只是因青春期發胖,等到準備要生產了才發現大事不妙,最後小孩只能交給父母帶,自己繼續完成學校課業。陳保仁醫師表示,六成歐美女性習慣以避孕效果較佳的口服避孕藥來避孕,而亞洲如南韓、台灣及中國的女性大多依賴保險套避孕,使用口服避孕藥的比率竟然不到4%,這也是造成許多亞洲國家女性意外懷孕比率仍高的主要原因。陳保仁醫師說,由這份全球的調查顯示,全球超過五成的年輕女性都是透過網路取得避孕相關知識;朋友之間的資訊傳達也有近四成。而在全球(歐美佔多數)諮詢婦產科醫師的比率平均有三成五,而在亞洲國家卻不到三成,顯示東方國家民族性針對避孕這件事還是較歐美被動保守。陳醫師進一步指出,有趣的是,超過二成的受訪者不相信網路上的避孕資訊,而不相信朋友的避孕資訊者竟也超過二成,顯示女性最依賴的避孕知識管道無法提供正確的資訊,容易造成女性對避孕的誤解!而出現錯誤及不當的避孕方法,建議大眾還是必須尋求專業醫藥人員的協助。 在避孕效果方面,多數受訪者認為口服避孕藥及保險套均為有效的避孕方式,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有超過三成女性認為體外射精是有效的避孕方式。陳保仁醫師表示,保險套最大的用途應該是預防性病,避孕效果約85%;而口服避孕藥在正確的服用下,避孕效果可達99%以上。陳保仁醫師說,若要兼顧安全的性和避孕,最好的避孕效果應該是「男戴保險套,女吃避孕藥」的雙重防護措施,而體外射精是意外懷孕的高風險方式,女性最好不要依賴這種避孕方式。此外如印度、印尼女性甚至相信在性行為後沖澡或淋浴就可以避免懷孕,可見亞洲國家因保守風氣對避孕知識充滿迷思,需要再加強正確避孕宣導。陳保仁醫師表示,調查顯示八成受訪者同意採取避孕措施是男女雙方應該共同承擔的責任,不過實際上還是有很多女性相當被動,等到意外懷孕才找男方想辦法解決。陳醫師建議所有女性都應該多愛自己、靠自己,找回避孕的主控權,平常就應該多吸收正確的避孕知識,了解找到真愛不是只用性來換取,這樣才能避免意外懷孕帶來的不幸憾事。關於世界避孕日(World Contraception Day)每年9月26日,為全球性的世界避孕日(World Contraception Day)。世界避孕日起源自於2007年,是由瑪麗思特普國際組織、歐洲避孕與生殖健康學會、國際婦女兒童聯合會、人口理事會、亞太避孕協會、拉丁美洲婦女健康中心等六家國際非政府組織(NGOs)發起的全球性公益紀念日。世界避孕日(WCD)成立的宗旨,主要是在呼籲並喚起年輕族群的避孕自主觀念,促使年輕人對自己的性行為及性健康做出負責任的選擇。世界避孕日(WCD)成立至今已5個年頭,全世界已有超過70個國家和地區舉辦各式活動以響應世界避孕日。NGOs組織更在今年針對全世界70個國家的年輕族群性觀念及性行為,做大規模的調查。同時,世界各國亦將於「世界避孕日」9月26日當天,同步公佈調查數據,以喚起年輕族群正視避孕問題,溝通正確的避孕觀念。今年(2011年),台灣也加入宣導世界避孕日,由台灣幸福教育協會主導,喊出「愛自己 靠自己」─避孕靠自己口號。關於全球年輕族避孕調查報告由全球第四大市調公司GfK( Growth from Knowledge)於2011年8月間進行調查,受訪者涵蓋全球歐、美、澳、拉丁美洲、中東、亞洲等30個國家的15~24歲年輕族群,各國約200名,男女各半。共計完成6,077個有效調查樣本數。

新制成人健檢 瞄準肝炎、代謝症候群與慢性腎病

新制成人健檢 瞄準肝炎、代謝症候群與慢性腎病#兩性‧家庭

臺大醫院新竹分院家庭醫學科楊昆澈醫師表示,自今年8月1日起,國民健康局開始實施新制成人健檢。新制成人健檢除了原本的血壓、血糖外,增加了腰圍量測、檢測高密度膽固醇和身體質量指數計算等。若血壓、血糖、三酸甘油脂、高密度膽固醇及腰圍五個項目中,有三項超標,即屬於代謝症候群,未來發生心血管的機會,高出一般人二至六倍。楊昆澈醫師表示,除了上述五項檢查項目之外,針對台灣的國病—肝病,也提供民國55年後出生,初滿45歲的民眾,享有終生一次B肝、C肝的篩檢。若是有慢性肝炎帶原的民眾,則應定期回診追蹤,或進一步評估是否有需要治療。另外,鑑於台灣洗腎人數和末期腎病的發生率,高居世界第一,腎病成為台灣的國病,除了原本的腎功能外,進而計算腎絲球過濾率,以便及早發現腎功能異常,能盡早介入找出原因,提早治療,延緩惡化。楊昆澈醫師指出,四十歲至六十四歲的民眾,每三年可免費作一次這項檢查,六十五歲以上者,每年可作一次。若是符合此條件的民眾,請不要錯過此項福利,找時間接受針對提早發現代謝症候群、偵測肝和腎疾病的新制成人健檢,才是預防保健之道。

快樂出遊、平安回家 淺談國際旅遊疫苗

快樂出遊、平安回家 淺談國際旅遊疫苗#兩性‧家庭

暑假是國人出國旅遊的旺季,根據交通部觀光局資料統計,99年就有超過9百萬人次出國。出國旅行,最重要的就是快樂出門、平安回家,然而在旅遊之中,隨時都有可能暴露在未知的病原體,導致疾病上身,因此,旅遊前的預防工作也就更加重要。醫師提醒說,旅遊相關疫苗接種,是預防旅遊傳染性疾病重要一環。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旅遊疫苗可分為三類,包括例行性疫苗接種、必需性疫苗接種以及建議性疫苗接種。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陳炯錦針對此三類旅遊疫苗進一步說明如下。例行性疫苗包括B型肝炎、日本腦炎、水痘疫苗等。在台灣,這些常規疫苗已經行之有年,大多數人都已經有抵抗力,因此主要需確認是否依照建議年齡完成注射,若有未完成的疫苗或發現疫苗保護力不夠,需要追加疫苗,則給予補注射。必需性疫苗接種則包括黃熱病疫苗及腦脊髓膜炎疫苗。陳炯錦指出,黃熱病病毒藉由蚊子叮咬感染,典型症狀有發燒、頭痛、全身酸痛等,嚴重會出現出血症候甚至肝腎衰竭。流行區域主要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及中南美洲地區。年齡至少9個月大以上才能施打,孕婦及對雞蛋嚴重過敏者不可接種此疫苗。施打建議如下:若旅行至流行區,在出發10天前完成接種,10年內有效,可重複施打。腦膜炎球菌感染會引起的細菌性腦膜炎或菌血症,藉由飛沫或鼻咽分泌物傳染。全世界皆有病例,但最嚴重流行區域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中部流行帶,此外,回教徒朝聖時海關亦會要求出示施打證明,一般建議2歲以上施打。欲前往流行區建議如下:2歲以上的兒童或成年人,至少出發前10天接種1劑,保護效果至少3年。如果必要,3個月至2歲大的兒童,應注射2劑,第1劑與第2劑之間隔3個月。而建議性疫苗接種則包括狂犬病疫苗、A型肝炎疫苗及其他醫師建議疫苗※狂犬病疫苗:狂犬病是一種急性病毒性腦膜腦炎,致死率幾乎100%,初期症狀是非特異性的發燒、不適、厭食等,數天後發展至麻痺、恐水、精神錯亂、抽搐等現象,可能因呼吸麻痺而死亡。95%的病例分布在亞洲和非洲,尤其是在印度及中國大陸,台灣則屬於非疫區。欲前往流行區建議如下:●暴露前:若旅途沒有大量接觸動物的疑慮(如獸醫或於動物園工作等),一般不需要接受暴露前預防。暴露前預防注射需接種3劑,分別在第0、7及21天或28天注射,最好於出發前一個月接種。若在疫區被咬傷再接種2劑,分別為第0、3天。●暴露後:需接種5劑,分別在第0、3、7、14、28天注射。如果當地有免疫球蛋白,應儘速施打並浸潤在傷口內。※A型肝炎疫苗:陳炯錦解釋,此為最常見的急性病毒肝炎,經由被污染食物飲水傳染,傳染力極強。在成年人身上病情特別嚴重,可能引發猛爆性肝炎肝衰竭致死。A型肝炎病毒遍佈全世界,在中國與東南亞屬於高流行區。建議施打方式如下:●出發前至少2星期接種第1劑A型肝炎疫苗,共需接種2劑,第2劑距離第1劑的間隔為6~12個月。●施打第一劑的保護效果可達90%以上,但維持時間不長。完整施打2劑可獲得95%以上之保護效果,且長達15~20年。流行性感冒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等,則在幼兒、老人或其他免疫缺乏病人均建議施打,其他則視情況由醫師與個案討論後給予建議。陳炯錦表示,在台灣,黃熱病、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及狂犬病疫苗需至疾病管制局委託醫院施打,其他疫苗則可就近至各大醫院施打。相關資料亦可至衛生署疾管局網站查詢(http://www.cdc.gov.tw/ct.asp?xItem=5753&CtNode=1545&mp=1)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