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思

助生髮、防中風?破解「薑」6大迷思

助生髮、防中風?破解「薑」6大迷思#迷思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薑是每個人家裡都一定會必備的辛香料,不僅能增添食物香氣,還擁有許多營養價值,像是改善手腳冰冷、預防經痛、抗氧化、抗發炎、促進腸胃消化等,所以,不管對日常生活、身體而言,它都是一樣經濟實惠的辛香料。但經過《優活》追蹤後發現,大家對於薑似乎存在著許多迷思,因此,列出以下六種常見迷思,透過與醫師訪談,將幫助民眾對於薑能有更正確的了解!迷思一/喝薑茶或生薑水可以治療感冒?林沛賢中醫師表示,感冒分為很多型,如果是針對風寒入裡型,像是淋雨造成的感冒,那麼喝薑茶有助於把汗逼出來,畏寒或是打冷顫等情形也能見改善,但是咳嗽、流鼻水等症狀就不是喝薑茶能解決的了,建議若是已有感冒的症狀出現時,還是到醫療院所就診為妙。迷思二/每天吃一片薑預防中風?很多人認為薑有通血路的作用,但林沛賢中醫師表示,薑的抗凝血功能不強,它可以用來打通末梢血管,改善手腳冰冷狀況,但沒有暢通腦部血流、降血壓以及預防中風的功效,所以,民眾別再陷入吃薑防中風的迷思中了。迷思三/塗薑生髮?市面上有許多生薑洗髮水,也有人直接拿生薑塗在頭皮上,對此,台大醫院皮膚科蔡呈芳醫師表示,目前沒有文獻研究證實,生薑塗頭皮可以生髮,洗髮水中的成分並不是只有生薑,若有掉髮問題,建議還是得先進一步確認原因,不要誤信偏方,反而造成頭皮的刺激與不適。迷思四/晚上不能吃薑?老人家流傳:「早上吃薑,勝過喝參湯;晚上吃薑,等於吃砒霜。」因為他們認為,薑屬熱,若在晚上吃會使人上火,所以不宜在晚上吃,但林沛賢中醫師表示,晚上睡前吃一點點薑,可以改善手腳冰冷,尤其寒冷的冬季,對於體質虛寒的人來說,還可以幫助入眠,但她也提醒大家,對於體質比較燥熱的人較不建議,以避免鼻血直流,造成反效果。迷思五/薑茶可以治腹脹、腹瀉?薑茶的確可以緩解某些因為寒性因素所引起的腹脹,但林沛賢中醫師表示,若是腸胃炎一樣的腹部不適,則不建議飲用薑茶,應立刻就醫治療,以免延誤病情。迷思六/薑塗腋下可以治療狐臭?蔡呈芳醫師表示,薑可能可以掩蓋過汗味以及細菌,但是這是一個治標不治本的方式,長期下來只會給腋下帶來刺激,並不會根治,民眾勿輕易嘗試,建議有狐臭困擾還是到醫院治療為妥。 

糖尿病患逐年增 3迷思不可不知!

糖尿病患逐年增 3迷思不可不知!#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隨著飲食習慣改變,糖尿病人口每年持續增加。醫師說,診間最常遇到的糖尿病三大迷思,包括糖尿病什麼都不能吃、得了糖尿病人生是黑白,以及打了胰島素很快要洗腎等迷思;建議糖尿病患應及早尋求專業治療,而不是聽信偏方傷身。打胰島素很快要洗腎?醫:錯誤印象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張鈞鎧醫師,特別提出在診間最常遇到的糖尿病三大迷思來加以說明:●迷思1/糖尿病什麼都不能吃?其實糖尿病什麼都可以吃,除了含糖飲料及過度精緻化的糖份食物以外,主要會造成血糖上升的食物,以含澱粉為主的全榖根莖類,很多病人認為這些食物會造成血糖上升所以不能吃,這是非常不正確觀念,其實這些食物都可以吃,而且一定要吃,關鍵在於吃的「份量」。張鈞鎧解釋,台灣人習慣吃炒飯或湯麵來當作一餐,這樣的食物太過單調,為了達到飽足感常額外攝取過多澱粉,造成血糖大幅上升,建議除了澱粉類的食物外,每一餐皆要搭配奶蛋魚肉豆等含蛋白質的食物及青菜,可增加飽足感並使血糖穩定。●迷思2/得了糖尿病人生是黑白?近幾年間,糖尿病的治療可說是日新月異,而治療黃金時期是越早越好,所以罹患糖尿病的人其實與一般人無異,只是飲食上要吃得健康,配合運動及藥物控制,現今控制血糖一天常常只要吃一、兩顆藥就可以控制得很理想。而糖尿病最擔心的就是併發症產生,因此如果早期控制,避免併發症產生,糖尿病的人還是可以過與一般人無異的生活。●迷思3/打了胰島素很快要洗腎?張鈞鎧說,提到控制血糖目的就是要減少併發症發生,胰島素更是血糖控制不可或缺,那這樣的迷思是從何而起?糖尿病的口服藥物近年來選擇多,因此病人希望能吃口服藥而不要打針,但口服藥仍有其一定限制,特別是腎功能不好的病人很多藥物無法使用,此時胰島素則為較佳選擇。但病人寧願血糖控制不好也不願意打針,常拖到腎功能已經很差,大部分的藥都不能用或無效時才願意打針,但腎病變到晚期時,即使血糖控制再好也很難恢復,因此才會有打針打沒多久就要洗腎的錯誤印象,如果在沒有腎病變時或早期就將血糖控制好,期實是可避免走向洗腎結果。

【免費講座】癌症病患的飲食迷思

【免費講座】癌症病患的飲食迷思#迷思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很多人得了癌症就想找原因,「飲食」常是代罪羔羊,總會有人認為得了癌症吃太好會使腫瘤長大,道聽塗說實在害人不淺!接受錯誤資訊往往造成患者們的體重直線下降,進而無力承受治療,後果常常令人不勝唏噓。有鑑於此,亞東醫院特邀施淑梅營養師,主講「癌症病患的飲食迷思」,破除大家不正確的觀念,提供最正確的營養補充技巧,幫助您戰勝癌症,邁向健康之路,歡迎大家踴躍參加。名稱:癌症病患的飲食迷思時間:3月10日(二)10:00~11:00地點:亞東醫院新院區一樓思源一廳洽詢:02-7728-1001

孩童患過動症!7成家長不願意面對

孩童患過動症!7成家長不願意面對#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根據資料顯示,國內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簡稱ADHD)盛行率約7.5%,而健保資料分析卻僅有2%學童就醫,換言之,有7成的家長不知道或不願意去面對ADHD。新北市衛生局提醒,小學1~3年級是ADHD的黃金治療期,若未經輔導治療,可能衍生學習挫折、人際互動或行為規範障礙,家長可別再以為只是「孩子不乖」的問題。事實上,ADHD是兒童最常見的心智疾病之一,包含注意力不足、過動及衝動;其中,75%合併學習障礙、70%有情緒症狀、25%有強迫及焦慮,甚至高達60~80%出現對立反抗,及30%有行為規範症狀等問題。但臨床上卻常見家長因錯誤迷思而不願意面對孩童過動症的問題,以下也整理ADHD常見的5大迷思。迷思一、過動症長大會自己好? 「ADHD通常合併注意力不足、過動和衝動。」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陳牧宏醫師表示,臨床發現,過動症狀確實隨著成長會逐漸緩和,但衝動及注意力不足此兩個症狀改善的幅度則相對較小,尤其是注意力不足。若沒有適當介入治療,影響的不僅是孩童的學習表現、人際關係或自信心,甚至是未來的成就。迷思二、過動症只需要經過導正就會改善?陳牧宏醫師說明,以目前來說,適當藥物合併認知行為治療,被認為是相當有效的治療方式。當孩童經過妥善評估,若症狀輕微(例如:嚴重度與頻率不高)或年紀小於6歲,則建議先以行為訓練為主,從教養方式、生活習慣、飲食調整、與規律運動著手。當症狀仍無法改善、或進步有限、甚至更惡化時,則需考慮藥物幫助。迷思三、過動症藥物副作用對孩童身心發展有不良的影響?事實上,所有治療都有其副作用,當中也包含非藥物治療,與家長溝通上,要明白每種藥物和非藥物治療的優點與缺點,才是治療重點。陳牧宏醫師也強調,ADHD藥物(利他能)已被使用超過半世紀,安全性已經過諸多大規模研究確立,常見的副作用是影響胃口和睡眠。但並非每個孩童都有這些狀況,通常只要經過醫師適當調整藥物劑量及服用時間,大多能夠改善。迷思四:藥物治療時間要多久?可以自行停藥嗎? 「治療目的是希望孩童能夠克服生活上的困難,而逐漸進步;藥物亦然,因此穩定的治療對孩童的幫助相當重要。」陳醫師強調,ADHD的孩童們一旦經過妥善評估和適當的非藥物治療介入後,仍被評估需要藥物治療時,呼籲應規律藥物治療,不建議貿然停藥。此外,家長需要定期就孩童們的症狀和行為狀況與醫師討論最適當的藥物劑量,其中當然包括減低劑量甚至停藥的時機。迷思五:要怎麼知道小孩是過動還是好動? 舉例來說,孩童在遊樂園吵鬧、好動是很正常的,但若在教室還是一樣坐不住、喜歡與同學講話、頂撞老師,這些行為就不合宜。所以,分辨孩童是好動還是過動,應考慮行為與外在環境是否合宜,若合宜可以解讀為好動;不合宜,也許就應該考慮孩童有過動衝動的問題。面對孩童患ADHD時,家長應有的4大正確觀念1)看見/看見孩童可能衝動、過動及注意力不足的問題。2)理解/共同討論,理解孩童為什麼會出現這些行為,和孩童所面臨的困難,及其背後的原因。3)面對/陪伴孩童一起面對、嘗試解決和克服困難,亦可與老師討論,並決定是否需要尋求醫療幫助。4)陪伴和成長/與孩童一起努力,一同克服,共同成長。當然,在面對ADHD孩童不合宜的行為時,也建議家長及早協尋兒童心智科,做適當且妥善的評估和治療,同時建議減少責備與處罰,應多溝通、多同理,降低孩童的挫折感。最後呼籲家長,跟著孩童一起努力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讓孩童有改善行為與進步的動機,當有了動機,藥物和非藥物治療才會逐漸出現效果。

黃斑部病變治療3大迷思 當心延誤治療恐致盲

黃斑部病變治療3大迷思 當心延誤治療恐致盲#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老年性黃斑部病患是一種好發50歲以上的視力退化性疾病,一旦症狀開始發生,若沒有立即接受治療,恐會引發失明危機,但在臨床門診上卻普遍民眾對於黃斑部病變認知低,且存在著錯誤迷思,以至於未能及時就醫治療,錯失黃金治療期,因此,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眼科鄭成國醫師將針對民眾常見的3大迷思一一進行破解,遠離失明危機。1)在眼球打針很危險,還可能會瞎掉?/這是每個黃斑部病變患者中的疑慮,也有很多人因害怕在眼睛打針而拖延治療,但醫師表示,眼內注射是臨床上常見的技術,在治療前都會先經過消毒、麻醉,且使用的針很細,不會傷到眼睛,所以,民眾無須過度驚慌。2)治療費用高?/目前針對濕性老年性所引起的黃斑部病變,健保已有給付2款新生血管抑制劑,且自今年八月起,給付針數已從過去的2年6針,增加至2年7針,較原先給付的針數多,讓符合條件的民眾可獲得較足夠的治療針數。除此之外,現在健保也有給付由糖尿病引起的黃斑部病變水腫,因此,符合條件的民眾皆可透過申請,進行針劑治療。3)聽說2個月打一次,就不需要每個月打?/黃斑部病變治療首重個人化,因為每個人的病程及對藥物反應不同,因此,每位患者一年所需施打的總針劑也不同,但醫師表示,在門診上常有民眾認為治療針數要打越多越好,但其實針數過多過少都無法達到治療效果。最後,鄭成國醫師提醒,黃斑部病變基本上是一種慢性疾病,需要經過長時間的治療與照顧,所以,民眾一定要有耐心的回診與接受追蹤治療,惟有如此,才能真正解決視力問題。

器官捐贈有迷思 胃、鼻子不能捐

器官捐贈有迷思 胃、鼻子不能捐#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器官捐贈在台灣已推廣多年,但實際簽署器官捐贈同意卡的民眾僅有2%,因此,中華民國器官捐贈協會為了解民眾對於器官捐贈的認知,特地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只有4成民眾願意在辭世後,將器官捐贈出來,但其中只有半數網友有簽署器官捐贈同意卡;6成不願將器官捐贈出的民眾中,死無全屍及摘除器官會痛為考量因素。胃、手腳為民眾容易誤認可捐贈的器官在調查中也發現,有近7成民眾自認了解器捐,但卻有不少人將胃、手腳、鼻子、子宮、乳房、腦等認為是可以捐贈的器官,對此,中華民國器官捐贈協會龍藉泉理事長表示,雖然上述器官不在捐贈範圍內,但像胃其實對於需要換整個消化系統的民眾來說,也是可以做更換的,只是它無法單獨捐贈,至於其他器官,對於人體而言只有美觀功能,就算少了它們也能生存,因此,就沒有捐贈的必要。簽署捐贈卡前應先與家人溝通取得同意最後,協會表示每天接觸社會大眾與器捐家屬中發現,即使健保IC卡加註器捐已具有法律效力,但現有的民情及多半家屬因情感的連結,不忍心死者過世後還遭受痛楚、或無法留全屍而反對、甚至阻止器官捐贈,往往在尊重家屬的立場下,無法尊重過世的親人,所以,呼籲民眾在簽卡之前,要先與家人溝通、得到同意後,才不會發生無法遺愛人間的憾事。

醫訊/破除迷思!乾癬不是傳染病

醫訊/破除迷思!乾癬不是傳染病#迷思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30歲的小李(化名)是一名乾癬患者,因手腳會出現紅腫、脫屑,常被身旁的人誤認為是傳染病而紛紛走避,造成小李很大的心理壓力,不僅減少外出的機會,就算出門也會包緊緊,就怕被人指指點點。對於小李這樣的情況,皮膚科醫師表示,根據過往經驗看來,多數民眾對於乾癬都有錯誤認知,其中最多被詢問的就是「乾癬會不會傳染?」事實上,乾癬屬於慢性發炎疾病,卻常因手腳、全身呈現潮紅性紅斑、並伴隨白屑脫落,再加上「癬」亦指黴菌感染,讓不少人誤以為會傳染,而對乾癬患者投以異樣眼光、或敬而遠之。乾癬2大常見迷思皮膚科醫師表示,常見2種乾癬錯誤觀念,包含:乾癬是由黴菌感染的疾病、乾癬只需塗藥就可抑制。事實上,乾癬並非傳染疾病,而是身體慢性發炎而造成的脫屑反應,其實只要經過治療,並針對個案病況找到最適合的治療方式,都是有機會可以控制病情、和常人無異的。乾癬治療:生物製劑建保有條件給付目前乾癬的治療方式包含:外用藥膏、口服藥物、紫外線照射或生物製劑等,其中,生物製劑為最新的治療方式,且為健保有條件給付,呼籲患者應有著正面的心態,聽從醫囑治療,才能有效改善乾癬的病症。為建立民眾對於乾癬的正確衛教觀念,臺灣乾癬協會將於10月19日(日),在新北市文山農場舉辦一場身心健康營的活動,當天會有醫師與乾癬大使親臨分享衛教資訊與治療心路歷程,並有烤肉同樂與茶文化體驗等活動,歡迎乾癬病友及家屬踴躍參加(加入協會會員者可免費)。名稱:文山農場身心健康營時間:103.10.19(日)上午上午8:30-17:30地點:新北市文山農場(新北市新店區湖子內路100號)活動嘉賓: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的黃毓惠醫師與臺大醫院皮膚科詹智傑醫師電話:02-2952-0820或至乾癬協會官網報名 

樂閱讀/枕頭不能只買一個 會孤獨一生?

樂閱讀/枕頭不能只買一個 會孤獨一生?#迷思

婚嫁雖然有其必要與價值,然而,在現今追求男女平權的世代,不是人人適合婚姻,只要出自個人自由意志選擇不婚,外人倒也沒什麼可置喙之處。但在漢朝時,有女子30歲還不嫁要罰款的規定,今人難以想像,卻能理解對適婚年齡女子的壓力之大,其來有自。才幹或成就出眾的女子,仍不敵台灣俗諺「光光月毋值微微火」,意指女人再怎麼精明能幹,始終比不上男人。所以大多數的長輩和父母,還是希望女子能走上傳統觀念中的「正道」,走入婚姻相夫教子,為了完成這個心願,生活上才衍生出許多的細節,希望有助於提高婚配的機會。首先,在居家的風水上,強調要營造出「雙雙對對」的意境,好讓女子感受到樂觀積極的正面能量。例如:盡可能睡雙人床、床上最好放在兩個枕頭,空的位置和枕頭有「等待有緣人」招挑花的意思。因為古代女子的嫁妝裡,必定有一對鴛鴦枕與合歡被,象徵夫妻成雙成對、夫唱婦隨,所以不僅單身女子要放雙枕催旺桃花,已婚者更不能只買一個枕頭,如果要換,就兩個人的一起換才吉利,只買一個枕頭,唯恐有夫妻分離或者守寡疑慮。家裡在買碗筷時,即使一人獨居,亦不能只買單個,否則將會孤獨一生;在擺設上,盡量不要只掛「自畫像」或個人獨照,應選多人照片或與意中人的合照。還有,床上或房間裡盡量不要放玩偶,尤其是人形娃娃,據說人形娃娃容易被邪靈附身,主人與娃娃同床共眠久了,娃娃捨不得主人找新伴侶的同時,也害怕被拋棄,因此會從中破壞主人姻緣。無論這禁忌的真實性如何,背後的思維倒不難懂。現在許多經濟獨立且一個人在外居住的女子,平日忙於工作,不上班時就宅在家,不但疏於外界的社交生活、又鮮少邀請親朋好友到家中聚會,久而久之習慣了一個人的生活,日後反而更難以接納另一個進入自己的生活。所以家中陳設忌諱太過「孤單冷僻」,也不要對像娃娃、布偶這一類「不真實的替代物品」,產生過度依賴的心理,努力提高自己習慣「人氣」的正面能量感應,別說只是對找姻緣有幫助,一個開朗樂觀的人,在生活中或職場裡,相對也比較容易受到歡迎。雖然緣份未至,不必操之過急而「病急亂投醫」,但是有心走入婚姻的人,還是應該多調適與人相處的習慣,找到志同道合的另一半,否則,哪裡會有天下掉下來的伴侶呢?(本文作者/春光編輯室)(摘自/不知道會被笑的66個禮俗禁忌/春光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