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

想睡好,更該限制睡多久!教你「2招」重設生理時鐘

想睡好,更該限制睡多久!教你「2招」重設生理時鐘#精神科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你知道「睡眠」這件事,背後潛藏著廣大商機嗎?為了獲得一夜好眠,市場上充斥著記憶枕頭、淺色床單、環境音樂、芳香精油以及保健藥品等各式各樣的商品,甚至有人因此而聘雇一位「睡眠教練」!在2015年,美國人就花了近410億美金買助眠商品、接受治療,而這數字還不包括自行去藥局購買的藥物估計;到了2020年,相關花費則將攀升到520億美金。但事實上,心靈才是最強有力的助眠藥,而且不需要花到一毛錢。研究證實,有睡眠障礙的人,也會有一些負面的心態與觀念,甚至本身患有焦慮症。有些人從小就很難入眠,輕易就會被壓力搞得心煩意亂,只有化解壓力才能再次好好入眠。且各種負面心態如:「睡覺很浪費時間」、「只睡4小時就可以起床工作」等,其實會破壞睡眠品質,若能透過以下方法,讓身體重新獲得平靜,在睡前放慢腦波活動,培養正面的心態,維持良好的作息,晚上就會睡得又香又安穩。引導潛意識放鬆,培養健康的睡眠習慣到了就寢時間,神經系統應該進入休息與消化模式,此時可以進行一些放鬆儀式。洗個熱水澡、閱讀詩集或聆聽療癒音樂,就可以減慢大腦的運作速度,並且放鬆肌肉。壓力會破壞睡眠的品質,所以要多練習放鬆技巧,例如腹式呼吸法、正念冥想等。睡眠催眠相當有效,患者透過它能改變自己的潛意識。入睡時,人就好像被催眠,意識狀態會有所轉變。在第1階段的睡眠期,想像一些療癒的畫面和圖像,就有助於入眠。運用所有的感官,想像自己進入深沉、平靜的安穩狀態。心靈的專長就是想像。一開始,先觀察自己肌肉有沒有放鬆,並試著暗示它們休息。逐漸有睡意時,想像自己身體完全陷入床墊,然後告訴自己今晚會睡好睡滿。運用感官去創造各種令人放鬆的畫面,就能獲得一夜好眠,帶著滿滿的能量與活力醒過來。引導自己想像各種畫面與場景,就能走入潛意識的世界,清理一些沒來由的負面想法,重新獲得主控權,以指引自己去做有益的行為。這項技巧好處多多,各式各樣的患者都能為自己量身定做專屬的療法。許多職業運動員也運用這項技巧去想像自己贏得比賽的樣子,逼真到能感受到獎牌掛在脖子上的重量,並且聽到群眾的歡呼吶喊聲。同樣地,上床就寢時,可以想像自己處在深沉、平靜的睡眠狀態之中。先安靜地躺下來,想像自己漂浮在晴朗寧靜的湖面上,輕鬆地望著平靜的藍天,而平緩的波浪輕柔地拍打著,運用每一個感官,想像光線、聲音、氣味以及其他細膩的感受。或者想像自己沿著柔軟的沙灘漫步,踩著細緻又輕柔的海砂;溫暖的海風輕輕吹拂頭髮,落日餘暉和煦地映照著臉龐。不論是哪種場景,只要感覺平靜,讓自己沉醉於其中就好。使用冥想手機APP幫助身心平靜,有何不可?如果無法順利想像這些畫面,試試my Sleep Button這款手機APP,在它的幫助下,每隔幾秒心中就會出現各種靜物的影像(一支筆或一台車子)。為了練習冥想,建議使用Headspace、Buddhify或Insight Time等手機APP。最新的研究也證實,聲波科技對睡眠有幫助。雙耳波差(Binaural beats)是一種聲音檔,聆聽者雙耳聽到不一樣頻率的聲音,但大腦會自動統合成一個音訊,其頻率介於左右耳聽到的聲音。科學家播放不同頻率的聲音,就能刺激大腦的反應。進行睡眠療法時,患者會分別以4個大腦的睡眠區塊,收聽4種頻率的雙耳波差。使用影像與聲音類的手機APP前,記得調低螢幕亮度,以免光線太刺激;戴上耳機,以免外界干擾。記得獨自練習就好。至少進行21天,才能建立起新的睡眠神經路徑,身體才會受到制約。成功的話,就能睡得深沉且平靜。創造良好的睡眠空間與環境光線、聲音都會干擾睡眠,有好的環境,才有好的睡眠品質。如果必須在吵雜的空間裡睡覺,那最好戴上眼罩與耳塞。上床睡覺時,手機最好放在另一個房間,不要放在床頭櫃上。朋友、家人與同事應該記住,不是24小時客服專線,不需要即時回覆訊息。記得不斷對自己說:「我不欠任何人。」改善睡眠空間的關鍵在於,各項條件要符合個人需求。設計個人的生活儀式,設法讓自己平靜下來,就能創造出良好的睡眠環境。重新布置臥室也是不錯的主意。電腦不要放在臥房,讓寵物或孩子自己睡。蠟燭、線香與古典樂都能讓你放鬆。換上記憶枕頭或舒爽的亞麻布床單也不錯。總之,上床睡覺時,會感到放鬆的事情都試試看。菸品、咖啡與酒類最好戒除,努力改變日常習慣,就能改善睡眠。服用藥物時也要多留意成分,有些感冒藥含有偽麻黃鹼,會刺激中樞神經系統、擾亂睡眠作息。最後,睡前不妨做點伸展運動,以暗示身體該休息了。與失眠有關的認知行為療法:睡不著就別躺在床上精神科醫師卡梅(Rob Comey)專門治療睡眠障礙,他強調認知行為療法(CBT)對於焦慮症、憂鬱症、恐懼症以及成癮症等,都能有效緩解。透過失眠的認知行為療法(CBT -I),患者能找出造成失眠的信念並且加以改變,重新建構觀念、消除錯誤的信念,才能安心入睡,不再莫名地擔憂未來。去睡眠中心看診時,醫師會讓你戴上生物回饋裝置,以隨時記錄你的日常活動,找出會影響睡眠的生活模式。透過失眠的認知行為療法,你就能培養良好的作息,戒除掉有礙睡眠的壞習慣。依據你的處境,治療師會調整治療方案。睡眠問題若非常嚴重,治療師會建議你採用以下2種更細緻的認知行為療法。1. 刺激控制療法(CST)讓身心記住床與睡眠的連結,而不會聯想到清醒、擔憂、恐懼、挫折與焦慮等等阻礙因素。稍微調整一下臥室擺設,就能移除干擾睡眠的因素。換上柔和的燈泡、空調轉到舒適的溫度、加裝隔音窗、把電視機搬出臥室等,都很有幫助。午睡時不要睡太久,想睡覺的時候才上床,並設定固定的起床時間。最重要的是,床只能用來睡覺與進行性行為,不要躺在上面使用平板電腦或滑手機。睡不著的話,就起床去做一些靜態的事情,如看書或做伸展運動。一開始會花很多時間在臥房閒晃,但上床的時間都用來睡覺。這些做法都是為了讓身體更加意識到床與睡眠的連結。2. 睡眠限制療法(SRT)同樣也是為了讓身心記住床與睡眠的連結,不會聯想到清醒、擔憂、恐懼、挫折與焦慮等等阻礙因素。療程開始前,先設定每晚睡眠的總時數,並且確認在床上都是在睡覺。否則翻來覆去,心裡只會不斷進行負面的對話。這時就離開床鋪做別的事情,直到睡意到來,再上床完成應有的睡眠時數。以上介紹的2種療法,都能重新設定生理時鐘,讓睡覺與起床時間變正常。剛開始練習時,晚上可能會有很多時間醒著,甚至造成睡眠不足,所以白天會感到更加疲倦。問題嚴重的話,還會造成夢遊等異常行為,所以才需要醫師透過儀器監控其生理狀態。且睡覺與起床的時間每天都要一樣,不能太早睡,早上鬧鐘一響就要起床。睡眠品質慢慢改善後,在床上的時間才能逐步增加。從此以後,睡覺時間一到,睡意就怎樣都趕不走,頭碰到枕頭馬上就呼呼大睡。此外,我們也可以改造內在對話的內容。平日失眠時,我們總是會躺在床上焦慮想著「遲到會被扣錢」或「工作做不完」等。拋不掉這些擔憂,就更加睡不著。因此,關鍵在於消除這些不必要的煩惱,重新設定神經連結。失眠時,正好可以練習正面的自我對話。千萬不要去想明天的待辦事項,這會讓你大腦更加活躍。相反地,試著對自己說:「上班的事到公司再煩惱,而且一定都會順利完成。」這句話很簡單,卻可以改變大腦的運作模式,讓你不再執著於天亮之後要做的事情。此外,有些人認為,睡眠少於四小時白天還是能打起精神工作,但真是如此嗎?不如勸勸自己:「身體希望我好好睡一覺,這樣能才時進行自我修復。」或是跟自己說:「每天至少睡7小時,以後就不用常跑醫院,能有更多時間跟家人相處。」良好的睡眠品質是萬靈丹雖然失眠與睡眠障礙的人口不斷增加,但研究人員也不斷在探究問題的根源,並找出解法,試圖讓大家恢復正常的作息。現在我們有更多的治療選擇,也可以運用心靈的力量,去培養健康的睡眠習慣。睡得好,整體健康就能獲得改善。睡得飽,白天就更有精神,記憶力與思考等認知能力也會更好。最重要的,睡眠能降低壓力指數與身體的發炎反應,減少罹患重大疾病的風險,例如肥胖症、心臟病以及癌症。平日睡得好,心情也會更好。身體的自我修復能力有賴於睡眠,所以一定得保持健康的生活型態。睡眠是健康人生的必備條件。它有助於腦電波平穩、細胞修復、神經傳導物質與荷爾蒙分泌正常,所以對身體每一個系統都很重要。總是蠟燭兩頭燒,早起又熬夜,以健康換來成就,你想想值得嗎?工作表現與睡眠時間不相衝突。想要活得快樂又有活力,看起來迷人又有吸引力,那就好好睡一覺吧!(本文摘自/超減壓的BMW身心自療法:哈佛醫學專家教你重新設定身心狀態,對抗疼痛、焦慮與自律神經失調/時報出版)

你遇到自戀型人格嗎?醫師教你「9大特徵」判斷身邊人

你遇到自戀型人格嗎?醫師教你「9大特徵」判斷身邊人#精神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大多數人一想到自戀型人格,就會聯想到一個趾高氣昂、目中無人、自私至極的傲慢傢伙,這樣的人,跟缺乏自信、情緒不穩、成天擔心被人拋棄的邊緣型人格怎麼會有共通性呢?說的更直白一點,兩者有什麼不容易區別的地方,值得用專文來敘述呢?事實上,人們對於自戀型人格的印象,諸如:自私至極、傲慢無禮、趾高氣昂等等,主要是建立在「自戀型人格疾患」的認知上的。然而,人格的表現從輕微變異的人格傾向(trait)到嚴重偏差的人格疾患(disorder)不一定只有「量性」的變化,還有可能存在「質性」的不同,也就是說:「人格傾向」不只是在偏差程度上比「人格疾患」來的輕微,也就是所謂的「量性差異」;「人格傾向」者更容易以一種截然不同的行為模式來表現相同的人格特質,這種質性差異往往就是「人格傾向」者之所以能適應社會框架,符合角色期待,維持自身功能的原因。「自戀型人格傾向」者也不例外。在臨床上,並不容易見到趾高氣昂、目中無人、傲慢無禮的自戀型人格傾向者,相反的,他們往往發展出長期憂鬱、孤單、空虛感、被剝奪感與缺乏安全感的樣貌,很容易跟邊緣型人格搞混在一起。至於反差為何會如此之大?這還得從學術上對於自戀型人格疾患的定義講起,一步步推演,才能明白這整個看似荒謬卻又無奈至極的心路歷程。自戀型人格的9個特徵按照DSM-V(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第5版)的診斷原則,要成立自戀型人格疾患(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必須包含下列9點中的5點(含)以上——1. 對自我重要性的自大感,例如誇大成就與才能,在沒有相稱情況下期待被認為優越。2. 專注於無止境的成功、權力、顯赫、美貌、或是理想愛情等幻想中。3. 相信他或她的「特殊」及獨特,僅能被其他特殊或居高位者或機構所了解,或應與之相關連。4. 需要過度的讚美。5. 認為自己有特權(如︰不合理的期待自己有特殊待遇或別人會自動地順從他或她的期待)。6. 在人際上顯得剝削(例如:占別人便宜以達到自己的目的)。7. 缺乏同理心︰不願意辨識或認同別人的情感需求。8. 時常妒忌別人或且認為別人妒忌他或她。9. 顯現自大、傲慢的行為或態度。通常,自戀型人格疾患患者傾向於渴求於他人的稱讚,缺乏對別人的同理心,對自己的行為或能力有過度的誇大想像,也時常忌妒別人或認為別人忌妒他──讀到這裡,我想請問:您身旁最符合這些敘述的人,會是誰?本文獲「杏語心靈診所院長陳俊欽」授權轉載,摘錄自:自戀型人格與邊緣型人格有什麼不同? 

高中活潑女同學性格驟變兒童心智科評估治療走出陰鬱

高中活潑女同學性格驟變兒童心智科評估治療走出陰鬱#精神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青少年的憂鬱不要忽略。一名高中女學生原本個性外向,最近卻常常情緒低落,時常請假,經過學校輔導室與父母溝通,建議至兒童心智科門診接受評估。 「常有死亡念頭闖入腦海」父母表示女同學這兩個多月來情緒低落、表情淡漠,動作反應緩慢,思考變得遲鈍,睡不好也吃不下飯,常常把事情做負面的連結,經常不由自主哭泣……他們實在不知該怎麼辦。甚至,女同學對於家人的叫喚都沒有反應,時常眼神空洞地獨自坐在房間,或一個人無意識的癱坐在地板上。 女同學向醫師表示,自己也不知道發生什麼事,突然會有死亡的念頭闖入腦海,越不想如此卻覺得死亡好像離自己越來越近,自己非常害怕,甚至有時候會聽到有聲音在呼喚自己……漸漸地,不想接觸人群,也害怕人多的地方。 父母親表示孩子最近的生活與學校環境都沒有特別的變動,也排除學校霸凌的可能性。女同學自己也說過去有一段時間很快樂,開心又有動力,喜歡參加社團、交朋友,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精神與腦部功能都需要檢視根據了解,女同學的父母親表示家族中有精神科病史存在。新竹臺大分院生醫醫院精神醫學部兒童心智科林建亨醫師表示,兒童青少年患者的憂鬱情緒常需要做生理疾病的鑑別,若呈現非典型的病程,則需要進一步安排檢查,包括甲狀腺功能低下、腦部異常放電的癲癇、自體免疫疾病、甚至是腦部腫瘤的可能性都需要列入考量。 女同學在醫療協助下,接受了相關的評估,其中也包含心理衡鑑,以了解她的認知功能、情緒狀況、智力分布狀況、反應速度、及專注力的標準化評估與情緒行為的結構化評估。兒童心智科醫師會根據以上資料,來做臨床的鑑別診斷與介入治療。 透過一系列結構化評估,女同學的精神科初步診斷為重鬱症,併有躁鬱傾向,而由於出現對家人叫喚反應不佳及疑似肢體癱軟狀況,進一步在腦波檢查下發現有腦部異常放電的狀況,確認有癲癇的問題,並轉介小兒神經科門診合併照顧,在門診歷經八周的藥物治療及家人的溫暖陪伴支持下,女同學又恢復健康的笑容,目前持續接受門診治療中。 理解與陪伴是最好的治療林建亨醫師說明,兒童青少年的憂鬱可能是對生活的煩躁或焦慮,也可能是需要醫療診斷的憂鬱狀態。兒童青少年憂鬱疾病有許多醫療層面的鑑別,需要謹慎處理,醫師透過臨床病程與精神病理的線索,若有臨床需求會再進一步安排相關檢查。當然不要忘記,最重要的還是對他們的理解與陪伴,國內近五年來兒童青少年自殺死亡率節節攀升,父母及家人的溫暖陪伴是支持孩子走出憂鬱情緒的最大動力來源。

長輩堅持不去精神科看病 怎麼辦?

長輩堅持不去精神科看病 怎麼辦?#精神科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號,○○○請進診間。」診間護理師親切地叫喚初診的新病人。「今天來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地方嗎?」我端詳面前這位看起來憂心忡忡的女士,邊開口詢問。「醫生,其實不是我要看。我不是病人,是我媽有狀況。」她回答。「這樣啊,病人有來嗎?依照規定,必須親自診察本人才行哦。」「醫生,真的很抱歉。我想帶她來,但是她都不肯。我不知道怎麼辦,只好掛自己的號,先來跟妳討論。」高女士不停點頭、拜託,急得淚都要飆出來了。上面這種情景,每個月總是會重複好幾次地出現在我的診間,我相信有不少的精神科醫師門診也有類似的經驗。或許你發現自己的親友可能有精神、情緒問題或是失智等症狀,但不管怎麼勸說、哄騙、拜託,都難以撼動病患的抵抗,他們就是不願意來看精神科門診。依照法規,醫師不能對於未曾親自診察的病患,給予診斷或是開立藥物。看著那些痛苦的家屬,我心裡雖然能了解,卻無法違規來協助。畢竟看病不能隔空抓藥,或是單憑想像。之前有不少報章雜誌的記者前來採訪我,大家都有志一同地問,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勸病患就醫呢?以下,我分享幾個方法,希望能對這類的長輩有幫助。方法一:順水推舟 有時,我們正面勸說無效,就必須要找一些順水推舟的機會。因為老化的關係,長輩不免會有一些身體上的小病小痛,當這種狀況發生時,其實就是一個適當的時機點。舉例來說,憂鬱症的個案,可能會出現胃口不佳、食欲差、體重下降或者是失眠、多夢等現象。我們可以順著病人的抱怨,建議他們:「這種情況,應該要到醫院去看看醫生,說不定需要進一步的檢查。」又或「我們可以聽聽看醫師有沒有什麼建議,能夠促進胃口,改善身體的健康,讓自己睡得好一點。」再舉例來說,焦慮症、恐慌症的病人會出現胸悶、心悸,覺得自己喘不過氣來;手抖、冒冷汗,覺得自己好像快要死掉這樣的症狀。當長輩向你抱怨這些不舒服時,我們就可以順著他的話,勸說他到門診去接受檢查或是治療。只要病人願意進到醫療院所來,就達成一半的目標。記得進入診間時,要向醫師打個暗號,套好招。有經驗的醫師,一聽到陪伴者開的頭,就會有默契的點點頭,順勢安撫第一次來看診的長輩。另一方面,醫師也會進行必要的身體檢查。因為對初診的個案來說,身體方面的檢查,也是鑑別診斷所必要的項目。方法二:買一送一 有許多親友為了要協助長輩接受精神科的治療,都會採取「同時掛號」的方法,也就是向長輩表示:「我也睡不好,我有點緊張,不敢一個人去看,我們一起去看,你陪我。」這個方法是成功率不錯的一個招式。一方面可以讓長輩覺得並不是只有他自己這樣,另一方面,也可以營造出看精神科沒什麼大不了。時常,我在門診聽到的對話是:「我今天沒有要看喔,我是陪他來的。他說一個人不敢來,所以我才答應跟他一起來。」對於比較不容易建立關係的病患,有時候我會先對親友進行問診的動作,並且讓他在一旁聆聽。在過程中,親友就可以把相關的症狀述說一遍。這過程有點像是網路上所謂鄉民常見的起手式,就是我有一個朋友他如何如何如何,但其實是在問自己的問題。一樣透過這種拐彎抹角的方式,先暖身,等到時機成熟,醫師會鼓吹長輩:「既然都來了,就順便看一下。」或「排隊排了這麼久,等了好幾十分鐘,不看很可惜。」另外一個優點就是,可以藉由這個過程,先消除長輩心中對於精神科或是精神治療的一些誤解。舉例來說,很多長輩認為憂鬱症的藥就是會上癮,或者認為藥物就是會傷肝、傷腎。親友可以藉機詢問醫師這些問題,好讓醫師有機會說明清楚。之前某個病患天生就只有一個腎臟,於是非常擔心服用的藥物會有腎毒性,因此明明已經嚴重失眠,卻還是不敢就醫。恰巧她陪同另外一個親友來就診,聽到對方問我:「這個藥物會不會傷腎?」我首先向對方說明:「腎臟功能可以透過抽血或是尿液檢驗來確保,還有就是現在的藥物有非常多不同的種類可以選擇,可以按照一個人的身體情況來避免比較有風險的副作用。藥物的盒子裡也都有一張說明書,裡面其實有詳細記載;例如腎功能不好的人,這個藥可不可以使用、要不要減量使用、有什麼禁忌,都會寫在上面。如果還擔心的話,可以到藥局窗口去做藥物諮詢。」聽到這些說明之後,那位原本站在親戚、朋友身後的長輩突然說:「醫生,我也想加號,我也要看診。」方法三:假傳聖旨 現在各地都有每年一度的老人健康檢查,這檢查時常都是熱門的項目。現在的老人健康檢查內容,其實包含了兩個精神科的基本項目,一個是老年憂鬱症的篩檢,另外一個是失智症的篩檢。當然,也有一些自費的身體健康檢查項目。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勸說長輩,以關心他、維護他身體健康為理由,先進行一個全身性的健康檢查。通常這些檢查結束之後,都會寄送一份檢查的報告單或者是書面的資料到家裡,裡面會標示紅色的字,是表示需要再做更進一步的檢查,或是建議個案到大型醫療院所,接受下一波的診察治療。在我的門診裡,就有不少長輩是因為接受老人身體健康檢查之後,拿著這份報告到門診來諮詢的。又或是親朋好友可以婉轉地利用幫忙長輩解讀報告的機會,試著說:「上面寫說你要到大醫院去做仔細檢查。」以這樣的方式來引導長輩就醫。(本文摘自/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寶瓶文化)

說謊是因不安? 醫師這樣說~

說謊是因不安? 醫師這樣說~#精神科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為何人們會說謊,說謊的原因是什麼?小時候都被父母教育不要說謊話,而且大家都知道說謊話是一種不良行為,但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說過謊。說謊其實是一種求生本能,是人類的本能所產生出來的一種自我防禦保護機制。精神科醫師:說謊就是人性!說謊的主要目的,有的人是為了得到自己的利益;有時候是為了減少或避免衝突,讓自己處在一個比較安全的人際關係環境中;也可能是要保護自己,在面臨無法解決的壓力時,找一個藉口來減輕壓力。也有的時候,說謊是為了滿足自身的虛榮、將事實放大、誇張吹牛;這些都是用來緩解因為道德感與行為不一致所引發的情緒壓力。但有時候謊言是善意的,說謊只是希望避免讓對方心理受傷、難堪或是下不了台,讓別人感受好一些。從認知心理學的發展觀點,3歲左右的幼兒就會說謊,但大都是無意識、不自覺的行為;隨著孩子的認知功能的發展,經由學習能夠記憶、想像、辨別、分析,這類說謊現象會漸漸消失。安南醫院精神科唐心北醫師如此強調「基本上,說謊就是人性!」。說謊的外徵 有機可尋通常說謊時,人體的腎上腺素釋放會增加,說謊者常見的外在表現有:敲手指、來回搓手、坐立不安、說話速度變快、冒汗、吞口水和眼神飄忽不定等。說謊者常會有罪惡感及恐懼壓力,有時還會很亢奮,之所以會有這些反應,是因為說謊者意識到自己的謊言可能會敗露,可能需要付出後續的代價。因此說謊者常會刻意控制或試圖掩飾;比方說敲手指,說謊者會以隱藏手部動作或藉由抓住桌緣或筆來掩飾破綻。但是有些破綻,說謊者本身很難自己控制,如:瞳孔大小、呼吸頻率或聲音顫抖等,所以也難以隱藏。因為人體會透過不同的神經通道處理進出大腦的訊息。 從社會心理學的觀點,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展現的「我」,或多或少都有經過自己的改編和包裝,人們會利用謊言來避免自身的認知失調,以維持個人舒適的心理感覺。而通常人們會根據自己當下所處的環境來調整個人的行為表現和言語表達方式,以塑造更好的形象和身份,獲得或提高他人的情感支持,贏得他人的贊同、尊敬、敬畏、同情。這些目標的實現,對人類的社會交往能否順利進行有重要意義,說謊因而成為一個非常普遍的社會行為也就不足為奇。

喝酒助眠反傷身失眠靠正確治療是關鍵

喝酒助眠反傷身失眠靠正確治療是關鍵#精神科

【優活健康網記者許雅茹/綜合報導】現代人生活忙碌,壓力大,睡不著、睡不好成為許多人的夢魘。根據統計,全台約有五分之一的人口有慢性失眠問題。然而,民眾常忽略睡眠問題需要詳細的評估,到藥局自行購買聲稱不含安眠藥的「助眠劑」、看感冒或慢性病順便拿安眠藥的,大有人在;擔心服用安眠藥會上癮的民眾,嘗試以喝酒來協助入睡,更四處可聞。可見不少民眾對於睡眠問題仍有眾多迷思,需用正確的知識和態度來面對和解決失眠問題。奇美醫學中心精神科張志誠醫師表示,擔心服用安眠藥物而造成上癮的確是許多民眾常見的憂慮。然而,長年失眠的問題僅靠幾天的安眠藥物治療是不太可能完全解決的。第一天吃藥有睡,第二天沒吃藥就睡不著,就以為是吃安眠藥上癮,乃是自己嚇自己。就像是我們不會說沒服用高血壓藥物,血壓就高,就說是吃高血壓藥物上癮一樣。民眾迷思多 喝酒助眠、亂服成藥恐無效又傷身不吃安眠藥就睡不著,得重新檢視造成失眠問題的原因是否還存在--不良的睡眠習慣,如每天上床睡覺時間不固定、睡前滑手機、玩手遊,是否已經調整?健康的生活作息,如定時運動、少喝茶喝咖啡,是否已養成?張志誠醫師指出,由於害怕安眠藥上癮,有些人轉而以喝酒來幫助入眠,殊不知酒精對健康的傷害更為嚴重,包括消化道癌症、乳癌、肝硬化、胰臟炎、失智、成癮等疾病。即使針對睡眠本身,酒精對於整體睡眠的影響亦是負面的,包括造成淺眠、多夢、早醒、片斷睡眠等。另外,有些民眾自行到藥局購買不含苯二氮平類安眠藥成份的成藥來助眠,這類成藥多數含抗組織胺成份,長期服用易有認知功能受損的疑慮。正確態度加專業醫師完整評估,有效改善慢性失眠此外,亦有不少病人只關注其睡眠問題,卻忽略失眠背後的成因,例如焦慮症、憂鬱症。只單單服用安眠藥處理失眠,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必須連同造成失眠的病因、環境問題、生活習慣一起處理,方可能有效解決睡眠困擾,這有賴於詳盡的評估與完善的治療。建議有睡眠障礙的民眾,應主動尋求精神科門診治療,由精神科醫師來評估睡眠、身體及用藥問題,並做進一步的治療或檢查。慢性失眠的成因通常不只單一因素,常伴隨不良的睡眠習慣及相關的認知扭曲,除了針對身體疾病或疼痛治療外,也需重塑對睡眠的正確知識,並養成固定運動習慣,練習放鬆,重新調整生活,讓睡眠漸漸步上正軌,回歸真正的健康 !

連假更焦慮?5招及早準備好心情

連假更焦慮?5招及早準備好心情#精神科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22歲女大生北上求學,父母常吵架,母親常哭訴抱怨父親的情緒及言語行徑,每次接到電話後就會開始焦慮、恐懼害怕、惡夢、失眠、情緒起伏大、憂鬱,提不起動力上學而曠課。被友人拉去就醫,診斷為憂鬱症,門診藥物及心理治療中。治療過程裡,多次表達目前最大的擔憂是春節年假很長,沒有理由不回家,卻又心生焦慮,不知該怎麼辦。連假用5種方法 降低家庭關係的壓力精神科醫師施佳佐表示,連假本使每個人在忙於工作學業及生活大小事之餘,可有完整假期安排自己與家人培養情感及自我放鬆充電。但對於少數有家庭關係困擾的憂鬱症者,有時不是加分,反而是加重憂鬱情緒的壓力來源。憂鬱症者常見情緒低落、缺乏興趣、睡眠不佳、食慾改變、動作遲緩、疲倦、自責、自殺的意念、注意力難以集中等症狀,通常經由持續藥物及心理治療能獲得改善,但當遇到壓力、突發事件衝擊,沒適時排解很可能導致病況惡化。施佳佐醫師提供5種方式,幫助憂鬱症者渡過連假:1) 對自己情緒有覺察,若發現自己過度憂鬱,恐慌、焦慮、失眠加劇,可上網作壓力檢測量表(台灣人憂鬱量表),分數超標即建議就醫。2) 學習自我放鬆技巧,如深呼吸、做運動等,幫助自己先緩和情緒。3) 透過諮商幫自己釐清壓力源,並共同找尋更好的調適及應對方式。4) 事先準備年假期間可能需要及遇到的醫療狀況,放假前與醫師討論可能遇到情境預先演練如何應對,並準備適量藥物。5) 提早安排規劃連假,也可發揮自我創意,安排不同方案。及早規劃及準備 減少衝突、控制病情如何規劃連假,施佳佐醫師建議幾個方向,只回家吃年夜飯或只待短短幾日,當超過自己負荷程度或開始討論過度敏感話題而衝突,可迴避敏感無共識話題,以工作及學業為由提前離開。也可找朋友到家裡一同過年,家中有外人時,家人間較不會放縱負面情緒。或是去朋友家過年,串門子感受友人間溫暖。若經濟能力許可,可安排出國旅遊,全家一同出國,共同轉移衝突注意力,轉至正向旅遊經驗。自己一人出遊或安排工作努力賺錢,也都是很好選擇。施佳佐醫師提醒,面對躲不掉的連假,可預先做好準備及規劃,減少與家人衝突機會,也避免造成憂鬱的病情失控。如果有醫療問題、身心調適障礙,或關係互動困擾,可盡早回診與醫師討論,尋求諮詢及醫療協助。年假規劃準備越周全,越能多一分保障,開心享受過年全家團聚時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