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

住院率是腸病毒7倍!RSV專攻新生兒呼吸道 ,1歲以下恐釀長期後遺症一人可傳染四嬰!兒科婦產科專家共呼籲月子中心慎防RSV群聚感染

住院率是腸病毒7倍!RSV專攻新生兒呼吸道 ,1歲以下恐釀長期後遺症一人可傳染四嬰!兒科婦產科專家共呼籲月子中心慎防RSV群聚感染#缺氧

月子中心/產後護理機構是照顧產後媽咪和新生兒的第一線,但面對高傳染力的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引發群聚感染,往往造成家屬與機構沉重的負擔。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15日攜手台灣母胎醫學會與台北市產後護理之家協會,首度推出「嬰幼兒健康預防安心機構」衛教宣導專案,幫助月子中心/產後護理機構照護人員提升家長RSV疾病認知與預防意識。 台灣坐月子文化盛行,產後護理產業也蓬勃發展,據衛生福利部統計,產後護理機構家數與入住產婦人數近年皆呈現成長趨勢,機構數從2013年的171家,增加至2024年的266家;除此之外,2022年入住產婦人數更較10年前增加1.2 倍。然而新生兒在嬰兒室集中照護,一旦病菌入侵,易引起群聚感染,其中RSV是讓家長與機構感到棘手的呼吸道疾病之一。 RSV 恐釀嬰幼兒「氣喘、呼吸道受損」,影響可伴隨至成年,六成嬰兒可再次感染RSV,醫籲積極預防減少重症   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主委江明洲醫師指出,RSV初期症狀為發燒、咳嗽及喘鳴,卻可能快速惡化,併發嚴重的細支氣管炎和肺炎。如果延誤就醫而出現呼吸困難、缺氧等症狀,嬰兒需要立刻住院或使用呼吸器支持治療,住院率高達腸病毒的7倍;即便痊癒,也可能增加4倍氣喘風險,影響呼吸道功能長達10年以上,可說是1歲以下嬰兒的最大威脅。  RSV具有高度傳染性,成人及2歲以上兒童感染RSV症狀一般較輕微,常在無意中傳染給更小的嬰幼兒。江明洲醫師指出,每位成人感染者可傳染給近5位嬰兒,並且感染後也無法終身免疫,有6成嬰兒會再次感染,因此嬰幼兒家長與產後護理機構業者更應積極預防RSV,才能避免RSV群聚風險。 守護母嬰第一線!產後護理機構落實感控 有助降低RSV群聚風險 由於RSV沒有特效藥,目前RSV最有效的預防方式之一是接種單株抗體,並透過勤洗手、戴口罩、少出入公共場所加以預防;政府也要求醫療院所、月子中心或托嬰機構等,一旦發現RSV感染個案,必須通報疾管署執行隔離、協助就醫、全面消毒,以及嚴格落實分群照顧。 台灣母胎醫學會理事長蕭勝文醫師指出,產後護理機構如能具備良好的感染控制措施並強化預防衛教宣導,並與專業醫療團隊建立轉銜機制,對於產後媽咪與新生兒來說,可提供更安心安全的環境,可更放心地專注於產後康復和育嬰,也有助於促進她們恢復體力、精神健康和身體機能。 跨領域合作新起點!首屆【嬰幼兒健康預防安心機構】衛教專案開跑醫學會與產後護理協會攜手鼓勵月子中心提升感控能力,打造完整RSV防護網! 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楊生湳醫師表示,為賦能產後護理機構提升感染控制品質,本次與台灣母胎醫學會、台北市產後護理之家協會攜手推出「嬰幼兒健康預防安心機構」衛教宣導專案,將提供一系列完整的家長衛教素材及醫護教育活動,盼透過各產後護理機構的影響力,引導家長建立更完善的疾病預防意識,讓家長在月子中心能放心休養、寶寶能安心成長,降低RSV的群聚感染風險。 台北市產後護理之家協會理事長吳坤光醫師與秘書長林衣陵也表示,透過此衛教專案,不只可為產後護理機構發展帶來正面影響,同時也為嬰幼兒健康奠定更堅實的基礎。最後,兩大醫學會與台北市產後護理之家協會共同呼籲各界關注嬰幼兒健康預防,並鼓勵產後護理機構積極報名,共同打造讓家長放心、嬰幼兒安心的成長環境。

年節吃美食防噎到!醫建議「食物切小塊」吞嚥困難快學急救2方法

年節吃美食防噎到!醫建議「食物切小塊」吞嚥困難快學急救2方法#缺氧

農曆春節假期即將來到,年節期間闔家團圓歡喜聚餐,吃到黏稠的年糕、湯圓或果凍等食物的機會比平時多,胸腔內科醫師就提醒,若家中有吞嚥功能較差的老人,吃東西時要特別留意,可以先幫忙切成適合吞嚥的大小,以避免不慎噎到,危及生命,即使噎到也容易咳出來,讓全家好好過一個平安年。

冬天總是被靜電狂電?恐是身體缺氧警訊!醫警告:你可能已太勞累

冬天總是被靜電狂電?恐是身體缺氧警訊!醫警告:你可能已太勞累#缺氧

冬天一到,你也會碰到什麼都「來電」嗎?近日連夜低溫,讓靜電問題更嚴重,不管是穿毛衣、抱寵物,甚至是開門、和朋友見面握手也不小心有電波交流!醫師提醒,雖然大家都知道這是「靜電反應」,但對於為什麼靜電會發生、如何預防靜電等問題卻不太了解,提供以下生活小知識解答!

戴口罩可以運動嗎?醫:肺阻塞、心臟病患不宜

戴口罩可以運動嗎?醫:肺阻塞、心臟病患不宜#缺氧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小陳每天下班後會去河濱公園跑步,面對Covid-19三級警戒偶爾還是會戴上口罩出門運動,但是隨著天氣日漸炎熱,戴著口罩跑步實在不舒服,上個月還有民眾戴口罩夜跑昏倒的新聞,他想知道到底該怎麼做才能達到戴口罩運動又不缺氧昏倒。健康成人就算做高強度運動也沒差新竹臺大分院復健部林孟廷醫師表示,新聞中未提及男子是否本身剛好身體不適或是有其他慢性疾病造成暈厥。根據美國胸腔學會年鑑的文獻回顧研究指出,健康成人戴口罩運動的所有心跳、血壓、呼吸等生理指標,與運動者主觀感覺疲勞指數其實差不多,甚至在很高強度下的運動也是如此。因此,戴口罩並不會影響一般健康成人的運動表現,更不會造成大家擔心的休克或呼吸衰竭等嚴重疾病。若是想要從事健走、跑步或騎腳踏車等戶外運動,民眾仍要遵守三級警戒規範,戴上口罩運動。出門前多帶一、二個備用口罩,在運動汗濕後,勤加更換口罩,以確保口罩仍有保護作用。但若是本身是為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因為疾病所造成的呼吸阻力較高,戴口罩運動,確實可能因為呼吸阻力增加與通氣的下降,造成持續性缺氧與血中二氧化碳濃度累積,進而刺激了身體產生呼吸代償而更喘,影響運動表現;同時也因為隔了一層口罩使得呼吸散熱較差,進而影響呼吸的效率與通氣。另一類則是有心臟疾病如心衰竭或冠心病的患者,心臟代償的能力較差,可會因為戴口罩運動的呼吸效率不好,進一步加速心率代償,增加心臟的負擔。因此建議三級警戒時刻,這類心肺疾病患者還是留在家中,不要外出運動,避免戴口罩運動增加身體的負擔。每天持續同樣運動卻出現頭暈、胸悶 小心疾病上身居家個人運動,建議可以從低強度的運動開始,安排靜態拉筋伸展、固定式腳踏車、跑步機、跳繩、啞鈴肌力訓練或瑜伽等運動,並隨時注意自己身體狀況與攝取足夠水分,才是安全運動的不二法門。林孟廷醫師提醒,如果每天持續同樣的運動強度,發現自己出現頭暈、胸悶、喘、嘴唇發紫等不適現象,就要小心是否有任何急性肺炎或心血管疾病的狀況,若本身有心肺疾病或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疾病,建議運動前先與醫師討論適合的方式,才能確保安全的活動。 

貧血患至高山旅遊 小心出現缺氧症狀

貧血患至高山旅遊 小心出現缺氧症狀#缺氧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50歲女性去西藏旅遊時,有事先服用高山症預防藥物。至3000公尺高時,出現噁心、想吐、喘的症狀且無法移動。隔天情況改善便繼續行程,上升至4400公尺時,劇烈頭痛,吃止痛藥也無效果,撤退至3800公尺才感覺改善。返台後至門診檢查,發現血紅素只有8.8 gm/dl(女性正常值為11.0~16.0 gm/dl),鐵蛋白7.3 ng/ml(正常為20-300 ng/ml),診斷為「缺鐵性貧血」。高海拔地區大氣壓力較低 血紅素可結合的氧氣較少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周明文指出,人經由呼吸讓氧氣進到肺部,透過體內的循環系統(心、血液、血紅素)將氧氣送到體內各組織,使身體正常運作。當在高海拔地區時,大氣壓力較低,空氣中氧氣減少,血紅素可以結合的氧氣較少,可能使身體組織缺氧產生不適,嚴重時會造成高山症。一般人到了高山,會用代償機轉來適應低氧環境,短期的代償機轉包括心跳加快、呼吸加速;長期的代償機轉則是增加血紅素。貧血者至高海拔地區後 身體可獲氧氣比健康者更少登山後頭暈缺氧竟與貧血有關?周明文提到,貧血者的血紅素較少,在高海拔地區空氣中的氧氣也減少,使得身體組織能獲得的氧氣又比健康者更少,導致較易出現缺氧症狀,甚至高山症。缺氧引發高山症症狀包括頭痛、頭昏、失眠、噁心、嘔吐、厭食、虛弱…等,嚴重者可能產生腦水腫導致步履不穩、嗜睡、昏迷;或是肺水腫造成呼吸困難。倘持續惡化,即有生命危險。到高海拔地區一定會發生高山症?周明文說明,高山症的發生與否,主要決定於個人體質及登高的速度。心肺疾病及貧血,都是高山症的危險因子,有危險因子表示風險增高,但不一定有因果關係,這些人至高海拔缺氧的環境,有可能更容易出現身體缺氧的症狀。高山症最重要的治療方法,就是儘快向低海拔處移動,其他的方法包括氧氣治療、藥物治療及休息。前往高海拔前,服用適當藥物,或是緩慢、漸進地向高海拔處移動,都有助於高山症的預防。缺鐵性貧血才需補充鐵劑 勿自行購買服用周明文表示,貧血者去高海拔地區,可能會有較高的風險。貧血的種類有許多種,應尋求醫師診斷治療。常見的症狀是容易疲累、體力不佳、臉色蒼白、運動或月經時會更不舒服。有月經的女性、成長快速的嬰兒、小孩以及青少年、素食者,較易發生缺鐵性貧血。只有缺鐵性貧血才需要補充鐵劑,切勿自行任意購買服用,以免引起其他副作用。最後周明文提醒,許多人有貧血而不自知,倘有規劃攀登高山或是前往高海拔地區旅遊者,特別是女性,應先確認自己有無貧血。有貧血問題欲前往高山或高海拔地區,應先諮詢醫師評估風險,最好能在治療改善後再出發,降低缺氧的可能。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