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障礙

居家防疫讓網路當保母 當心網路成癮上身

居家防疫讓網路當保母 當心網路成癮上身#情緒障礙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限制出門活動的機會,孩子們停課不停學,居家學習不免長時間掛在網路上或頻頻滑手機。兒童心智科醫師表示,去年疫情之後,門診網路成癮青少年暴增,不僅造成情緒上的問題,也影響學習及行為。提醒父母一旦發現孩子晚睡、晚起,凡事得用手機做為條件才能說得動,甚至為了手機說謊及罵人,有可能是網路成癮的跡象。孩子晚睡晚起、情緒易暴怒可能就是警訊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臧汝芬表示,3C產品日新月異,功能也愈來愈新穎,對兒童青少年非常有吸引力,近來不少人宅在家,閒來沒事不自覺一直滑手機,不知不覺愈滑愈久,到最後不掛在網路上,就不知要做什麼,脾氣甚至變得爆躁,生活也日夜顛倒。臧汝芬指出,去年門診因網路成癮就醫人數直線增加,近期疫情又升溫,提醒父母注意,有些網站甚至有一些不當的影片,容易讓青少年行為出現偏差,如果孩子晚睡、晚起,生活作習不正常,經常是早午餐一起吃,手機不離手,做什麼事都要以玩手機做為交換條件,情緒易暴怒等,就可能是網路成癮徵兆,要特別留意。約定使用上限 家人每天固定時間一起聊天要讓孩子不要網路依賴,從小就不要讓3C產品變成孩子的保母,2歲以下更不要讓孩子看手機,平時在家以身做作則,不要動不動就滑手機,家人每天應有固定的時間聚在一起聊天。強硬限制使用不符合實際情況,反而應該透過親子間適當的溝通,建立理性的使用範圍,例如,約定使用上限,平日一小時、假日最多三小時,同時對於情緒的管理進行了解,是不是快到使用終止時間就容易「引爆」?或者玩遊戲時將輸贏看得很嚴重?值得注意的是,若已出現「干擾性情緒障礙」,待疫情趨緩,務必尋求醫師協助。

躁鬱症作祟 男突刷爆卡、5天不睡都不累

躁鬱症作祟 男突刷爆卡、5天不睡都不累#情緒障礙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53歲的程先生剛與妻子離婚,起初情緒低落、食欲差、失眠症狀,兩周後突然出現180度大轉變,情緒高昂有自信,開始瘋狂購物刷爆信用卡,甚至精神奕奕連續五天都不用睡覺,就醫確診為雙相情緒障礙的躁症。親友有這兩類症狀應協助就醫衛福部臺北醫院精神科王志嘉醫師表示,躁鬱症分為躁期及鬱期,躁症發作時,是在清楚的一段時間內,異常且持續的具有高昂、開闊或易怒的心情,同時伴隨有下列相關症狀,如亂花錢、性慾增強、話多、過度自信、失眠或是幾天幾夜不睡覺等症狀。鬱期發作時,至少連續兩周幾乎每天持續存在憂鬱、悲傷、無望、沮喪或掉到谷底的情緒,同時伴隨有下列相關症狀,如不想動、性慾減低或喪失,胃口差、話少、猶豫不決、自責自卑、失眠或嗜睡等症狀。王志嘉醫師表示,躁鬱症情緒變化很明顯,一旦發現親友情緒不穩定並出現上述症狀,應立即協助就醫及早接受治療,治療的目的在於改善、減輕症狀或減少發作次數,患者若提早接受治療,規則服藥,症狀通常會改善,進而恢復過去發病前的社會功能,目前臨床躁鬱症的治療有四類:1.藥物治療:是最有效安全的治療方式,躁症期常用的藥有鋰鹽、癲通帝拔癲、鎮靜劑;鬱期則用抗鬱劑等。 2.電氣痙攣療法:藥效不佳或緊急情況時使用。3.心理治療:提供患者及家屬情緒支持、教育、應對技巧。4.復健治療:自我照顧訓練、社交功能訓練、職能復健訓練等。躁期預防高危險性暴力 鬱期慎防自殺王志嘉醫師提醒,患者在躁症期時,要預防高危險性暴力、自傷行為,可以注意進食情形、睡眠是否有減少,在鬱期時要預防自殺,有服用鋰鹽藥物者,須按時依醫囑抽血檢查鋰鹽濃度,並注意是否有腹瀉、肌肉無力等中毒症狀,如進食量過少則須密切觀察並告知醫師。

工作常出包 可能是非典憂鬱症作祟

工作常出包 可能是非典憂鬱症作祟#情緒障礙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62歲的黃先生原本在貿易公司工作,受疫情波及影響被裁員,與太太共商下到工廠上班。但上工超過一星期,他連最簡單的紅線插紅洞,藍線插藍洞這樣機械性的動作都會弄錯,他覺得很不好意思,決定就醫檢查看是什麼毛病,經醫師診斷是「非典憂鬱症」作祟,經治療已有改善。中高齡易誤認為失智 延誤就醫台南市立安南醫院憂鬱症中心陳威任醫師表示,黃先生接近老年歲數,一般都會認為可能是失智症狀。不過認知檢查評估上,無論是「簡易智能量表」或「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都達不到有意義之認知缺損,評估過程中黃先生需在同事一再鼓勵才可完成所有測驗,當中也曾抱怨身體沉重,因此判斷黃先生是所謂「非典型鬱症」。陳威任醫師指出,憂鬱症症狀相當多元,憂鬱的心情常被「憂鬱情緒」或「受特定事件影響」混淆。「非典型鬱症」表現也時常會有正向情緒反應,遇到開心事情會心情雀躍,但往往會因此掉以輕心。而年紀增長也會影響到情緒變化,故認知協調的變因就更多,除需要思考「失智」或「輕型認知障礙症」外,「情緒障礙」、「營養失調」及「多重藥物使用的交互作用」都是需要列入考慮之因子。看精神科怕被貼標籤 就診率偏低黃先生的案例臨床上相當常見,但常有家屬歸因是自然老化現象或被特定事物紛擾所影響,進而忽視這些狀況。其次是患者擔心看精神科代表自己有精神問題,也擔心看病需要吃許多藥物,這些都是讓憂鬱症患者就診率偏低主因。根據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統計結果顯示,只有5分之1鬱症患者有就醫,5分之4沒有求助任何治療。陳威任醫師指出,人體本就容易因各種原因出一些狀況,故需要保養跟治療,腦部也不例外。黃先生僅以藥物處理後就有顯著改善效果,工作上效率更高也不再出錯,也因其逐漸改善,整體藥物劑量也開始減量,黃先生開始自信微笑。治療鬱症途徑相當多元,藥物治療外還有心理治療、營養治療等,建議與醫師討論治療計畫,避免延宕治療最佳時機。

防疫悶壞了 孩子網路成癮變小霸王

防疫悶壞了 孩子網路成癮變小霸王#情緒障礙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長達近半年的防疫期間,限制不少民眾外出活動的機會,台灣專注力研究學會理事長臧汝芬表示,近期門診中發現不少因疫情在家「悶壞了」的親子共處問題,也發現以往長期關注兒童及青少年的網路成癮問題,必須將戰線拉長。孩子將輸贏看很重?嚴重應就醫一名16歲的男學生,過去幾個月來完全沒有正常的同學互動與社交生活,假日就只能關在家裡沉迷於線上遊戲,不僅不跟家人互動,飲食也不正常,家長見狀制止與糾正,男學生反而動手毆打媽媽,鬧進了派出所。臧汝芬提醒,原本已有情緒障礙的兒童及青少年,若忽略其行為表現,可能從「一靜到一動」的變化過程十分快速,形成脾氣暴躁無法理喻的小霸王。隨著3C產品的多元與易得性愈來愈高,使用年齡的普及性也不斷下修,臧汝芬表示,強硬的限制使用不符合實際情況,反而應該透過親子間適當的溝通,建立理性的使用範圍。例如,約定使用上限,平日一小時、假日最多三小時,同時對於情緒的管理進行了解,是不是快到使用終止時間就容易「引爆」?或者玩遊戲時將輸贏看得很嚴重?值得注意的是,若已出現「干擾性情緒障礙」,務必要尋求專科醫師的協助。干擾性情緒障礙 發作時伴隨暴力行為臧汝芬表示,一般較常見的情緒障礙者,會對「不」採取零容忍,只要有人限制他的行為就容易生氣,但多數處於鬧情緒、不理人;但「干擾性情緒障礙」者發作時會伴隨語言或肢體暴力行為,甚至一周至少有三次大發雷霆,像個「火球」般到處衝撞。臧汝芬指出,身邊若有干擾性情緒障礙者,當他們失控時,建議先尋求支援,並將暴力對象隔開避免受傷,風暴過後,建議尋求專科醫師協助,可以找出是否為對立反抗情緒障礙,或者有過動等共病現象之前未被診斷。回歸正常社交 勿在虛幻世界愈陷愈深隨著疫情趨緩,建議開始回歸正常社交活動,從防疫時期的小家庭小圈圈的共處模式中走出來,接觸健康生活與運動休閒,也藉由親友的互動探訪等,找回原來的生活步調,勿讓孩子在真實與虛幻之間無法分辨而愈陷愈深。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