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師

「男」丁格爾也可以很有夢

「男」丁格爾也可以很有夢#護理師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講起從前,突然意識到居然是那樣久遠的事了。一九九八年,我用摩托車載著雙腳都裝著義肢的舅舅,剛從醫院換完藥回家,那時候聯考志願序已經放榜,而我一個「堂堂男子漢」決定要讀護理系,在這個有大男人主義的家族中,果然掀起軒然大波。男生讀護理,上演家庭風暴一九八五年的臺北護專(現在的臺北護理學院)開始招收男護理系學生(男護生),直到二○二○年也僅有五所護理系有招收男性就讀護理系,其中包含我當初就讀的輔仁大學護理系,臺灣大學護理系則是等到二○○一年才第一屆招收男護生。所以當時(一九九八年)如果男生要讀護理系,家族都免不了一場腥風血雨。我跟舅舅其實很親,近乎無話不談,但這一路上半小時的車程裡,我們竟然只剩下耳邊疾速奔馳的風聲,在快要到家時,他率先打破沉默問我:「你是有影沒影,確定要讀護理系嗎?以後要做把屎把尿的工作?(閩南語)」我沒有回答,因為我不知道如何回答。只有十八歲的我,壓根不知道自己想讀什麼,而且護理系感覺學習的科目跟醫師很類似,感覺也很有趣啊!再說,如果有答案,我能在有男性尊嚴壓力的家族中說出來,捍衛自己的決定嗎?我不認為那時的我有這樣的勇氣。夏末,還是去了輔大護理系報到,成為了班上少數的綠葉之一,那年不知為何,在沒有任何一個家人肯定的情況下,徬徨的心總是能在聽到當年最火紅的歌手張惠妹所演唱的《解脫》中,帶來些許的安定――「解脫,是懂擦乾淚看以後,找個新方向往前走,這世界遼闊,我總會實現一個夢……。」帶著這樣的決心,離開基隆,義無反顧地奔向臺北,迎接不被看好的未來。自願赴任,成為心臟外科首位男護師大學四年期間,每位護理系學生就像生產線上待檢驗的產品,送去各個醫院,蓋上檢驗合格的標章,待鳳凰花開後,展開了未知的職業生涯。很幸運地,進入了第一志願序的教學醫院和單位――手術室,當然跟的刀多半是骨科相關手術。骨科手術種類相當多元,也相當忙碌,下班後的我往往累到倒頭就睡。就這樣日復一日,過了兩年,某天腦中突然冒出一個聲音――「我要這樣遞器械一輩子嗎?」就這樣來到了心臟外科,過去這樣的單位,大家往往避之唯恐不及,我卻自願投懷送抱,意外發現我是心臟外科有史以來第一個男刷手護理師。那些心臟外科醫師們就抱持著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來與我相處,在開刀房,外科醫師往往不看好新來的護理師,甚至對於遞器械慢吞吞的我們會有點不悅,更何況心臟手術往往分秒必爭。萬事起頭難,雖然受挫,但我知道職場上所需的技能,哪個人是生來就會的,我給自己的目標是:容忍挫折,但要一天比一天更進步。果然努力不會徒勞,還記得當時,第一次要獨自上心臟繞道手術時,主刀醫師的百般刁難,卻在不到半年後,相同的主治醫師、相同的手術,我卻被指名取代原本的資深護理人員。這真的是莫大的肯定,我想主要原因是如何在對的時間,把對的器械,交到對的人手上,在做動作的同時,腦中要先想好下一個步驟,既然要從死神手上搶時間,就要讓手術如美妙不間斷的樂章般流暢。手術成功的關鍵,取決於整個工作團隊努力且有默契之下的成果。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某天,兩個機會同時來敲門,一個繼續待在心臟外科擔任體循師(可以詳見本書蔡孟佑〈葉教授的助理〉,頁一四六),另一個則是回到骨科,轉任專科護理師。兩者皆為我所愛,但魚與熊掌無法兼得,最後選擇離開舒適圈,轉任骨科專科護理師。驚人跟刀數,推動自己進步在此之前,雖然對於擔任心臟外科刷手很有成就感,尤其是在緊急手術搶救病人時,但刷手護理師能做的畢竟有限。專科護理師被賦予是進階護理師的角色,工作內容有點類似住院醫師的工作,要開始從病人整體評估,考慮全面性問題,從住院到出院會遇到的醫療問題及措施,不再只著重在單點上。骨科專科護理師主要工作地點仍是在開刀房,平均一天要參與五台手術,一年少說隨便也超過一千台手術,這樣的跟刀數量可說相當驚人。要跟住院醫師一樣勝任這樣的工作,只依賴過去大學四年在護理教育裡所學到的知識與技術,根本大大的不足。因此,無形中有一股力量推著自己進步,因為不得不。下班後,看書找答案,或是與醫師討論,慢慢地累積了不少專業知識,開始用專業共通的語言,而且言之有物和醫師溝通。「若要在球場上表現得毫不費力,場下就要非常非常努力才行!」一如我最愛的羽球球后戴資穎,一次次成功背後的千錘百鍊,所以我比別人都還要認真學習,雖然沒有七年醫學教育的養成,透過不斷地自我學習,在主治醫師的監督下,我還是可以提供病人安全無虞的照護。記得有一年參加骨科住院醫師訓練課程,醫院有十一位住院醫師,再加上我一位專科護理師,與全臺灣約一百二十位住院醫師參與受訓,在課程結束時有個結訓測驗,沒想到我的成績竟是X大的第一名,排在全部受訓的住院醫師第四名。經此一試,對於自己在這方面的實力更有信心了,也更確定熱愛護理這條路。此時腦袋又響起《解脫》的歌詞,但只剩下「這世界遼闊,我總會實現一個夢……。」雖然因此獲得成就感,卻不以此自滿,隨著年資增加,手術經驗越來越豐富,勢必也有教學責任(無論是護理師或是醫師),時時抱持著務必傳達正確知識的原則,力求培養為病人做正確選擇的能力。專業在身,讓家人為我驕傲還沒轉任專科護理師前,我挺反對護理人員繼續教育積分,總是認為護理工作光上班就夠累人了。但在轉換跑道後,深知自己不足之處,於是慢慢地喜歡接觸不同領域的人和不同課程,藉由學習新知識,應用在骨科病人身上,甚至也鼓勵後進的護理人員勇於問問題、求進步,因為世界變動很快,不進則退。如今十幾年過去了,男性在護理職場上仍是少數,但我個人認為應該還算相對吃香。如何能長存於職場上,有賴於專業度表現,不斷充實自己,提升專業能力,當專業能力提升,自然帶來工作上的成就感,很容易有良性循環。加上目前醫療科技日新月異,很多手術已經可用達文西機器手臂來完成,相信未來一定會有更新的醫療護理模式,也表示護理有著無限可能。回想當年,那個無法面對家庭壓力的護理系男護生,那個沒有答案的問題,也已經獲得了解答。記得某次,接到媽媽的電話,說外公因為騎摩托車自摔造成骨折,由於年紀大加上慢性病纏身,地區醫院無法為阿公開刀,於是我接手,從拿到X光片後,就開始聯繫轉院事宜,接著與即將主刀的主治醫師討論骨折型態、適合置入的醫材、手術方式、術前準備,並與麻醉科醫師共同討論適合的麻醉方式等等。然後在阿公進去手術室時,我已經專業到可以協助主治醫師用最快的速度,將骨折復位並植入骨材,順利完成手術,解決阿公此次健康上的危機。這一切醫療過程,所有家人(當然包括我最親愛的舅舅)全看在眼裡。在那個瞬間,念護理、從事護理工作的我,已經令他們感到無比驕傲。(本文摘自/護理的100種可能:白色巨塔內的角落生物/博思智庫)

誰說選兒科 一定是因為喜歡小孩?

誰說選兒科 一定是因為喜歡小孩?#護理師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誰說選兒科,一定喜歡小孩?」因為我就不是。當初只是因為不會說閩南語,想選一個一定不會說閩南語的病人族群,誰知道他們甚至連國語都說不好呢!獨排眾議,自行推坑兒科「小孩很吵欸,一直哭,誰知道他在想什麼?」「幫小孩打針很花時間,不像成人直接打就好了,妳沒有那個耐心啦!」「現在小孩跟寶一樣,一堆家屬看著妳做治療,壓力很大,不要去兒科。」「生育率一直下降,以後都沒有小孩了,去做長照啦,那才是未來趨勢。」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身邊親友一直阻止我不要誤入這個坑。但閩南語真的是我的罩門,再加上天真地以為兒科的過去病史一定很短、很簡單,我就是要走兒科,沒有人攔得住我。其實回溯跟兒科的緣分,要從大學四年級說起,那時剛好有機會跟老師一起到兒科收案,老師的研究是針對第一型糖尿病小孩的家屬進行壓力問卷調查。但礙於量性研究,我們只能從問卷瞭解壓力指數的分數高低,但背後造成這些起伏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在我幼小的護理心智中留下了問號。也或許是這個問號,在潛意識中帶著我來到了兒科,為了幫自己解答,果然真相不是只有一個,也不是像分數那麼單純容易理解。孩子的堅強,令人不捨第一次看到小禎,因為她發生酮酸中毒被送來急診。小禎父母回想起這半年並沒有特別改變,只覺得她食慾很好,卻似乎怎麼吃都不會胖。一開始並不覺得有異,想說可能是因為青春期正在發育,需要許多熱量的緣故,但這樣的現象持續了半年,體重始終不增反降。再加上這次因為突然肚子劇痛,就先送來急診求治,怎麼知道卻發現是第一型糖尿病造成酮酸中毒的現象。進到病房後,她的病情已經穩定許多,十二歲的她已經大到可以理解自己生病,要學習如何照顧自己,但也還小到無法像成人一樣,可以接受慢性病就要跟著自己一輩子的事,畢竟人生會有好幾個十二年,而這才只是第一個而已。對於這種年紀的孩子,處於想哭不能哭、想問不能問的年紀,照顧起來會覺得他們被期待要像個小大人,又要適時地當個孩子,有時候覺得他們的堅強看起來是那樣地令人不捨。我一邊教著她跟媽媽學習居家照護技巧,他們聚精會神地看著我操作施打胰島素的步驟,一邊做著筆記,同時眼睛緊跟著我的手勢移動,課後的發問也相當踴躍,讓我教得十分有成就感。在回護理站的路上,我本還沉浸在剛剛成功的教學課程當中,媽媽一聲「護理師」把我喚回了現實。停下腳步,看著媽媽似乎欲言又止地想說些什麼,本以為她是因為剛剛什麼步驟漏掉想確認,怎麼知道才一開口的她,眼淚也跟著奪眶而出,讓我一下子毫無頭緒,回想剛剛有不小心說錯什麼話嗎?安慰父母,學習當稱職大人「都是我的錯,對不對?明明已經不對勁半年了,卻沒有發現她生病了,是不是如果早一點帶她來,就不會得這種病……。她才幾歲而已,小孩怎麼會得糖尿病?這樣的小孩很多嗎?我覺得我對不起她……。」她拼拼湊湊地說著懺悔的話,我知道現在說的安慰,並無法減緩她的自責。但我知道,誰可以讓她瞭解這件事不是她的錯,小孩生病很常見的現象就是父母急著承擔責任,總是把錯攬在自己身上,讓自己心裡帶著虧欠,用彌補的心態來照顧孩子,然而這樣的關係並不健康。我只告訴她:「媽媽,我覺得妳已經做得很好了,至少現在我們都知道小禎到底是怎麼了,其實這裡很多小孩都有第一型糖尿病,在學習如何照顧自己後,他們也跟一般人一樣可以上學,擁有正常的人生,改天介紹幾位高手給妳認識!」在認識了其他小病友和他們的父母之後,小禎的媽媽似乎獲得了滿滿的能量,也做好準備去接受這個新身分。心慈手巧,用愛照料小病人兒科與成人科別,其實有著許多的不同與相似。先來說說相同之處,就是成人各科別的疾病,小孩也都有可能發生,但一般醫院並不會特別細分小兒神經科、小兒骨科、小兒泌尿科等,僅會有一個「兒科」統包。這樣是不是就可以想像,兒科病房住著各式各樣的小病人,他們的器官、血管和體型都特別的「迷你」,兒科護理師必須對於這些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小病人提供有別於成人的照顧,同時又須具備豐富的醫學知識。因為你必須要能掌握他們身上所有的器官功能,才能理解治療及藥物的作用反應。如果要說所有的不同,可不是一個章節就可以描述得完,但我誠心建議選走兒科的護理師,至少不要排斥數學計算,由於兒科照顧的病人,幾乎正處在生長發育階段,個別性的體態落差範圍真的很大,尺寸可以說從XXS到XXL都有,而藥物劑量常常都跟體重有關,所以換算上要非常快速且精準,例如:A病人體重十公斤,要吃XXX藥物○.二五顆;B病人五十公斤,就算也是吃同樣一款XXX藥,就要吃一顆。大多時候是由「體重」決定劑量,跟年齡沒有關係。除了數學要好之外,再來是手要巧。因為打針對小孩而言,無疑是心中永遠的痛,常常人還沒走到病房,就已經聽到裡面傳來悽慘的哀號:「我不要打針!」唉,我也不願意啊!「孩子啊,這就是人生,很多事情不是你不要就可以不要,你只是比別人早點領悟這個真理而已。」內心默默地感嘆。因為小朋友的血管還沒有像大人一樣粗,沒辦法用摸的,但因為皮膚較薄,所以可以使用蛇燈(一種紅外線燈)照射去定位血管的位置,在漆黑的房間中,只看到被燈探照後紅紅的手臂內血管的位置,你必須在小孩失去耐心與理智前,快速地進行消毒,趕快下針。但在沒有貼好導管的敷料以前,只要任何風吹草動,都有可能導致放置失敗,例如小孩手縮了一下、隊友心太軟鬆脫固定等。打靜脈針跟一般打疫苗不一樣,不是戳中就好,最痛的其實是要把軟針放進血管的過程,一定不能掉以輕心,直到所有都固定好、貼好時,警報才能真正的解除。如果不幸血管戳破了,接下來少不了一陣哭喊,再加上會出現大片瘀青在小小手臂上,任誰看了都非常不捨,我都會很心疼地跟小病人說:「小寶貝,阿姨分你一條血管好嗎?不要哭哭了!」單純美好,願你平安長大雖然本文標題如此,但老實說,我認為大部分選兒科的人都還蠻喜歡跟小朋友互動。或許是跟他們童言童語的時候,會暫時忘記自己已經是個大人,或者是他們的直言不諱常常搞得我們啼笑皆非、哭笑不得。他們的世界很簡單,只有「大人跟小孩」、「好人跟壞人」、「醫生跟護士」這樣單純的二分法,沒有那麼多的灰色地帶和複雜煩惱。但唯有透過與他們對談,才能知道真正的想法,這一點卻和照顧成人的重點相似。記得曾有一位因誤吞電池送來住院的小小病人,當大家問他:「為什麼要把電池塞到鼻孔裡?」他用著童言童語說:「因為我是機器人,需要電池才會有體力啊!」孩子的天真,有時候沒辦法用正常邏輯思考。但也因為如此,大人更要負起保護他們的責任,在他們認識自己與世界之前,讓他們快樂平安地長大,再學習用自己的方式來保護自己。對於爸媽而言,孩子永遠是孩子,因為從父母的眼睛看出去的他,永遠都是那個善良天真的模樣。(本文摘自/護理的100種可能:白色巨塔內的角落生物/博思智庫)

三歲罹血癌 長大後她變身正妹護理師

三歲罹血癌 長大後她變身正妹護理師#護理師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癌症治療只要不放棄希望,也能痊癒獲得新生!台中一名二十三歲長相甜美,走到哪裡都成醫院目光焦點的護理師小芸,雖然個性活潑外向,但沒人想得到,其實在她三歲時,就因一場意外而確診罹患血癌,小小年紀就須經歷長達五年的治療折磨,然而,如今她的樣子絲毫看不出她曾是血癌患者,甚至因為從小受到眾多醫師與護理師的溫暖包圍,就立志長大也要當上護理師,現在果然如願,成為許多癌症病童心中的小天使!歷經五年抗癌歷程 成功痊癒當上護理師3歲時,小芸原本是一個活潑開朗的小孩,剛開始只是覺得疲倦,常倒頭就睡,皮膚也越來越黃,當時家人並不以為意,只擔心肝臟不好。有一天,她在幼稚園不小心撞到頭,頭上有個像雞蛋大的腫塊,爸媽趕緊帶她到醫院檢查,經過詳細的檢查,果然證實是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危及生命,因此立即住院並展開一系列的療程,經過5年的治療,不僅救回一命,所有不舒服症狀也都消失。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是兒童癌症中最常見的疾病,好發於2~5歲的兒童,男女比例相同且大多無家族遺傳病史。兒童血癌大多以臉色蒼白(貧血)、不明原因的出血點、瘀青(血小板過低)、淋巴結腫塊、不明原因的發燒(超過七天)來表現,抽血檢查可能發現貧血、血小板過低,而白血球則可能過低、正常或極高。血癌非絕症 積極治療仍可痊癒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治療方式主要是化學治療,藉由從靜脈注射、口服化療藥物來殺死癌細胞。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治療從50年前只有5%的病患治癒,隨著現代醫療的進步,利用合併多種化療藥物與分階段治療、脊椎給藥預防腦部轉移、長達2年的維持期治療後,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療的預後可達到八成以上。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血液腫瘤科特別提出呼籲,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不是絕症,而是一個可以完全治癒的疾病,只要病人、家屬與醫護人員共同合作與努力,就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並且擁有快樂幸福的人生。

行動護理車啟動 減輕護理師負荷

行動護理車啟動 減輕護理師負荷#護理師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今天不僅是母親節,也是國際護士節。護理人員輪值工作,不但要耐心、細心的照護,還要將照護、生理、病情變化等細節仔細書寫至護理記錄,辛苦與壓力是隱藏在白衣之後,為了減輕護理人員工作負荷,童綜合醫院全面使用行動護理車,車上配置護理電腦系統,讓護理人員巡房時將血壓、體溫、脈搏等一併帶入護理記錄,醫師不但能隨時查詢病患的病況更能簡化護理作業。其中「病人用藥指導單」,這套系統功能是從醫囑到藥局,再到行動護理車,一貫性的安全控管,詳細記載病患服用何種藥物並提供服用說明,讓給病患與家屬清楚每一顆服用藥物作用與副作用,減少醫護病間因不清楚而產生的誤會,得到很多病患家屬對院方設想安全、貼心措施的一致讚賞。導入行動護理車的護理紀錄,醫師也可隨時查閱,若病患有抽搐、血糖過高等各種警訊時,系統也會主動發送簡訊給醫師,以利能立即給予適當的處置。從事護理工作30年的護理師何純璧表示,雖然護理工作是不斷地付出,但對護理的熱忱從來沒有改變,也多次在路上遇到多年前接生的產婦,發現當時身旁接生的嬰兒,現在都已經在讀大學,還被稱「接生婆奶奶」,心裡充滿歡喜,更對從事這份護理工作感到驕傲。而今年台中市府勞工局更遴選出莊惠珠護理師為模範勞工,表揚莊護理師在美沙冬特別門診上,不斷地輔導毒品成癮個案回歸正常工作崗位,耐心地協助患者慢慢地戒除毒癮成績卓越。在這護士節前夕更顯得有意義。(圖片來源/童綜合醫院提供) 

「男」丁格爾不喊苦 驕傲樂當護理師

「男」丁格爾不喊苦 驕傲樂當護理師#護理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剛開始當別人問起我的職業時,我都只會說:我在急診工作,其它便不再多解釋或多說,但現在同樣的問題我則會很驕傲的大聲介紹『我在急診工作,我是護理師』」。署立台中醫院急診室護理師黃宇辰如此說。專業護理師逐漸退出臨床工作,護理人力不足已是多年的舊疾;三班輪值、工作內容多元又辛苦、不受尊重及低薪資…,都是促使護理師離開專業崗位的因素。當今還願意留守臨床、從事護理工作的護理師已是難得,特別是「男性」護理師。26歲在急診服務已經有兩年的宇辰說:「一般人的既有印象護理師都是女性,對於男性從事護理工作總是會投以異樣的眼光。高職我就讀商業科系,科技大學當初是選擇檢驗,大二時與家人討論後決定轉護理系,畢業後就到台中醫院急診服務;剛開始當別人問起我的職業時,我都只會說「我在急診工作」,其它便不再多解釋或多說,但現在同樣的問題我則會很驕傲的大聲介紹:我在急診工作,我是護理師。另一位已從事臨床工作有12年經驗的彭一原,她的太太也是一名護理師。一原曾經在急診及精神科病房服務,目前在精神科病房。一原表示:「雖然我已經結婚,三班制多少會影響家庭,可是家人的支持就是讓我還能繼續留在臨床的最大動力。在精神科最大的成就就是當患者願意敞開心房並配合按時服藥,最後甚至還能回歸社會,他那充滿自信、快樂的笑容,就是我最大的成就」。一原也表示,他的同學大多已轉其他行業,可是護理工作雖然辛苦,卻很穩定,同時在工作中所獲得的成就與回饋是不同於其他業別,它是由心酸、體諒、愛與包容,溫馨建立而來的;他相信自己會繼續留在臨床、位需要的人服務。5月12日就是國際護理師節,讓我們一起為這群「男」丁格爾按個讚吧!

居家護理服務 協助病患家屬照護問題

居家護理服務 協助病患家屬照護問題#護理師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當家人生病時,在照顧上許多人都希望能享有醫護人員的關懷同時也能在家照顧、陪伴,而不是選擇冰冷的專業照顧或是手忙腳亂的自我照顧,居家護理是經由專業醫護人員定期到宅提供醫療服務,使病人在家中仍可繼續接受專業人員的照護,並享有正常的家庭生活。江奶奶長期臥病在床,因年紀大了、皮膚比較脆弱,常在移位時不小心擦傷破皮或是下背部有褥瘡,也因患有糖尿病,傷口不易癒合,每次傷口總是要花上很多時間跟心力照料,有次褥瘡傷口比較深,鄰居建議買人工皮貼,結果花了一千多元,傷口卻不見好轉,後來基隆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轉介了一位居家護理師到家裡訪視後,護理師發現原來是最基本的清潔沒處理好,導致傷口一直惡化,而無法復原,護理師教導家屬正確的傷口照護程序及預防方法,兩星期後再到家中探視時,傷口已逐漸收口了。基隆衛生局指出,長期照顧管理中心所提供的居家護理服務,在補足健保部分的不足,像是疾病照護的衛教、傷口照護技巧等,透過護理師至家中實際示範操作教導家屬,繼而發掘問題、協助解決,更持續定期訪視關懷,以提供最完善的照顧資訊,避免因為照顧知能的不足,而增加照顧負擔。長期照顧管理中心提供失能者7大項的居家照顧服務,以落實在地老化的目標。

護理師怒了!家屬言語暴力代價十萬

護理師怒了!家屬言語暴力代價十萬#護理師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綜合報導)醫病關係惡化、院內暴力事件頻傳,其中患者家屬對醫護人員的「言語暴力」更是常見!不過不要以為醫護人員肚量大、不計較就可以越來越過份!社群網站流傳一張照片,從內容推測發布者應為在醫院急診室工作的護理師,因一名患者家屬在急診室裡不斷以「妳給我(打針)打好喔,我真的會給妳巴(台語之意為毆打)下去!」及「反正你們醫護人員不需要尊重!」等言語攻擊該名護理師,甚至嗆聲「妳去報警啊,我沒在怕啦!」。最後這名護理師真的忍無可忍,認為醫護人員尊嚴不該如此被踐踏,真的告上警局,沒想到該名家屬在警局上演失憶症,否認所有說過的話,不過最後仍被判敗訴,必須登報道歉並賠償護理師精神上的傷害,總計代價約10萬5千元!這位網路名為「陳冠冠」的護理師本(1)日在個人臉書上發表一張照片,之後被網友瘋狂轉載800多次,原因是陳護理師在工作時不斷被一名患者的家屬言語暴力,最後護理師忍無可忍告上警局,是九年護理生涯以來第一次控告患者家屬。陳姓護理師在照片上留言,透露這名患者家屬自稱公務人員,在急診室大聲咆哮要護理師好好幫患者打針,不然真的會把護理師「打下去」,還要找人關說院長要該名護理師走路!但最後這名家屬卻在警局上演失憶症,否認全部犯行,又說要找人來跟警察關說,甚至要護理師「大事化小」。最後這名家屬還是被判敗訴,代價是要賠償該護理師3萬元的精神損傷,但護理師將這筆錢捐作公益,另要登報道歉,道歉啟示將於本(7)月2日、4日及8日刊登於蘋果日報,總計10萬5千元。陳姓護理師留言說,並非鼓吹醫護人員提告,因為事發後造成的傷害用再多錢也無法彌補,並希望所有醫護人員都能「硬起來」不要「姑息容忍病人家屬的任何暴力侮辱傷害言行」。※圖為陳姓護理師臉書發布的照片,透露被一名患者家屬施以言語暴力,最後透過司法還給她一個公道,這名家屬這一鬧的代價高達10萬5千元!(翻攝自網路)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