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

如何讓人留下好印象?專家教你「這方法」美國前總統甘迺迪也做過

如何讓人留下好印象?專家教你「這方法」美國前總統甘迺迪也做過#說話

人與人相處溝通很重要,但要怎麼說話才能讓人留下好印象呢?心理學證實,93%人際好感,主要源自外貌與聲音,比起滔滔不絕,眼神、表情、姿態、語氣、善於傾聽更能讓你留下好印象。任卡內基訓練課程官方認證講師箱田忠昭,於《任何人都喜歡你的好感說話術》一書中,分享實用的說話公式,幫助讀者透過聊天聊出吸引力。以下為原書摘文:

如何引導有選擇性緘默孩子開口說話?

如何引導有選擇性緘默孩子開口說話?#說話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面對孩子在學校不說話,我這個當爸媽的,到底能怎麼辦?我不知跟他講了多少次?老師鼓勵他講,同學也在一旁打氣,但他依然不說,我也莫可奈何。」這是許多選擇性緘默家長所面臨的困擾與無奈。只是對當事人來說,要讓自己在教室裡開口,又談何容易。這絕對不是周圍的人,一句肯定、鼓勵,或威脅利誘,就容易讓他開口。避免焦慮如漣漪擴散「說啊,說啊,老師會等你。慢慢說,不要急,不要怕。說錯沒關係,我們慢慢來。」我非常不建議老師在班上使用這種方式,來鼓勵孩子開口。因為,當老師這麼說,這時,眾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當事人身上。讓孩子把注意力全部放在說話這件事情,更顯焦慮。當說話這件事情開始變成是一件過度注意的事,這時,孩子就會非常容易放大他的焦慮,就像拾起一塊大石頭丟進池塘激起的漣漪一樣,不斷地向外擴散。除了水波之外,孩子更顯得緘默。合理的醞釀時間我們先清楚了解,過去孩子開口需要醞釀的時間,大概是多久。每個孩子不盡相同。如果你眼前的孩子,過去需要三分鐘,這時,我們可以很明確地告訴他,三分鐘後,再請他回答。現實是,許多孩子在第一時間如果沒有開口回應,接著在同一個問題上,就很難開口回應。如果是這種情況,或許你可以試著改問孩子不同的問題,再來觀察孩子是否開口。無言的結局,無盡的焦慮我們都急於讓孩子在短時間之內,在教室裡開口說話。但是,我們卻忽略了一件事情,孩子在教室裡,已經長期累積了好幾個月,甚至於好幾年,都很難自在開口說話。一直無法順利開口,這樣的情況,很容易讓當事人以及一旁協助的父母、老師陷入一種困境。我(孩子)無法順利開口說話,我(父母、老師)也無法順利讓你(孩子)開口說話。無言的結局,將讓選擇性緘默的問題,隨著時間惡化下去。「說錯,沒關係。」這樣說,有問題!有時,孩子很怕說錯話,在這種情況下,有些老師為了鼓勵孩子多開口,很容易不時的跟孩子強調:「說錯,沒關係。」但是,我們愈這麼說,反而愈容易讓孩子把注意力聚焦在說錯這件事情上。這種情形,就如同孩子在走平衡木一樣,我們不時提醒他:「摔下來沒關係,再來一次就好。」但是,當我們愈是這麼強調,孩子原本應該專心走在平衡木這件事卻分心了,他轉而將注意力擺放到摔下去這件事。結果,你可以預期,當孩子愈怕摔下去,愈提醒自己不能摔下去,注意力愈不在走平衡木上,結果就真的摔下去了。你愈強調不要急,不要慌,對於選緘兒來說,反而更容易著急,更容易慌。對於容易焦慮的孩子來說,哪壺不開提哪壺,是很容易讓孩子過度把注意力聚焦在負面的訊息上,反而造成反效果。當孩子說錯時,我們的回應,愈是自然愈好,讓孩子降低對於說錯的反應與過度注意。例如,如果孩子說錯了,就只是請他坐下,或是換下一個人回答,或是直接告訴孩子正確的答案。過程中,不要有太明顯的批評、指責、謾罵、糾正,也避免直接告訴孩子:「這答案不對,你再說一次。」與其這麼說,我們倒不如告訴他:「針對這個問題,你可以再想一想,或許你會有新的答案。」先從「非語言的指令」開始與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的溝通與互動,先不要馬上期待他立即開口說話,但是,我們可以退而求其次,當我們的話說完了,那他是否可以有所行動。沒錯,先讓孩子願意針對我們的提問有所動作。例如,請孩子在課堂上,協助把今天回家的作業項目抄在黑板上。這件事情,孩子不需要開口,但你可以從孩子的反應來觀察,他本身的焦慮程度。這時,我們先不急著要讓他開口說話,但至少孩子願意和我們互動。讓孩子在一次一次的互動中,慢慢熟悉與我們之間的關係。使用非口語的溝通,是階段性的,讓孩子有機會用行動表達內在的感受,同時,讓周圍的老師與孩子先建立好關係。但是請提醒自己,避免讓孩子最後只依賴非語言的溝通模式,使得他的緘默問題,依然持續存在。不為所動,怎麼辦?如果,你發現他杵在現場,連動都不動,這時,你需要提醒自己,這段時間,先不要期待他開口說話。因為,眼前你遇見的孩子,已經不只是開口說話上的困難,他連非語言的動作反應也卡關了。這時,不要再問他:「你為什麼不抄?」說真的,你愈問他,他愈不會有反應。這時,你可以再將指令說一次。如果孩子依然不為所動,你可以考慮先換其他同學抄寫黑板。教室裡的對話情境該如何和選擇性緘默孩子溝通?特別是在校園裡,也就是這些孩子開口說話最困難的地方。先來說說,盡量避免做的事情。請避免在課堂上,在大庭廣眾面前,直接把孩子叫起來,直接問他問題。因為這樣的場合、這樣的情景,對這類型的孩子來說,其實是處在莫大的壓力源裡。在教室裡,老師可以先選擇旁邊人比較少的時候。一步一步來,試著先從人少的情境開始。先避免讓這些孩子把焦點聚焦在:大家都在等我說話,大家都在看我說話。當這樣的想法被喚起,孩子很自然的又會開始放大焦慮。分享與提問接著,在私底下,我們可以試著和孩子分享自己的一些想法。當然,也不都只是我們在說,畢竟,讓這些孩子願意開口,也是我們最終的目的。雖然,這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醞釀。我們可以在分享的過程中,偶爾拋出一些想法,聽聽看孩子的回應。例如:「你認為呢?」「你覺得呢?」看看孩子,他是點頭、搖頭,或是做出其他的反應。和選緘兒互動,我們從他所擅長的事物開始,會比較容易。讓孩子對於他要回答的事情,他是有把握的,是有能力回應的。或許,孩子的表現可能不符合你的期待,讓你有些挫折。但和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對話,他原本就並不是那麼容易回應你。而你可能會疑惑:「這樣的狀況還要多久?」我必須強調,急不得。但是每一次的成功經驗,都足以燃起這些孩子開口說話的動機。(本文摘自/選擇性緘默症:不說話的孩子/寶瓶文化 )

2歲還不講話?情緒障礙恐是主因

2歲還不講話?情緒障礙恐是主因#說話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孩子已經2歲了,卻還不會講話,怎麼辦?幼兒要幾歲開始說話才算正常?新營醫院語言治療師吳金燕表示,兒童的語言發展有一定的順序,一開始是哭聲和發出愉悅聲,幾乎每一個新生兒都有這樣的能力,當照顧者對孩子的發聲產生反應時,便會鼓勵他有更多的聲音出現。聽力有問題 孩子也會牙牙學語在2至4個月左右便是開始牙牙學語的時期,嬰幼兒會發出一些簡單但跟情境無關且無意義的發聲,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聽力有問題的孩子也會有牙牙學語期,但之後會因為聽不到自己的聲音回饋,而漸漸減少發聲。10至18個月 會開始說出有意義的話大約5、6個月大時即發展社交性發聲,幼兒會開始利用不規則的聲音與外界溝通,到了8個大孩子會開始語調練習,像外星人似的模仿大人的語調,卻完全聽不懂他的內容是什麼,通常在10至18個月大時,在理解能力正常的情況下,孩子會開始說出有意義的話。在臨床常見造成語言發展遲緩的問題很多也很複雜,如上面所提到的聽覺障礙或者染色體異常、智能不足、感覺統合異常、注意力缺失過動症、情緒障礙、環境剝奪、神經或大腦傷害,都可能是造成語言發展遲緩的原因。多陪孩子遊戲 培養親子共讀習慣語言建立在認知上,當孩子的大腦儲存足夠多的認知與詞彙之後,才能夠組合出各種變化的句子,多陪孩子遊戲且注意傾聽,並從遊戲中學習改善發聲的技巧及語句的練習,如果可以培養每天親子共讀的習慣更佳。多與人互動 擴大生活範圍在對話之中,更能清楚孩子的認知能力及語言發展,假日多到戶外與人互動,幫助擴大生活範圍與經驗,另外,早期發現也是非常重要的,家長懷疑孩子發展較遲緩時,務必尋求醫療專業人員做詳細評估,找出問題根源進而針對問題做治療,以免影響孩子往後的發展。

親子教養 傾聽孩子說話很重要

親子教養 傾聽孩子說話很重要#說話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阿德勒心理學課程採取不獎賞,也不懲罰,是沒有「賞罰」的教養方式。我們認為,使用賞(讚美)和罰(責罵)的教養方式,其目標只是教導,而非培養孩子產生「我有能力」、「大家都是我的夥伴」的感覺。例如:當孩子不肯唸書的時候,你嚴厲的責罵他說,不唸書的話,會得到「沒有點心、不可以看電視」等等他討厭的懲罰。如此一來,孩子學到了什麼?反之,如果孩子認真唸書,你便拚命的讚美,甚至買他喜歡的東西,作為鼓勵的獎品。這樣的孩子又學到了什麼呢?家長一旦使用賞罰的模式來進行教養,代表從外界來刺激孩子,就像訓練動物一般,或許短時間見效,但長期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呢?請大家仔細思考一下。這個單元,我們建議家長用「賦予勇氣」取代賞罰,讓孩子明瞭,在社會上我們要做該做的事,不做不該做的事。而身為父母既不能像皇帝,高壓權威式支配孩子生活;也不能像奴隸般,永遠服務孩子。那麼,「賦予勇氣」到底是怎樣的教養方式呢?讓我們來看看山野家的案例。看了剛剛的實例,你認為阿楓的回應,符合阿德勒心理學中教養孩子的心理層面目標嗎?有傳達了「我有能力」、「母親是我的夥伴」這樣的信念給大樹嗎?從大樹的立場來看──或許他感覺:「本來想跟媽媽分享和朋友玩耍的快樂,想跟她聊晚餐的話題,卻被拒絕。原來我就像媽媽說的,是個一無是處的壞孩子啊!真難過︙︙媽媽好恐怖!她如果不肯給我吃最愛的飯後甜點,那可就糟糕了!沒辦法,還是快點去寫功課吧!」他也有可能認為:「媽媽不但不聽我說話,狠狠的罵了我一頓,還抓住我的弱點,叫我照她說的話行動,我又不是她的傀儡!管他的,別生氣!只要把功課寫完,就沒事了!」說不定大樹會想:「是啊,原來像媽媽那樣,非常生氣的大聲說話,抓住別人的弱點,就可以讓別人聽話。真可惜,下回要用這個方法對付媽媽。」以上不管是哪一種想法,大樹都極可能從阿楓的回應,學到不太好的事情。(本文摘自/3歲起,阿德勒式勇氣育兒/遠流出版社)

男一說話就狂咳竟是氣喘 中醫調理解套

男一說話就狂咳竟是氣喘 中醫調理解套#說話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60歲的陳伯伯經常說沒幾句話就一直咳嗽,剛開始只是感冒喉嚨痛吃西藥就不痛了,但是到後來卻越來越嚴重,半夜咳嗽時還發出咻咻聲,持續1年多才就醫,初次就診時,面色慘白略帶倦容,經檢查確診為氣喘,今年初霸王級寒流來的時候就更加胸悶呼吸困難,每次呼吸都得用力聳肩,須要馬上使用吸入劑才能緩解。陳伯伯經過中藥及三九貼調理後,雖然碰到氣候轉變也比較不會發作,終於可以安心睡個好覺!兒童氣喘盛行率增10倍 首要遠離過敏原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中醫科楊俊奎醫師指出,氣喘是一種由免疫系統發動的呼吸道疾病,接觸到過敏原後會造成急性支氣管收縮,並伴隨著氣道發炎現象。台灣30多年來兒童氣喘病盛行率增加了10倍以上,達到平均每5個兒童就有1個可能有氣喘病,盛行率需要國人高度注意。引起氣喘的原因相當多,大致分為過敏性與非過敏性,前者為過敏原引起的,包括空氣中的過敏原,如最常見的是塵螨、黴菌、寵物的毛,及PM2.5等,或食物過敏原,常見的有牛奶、蛋、貝殼類海鮮、魚、巧克力等;而非過敏性氣喘的病患在氣候、環境溫度、濕度的改變下受到刺激,例如開始下雨或是變冷時就會有明顯的症狀。在治療上,首要當然是遠離過敏原,並增強身體排除過敏原的能力,且進一步加強身體循環來適應溫度、濕度的改變。中醫治療 寒、熱不同方中醫認為氣喘是宿痰內伏於肺,與遺傳、體質、環境、感冒、飲食、勞倦等因素有關。多為肺、脾、腎三臟陽氣虛損,臨床上發作期分為寒喘與熱喘,若屬於寒喘,患者會出現面色蒼白、痰聲清澈、四肢冰冷等症狀,可用「小青龍湯」,飲食就應避免冷飲、橘子、瓜類等寒性食物;若有便祕情形,且唇紅、面紅、痰聲重濁等現象,就屬於熱喘體質,可用「麻杏石甘湯」來治療,像是烤、炸、辣、麻油雞等刺激性食物就應特別避免。

說話大舌頭為警訊?老翁右腦中風不自覺

說話大舌頭為警訊?老翁右腦中風不自覺#說話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民眾若突然出現半側麻痺無力、語言障礙要當心,恐是腦中風在作祟!日前,一名77歲的男子,過去並無任何徵兆,直到有天早晨與友人一同到公園玩飛盤,才發現一向靈活且慣用左手的他,怎麼丟的都不順,且在聊天的過程中,還有點大舌頭,後來在朋友堅持下,到醫院求診才發現,他右腦中風,所幸在黃金3小時內施打血栓溶劑,才沒有釀成大禍。對此,亞東醫院神經內科陳志昊醫師表示,隨著中風部位不同,所呈現出來的病徵也會有所不一,就如同個案中的患者,因為中風位置為罕見的右腦,會讓人缺乏病識感,以致於連自己外觀受到改變,也渾然不知覺。8成的中風患者 發病時未立即就醫陳志昊醫師表示,所謂的腦中風,指的是突發性的腦內出血或缺血,導致腦內局部受到壓迫、血液不循環,造成腦部受傷,進而引發身體某些部分,或思考功能暫時或永久失去功能,且根據亞東醫院統計指出,有將近8成的中風患者病發時,未立即就醫,可能是不自知,或是沒有警覺到嚴重性。因此,醫師呼籲民眾一旦出現突發性口齒不清、語言障礙、眼歪、嘴斜、昏厥等改變時,應盡速就醫檢查,以避免錯過黃金治療3小時,尤其是高齡者、家族史、三高、抽菸、頸動脈狹窄等高危險群者,發生中風的機率更是一般人的2~4倍。佛明罕風險評估量表 可算出10年內腦中風率最後,陳志昊醫師建議民眾,可透過佛明罕10年中風風險評估量表,來計算出10年內腦中風的機率,因為根據統計,65歲以上的老人死因首位為腦中風,高達21.7%,遠比第二位的惡性腫瘤來得多。且在台灣平均每6.6分鐘就有一人中風,每6人就有一個會中風,發作年齡一直不斷下降中,因此,中風已經不是一個中老年人的專有疾病,而是如影隨形的文明病,所以,提醒民眾要提高警覺,千萬不要輕忽身體所發出的警訊。

孩子說話不清楚 及早矯正免痛苦

孩子說話不清楚 及早矯正免痛苦#說話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孩子多有說話不清楚的狀況,醫學上稱為『構音異常』。什麼是構音異常?顧名思意,就是構成發音的過程,不管是位置、方法、強度、速度或動作協調有問題者,皆統稱為構音異常。佳里奇美醫院復健科主任林彣芷表示,臨床上會評估可能造成的原因,如唇顎裂,口腔大小形狀、舌頭與舌繫帶長度、牙齒排列情形及上下顎咬合問題也會影響構音。有些孩子聽力檢查沒問題,但其聽辨能力較差,無法分辨相似的語音,也就無法準確的發音。但大部分的構音異常是因為唇、舌、顎等器官的動作協調不佳,影響口腔靈敏度;而人格特質及情緒問題,如個性衝動較急性的人說話速度較快,造成省略或歪曲的發音。後天如家中父母及兄姊的發音或太複雜的語言環境,也都會有影響。林醫師指出,有些家長會將構音異常視為一種疾病,其實多數構音異常都是功能性的,只要在入小學前完成矯正,對其學業成就與其他發展不會有任何負面影響,而單純構音異常也不屬於發展遲緩。但也不能過度忽略構音異常問題,當超過 4 足歲仍有語音不清晰或語音錯誤的表現就應該尋求專業協助,目前認為 4 至 5 歲是接受治療最好的時機,因為此時孩子的語言表達、理解力及構音系統皆已發展至一個階段,同時注意力也可以維持較長的時間,可獲得較好的治療成效。林醫師也呼籲,在語言治療的過程,父母與家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且對治療的成效有關鍵性的影響。建議每天讓孩子有固定短時間練習(15-20 分鐘)包括口腔動作練習、輪替動作、聽覺回饋辨識練習、目標音練習、覆述及朗讀等,並要給予適當的鼓勵與嘉許,避免責罵,以免孩子對重複練習產生不耐與挫折感。(圖片、資料來源:奇美醫院電子報第五十四期)

嬰幼兒八大智能啟蒙 語文智能篇

嬰幼兒八大智能啟蒙 語文智能篇#說話

文/媽咪窩雜誌 採訪/陳姵樺 攝影/Kiwi諮詢/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輔幼中心主任 涂妙如            台中市娃得福托兒所負責人 開詩婷            光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江國樑啟發語文智能從寶寶還不會說話前就開始!寶寶早期聽的經驗,將影響未來的語言發展,所以爸媽如果可以讓孩子聽的愈多愈豐富,未來學習語言將會更順遂。 啟發語文智能從一出生就開始語文是和這個世界溝通的重要工具,而目前我們所處的社會也是非常重視語文優勢的人,所以家長對於家中寶貝的語文發展關注力都很高。就語文來說,是「聆聽」與「發言」輪流交互產生的互動,所以從寶寶還不會說話開始,就經常與寶寶說話,是啟發語文的重要方式,多聽多吸收才能在使用語文時有好的表現。 語文智能發展好的優勢所謂語文智能,指的是可以運用語言或文字來表達想法、和人溝通,和進行閱讀寫作的能力。這類孩子因為善於運用語言與人溝通,且對文字的敏銳度高,很容易成為團體中的領導者。 而在成長過程中,多數成人對於表達能力強、語文流暢的孩子,會有較多的正向關注,讓這類型的孩子不論在與人溝通或是社會化的過程中都較為順利;反之,語文發展較弱的孩子,被關注度就較低,在人際關係的發展方面會遇到較多的挫折感。但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涂妙如表示,雖說我們社會重視語文優勢的孩子,但除了語文外,每個個體都會有自己的優勢,只要了解自己的優勢進而專注發展這項優勢,依然還是會有優異表現;所以目前在幼稚園都會採多元評量的方式,來找出每個孩子的優勢,語文並不是唯一的評量點。 寶寶語言發展概況寶寶的語文發展概況大概可以分為幾個階段,涂妙如副教授分述如下:2個月 咕咕學語期:寶寶生下來沒幾天,當爸媽對著他說話時他就會有反應;到2個月大左右,寶寶還會從喉嚨發出咕咕的聲音,這就是他開始想要回應爸媽的表現。4~6個月 牙牙學語期:此時寶寶已經能發出一些簡單的聲音,也可以捉住大人說話的最後一個字的音調以及聲音,雖然發出來的聲音還不是很準確,但已經有想要模仿大人的舉動,這就是牙牙學語期。6~18個月 單字、疊字期:寶寶說話所需的理解能力在此時期快速增進,他們已漸漸可以說出有意義的幾個單字,或是使用疊字的方式表達;1歲多之後,也常會用自己的聲調和創造的語言喃喃自語。18~24個月 語言爆發期:這個時期為語言爆發期,又稱為電報式語言期,因為孩子還不能說出完整的句子,就像是打電報必須將字句精簡一般,像是:「媽媽,水」,這種不完整的簡單句,就是想表示「媽媽我要喝水」。此時期使用的辭彙會變得很多,但前提是在此之前有聽夠多的辭彙,才能在此時運用出來,若之前語言刺激不夠,就無法在此時期展現。《MamiHome媽咪窩》‧2011/5月號 資料來源:MamiHome媽咪窩 提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