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童

幼兒啃玩具要小心 毒性物質恐超標

幼兒啃玩具要小心 毒性物質恐超標#幼童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好奇的幼兒總會把玩具或小東西往嘴巴裡塞,讓許多家長相當頭大,環保署表示,我國兒童玩具、商品等含塑化劑之管制,已有完整部會分工機制,根據經濟部標準檢驗局規定14歲以下兒童及嬰兒玩具,8種塑化劑含量總和不得超過0.1%(w/w)近日針對「綠色和平」所公布兒童玩具檢測結果及民生商品含塑化劑檢測超標。 我國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對塑化劑源頭管制,自100年7月20日業將鄰苯二甲酸酯類等26種,公告為毒性化學物質,運作人必須依法取得許可、登記、核可始能運作環保署表示,根據經濟部標準檢驗局規定14歲以下兒童及嬰兒玩具,8種塑化劑含量總和不得超過0.1 %(w/w),係參採歐盟及美國加州要求6種塑化劑總含量不得超過0.1%(w/w),顯見我國管理強度與歐美相當。去年標準檢驗局針對進口及內銷之玩具商品共計檢驗11727批,不合格293批,其中鄰苯二甲酸酯類可塑劑含量不合格者計192批,合格率約97.5%。對品質不符合規定之商品已依據商品檢驗法令業者退運、銷毀、拆解至不堪使用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業者後續報驗同貨品分類號列之產品並將加強查驗,請民眾及家長安心。 環保署強調,像塑化劑之類的環境荷爾蒙,因存在不同產品、生活用品、玩具及食品等,無法以單一法令及單一政府機關來管理,我國已於99年4月6日完成訂定「環境荷爾蒙管理計畫」,確立各部會分工。例如:食品、食品容器、醫療器材由衛生署主管;農藥、飼料、農產品由農委會主管;商品、玩具由經濟部主管;環藥、飲用水、室內空氣品質由環保署主管;為即時且迅速監測並管理市面上相關商品、產品,保障國人生活環境與民眾健康。

守護兒童的安全 衛生局盼民眾能重視

守護兒童的安全 衛生局盼民眾能重視#幼童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事故傷害」為1~14歲兒童、少年死因首位,兒童事故傷害常因輕忽周遭環境安全,導致受傷或無可挽救的遺憾。因此基隆衛生局提醒家長及照顧者,應檢視居家環境、設施及兒童較常使用的場所是否安全,以減少事故傷害的發生,讓兒童快樂平安地成長!基隆市信義區衛生所張賢助主任提醒家長及照顧者在建構安全友善的生活環境時,應留意及落實檢視幾項「事故傷害防制注意事項」,居家方面,像是家中插座應裝插座保護蓋,避免幼童持異物刺入導致觸電,家具周邊應包覆海綿墊,防止意外發生,而家中浴室地板也應該有止滑設施,以防止跌倒等,另外應避免讓幼童使用學步車,以防止幼童因無法控制學步車速度而碰撞,或自行爬出而翻覆受傷,居家窗戶、陽台、樓梯、欄杆、樓梯口也應設有防止墜落的裝置。另外應該將紙尿布、塑膠袋及氣球放在幼童拿不到的地方,外出時不要騎機車載幼童,更不應將幼童抱在胸前或揹在後方,若乘坐汽車時,應使用汽車安全座椅 ,而幼童玩具應檢查表面是否完整,最後衛生局也希望藉由提醒,能讓民眾更重視幼童、兒童的事故傷害,達到降低的目的。

需要對孩子說的 其實都在故事裡

需要對孩子說的 其實都在故事裡#幼童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相信許多爸媽都會有讓寶寶及早接觸書籍的想法,於是很多家長便買了一堆繪本、故事書,無論中外古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一應俱全。但是當你對著寶寶講故事書時,應該不時會出現「他聽得懂嗎?」「只看圖不看字,可以嗎?」等問題。爸媽買這麼多書,都是因為打從心裡相信,跟孩子說故事,可以改變孩子的一切,除了讓他孩子早點薰陶文藝氣息外,還希望可以透過故事書,教導更多的東西。藝術治療師邱寶慧說,有人說「故事」是療癒心靈的醫生,在美國就曾有一個案例是透過故事來治療孩子的,艾維是一位個性冷漠、不善表達的十歲單親兒童,而治療師透過「小熊採蜂蜜」的故事過程中,了解到他與媽媽的關係與問題。小兒科醫師黃瑽寧表示,在國外的研究曾指出,父母在家朗讀故事給孩子聽或親子一起共讀圖書,對於孩子閱讀習慣的培養,及字彙能力的增進,都有極大的影響。聽故事長大的孩子最受教,需要對孩子說的,其實都在故事裡。父母每天抽出15分鐘,一天一個故事,日積月累就能增進孩子的邏輯思考、語言表達、創意想像、閱讀熱情和良好品格

腸病毒升溫 疾管局籲民眾每日都應檢查幼童狀況

腸病毒升溫 疾管局籲民眾每日都應檢查幼童狀況#幼童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依據疾病管制局監測資料顯示,腸病毒進入流行高峰期,各地區的疫情持續升溫,而疾管局又在今日公布新增8例腸病毒71型重症個案,該8名個案於5月上旬出現發燒、手足出現紅疹、口腔水泡潰瘍等腸病毒感染症狀,並出現嗜睡、活動力差、肌抽躍、心跳過速、肢體無力及嘔吐等疑似重症病徵,就醫後6人皆已康復出院, 2例仍住院治療中。本年(2012年)截至5月28日止,已累計53例重症個案,其中52例為腸病毒71型感染所致。8例個案中,其中4例為居住於北部的5個月男童、1歲7個月女童、4歲10個月及5歲男童,1例為居住於中部的11歲女童,另3例為居住於南部的9個月及2歲10個月男童、10歲女童,疾管局為提醒家長,特地邀請鄭運鵬先生與鄭小弟出席記者會,分享腸病毒照顧經驗,鄭爸爸提醒家長,每日應檢查幼童有無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峽炎等疑似症狀;家中若有腸病毒病童,應特別注意其症狀變化;平時也應做好勤洗手及環境消毒等衛生習慣,因酒精或酒精性乾洗手液對腸病毒無效,鄭爸爸特別於現場示範調配居家環境消毒濃度(500ppm)之稀釋含氯漂白水。疾管局最後提醒家長,應避免嬰幼兒與腸病毒病人接觸,落實正確勤洗手及「生病不上學」的觀念,生病請假或停課的學幼童,應在家好好休息,不要到補習班、安親班或其他擁擠的公共場所活動,以降低感染與傳播的機會。然而腸病毒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只有短短數小時的黃金治療時間,若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應設法與其他幼兒隔離,減少接觸,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並注意觀察是否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一旦出現上述任一病徵,請務必立即送至大醫院接受適當治療,掌握治療的黃金時間。

肺炎鏈球菌感染 1~5歲童發生率高

肺炎鏈球菌感染 1~5歲童發生率高#幼童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肺炎鏈球菌是人類細菌性肺炎、菌血症、敗血症、腦膜炎等侵襲性感染的重要致病源,也是幼兒中耳炎、鼻竇炎最常見的原因。他的潛伏期會因疾病不同而出現差異,最短的大約1至3天。依據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資料顯示:台灣地區,五歲以下族群的IPD(Invasive Pneumococcal Disease,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在2008~2011發生率明顯增加,其中以1~5歲兒童IPD發生率最高,在臨床治療及照顧人力上都會造成很大的負擔。目前中央只針對5歲以下中、低收入戶及山地偏遠地區與高危險群幼童納入免費接種對象,並預訂明(102)年度全面開放2~5歲幼童免費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嘉義縣縣長張花冠指出,為照顧幼兒健康,提醒4-5歲幼童規劃免費接種作業,以免明年度喪失資格。衛生局表示:目前所購買是屬新一代13價接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市價3,200元),接種對象之幼童只要接種一劑即可達到保護效果,呼籲凡家中有符合資格之幼童,應把握機會,儘速帶小朋友至18鄉鎮市衛生所或合約醫療院所接種(幼童疫苗施打地點聯絡電話如附),各衛生所不收取任何費用,合約醫療院所則酌收掛號費;前往時並記得攜帶全民健保IC卡、兒童健康手冊及戶口名簿正本證明文件。

2歲以下幼童注意!醫師籲嚴防RSV

2歲以下幼童注意!醫師籲嚴防RSV#幼童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近來腸病毒拉警報,重症病例增,兒科醫師也提醒,家長與幼教單位勿輕忽另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呼吸道融合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簡稱RSV)。台北馬偕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紀鑫說,每年3~4月RSV病例明顯增加,主要集中在兩歲以下小小孩。近來因感染RSV而引起細支氣管炎、肺炎的住院病例數是去年11至12月的兩倍,研判與溫度與雨量有關。 紀鑫主任表示,由於此病毒病無治療藥物,僅透過支持療法,關鍵仍在於預防,呼籲家有嬰幼兒務必加強洗手、少帶至人多不通風的公共場所,且近來因RSV住院的小病患,九成是健康的孩子,一成則有潛在疾病,例如有早產兒病史、先天性心臟病、免疫疾病、血液腫瘤等。他指出,健康孩子平均住院五天,有潛在疾病的孩子則住院較久,平均住院十到十四天。 RSV在溫帶國家好發在冬季,台灣四季變化較不明顯,因此一整年都有感染的病例。紀鑫主任說,每年春天和秋天的住院病例較多,分析發現可能與雨量與溫度有關。紀鑫主任指出,RSV是兩歲以下嬰幼兒常見的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多數人在兩歲以前感染過RSV,年紀越大,感染率越低,嚴重度也越低,大人或健康孩子可能是打噴嚏、喉嚨癢等感冒症狀。但是RSV對早產兒或有心肺疾病的嬰幼兒來說,卻可能會造成咳嗽、呼吸窘迫、甚至威脅生命。而感染過RSV的孩子,未來氣喘的風險也可能會增加。RSV乃透過接觸到病人的飛沫而傳染,紀鑫主任提醒,如同預防腸病毒,家長與保母、幼教單位等照顧者,應加強洗手,避免帶嬰幼兒到人多擁擠、通風不良的公共場所。接觸孩子前務必先洗手。

幼童耳朵的秘密 當心異物放耳內

幼童耳朵的秘密 當心異物放耳內#幼童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4歲的婷婷因感冒到耳鼻喉科診所就診,當醫師檢查她的耳朵時發現耳內有一個發亮的「東西」;雖經幾次嘗試將「它」夾出,但因婷婷害怕哭鬧、只好作罷。媽媽趕緊帶到台中醫院耳鼻喉科求診,最後上了麻醉後才將藏在耳朵內的「異物」取出;原來是一顆「閃亮亮的假鑽貼飾」。小杰最喜歡爸爸幫他掏耳朵,可是最近2、3周,當爸爸要幫他掏耳朵時他總是跑開拒絕;後來小杰告訴媽媽:「耳朵痛痛」,媽媽帶小杰到台中醫院耳鼻喉科門診求診,最後從他的耳朵裡取出一小塊陶土;原來小杰幾週前上陶土課時想把陶土帶回家,於是藏了一小塊陶土在耳朵裡。學齡前的幼兒對外界的好奇與探索的能力往往超乎成人所能想像,在門診也經常看見焦急的爸媽帶著小朋友至耳鼻喉科求診,原因是孩子把異物放進耳朵(鼻子)裡了。此時要提醒爸媽,千萬不要自行勉強要將異物取出;因為孩子會害怕不安而亂動,很容易造成鼻腔或耳膜二度傷害。應立刻帶孩子至醫院求診,由醫師協助取出。當幼童的鼻腔只有一側突然發生出血或異常液體流出,或孩子反應耳朵或鼻腔一側疼痛時,也應帶孩子求診,請醫師檢查是否有異物。台中醫院耳鼻喉科吳思緯主任表示,最近2、3個月連著超過5位小朋友有將異物塞入耳朵的案例,尤其是小女孩喜歡貼亮晶晶的貼飾,當貼飾粘性消失時,很可能會掉落耳道內。其他如綠豆、茶葉等,也曾發現塞入耳朵或鼻子。當小朋友的鼻子有單側異常分泌物時,家長千萬不要自行挖取,要儘快就醫,勿掉以輕心。另外小朋友若有單側耳朵異常分泌物、搔癢、疼痛,也需提高警覺;若異物移除若發現耳道或鼻腔已經出現感染,則須加以抗生素治療。    

檢視居家環境 減少兒童事故傷害

檢視居家環境 減少兒童事故傷害#幼童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事故傷害為我國1~14歲兒童、少年主要死因,兒童事故傷害發生常因輕忽周遭環境的安全,而導致受傷或無可挽救的遺憾。國民健康局更針對0~4歲幼童的家長進行事故傷害問卷調查,除了解幼童主要發生的事故傷害外,也提醒家中有兒童的家長及照顧者,應檢視居家環境、兒童較常使用的設施及常去的場所,以減少兒童事故傷害的發生,讓寶貝快樂、健康、平安地成長!國民健康局在民國100年,針對0~4歲幼童的家長進行事故傷害問卷調查,共收案600人,發現0~1歲幼童,前五項不安全行為是,家中櫥櫃或是倉庫沒有全部有上鎖、家中插座沒有防觸電裝置、家中沒有滅火器及煙霧警報器、會讓幼童使用學步車、浴室地面沒有防滑措施或家中踏墊沒有防滑。而1~2.5歲幼童,前五項不安全行為:塑膠袋及紙尿褲放於兒童可取得之處;家中櫥櫃或是倉庫沒有全部有上鎖;會使用機車搭載幼童外出;幼童乘車時並非每次都會使用汽車安全座椅;居住地方的窗戶、陽台、樓梯、欄杆、樓梯口並非都有防止墜落的裝置,另外 2.5~4歲幼童,前五項不安全行為:家中插座沒有防觸電裝置、會使用機車搭載幼童外出、家中櫥櫃或是倉庫全部有上鎖、家具或玩具有突出的硬角或銳利的邊緣、浴室地面沒有防滑措施或家中踏墊沒有防滑功能,既然已找出4歲以下幼童不安全行為前5項,國健局提醒家長應多注意兒童安全友善的生活環境。除此之外,國健局更提供幾點幼童居家安全該注意的事情,包括將家中櫥櫃或倉庫應全部上鎖,並將鑰匙放置於幼童無法取得之處、 家中插座應裝有插座保護蓋,避免幼童持異物刺入插座而導致觸電、 不要讓幼童使用學步車,防止幼童因無法控制學步車速度而碰撞受傷,或自行爬出而翻覆受傷、 家中浴室地板應有止滑設施、 應將紙尿簿、塑膠袋及氣球放在幼童拿不到的地方、 不要騎機車載幼童,更不應將幼童抱在胸前或揹在後方、 幼童乘坐汽車時,應使用汽車安全座椅 、 家具的周邊應包覆海綿或海綿墊,並應檢查玩具表面是否完整、 家中應有滅火器及煙霧警報器,並確保能正常運作、 居住地方的窗戶、陽台、樓梯、欄杆、樓梯口應有防止墜落的裝置等,國健局也呼籲家長及照顧者,確實檢核環境安全,保護我們的寶貝。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