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害

再這樣低頭下去 當心造成身體傷害

再這樣低頭下去 當心造成身體傷害#傷害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你知道嗎?短短半年,台灣的行動上網人數,就從去年的266萬人激增到535萬人!每天對著手機目不轉睛、睡前一定要用手機以後才睡,隨時隨地都在低頭,沒有手機無法生活!這些不經意的習慣,你可知道它會帶來的健康危機?再這樣低頭下去,會造成甚麼樣傷害?家醫科醫師林英欽表示,眼睛、手和手指、頸部、甚至全身都有可能!因為過度用眼和環境光線不足,造成乾眼、白內障、近視、散光、視網膜病變,甚至可能引發黃斑部水腫,導致眼睛永久傷害;且長時間低頭使用下有可能引起自律神經失調,造成失眠狀況,久了影響腦神經。心理層面變的不善於面對面與人相處,手機分離焦慮症、網路資訊急迫的想知道最新狀態、幼兒感覺統合失衡、注意力不集中、影響3D和2D空間感的協調性低頭族的手指及關節容易出現什麼問題?脊骨神經科醫師黃如玉也回應,基本上一定會發炎,會感到痠麻,也會誘發手指肌腱炎與關節炎、板機指等;關節使用過度會讓自己的骨頭變形導致讓自己的大拇指中間關節變粗大,並且也是老化的象徵,或許再過幾年,連毛巾都擰不好!而且長時間低頭對脊椎神經的傷害,頸部弧度會變直,關節會滑拖也會退化,且如果演變成頸部肌腱炎還會造成偏頭痛。 因此,林英欽醫師叮嚀,低頭族玩手機、平板電腦最好一次不要超過十分鐘,讓眼睛看看遠方,放鬆睫狀肌。當眼睛出現乾澀、視力模糊、痠痛等症狀時便是使用過度。

運動前應先暖身 運動傷害不上身

運動前應先暖身 運動傷害不上身#傷害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對青少年而言,在課業忙碌之餘,運動不僅可以紓解壓力更能強身健體,但一不注意就容易造成扭傷、骨折等傷害。嘉義17歲的範姓少年,國三時右手就因舊傷感到不適,卻遲遲未就醫,直到最近前往醫院檢查發現,原來是習慣性脫臼造成肩關節盂破裂,經由聖馬爾定醫院骨科林宗志醫師以手術方式在脫臼處植入鋼釘固定治療後,才逐漸好轉。 林宗志醫師表示,一般運動傷害分為「急性運動傷害」與「慢性運動傷害」兩種,前者為身體遭遇突如其來的外部衝擊導致損傷,通常患者會有明顯疼痛、腫脹感,例如骨折、扭傷、脫臼與關節錯位等;後者則是長期累積下來的微小傷害所造成,患者時不時會有輕微疼痛感,因此慢性運動傷害較易被民眾忽略而不予理會。另外,青少年因精力旺盛加上正值青春期,骨骼發育尚未成熟,更是運動傷害危險族群之一。 如何防治運動傷害的發生?林宗志醫師認為除了運動前暖身的鐵則外,青少年應避免練習過度、在易受傷部位確實配戴護具與運動前評估自我身體狀況等原則。如不幸已造成運動傷害,切記下列五步驟,(1)保護:防止二次傷害;(2)休息:讓患部充分休息;(3)冰敷:應於48小時內進行,除了減輕疼痛,也避免患部腫脹;(4)壓迫:對患部進行施壓,以及;(5)抬高:將患部抬高於心臟,減少組織液滲出與出血的發生,最後則立即到院尋找專業醫師診治。 

青少年心理危機特性:不求助 師長需要主動

青少年心理危機特性:不求助 師長需要主動#傷害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之統計資料,目前為止最新的98年全國平均自殺死亡率較97年減少1.6%,然而15歲~24歲青少年的自殺死亡率卻仍增加了3.3%,並成為此年齡層第二位死因(第一位為意外事故)。另依據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針對15~24歲者進行的數據分析顯示,臺北巿每年約有20位15~24歲青少年死於自殺、500位青少年發生自殺行為,約佔總自殺企圖者的16%;也就是說,每個月平均就約有2名青少年因自殺而失去寶貴生命、40多位青少年以自殺行為解決生命困境;對於遭逢這些年輕生命殞落的自殺者親友和師長來說,造成心裡一輩子的遺憾與哀傷。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進一步針對99年度15~24歲自殺企圖的年輕族群進行各類自殺近因分析顯示,有74%的青少年受到感情或人際關係因素影響而自殺(其中有53%是因為感情困擾、23%是與家人互動困擾),其它造成自殺企圖的原因還包括,精神健康或物質濫用為44%,工作或經濟因素則有8%,學校適應或生涯規劃因素則有5%,生理疾病所導致的輕生行為則有2%。自殺防治中心強調,自殺行為的成因不應單純化,該中心關懷的自殺企圖青少年有超過5成以上有兩種以上的近因影響而採取自殺行為,這說明了壓力經累積更造成心理負擔加重的影響,年輕世代在身心加速成長的過程,對處理壓力的經驗往往不足,若持續累積而未予解決時,部份青少年將有可能走上自我傷害或是結束生命。然而,依據臺北市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服務的經驗,陪伴處於危機的青少年找到出路需要透過心理衛生的機制及周遭師長親友的主動發現、主動協助。衛生局指出在96年進行的校園心情溫度計普測資料顯示,43%的學生是不會找人協助處理壓力,甚至有25%的學生面對壓力選擇的反應是不想說話;而青少年不願意找人協助處理壓力的背後因素,有21%是因為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有困難、20%是認為自己可以解決,卻還有15%的學生認為目前遭遇的問題是別人解決不了、12%則是不知道找誰協助、7%不相信其他人會幫自己解決。衛生局在此也呼籲家長親師,面對青少年在青春蛻變的時期,常見到他們不理不睬或不耐煩,這對大人同時也是一種新的考驗,必須學習持續溝通及培養自己調整為不否定的協助態度,才能幫助青少年面對成長困境,逐步克服自己的情緒困擾。以下是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對陷入課業不順、感情受阻、人際排擠,甚至於覺得不被週遭的親朋肯定重視等心理困擾青少年的建議:你可以多開口請教:許多經驗智慧的累積,可以透過別人替代的經驗而觀察學習。從別人的經驗中觀察而形成自己的判斷智慧。在詢問意見或看法時請特別記住:不要只問一人,一定要多聽幾種不同的聲音,才不致陷入就教對象是「特例」的迷思。你可以尋求專業的評估:還可以跑趟心理輔導中心做做能幫助瞭解自己的心理測驗。透過統計的客觀分析,你也有機會對自己更瞭解。但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不要對測驗結果擅自解讀,一定要請具有專業背景的人士協助解釋。你可以跟自己反省:這其實是簡單實用的方式,就在每天臨睡前回想自己在一天當中所經歷的事情,讓自己對承受的遭遇有機會回顧思考,想想自己的感受,整理出下一步如何自處,將有極大的幫助。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於今年度與校園工作者進行自殺危機個案處遇與生命教育研討,並陸續辦理「校園守護」活動,除了針對校園師長進行自殺防治資訊講座與輔導實務探討外,也透過年輕人的團體活動體驗,學習如何面對自我壓力調適,並能適時提供協助給同儕,以減少不幸事件的發生。另透過系列徵文活動讓年輕人可以有情緒抒發的管道,並以不同角度來看待生命困境,以期找到面對困境的智慧。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諮詢專線1999轉8858(幫幫我吧)全國自殺防治24小時服務安心專線0800-788-995(請幫幫-救救我)

約束 是為了病人更安全

約束 是為了病人更安全#傷害

文/澄清醫院平等院區外科加護病房 周翠蓉護理長一、什麼是約束?限制病人本身在環境中活動自由或病人自己本身活動度自由。二、約束的目的是什麼?病人有混亂或預防意識不清病人因拉扯動作傷害自己、需要病人接受治療時、維護病人及他人安全時,不得已才將病人約束。三、什麼樣的病人才需要約束呢?一般來說,有以下幾點:預防即刻性傷害,如自殺、自傷、攻擊、破壞、跌倒、行為失控…等。躁動不安無法配合所說的命令、影響醫師給予的治療計畫或環境干擾行為,干擾治療,如拔點滴、拔呼吸使用的管子、尿管、引流管……等。其他:減少受環境刺激,保存病人本身體力、維護身心狀態穩定等。四、約束照護上的注意事項:常常注意肢體有沒有發黑、發紅,會不會綁的太緊,有沒有疼痛,問一下病人會不會麻麻的,觸摸被綁的肢體溫度是否有溫溫的,有沒有腫腫的,檢查一下皮膚有沒有破皮…等。每1-2小時幫病人翻身、拍背,輪流鬆開病人四肢,幫病人按摩做運動。隨時注意病人的生理需求,想表達的問題是什麼,如:是否口渴、大小便、不舒服…等。當病人被約束,有需要時以呼叫鈴請護理人員協助。當病人能夠配合時,嘗試者鬆開病人肢體,讓病人肢體能夠活動。細心的照顧隨時觀察與主動關懷病人,讓約束病人也能夠有安全感,避免因約束帶來不必要的傷害。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