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黃疸超過2週、大便呈灰白色⋯醫:當心「膽汁鬱積症」快就醫

新生兒黃疸超過2週、大便呈灰白色⋯醫:當心「膽汁鬱積症」快就醫

2023/3/2
許多新手爸媽在看到寶寶因為黃疸需住院照光時,會覺得相當不捨甚至落淚,但醫師指出,其實新生兒黃疸相當常見,家長們不必太過焦慮擔憂。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如果黃疸超過2週未消退,或是排便持續呈現灰白色時,當心有可能是「膽汁鬱積症」,建議盡早就醫診療。

本篇文章目錄

三軍總醫院小兒科醫師江哲銘指出,黃疸是新生兒常見的生理現象,主要是新生兒紅血球破壞後,產生膽紅素累積造成的,表現的症狀為皮膚變黃。每位新生兒都會經歷這個過程,然後慢慢消退。而黃疸中的膽紅素,亦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物質,因此適當的膽紅素濃度,對新生兒是有益處的。

延伸閱讀:
新生兒有黃疸怎麼辦?新手爸媽必看「預防、照護方法」

造成新生兒黃疸的原因是什麼?

黃疸的發生原因多與疾病有關,需住院檢查及治療,可能包括以下:

  • 母嬰ABO血型不合
  • 母嬰RH血型不合
  • 生產過程造成產傷,如:頭血腫、鎖骨骨折
  • 新生兒有先天溶血性疾病,如:蠶豆症
  • 先天性膽道閉鎖
  • 先天性肝炎
  • 先天性泌尿道感染

江哲銘表示,若2週左右可以自然消退,多為生理性黃疸;若膽紅素數值達照光標準,醫師會建議住院接受照光治療。然而如果紅血球破壞過多,或是膽紅素處理及排泄機制出問題,有可能產生病理性黃疸情形。

延伸閱讀:
新生兒篩檢該做都做了⋯母嘆:疏忽「這項」竟發生憾事

超過2週、大便灰白 恐膽汁鬱積

江哲銘特別提醒新手爸媽,倘若嬰兒黃疸時間超過2週,或大便持續呈現灰白色,得評估小寶寶是否有延遲性黃疸問題,盡早找尋求兒科醫師診治,可能為膽汁鬱積症。他表示,依照兒科醫學會專家共識,若想評估新生兒的延長性黃疸是否為肝膽疾病,除了追蹤大便顏色,建議需抽血檢測膽紅素數值,以便進一步確診與治療。

而新生兒膽汁鬱積有很多原因,需要列入鑑別診斷,可能的臨床診斷包含:

  • 膽道閉鎖
  • 新生兒肝炎
  • 膽道囊腫
  • 阿拉吉歐症候群(Alagille syndrome)
  • 先天性代謝疾患

他表示,父母可在兒童健康手冊看到膽道閉鎖疾病的說明,因為據研究統計,此病症於60天內診斷並接受葛西手術後,膽汁順利排出的機會較高,相較於60天後手術有較好的預後。

嬰兒膽道閉鎖 嚴重恐換肝

江哲銘指出,台灣每20萬名新生兒中,大約有30~40人會罹患膽道閉鎖的狀況,後續有可能進展成肝硬化,甚至需要換肝。目前嬰兒膽道閉鎖疾病在台灣已被歸類為罕病,此病發生的原因,醫學上至今無法完全明瞭,可能是產前感染、胚胎發育異常或其他因素引起,造成嬰兒膽道不通、膽汁持續鬱積。

江哲銘提醒照顧新生兒的家長,除了觀察寶寶的吃、喝、活動力之外,仍應對照兒童手冊中的大便卡,若有持續型的黃疸或大便顏色異常,應至門診請兒科醫師協助評估或轉介諮詢。

《優活健康網》採訪編輯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