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緩

兒童發展遲緩怎麼辦?把握黃金治療期

兒童發展遲緩怎麼辦?把握黃金治療期#遲緩

大千綜合醫院院長徐千剛說,根據世界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盛行率為6~8%之間,而台灣地區通報出來的發展遲緩兒童大約是17,304人,佔全國人該年齡層人口約0.87%,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當家長發現孩子有發展遲緩的現象時,許多家長難免會有大雞晚啼的想法,等到小孩長大的自然就會好,但是也因為這樣的傳統觀念,反而耽誤了孩子最重要的黃金治療期。家長的態度很重要,當發現孩子有發展遲緩的現象,勇敢面對,主動尋求協助,才可以讓孩子成為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大千綜合醫院復健科(承辦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蔡建宗主任表示,所謂「發展遲緩」,是指兒童在動作、感覺、認知、溝通表達、生活自理、人際社會性、概念理解等任一發展領域明顯落後應有年齡的能力。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發展遲緩的發生率為6~8%,事實上如果放寬標準,甚至可達12%。發展遲緩的原因大多可能是因為生理、缺乏刺激、隔代教養、家庭功能薄弱等因素造成發展遲緩。因此,如果可以在孩子發展最快速在6歲前(也就是黃金療育期)給予適當的引導及協助,效果會相當卓越。根據研究統計早期療育預的成效是:「六歲以前接受治療,效果可以加倍。如果可以三歲以前接受治療的話,則效果可增加十倍。」呼籲家長們,不要拒絕接受家中的孩童有發展遲緩的狀況,這樣只會耽誤到治療黃金期。請家長們不要排斥、不要拒絕承認,我們應該要更積極面對與處理,這才是正確的觀念。

唐氏症小孩提早治療 也能學習才藝

唐氏症小孩提早治療 也能學習才藝#遲緩

唐氏症小孩的發展一定會受到限制嗎?那可不一定喔,根據平面媒體報導,有一位7歲大的唐氏症男童,從小對於音樂就非常感興趣,但因為他是唐氏症的小孩,沒有辦法到一般的音樂辦去上課,最後參加唐氏症基金會所開辦的音樂班,慢慢地開啟他對音樂的路程,甚至可以上台表演,去年鴻海尾牙的表演,他也是其中的一員。根據唐氏症基金會的文章指出,唐氏症舊稱為蒙古症,是染色體異常現象,通常每個人有23對染色體,而唐氏症者是在第21對染色體多出一條染色體,通常每800名新生兒當中,就有一位患有唐氏症。通常唐氏症會出現智能不足、發育較差、還有一些生理上的缺陷,像是:心臟問題、腸胃道畸形、視力缺陷等,所以照顧唐氏症的小孩會格外費心。國泰醫院衛教文章表示,大多數的唐寶寶在出生時即可由外觀辨認出來,其外觀特徵為:兩眼間距大、鼻子較塌、舌大易吐出、斷掌等。唐氏症患者的生長較為遲緩,出生時平均體型比較小,以後骨骼的發育也較正常小孩遲緩,目前有研究指出給予唐氏症的小孩生長激素治療,能有效增加其成年後之身高,但由於價格昂貴,應依照家長的意願決定是否給予生長激素。此外,唐氏症患者若早期未因先天性疾病死亡,其平均壽命是50到60歲,比正常人約略少。唐氏症患者最主要的問題是智能障礙,多數為中度智能不足,因為唐寶寶的智能發展較緩,看起來隨年齡增長,智商卻相對下降,但實際上患者的各方面仍持續成長。平均來說,患者的智力發展在10到15歲時才達到穩定的高原期。LH不拔牙矯正 循序打造貝齒曲線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617驅趕或干擾哺餵母乳 違者會受罰!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624躁症發作!狂買名牌包、欠卡債數十萬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599

你家的孩子一歲半還不會叫爸媽嗎?

你家的孩子一歲半還不會叫爸媽嗎?#遲緩

兒童節剛過,為人父母總希望自己的心肝寶貝能跑得比別人快、跳得比別人高。但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為6%~8%,以台灣來說每年出生的嬰兒約20萬人左右,其中約1萬4千多人就可能是發展遲緩兒童。但台灣發展遲緩的通報率仍偏低,根據內政部兒童局統計,台灣僅約有6%~17%的遲緩兒童及時發現並接受早療。光田綜合醫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江國樑醫師特別指出,一旦錯過了0~6歲的早療關鍵期,孩子將很難再跟上同齡孩子的腳步,提醒家長對於孩子的發展步調應提高警覺。劉小弟弟今年已經兩歲半,家人一直覺得奇怪,怎麼劉小弟至今仍然不會講話。雖然老一輩的人都說「大隻雞慢啼」,但劉小弟的父母還是決定帶他到光田綜合醫院檢查。經該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評估後,發現劉小弟除了語言發展遲緩外,坐、站及走路的年齡均明顯比一般小朋友來得晚,粗、細動作及認知方面也有明顯落後的情形,初步診斷有「全面性發展遲緩」的情形。江國樑醫師表示,劉小弟是35周就出生的早產兒,且媽媽曾經安胎長達一個多月,可能因此影響了往後的發展,一般幼兒在1歲半之前應該就能簡單發音,但劉小弟到兩歲多仍沒辦法叫爸爸媽媽,所幸就醫的年齡尚在早療關鍵的0~6歲間,因此在接受近半年復健、語言及啟智訓練後,各方面發展均有明顯進步,不至於與同年齡兒童落後太多。江國樑醫師表示,幼兒自呱呱落地後,經過父母的養育,身高、體重、器官的體積均會增長,這種稱之為「生長」。但器官的功能及智能的變化成熟,則稱為「發展」。醫師提醒家長,在幼兒期除了照顧好寶寶的身體外,也要注意孩子的「身心發展」,包括視力、聽力、動作、平衝、語言及溝通、認知學習、情緒、社會性及生活自理…等。若發現孩子在這些方面的進展有比同齡孩子落後的現象,就需要提高警覺。醫師進一步解釋,兒童發展遲緩的類型,世界各地大致相同,包括知覺發展遲緩(視、聽覺)、動作平衡發展遲緩,語言及溝通發展遲緩、認知(智力)發展遲緩、社會心理適應發展遲緩、生活自理發展遲緩,有些地區如台灣把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也列入發展遲緩的範疇。兒童的發展遲緩若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訓練,其中有一部份可完全趕上正常同齡兒童,有些雖不能完全趕上,卻可減輕殘障的程度,而能發揮較多的潛力、減少家人、社會的負擔,自己日後的生活品質也較好。為提供專業的發展評估及早期療育計畫,光田醫院整合小兒神經科、耳鼻喉科、復健科、眼科、小兒骨科、身心科、牙科成立「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不僅有專屬的個案管理師全程陪同,醫師還會詳細說明評估結果並提供完整的報告書,擬定適合的早療復健計畫,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發展狀況。該中心希望能透過專業整合性醫療服務,協助慢飛天使及家長解決各種醫療、教育、家庭及社會相關的問題,讓孩子日後能跟上腳步、健康快樂的成長。

巴金森病友會 從食衣住行改善生活品質

巴金森病友會 從食衣住行改善生活品質#遲緩

花蓮慈濟綜合醫院舉辦巴金森病友會,包括其他腦部退化引起的運動障礙疾病病友,透過經驗分享改善病友在食衣住行上所遇到的困擾。巴金森病是一種慢性腦部退化性疾病。西元1817年,英國的詹姆士‧巴金森醫師 (Dr. James Parkinson) 對一種運動障礙疾病做了以下的描述:「不自主的顫抖併有肌力的減退,顫抖發生在非運動期;軀幹彎曲,站姿前傾;步態會由走路的樣子變成小跑步;但理性與智力並沒有受到影響」。這個發現,使後來的人不斷的研究並了解病因與治療的方法,因此後人就以其名來命名這種疾病。臨床上有顫抖、僵硬、運動遲緩與步履不穩等四種主要症狀之兩種以上。花蓮慈濟神經醫學科學中心設有巴金森治療與研究中心,主任陳新源領得的醫護團隊照護的病友遍及台灣各地,並在去年成立台灣鬱金香動作障礙關懷協會,關懷罹患巴金森病等運動障礙疾病的病友,透過網站、期刊、病友會,方便病友及家屬及取新知、分享經驗,改善生活。活動由陳新源主任主持,院長室主任秘書梁忠詔、社會服務室主任潘國揚也到會場祝福病友。開場的藥劑師黄欣怡以理財的觀念介紹巴金森病的藥物與服用注意事項,把腦部的多巴胺比喻成金錢,腦部多巴胺減少引發巴金森病,服用左旋多巴胺補充多巴胺等藥控制病情,另外還要補充一些會使腦部多巴胺減少等能對抗「偷、盜取多巴胺的小偷、強盜」的藥,進而使病情控制在最好的狀況,因此,如何不讓這「錢」減少的理財觀,也是巴金森病人認真服藥對抗疾病的方法。黄欣怡也強調,每種藥物會有頭暈、嘔吐、排尿顏色不同等多種副作用,病人除需要有正確的用藥知識,避免自己受驚嚇之外,更應該在每次回診中將用藥的不適感反映給醫師知道,由醫師進一步調整用藥或藥量,改善生活品質。護理師李芝緯的護理照護及陳新源主任分享「彼得的家」互動影片,則在生活起居中建議巴金森病友應如何在坐臥行、洗澡中使有運動障礙的行動更方便。例如應穿寬鬆好解穿的衣褲,家中的軟沙發最好外加硬式坐墊、背墊,使病友坐的舒服且起身容易;加強室內照明度,觸控式開關、暢通無阻的走路動線都將使病友生活得更輕鬆。在上午、下午各一場的分組座談中,更由神經科醫師林聖皇、神經外科醫師周育誠與蔡昇宗、復健師陳家慶與連芳誼、藥劑師黄欣怡、營養師童麗霞、社工師黃靖玲等人參與,負責食衣住行等各種領域的諮詢服務,讓病友及家屬透過彼此的經驗分享,以及與醫護團隊近距離的面對面諮詢,暢談生活中的苦與樂。中醫師林郁甯三十分鐘的課程更全程開放給病友發問,爲病友釐清中西醫合併治療的疑問。此次巴金森病友會在下午三點多結束,病友「玩」得很歡喜,神經醫學科學中心爲病友準備的專業課程、分享課程、甚至可口素食餐點等,都很受病友肯定,期待下一次病友會再相聚。另外在午休後,播放由知名舞蹈老師曾馨瑩在婚前爲巴金森病病友錄製的有氧伸展操,病友、家屬、醫護團隊一起做;從臉部、頸肩、腰、手到腳,病友做操後反映佳,並開心地帶著有氧伸展操光碟回家。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