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

「菲」來橫禍!男吃海鮮、冰品染霍亂

「菲」來橫禍!男吃海鮮、冰品染霍亂#腹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40餘歲男性10月下旬與8名友人至菲律賓巴拉望旅遊5天,返台當天上午出現腹痛、腹瀉症狀,自行服藥後,晚間入境台灣時無發燒或不適。隔天男子出現水瀉、嘔吐症狀就醫,經檢驗確診感染霍亂弧菌,目前男子仍住院治療中。霍亂症狀 大量水性腹瀉、嘔吐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經衛生單位調查,該男子出國期間曾食用海鮮、熟螃蟹,飲用椰子水、冰品。男子同住家人無疑似症狀,其他8名團員中,有2人出現疑似症狀。1人就醫後已採檢通報,另1名將安排採檢,剩下6名無症狀者中,有1人與有症狀者密切接觸,衛生單位將安排採檢,釐清是否為群聚感染。霍亂透過食用受污染的食物或水傳播,潛伏期通常2至3天。霍亂弧菌對胃酸的抵抗力不佳,吃入大量細菌才會致病,但胃酸不足、胃部切除過或免疫機能較差,少量的細菌即可能致病。症狀為大量米湯樣水性腹瀉、嘔吐、快速脫水、酸中毒和循環衰竭等,嚴重未治療致死率超過50%,適當治療致死率可降至1%以下。吃熟食、不喝加冰飲料 降低罹病風險台灣今年截至目前累計2例霍亂確定病例,本土、境外移入各1例,為近5年同期最低。菲律賓中部維薩亞斯群島的薄荷島及宿霧省卡內薩島,今年2月底曾發生霍亂疫情,至少100人確診感染。該國呂宋島東南部阿爾拜省奧阿斯鄰近海灘區域今年9月初也曾發生疫情,約100人感染,1人死亡。羅一鈞副署長提醒,前往霍亂流行地區,應飲用煮沸的水、包裝完整且經消毒的飲品,避免飲用加冰塊飲品,勿食用生魚片、生菜、生蠔或未煮熟的貝類,減少罹病風險。如出現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並告知飲食史。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www.cdc.gov.tw查詢,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洽詢。

吃幾口就飽了 恐潛在胃腸道基質瘤!

吃幾口就飽了 恐潛在胃腸道基質瘤!#腹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出現腸胃不適、吃幾口就飽了的症狀,千萬別誤以為是自己胃口不好,當心恐潛在胃腸道基質瘤風險!胃腸道基質瘤是一種發生在消化道的惡性肉瘤,雖然屬於癌症的一種卻經常被誤解為胃癌或腸癌。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每年胃腸道基質瘤的發生率約300例,雖然發生率不高,但如不及早處理,後果則相當棘手。患者應注意開刀後每3個月要定期回診、不擅自換藥、不自行停藥等「一要二不」原則,才能避免惡化或出現轉移現象。初期症狀不明顯 需留意復發或轉移胃腸道基質瘤是最常見的胃腸道惡性肉瘤之一,通常發生在50到70歲,目前雖然可以透過手術或標靶藥物治療,但因為治療後仍有可能復發轉移,很多患者在手術後沒有定期回診追蹤,甚至擅自停藥,導致腫瘤再度復發。嘉義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呂長賢表示,很多民眾誤以為胃腸道基質瘤就是胃癌,其實胃腸道基質瘤則是發生在第二層的平滑肌且不會出現糞便潛血反應,若腫瘤不夠大也不如意透過內視鏡檢查發現。手術加上標靶藥物治療 8成患者能有效控制病情根據統計,有50%的胃腸道基質瘤發生在胃部,25%發生在小腸,另外25%則發生在胃腸道的其他位置。過去因為致病因子不明,一旦復發或轉移,患者往往在2、3年內就結束寶貴性命,但現在手術切除之外,加上標靶藥物的治療,約8成有出現轉移或復發的胃腸道基質瘤患者,接受標靶治療後可獲得有效的腫瘤控制。聖馬爾定醫院血液腫瘤科暨癌症防治中心主任蕭士銓表示,所有的胃腸道基質瘤都有轉變成惡性腫瘤的可能性。即使之前曾經接受手術且完全切除腫瘤,患者仍需要每3到6個月回診追蹤腫瘤是否復發或轉移。在服用藥物時有任何的副作用,也應該與醫師討論,千萬不可以因為產生副作用而自行減少服藥量或停藥,以免影響治療效果。常出現腹痛、噁心嘔吐 詳盡檢查才是遠離疾病不二法門兩位醫師共同提醒,如果經常出現腸胃不適,如腹痛、噁心或嘔吐、易飽足感、體重減輕、甚至於腸胃道出血或阻塞等症狀,不妨儘快至醫院接受詳盡的檢查,如不幸罹患胃腸道基質瘤,只要謹慎追蹤及適當治療,仍然可以重拾健康人生。

12公分超大主動脈瘤 支架成功救命

12公分超大主動脈瘤 支架成功救命#腹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80歲陳姓阿伯是老菸槍,同時罹患高血壓,2年前被診斷出腎上型腹主動脈瘤,因手術風險極高,患者還怕手術僅以藥物治療,2年後再度因為腹痛檢查,這才發現原來主動脈瘤早已擴大12公分,不但臟器血管,連胸主動脈都擴大,病人及家屬提心吊膽,整天害怕這一顆巨大的動脈瘤會隨時暴破!12公分巨大主動脈瘤擠壓血管開口臺南市立安南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陳偉華表示,國人好發的特定部位的主動脈剝離可透過主動脈支架治療降低死亡率。上述這位阿伯的12公分巨大主動脈瘤,存在著支架內漏、對位困難的風險,而複合式的開放性臟器繞道外加主動脈支架手術更是高風險、復原較久的選擇。陳偉華主任採用的T型四分枝支架,能透過分支支架連接臟器血管,降低內漏機率,由於患者主動脈瘤長至12公分,臟器血管的開口也遭到擠壓而角度改變,最終花費6小時順利完成手術,失血量僅50毫升,所有臟器得以保留,病人術後順利拔管且沒有疼痛問題。這顆主動脈瘤更創下用T型四分枝支架治療的胸腹動脈瘤中最大的記錄。動脈瘤家族史患者要及早篩檢陳偉華主任表示,截至2017年6月,臺南市立安南醫院開展主動脈瘤微創治療已完成132例手術;其中66位(50%)患者年齡逾70歲,28位患者年齡高達80歲以上,而複雜性的主動脈支架修補比例高達 41%(54例),雖然複雜性比例高,但術後30天內死亡率控制在4%。統計也發現,常規的主動脈支架修補,整體內漏比率2%,且大部份都不須後續再度介入治療。呼籲有胸腹主動脈瘤及主動脈剝離患者不要放棄治療,一些年紀大、有心血管疾病、抽煙、動脈瘤及剝離家族史的高風險患者,要及早篩檢,以免延誤治療。

從6種便便狀況 簡單看健康!

從6種便便狀況 簡單看健康!#腹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1) 大便非常軟散,甚至會看到食物的殘渣和原來的顏色/表示腸胃已非常虛寒,中醫稱為「腸胃無火,不能腐熟五榖」,極可能是過勞或吃太多寒性食物所引起,後者還會有排便前或半夜出現下腹痛的現象。2) 大便形狀太細,甚至如牙膏般/代表身體正處於極度的「過勞狀態」,使腸道益生菌大幅衰退所引起。可能是用腦過度、緊張壓力或睡眠不足,導致心肺和腸胃功能降低,中醫稱為「心脾兩虛」和「肺脾氣虛」,必須有足夠休息和適度運動紓解身心。此外,飲食負擔過重也會造成「腸胃過勞」,特別容易發生在吃太多紅肉、高蛋白、高油脂食物,或吃太飽、吃太多有害食物的人,也會出現大便變細的現象。矯正的方法是改變飲食習慣,餐餐吃8分飽,避免吃重口味的食物,多吃營養清淡、好吸收的食物,如清蒸或水煮蔬菜、雞蛋、適量白肉或魚湯,以減輕腸胃負擔。3) 大便感覺很黏稠,排的量不多,老是覺得排不乾淨/代表腸胃濕氣很重,要避免冷飲冰品、過度飲水、流汗過多和吃太快、太飽,以免增加腸胃濕氣。上述的情況若還加上大便臭,代表腸胃不僅有濕氣還有熱氣,中醫稱之為「脾胃濕熱」,表示腸胃已經很虛,卻吃進太多營養,可能是吃太多蛋白質所致,讓腸胃無法負荷,營養在腸內腐敗轉化為毒素,因此才變臭。此外,就算沒有吃超量的營養食物,卻常吃不當烹飪或破壞調味的食物,如煎過的魚、炸過的肉、燒烤快炒、重口味的食物等,食物殘渣也容易在腸內腐敗,轉化為毒素,造成大便黏臭的現象。這種狀況最不好,很容易變成消化系統的癌症。4) 大便不通暢、小腹總覺得有脹墜感/若再加上腰部痠軟或無力,是「腎虛」的表現,屬於「過度老化」的現象。這種情況會讓人疲倦不堪,也代表身體正急速衰退中,必須減少工作量並盡快就醫,調養腎氣,補腎之後排便就會改善,身體機能也得以增強。5) 大便太硬或排便不易,常為便祕所苦/大便越硬代表火氣越大,要盡量少吃油炸、油煎、燒烤、快炒、重口味及高熱量食物。對於大便太硬的人來說,多吃蔬果和地瓜等高纖維食物會非常有效,但要注意地瓜不能用烤的,必須是水煮或清蒸的。因為一旦經過高溫料理,對於火氣大引發的便祕就會毫無效果。(本文摘自/五代中醫《下》養生解毒50招/采實文化出版)

腹痛肝指數就飆高 膽結石作怪!

腹痛肝指數就飆高 膽結石作怪!#腹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出現腹部疼痛症狀別輕忽,醫師提醒兇手極有可能是膽結石!一名約35歲李姓女子,因為上腹疼痛,嘴唇發白到冒冷汗,到肝膽腸胃科求診。抽血檢查發現患者肝指數高升,GPT超過500 IU/L(正常值為7~35 IU/L),醫師透過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原來患者是因為膽結石引起急性肝炎及急性膽囊炎。醫師提醒,若膽結石阻塞在膽囊出口或膽道,可能會引起膽囊炎、膽道炎或併發急性肝炎等肝功能異常,不可不慎。膽結石發生率逐年增加、年輕化南投醫肝膽腸胃科醫師洪弘昌表示,根據期刊研究,膽結石發生率有逐年增加傾向,年齡亦有年輕化的趨勢。肝膽關係密切,肝臟製造分泌膽汁,經膽管送至膽囊暫時儲存,再送至十二指腸吸收消化。大多數初期或較小顆的膽結石患者沒有明顯的症狀,而一旦開始出現不適的症狀,患者多半有右上腹疼痛、上腹部飽脹感或悶痛感、時而打嗝噁心嘔吐等症狀,甚至進一步疼痛到後背或後肩,這種突然的劇痛往往令患者無法忍受,緊急至急診就醫緩解和接受進一步治療。膽囊切除後要以清淡飲食為主南投醫院外科主任李博彰表示,運用腹腔鏡進行膽囊微創切除手術,相對於傳統手術具有較低的死亡率,可縮短住院時間、減少組織傷害。膽囊切除並不會影響身體主要維生系統的運作,傷口癒合後,日常行動及作息如同一般人,並不會有太大差異。但由於膽汁主要消化油脂類的食物,所以膽囊切除後的飲食必須以清淡為主。建議採取低油脂、低膽固醇的飲食,民眾可進一步諮詢醫師及營養師,依據每個人的身體狀況,獲得量身訂做的實用指南。

老菸槍腹部異常脈動 當心腹部動脈瘤

老菸槍腹部異常脈動 當心腹部動脈瘤#腹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74歲男性飯後突發嚴重腹痛並倒臥在地,病患到院時呈現休克狀態,收縮壓只有70毫米汞柱,經血管攝影發現病患腹主動脈有1個5公分的動脈瘤破裂且造成後腹腔出血2000毫升以上,在覆膜支架植入手術後,病患生命徵象恢復穩定,於第5天順利出院。腹部有異常脈搏跳動要盡快安排檢查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心臟外科醫師陳政維表示,腹主動脈瘤破裂的死亡率高達90%,超過一半的患者往往在破裂後來不及轉送醫院即死亡。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三高症候群患者、抽菸以及年紀大都是血管硬化的危險因子。血管硬化將造成大動脈失去彈性,此時若沒有妥善控制血壓,彈性疲乏的血管會像氣球一樣不斷被撐大而成為動脈瘤。腹主動脈瘤破裂前幾乎沒有症狀陳政維醫師表示,腹主動脈瘤一般在沒有破裂前常常沒有症狀,幾乎可以被視為體內的「隱形炸彈」。但有些患者會在柔軟的腹部上摸得到脈搏跳動的節律,也有些患者因為不典型的背痛或腹痛,才在就醫影像檢查時意外發現。腫瘤直徑擴大逾5公分 每年有10%破裂機會陳政維醫師指出,腹主動脈瘤若能早期診斷,可藉由血壓控制、戒菸以及定期影像追蹤,在破裂前及時治療。正常的腹主動脈直徑應該在3公分以內,若動脈瘤直徑擴大到5公分以上,每年就有10%破裂的機會。陳政維醫師呼籲,有抽菸習慣的中年男性是血管硬化的高危險族群,應該提高警覺,若有腰背痛、腹痛等症狀,或觸摸到腹部脈搏跳動都應該至心臟血管科進行檢查,及早追蹤治療,以避免突發破裂發生遺憾。

少女反覆腹痛 原來是先天性膽道囊腫

少女反覆腹痛 原來是先天性膽道囊腫#腹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14歲的王小妹近日常有上腹痛症狀,但吃了胃藥仍不見效。後來因為反覆腹痛就醫,檢查後發現腹部囊腫。經電腦斷層檢查診斷為膽道囊腫。小兒腸胃科醫師呼籲,家中兒童若有不明原因反覆上腹痛,建議家長帶往醫院就醫檢查確認原因,避免延誤治療。膽道囊腫表現症狀為反覆腹痛、黃疸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腸胃科醫師徐千婷表示,膽道囊腫是先天膽道異常擴張的疾病,通常於10歲之前作出診斷,女性較常見。常見症狀為反覆腹痛、黃疸、腹部腫塊,若有以上症狀可以腹部超音波做初步檢查。如有異常可再加做電腦斷層檢查或核磁共振檢查以查明是否合併有結石,囊腫位置、膽管與胰管匯合處解剖構造異常。 膽道囊腫常常伴隨膽管與胰管結合處異常。目前詳細造成的原因未明,但總膽管與胰管匯合處異常是膽道囊腫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過長的總膽管與胰管匯合處,造成胰液反覆逆流到總膽管,造成膽管異常擴張而形成不正常的囊腫。術後可能併發膽汁滲漏或膽管發炎徐千婷醫師指出,膽道囊腫手術因涉及膽道剝離切除,小腸與膽道的重建,算是大手術,術後可能併發症為膽汁滲漏或是長期膽管反覆發炎。膽道囊腫形狀大小影響位置不一,大部分單獨影響總膽管,少部分為多發性,同時影響肝內小膽管。徐千婷醫師表示,膽道囊腫有可能演變成膽道癌,因此只要診斷出膽道囊腫,一定要儘早進行完整手術切除囊腫,以防癌症發生。對於無法手術切除的罕見囊腫,則需要接受定期追蹤。

腹脹半年月經不來 竟是處女膜閉鎖

腹脹半年月經不來 竟是處女膜閉鎖#腹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13歲少女已有第二性徵發育月經卻遲遲不來,後因腹脹半年檢查才發現少女有子宮陰道積血的狀況,醫師高度懷疑腹脹原因是處女膜閉鎖造成陰道出口阻塞。安排手術將處女膜切開卻未看見經血流出,內診才發現原來患者除了觸女膜閉鎖外,還伴有上陰道橫膈,將陰道橫膈打開後排出經血約1200CC。陰道阻塞發生率約1/1000~1/16000三軍總醫院小兒外科主治醫師林介文表示,女性生殖器官發育異常發生率大概是2~3%,其中處女膜閉鎖是最常見的陰道阻塞,發生率約1/1000~1/16000。處女膜位於陰道口與陰道前庭分界處,是環繞陰道口的一層薄膜狀組織,處女膜上有一個圓孔,可讓經血流出,若先天沒有這個圓孔,即是處女膜閉鎖。未正確治療會影響生育能力林介文醫師表示,處女膜閉鎖若未正確治療會引起子宮積血、輸卵管血腫或子宮內膜異位等,不但容易影響生育能力,也會因經血累積於陰道,導致壓迫腸子、膀胱、尿道,產生腹痛、排尿困難等症狀。然而有陰道橫膈的狀況又更為少見,發生率約為1/21000~1/72000。目前在國內外文獻中,處女膜閉鎖合併陰道橫膈的病例更是只有個位數發表。月經不來、腹脹腹痛、頻尿便秘都要小心林介文醫師表示,現代女性初經時間已有提前趨勢,若已有第二性徵發育卻遲遲未有月經來潮,甚至合併腹脹腹痛,頻尿便秘等狀況,那麼陰道出口阻塞的機會就不能排除。若有問題可盡早至小兒科或是婦產科診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