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

骨髓瘤標靶療法 可望減少等候時間?

骨髓瘤標靶療法 可望減少等候時間?#骨髓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一名林姓男子,半年前開始接受多發性骨髓瘤標靶藥物的治療,一早門診看完,就緊接著到注射室等待靜脈注射施打藥物,由於靜脈注射需要等待護理人員協助消毒、處置、沖血管、以及給予抗凝血劑等程序,門診化療的病患又多,一等就是兩個鐘頭。林口長庚醫院血液科王博南主任說,常常上午門診已經結束,到傍晚發現病人還在等待那三秒鐘的靜脈注射,很不忍心!但從今年四月份開始,這樣的情況可望獲得改善。王博南表示,衛生署已核准多發性骨髓瘤標靶藥物,可透過皮下注射的方式注射,且臨床研究證實,治療途徑除不影響療效外,皮下注射更安全、方便,並減少等候時間、節省人事費用以及耗材。目前台灣每年有300多名患者接受多發性骨髓瘤標靶藥物的治療,依照國外的經驗,預計將有八成以上的病人可以受惠。王博南也呼籲,如果民眾有發現不明原因的背痛、經過適切的治療仍無法獲得緩解、不明原因的腎功能不好、貧血、甚至骨鬆,可以進一步透過抽血以及X光來判斷,及早確診仍是多發性骨髓瘤最重要的防治工作之一。王博南主任舉例說明,骨鬆與多發性骨髓瘤的X光片有明顯的不同,後者會有骨頭被侵蝕的現象,尤其男性有不明原因的骨鬆或神經壓迫,可以進一步尋求血液腫瘤科的評估診斷,不要將這些症狀誤以為是老年人或是女性常見的情形而輕忽。

跌倒輕忽痠痛症狀 男子一年後竟癱瘓

跌倒輕忽痠痛症狀 男子一年後竟癱瘓#骨髓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一名51歲林姓男子,一年前在家中不慎跌倒,當時以為無明顯外傷應該沒大礙,不料一年後竟四肢癱瘓。直到至醫院接受X光檢查才發現,原來是第二頸椎齒凸骨骨折造成第一、二頸椎脫位,使得頸脊髓受到壓迫造成癱瘓,必須藉由手術才能解除病灶。林姓患者表示,一年前跌倒後,沒想到接著開始陸續出現頭痛、頸部痠痛,於是想藉由推拿及按摩來得到緩解,直到半年後,竟然連碗都端不起來,吃飯也只能用湯匙挖。一年後,四肢已經癱瘓,直到一次在家中因小腿嚴重抽筋,才被家人送往醫院。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陳金城說,藉由病患核磁共振檢查影像中,發現脊髓因受到第一頸椎骨壓迫,導致患者四肢無力,甚至嚴重到癱瘓。由於患者經過一年多的時間,骨折的頸椎骨已無法再復位,必須靠頸骨切除減壓,不讓脊髓繼續壓迫。而手術時,將第一頸椎壓迫脊髓的骨頭切除,再藉由顱骨、頸骨骨釘固定系統,把滑脫移位的骨頭固定,經由這樣的治療,病人在術後逐漸恢復行走及上肢活動能力。陳金城指出,由於第二頸椎骨折的病患,多數並不會立即出現四肢麻痺、癱瘓、知覺喪失、大小便失禁及呼吸困難等立即的神經症狀,反而僅以頸部痠痛,或枕部痠麻痛、脖子僵硬等症狀表現,因此也容易被誤認為一般扭傷或拉傷,甚至最後想以推拿、整脊等民俗療法來減輕疼痛。許多病患可能剛發生嚴重的外傷後,當時頸部及頭都會很痛,使得肌肉收縮,讓骨頭移位不明顯,X光檢查不容易看出來,這時候就像一顆不定時炸彈,等到肌肉放鬆時,移位就會較明顯,若不提早發現加以治療,骨頭可能移位愈來愈嚴重,最後造成四肢癱瘓,還可能呼吸衰竭,甚至死亡。陳金城提醒民眾,若因車禍或其他原因造成頸部受傷而疼痛不已時,絕對不可輕忽,一定要前往醫院接受X光檢查,以確定頸椎是否正常,若發現有問題,就應馬上接受正確的治療,切勿在診斷確定以前接受推拿、整脊治療,以免產生無法彌補的遺憾。(圖片來源:大林慈濟醫院提供)

心臟病患自己救自己 幹細胞療法新突破

心臟病患自己救自己 幹細胞療法新突破#骨髓

一般而言,心臟疾病的患者通常都需要服藥、裝支架,如果更嚴重的心臟衰竭,就需要等待換心,但是心臟並不是每天都有,也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接受移植,因此許多心臟衰竭的人都因為等不到適合的心臟而死亡。根據最新一期醫學期刊《手術刀》中的一篇研究報告表示,可以使用病患心臟的幹細胞,來治療心臟病的病人,讓病患的心臟漸漸恢復健康。醫學研究團隊從心臟病患的心臟中,取出一部份的心臟細胞,然後透過純化分離出心臟幹細胞,經過大量培養後,再將這些心臟細胞移回病患體內,然後觀察病患心臟細胞的壞死率。這樣研究計畫的負責人,美國路易斯維爾大學(University of Louisville)的波利教授(Roberto Bolli)表示,這項研究的結果非常地驚人,總共有14位心臟衰竭的病患參與這項實驗,其中有7人接受幹細胞治療,其他7人則沒有,結果發現到有接受幹細胞的心臟病患,他們肌肉壞死的程度從30%下降到24%,但是沒有接受幹細胞治療的病患則沒有任何改善。波利教授表示,過去治療心臟都使用骨髓幹細胞,但是骨髓的幹細胞是最原始的幹細胞,會分化成各種不同的細胞,並沒有專一性,所以導致成效不好;所以這一次的研究,我們所使用的是病患心臟中的心臟幹細胞,因為這是病患自己的幹細胞,所以不會有排斥的問題,而且具有心臟的專一性,所以成效會比換心或是骨髓幹細胞還要好。而接受這項手術的病患瓊斯表示,在2004年的時候她曾經有一次嚴重的心臟病發作,在那之後他就必須要常常帶著硝化甘油預防心臟病發作,甚至沒有辦法陪自己的孫子打球、走路都要慢慢走,但是透過這樣的治療,我現在走得快一點也不會擔心心臟病發作。波利教授強調,這是一個突破性的研究,但是這樣的過程需要一段時間,從去出患者的心臟細胞、純化到增生,需要長達一個半月的時間,所以並不適合急性心臟病的治療,而且這種療法還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確定是否可以用在治療上。揚威海外!榮總研究躍上國際 洗牙可以預防心臟病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487&HN_Yr=0&HN_Mon=0苗栗縣衛生局「救肝」心 行動醫療車開進部落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486&HN_Yr=0&HN_Mon=0南台灣登革熱拉警報 屏縣長動員志工、國軍清潔環境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485&HN_Yr=0&HN_Mon=0

「髓緣」串起生命美麗相遇 受贈女感激不已

「髓緣」串起生命美麗相遇 受贈女感激不已#骨髓

「本來以為我的人生會在29歲那年提早結束,但很感恩『那個人』的出現,讓我的生命再次出現奇蹟…」。23歲那年,曾小姐有一天突然全身發冷發熱,似乎是感冒症狀一直高燒不退,又出現腹瀉症狀,原以為只是單純的小感冒,沒想到醫師檢查後發現是罹患了「再生不良性貧血」。青天霹靂的消息,讓正值花樣年華、愛美的她內心剎那間凍結了。經過六年的藥物與輸血治療,就在曾小姐婚後第四個月,醫生卻告知曾小姐已經不能再靠輸血過日子,必須盡快接受骨髓移植,因為那是唯一有可能離開病魔的機會。「當我看到捐髓者的三袋救命骨髓液送到病房時,內心是既興奮又緊張。」蔣先生回憶起當時陪伴太太接受骨髓移植時,望著骨髓液順著滴管一滴滴流入太太的體內,焦慮及坎坷不安的心全寫在臉上,因為他曾看過太太抽骨髓穿刺檢驗時的痛苦及抽髓穿刺的針是那麼的粗,所以更讓他由衷地感動捐贈者的大愛情操。回想起當時與生命拔河的歲月,曾小姐哽咽地泣不成聲,她說,要感謝的人實在很多,除了醫療團隊、慈濟骨髓資料庫中心,最要感謝的還有不離不棄的先生。因為在接受移植時,年紀輕輕的蔣先生當時才26歲,為了全心全意照顧在病榻上的曾小姐,不惜辭去了工作,因為愛一肩挑下了全程陪伴的角色。這份如同「韓劇版的藍色生死戀」的深情,讓陪髓志工及醫護人員動容,蔣先生也因此獲得了「情聖」的封號。「我會小心好好的照顧這得來不易的愛心骨髓,才對得起在背後默默付出愛的人。」移植半個月後,曾小姐體內的骨髓發揮了作用,血球順利成長,先生及娘家的媽媽也放下一顆不安的心了。很感恩捐髓者無私勇敢的精神,曾小姐說,每次醫師要檢查而抽3㏄的骨髓,都讓她痛得很難過,更何況捐贈者要抽這麼多給她,用「謝謝」兩個字表達內心的感恩,實在是不夠。「十年的髓緣,過了六年的牽掛,今天終於有機會實現了這個心願。」來自新竹的捐贈者李先生回憶起捐贈的過程,不可思議的「髓緣」讓他始終牽掛。李先生表示,當初就讀花蓮東華大學時,正好巧遇慈濟骨髓資料庫到學校辦驗血活動,幾乎全班的男生都去參與,結果只有二個配對成功,而他是唯一確認通過的。「等四年了,總算讓我圓滿了捐髓的心願。」李先生因為相信做好事,更相信證嚴上人所提倡的「捐髓救人,不損己身」的觀念,加上家人的全力支持,讓他義不容辭投入捐髓行列。「我得到了台中、花蓮三天二夜來回機票了。 」李先生說,捐髓真的是一場愛的接力,在正式捐髓前一個月,慈濟的志工團隊經常帶著補湯幫他進補,還要李先生正常作息保持好的體力,
希望有最好品質的骨髓來幫助受髓的人,捐髓過程的一點一滴,讓李先生大受感動,他還打趣地說:「慈濟人這麼發心照顧,他也就吃營養一點,結果胖了五公斤。」「我想用燦爛的生活與更多的病友們經驗分享,報答這些曾經用心、用愛幫助過的人。」這些年,曾小姐固定要回醫院打排鐵劑,利用回診時間,以過來人的身分與病友們經驗分享,讓焦急徬徨的病友與家屬對移植過程更有信心,這是她一直感覺非常有意義而且很棒的一件事。一個擁抱、一句謝語,訴盡多年的牽掛。在捐贈後,李先生曾經想過是否會在路上巧遇一位與他長得很像的兄弟,而「那個人」會不會就是受贈者。然而六年的牽掛,終於在日前實現的相見歡的心願,李先生感動地表示,看到曾小姐這麼的健康,更讓他堅信當初救人的信念,因為每個人的大愛不僅搶救危在旦夕的病人,也能挽救了每個生命背後面臨破碎的家庭。

愛滋病可治癒! 美30年來出現首宗案例

愛滋病可治癒! 美30年來出現首宗案例#骨髓

肆虐全球已久的愛滋病至今仍未有任何藥物或方式得以治癒,但在發現愛滋病屆滿30年之時,美國傳來首宗治癒案例的大好消息。根據美國《美聯社》的報導指出,一名住在舊金山的男子Ray Brown感染愛滋病多年後,幾年前發現罹患白血病,但卻在接受骨髓幹細胞移植手術後,體內的愛滋病病毒全不見了。Ray Brown在1995年確定感染愛滋病後,又在2006年診斷出罹患白血病,卻在隔年決定前往德國柏林動骨髓移植手術後發現,體內的愛滋病病毒逐漸消失,目前已完全不見病毒的蹤影,且Brown至今病毒未有再生情形亦沒有服用任何藥物,僅神經系統有些微不正常。根據Brown的醫師Gero Huetter指出,這名骨隨捐贈者的基因對愛滋病病毒具有免疫力,而擁有這類基因的白種人僅1%。不過國際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會主任Anthony Fauci博士強調,治癒Brown愛滋病的骨髓移植手術固然值得慶賀,意味著未來愛滋病會有痊癒的一天,但這類手術對愛滋病患者有不低的致命程度,目前並不適用於全世界至少3300萬的愛滋病病人。而聯合國日前藉著發現愛滋30周年,在美國紐約舉行研討愛滋的高峰會;秘書長潘基文呼籲各界應籌更多資金研發治療愛滋病藥物與疫苗,並期盼在2015年前消除母嬰垂直感染的問題,以及希望全世界一同為2020年前終結愛滋病的目標努力。

髓緣真奇妙 慈大公衛系友愛接力

髓緣真奇妙 慈大公衛系友愛接力#骨髓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推動幹細胞捐贈十五年多來,時有夫妻檔、親子檔相繼捐髓,或因髓緣而起姻緣的美談,最近獲配對成功捐髓的林建男,不僅是慈濟大學公衛系的校友,而且是同班同學中的第三位捐髓者,病房內成了小型同學會,當場還有人發願希望下個髓緣是「自己」。 六年前畢業的慈大公衛系校友剛完成抽取骨髓幹細胞手術,是在八年前與同學一起參加在慈大校園舉辦的驗血活動,沒想到幾年後,他是同學中第四位配對成功的人,其中一位同學因為健康因素沒捐成,三人全是骨髓幹細胞捐贈者,他們也是衛生署長葉金川的學生。 第一位在九十二年捐髓的林裕昌也是同時和林建男參加校園驗血的同學。喜愛運動的林裕昌經常在陽光下奔馳,有著健康的小麥色肌膚。在校時便接到配對成功的消息,靦腆的他並無太大的情緒起伏,當時只是因「未知」有點緊張,但也強調這絕對不會動搖他捐髓的意願。百分百的配合態度,轉眼間已捐髓七年,強健的他在工作崗位也有不錯的表現。 在去年捐髓的蔡蕙馨目前就讀慈大公衛研究所,得知同學林建男接棒,這兩天更是天天到林建男病房分享、打氣。健康開朗的蔡惠馨平常就有捐血的習慣,得知配對成功後,便停止捐血,並暫緩塑身計畫,努力進補,希望給受髓者最好的幹細胞。 蔡蕙馨還記得她到幹細胞中心的第一個問題是「要配對成功怎麼這麼容易?身邊有好幾位朋友都捐贈過了!」沒想到在她捐髓不到一年,就輪到林建男,而且學校與醫院相鄰,只要沒課就可以到病房探視,特別是林建男住院第一晚,病房擠滿同學,好像小型的同學會。 另一名在大愛電視服務的同學黃思齊也在第二天林建男捐完髓後,趕到病房探視,林建男還發願下次若輪到黃思齊捐髓,他要專程到花蓮鼓舞黃思齊。同學間的深厚情誼在談笑間流露。 這次陪同林建男來捐髓的還有他的父母,他的姊姊因為在花蓮慈院護理部服務,家人也因此團聚。他的父母親是在他就讀慈大時,開始接觸慈濟,父親已是慈誠隊,母親是環保志工。他的母親雖然得知兒子要捐髓有些憂心,但還是抱持鼓勵與支持的態度,而且日後也可能因為兒子捐髓的經驗,參與骨髓捐贈關懷志工行列。全家人更誠心祝福受髓者早日恢復健康。

慈濟推動周邊血幹細胞捐贈滿700例

慈濟推動周邊血幹細胞捐贈滿700例#骨髓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周邊血幹細胞捐贈已滿700例,花蓮慈院院長兼任幹細胞中心主任石明煌說,周邊血幹細胞捐贈已在多數先進國家廣泛進行,而且有20年以上經驗,技術發展已成熟穩定,慈濟近幾年的每年捐髓案例已有7成多,希望在2013年能全面以周邊血幹細胞取代骨髓幹細胞。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送出周邊血幹細胞第699、700例,由中國廣州南方醫院曹睿技師來花蓮慈院取髓,將搶救兩名分別罹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病人。 這兩名周邊血幹細胞捐贈者,一位是活潑、善良的單親媽媽,一位是開朗卻非常低調的青年男子。 獨立扶養兩個孩子的捐贈者,去年十月接獲電話得知可能有機會捐髓,心想「怎麼可能那萬分之一的機會,會落在我身上,最好不要來騙我」,經志工細心解說後,掛了電話,隨即開心地和孩子擁抱在一起,祈求第二次的比對也能吻合。抽取幹細胞時,她雖然有些緊張,但更高興有機會能盡自己的力量救人,她笑得很開心。 另一名捐贈者,正是周邊血幹細胞捐贈的第700例,抽取幹細胞當天剛好是他的生日,志工原本要為他慶生,但他低調的婉拒,他認為,捐髓不是偉大的事,好人好事也不需張揚,而且捐髓已是最好的生日禮物。他在得知可以救人後,就以跑步運動來增進強健自己的健康,希望對於血癌病患能有幫助,很歡喜救人、最期盼病患能移植後健康的活下去。 慈濟成立骨髓資料庫至今已滿15年,志願捐髓者已將近32萬人,至今天骨髓捐贈移植案例數已有27國1823例。近幾年,除了自骨髓取造血幹細胞之外,也自2003年8月開始自周邊血收集造血幹細胞、且逐年增加的年捐贈者已超過7成,並在去年十二月啟用第二收集室,今天完成第700例。 石明煌院長說,周邊血幹細胞捐贈已在多數先進國家廣泛進行,而且有20年以上經驗,技術發展已成熟穩定,根據研究顯示周邊血造血幹細胞與骨髓造血幹細胞移植比較,對受贈病人而言,中性球及血小板恢復較快、移植毒性較小、無疾病存活率對部分疾病較高、免疫系統恢復較快、復發機會減少等;對於健康的捐髓者,周邊血幹細胞的安全性較高,且疼痛不適感恢復較快,無麻醉相關危險性。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的目標是希望在2013年全面以周邊血幹細胞捐贈取代骨髓幹細胞。

評估血癌病患 影像診斷可提供”個人化”醫療

評估血癌病患 影像診斷可提供”個人化”醫療#骨髓

癌症的形成及進展與其血管新生有著不可分的關係,就如同土壤之於種子的重要性一般。傳統上,血癌病患的診療,必須接受骨髓穿刺或切片,但切片取得的血管新生的數據,只是靜態的,無法得知其異常血管之血流動態、或滲透性的改變,更不能重複測量新生血管的即時性變化,使得診斷及治療的效果受到很大的限制。台大醫學院施庭芳教授與田蕙芬教授的研究團隊,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是利用常規的磁振掃描並結合一套創新的分析模式,可準確的評估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病患治療的效果與存活。這是一項快速、非侵入性,而且可以重覆測量的影像方法,此項創新的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上血液學科的頂級期刊「Blood」上。根據施教授研究團隊近五年的研究,得知人類的骨髓血流灌注在男女間有著極大差異,且血流量在個人年齡二十至四十歲為最高峰,隨後逐年下降,呈線性相關。同時,也發現血癌病患的骨髓血管新生遠高於同年齡、同性別正常人的五倍以上。不但血管數量增加,血流灌注量加大,連滲透性的功能也產生劇烈變化.利用這套技術就能即時觀測這些活體的變化。同時,根據此項指標可以精確的預測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病患的治療、癒後及存活。並且在治療過程中,隨時可監控骨髓病變對藥物的療效,作為繼續治療或改變用藥的參考。甚至對於正常染色體且風險不明確的病患,也能進一步提供分析及評估。此項評估技術的顯著優點之一就是可以做為預測之用,對於骨髓有輕微病變的病友,即可進行早期的偵測,評估血管新生的異常,以預期是否有進展為血癌的可能性。病患只須接受少量(約十至二十毫升)顯影劑注射及不到五分鐘的影像掃描,而不須承受穿刺切片的痛苦、也無輻射線,即可獲得大區域和全方位的骨髓血流變化參數,可用來偵測異常血管數量及滲透性的瞬間微量或功能性變化,更可呈現出治療前、中、後癌細胞周邊血管新生的血流量變化,是有效評估血癌病患骨髓血管新生的影像生物指標。施教授也強調,血癌的診斷還是必須依賴骨髓穿刺或切片;對於開始接受治療的血癌病患而言,必須每隔一段時間接受骨髓穿刺或切片來評估治療的效果。由於骨髓穿刺或切片的過程,病患都須承受相當程度的疼痛,無法在短時間反覆進行。因此,這種新的影像診斷技術可以在血癌患者治療過程中,提供臨床醫師更多、更早的重要資訊。施庭芳教授表示,此模式也可能廣泛運用在其他癌症疾病的偵測和診斷,例如對於肝癌病患的治療評估及後續追蹤,在病患開始接受治療的第二至七天起,本模式即可以非侵入性、即時的方式去評估血管新生;發現血管新生的血流量或是其血管壁的滲透性變化,很早就能預測未來的預後及藥物的療效,以作為後續追蹤或改變治療方式的指標,對於肝癌發生率高的東方人,是很重要的突破和福音。施教授並強調,這種技術也提供了高度“個人化”的醫療模式。一般的個人化醫療多需要依據基因及蛋白的生物標誌,來評估疾病的治療效果及預後存活;但是,基因的研究往往有賴於極為昂貴的儀器,或深奧的基因變異分析。本研究團隊利用傳統的核磁共振的血流功能影像分析,也同樣可以為每一位病患量身訂製的個人化醫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