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血

血荒時刻 海洋性貧血症患者危機不再!「這項」新治療納健保、高醫率先申請給付 海貧患者期待生活品質大躍進

血荒時刻 海洋性貧血症患者危機不再!「這項」新治療納健保、高醫率先申請給付 海貧患者期待生活品質大躍進#輸血

重度海洋性貧血症患者須仰賴長期輸血以維繫體内血紅素濃度,避免衰弱無力、甚至死亡。儘管台灣捐血率世界第一,近年卻因高齡及少子化的關係,經常發生血庫缺血!每當血荒發生,就是重度海洋性貧血症患者的日常受到衝擊的時刻。過往重度海洋性貧血症的治療選擇較為單一,今年健保署也為海洋性貧血症患者帶來好消息,正式通過給付紅血球成熟劑這項可幫助患者體內紅血球成熟的新治療,可望讓重度海貧患者減少對輸血和排鐵劑的依賴。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身為醫學中心與教學醫院,身肩急重難罕醫療責任,為院內患者申請到健保給付,期望能改善病患的生活品質。 重度海貧患者飽受疾病之苦 須終生仰賴輸血及排鐵劑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邱世欣主任説明,海洋性貧血症是一種由於先天基因缺陷,導致紅血球中血色素異常的遺傳疾病,病患無法將足夠的氧氣送到全身,進而影響器官運作,患者也經常處於臉色蒼白、頭暈無力的狀態。 邱世欣主任補充,目前全台約有400位重度海洋性貧血症患者,除了少數遇到適當的捐贈者可進行骨髓移植外,大多數患者一生都得定期接受輸血治療;然而長期輸血會使鐵質沉積於心臟、肝臟、胰臟、內分泌及其他器官,引起心臟衰竭、肝功能損傷、糖尿病等器官傷害,因此,輸血患者還需搭配排鐵劑治療,但排鐵劑也可能造成腸胃不適、噁心等副作用。整體而言,治療既費時又辛苦,卻是患者不得不接受的命運。 新治療納健保給付,降低患者輸血及排鐵劑的依賴,可降低血庫供血壓力 過往海洋性貧血症患者僅能仰賴輸血合併排鐵劑治療,卻是治標不治本,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特殊血液病防治中心林佩瑾主任表示,有別於過往只能緩解症狀,當今醫學已有很大突破,紅血球成熟劑調節造血後期的紅血球成熟,讓患者可以跟一般人一樣、在體內即可自行產出成熟的紅血球,改善無效造血現象。 林佩瑾主任補充説明,患者對輸血和排鐵劑的依賴逐漸降低,可間接減少鐵質堆積及併發症,有機會延長壽命。此外,患者經常為了回診及輸血而請假,若是能降低輸血量,即可使就學及工作安排更有彈性,不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在等待輸血,也減少顧慮及不便,提升患者及照護者的生活品質;而對於整體社會而言,長期也可緩解血庫的供血壓力。 高醫小兒血液腫瘤科率先成功為患者申請到健保給付最新療法 健保署於今年剛通過紅血球成熟劑的給付,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更在第一時間為院内海洋性貧血症患者完成申請!邱世欣主任說明,高醫小兒血液腫瘤科秉持全方位照顧的理念,投入海貧基因檢查已超過三十年,並由各科醫師群、護理師、營養師、藥師、醫檢師及社工等組成跨專業團隊,致力為罕見遺傳血液疾病患者提供最完善的醫療服務品質。 林佩瑾主任指出,特別是重度海洋性貧血症患者人數相對稀少,自小就須定期回診、輸血,高醫特殊血液病防治中心是患者成長道路上強而有力的後盾,讓過去許多因為疾病而活動受限的病人重拾如常人般的生活,今年率先為院內海貧患者申請到健保給付,更彰顯高醫重視病患醫療品質的程度,期望接下來能引入更多資源、繼續提升海洋性貧血症患者的照護品質!

全台鬧血荒 熱情挽袖救人你也是英雄

全台鬧血荒 熱情挽袖救人你也是英雄#輸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受新冠肺炎疫情及寒流衝擊,捐血人數大幅下滑,全台嚴重缺血,衛福部臺北醫院邀請台北捐血中心在2月1日及2月23日派捐血車進駐醫院停車場,鼓勵身體健康的同仁及民眾踴躍捐血。「不是只有醫療人員能站上救人第一線」 臺北醫院急診醫學科游秉勳主任表示,輸血是最常見的醫療程序之一,一般用血的原因有三種,第一是在進行手術使用,第二是因遇意外失血的病人,第三則是慢性貧血情況嚴重者也需要輸血,而在冬天時,腸胃道出血、凝血功能異常需要輸血的病人也有明顯增加。 游秉勳呼籲「捐血救人,義不容辭」,不但自己預計要參加2月1日捐血場次,也鼓勵身邊同事與親友動員,他說:「不是只有醫療人員能站上救人的第一線,只要你願意捐血,你也能是熱血英雄。」 捐血前一天睡滿六小時 清淡飲食避免空腹經常捐血的醫務秘書暨肝膽腸胃科吳建賢醫師,聽聞捐血車進駐醫院,立刻表示要參與捐血。吳建賢也提醒,有時看到民眾在捐血後出現頭暈、嘔吐等不適動況,一般捐血後原地休息並食用捐血中心提供的餅乾、果汁即能恢復體力。在捐血前一天補充大量水分且睡滿至少六小時,捐血前清淡飲食並避免空腹,在捐血前半小時再次補充水分,都能避免捐血後產生頭暈的狀況。

長期輸血忘排鐵 恐變「鋼鐵人」

長期輸血忘排鐵 恐變「鋼鐵人」#輸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輸血是很常見的治療方式,小至手術急診,大至慢性疾病治療,輸血是許多人一生中曾經歷過的醫療處置,但輸血後可能出現短、長期不良反應,如何正確認識輸血不良反應,以及長期輸血患者可能造成身體鐵質沉積,是民眾必需了解的重要課題。輸血不良的反應症狀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秘書長暨臺大醫院小兒部血液腫瘤科盧孟佑醫師提醒,短期輸血不良反應症狀包括搔癢皮疹、發燒、發冷、頭痛、心跳加速、呼吸不順暢等,若輸血後24小時內出現類似症狀,應盡速就醫,由醫護人員進行處理;而長期輸血者則不可忽略鐵沉積所導致的「鋼鐵人」危機。輸血20袋鐵質恐超標!醫籲定期檢測鐵蛋白指數鐵是身體中重要元素,若攝取不足可能出現貧血等症狀,但鐵質若在體內累積過多,會造成心臟、肝臟、脾臟、內分泌系統等器官傷害,而重度海洋性貧血、骨髓造血功能不良症候群以及再生不良性貧血等患者,都因需要長期輸血,因此有可能產生鐵質沉積。鐵質沉積的症狀觀察盧孟佑醫師說明症狀包括心律不整、皮膚色素沉著、關節疼痛等,亦可能引起各種併發症,如心臟衰竭、肝硬化、糖尿病、皮膚沉著症、不孕症、骨質疏鬆等,嚴重甚至會導致免疫力降低,大幅增加感染及癌症發生率。長期輸血患者,應每3個月檢查血清鐵蛋白濃度臺北榮總輸血醫學科主任劉峻宇醫師表示,正常人的血清鐵蛋白濃度為250~300 ng/mL,若超過300 ng/mL以上就算過量,超過1,000ng/mL則是需要就醫接受治療;而一袋紅血球濃厚液約含有200mg的鐵,故患者輸入超過20袋血,就有很大風險出現鐵質沉積,且血清鐵蛋白濃度越高。故長期輸血患者,應每3個月檢查血清鐵蛋白濃度,並及早與醫師討論排鐵治療的必要性,才能降低鐵質沉積所帶來的風險,別讓輸血同時成為「救命」與「要命」的雙面刃。鐵質沉積的排鐵方法市面上有針劑及口服兩類型的排鐵藥物,可供臨床醫師依患者狀況使用。其中以口服類型相對簡單方便,目前有一天服用一次或一天服用三次的口服藥物可供選擇,有效提升患者生活品質。為提升民眾輸血安全意識和注意長期輸血造成鐵質沉積之重要性,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與臺北榮民總醫院發揮創意,聯手打造生動活潑的新生代輸血超級英雄《易鐵俠》,讓民眾重視鐵質沉積議題。

車禍遭輾腸道破裂 輸血逾萬cc!

車禍遭輾腸道破裂 輸血逾萬cc!#輸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19歲黃姓男患者今年年初因為騎機車發生嚴重車禍,身體被小客車輾過導致開放性骨盆骨折而當場休克,緊急送醫後被判定為嚴重外傷,醫師動員多科醫師及時搶救,在加護病房住院22天後才撿回一命。跨過這一關卡後,患者的家屬特別囑咐他一定要行善回饋社會。嚴重外傷共輸血13,200cc醫師於手術中發現患者骨盆開放性骨折合併右側鼠蹊部撕裂傷、小腸部分斷裂、大腸部分斷裂、膀胱尿道斷裂、左側外髂靜脈斷裂等現象,隔天又因為持續出血,病患又到開刀房施行膀胱造廔手術,大腸造口手術,小腸吻合手術及左側外髂靜脈縫合結紮手術。手術中患者輸血共13,200cc,目前康復出院返家休養。童綜合醫院醫師許政雄表示,一般而言,骨盆骨折多與巨大的撞擊力有關,骨盆骨折常合併休克及多重外傷,骨盆主折的治療常常需要多專科間的團隊合作,這名因車禍造成開放性骨盆骨折的患者透過院內團隊通力合作與及時治療,才及時救回一條寶貴生命。骨盆骨折的致死率仍有10~50%不等造成骨盆骨折的能量通常較一般骨折高,因此伴隨的其他器官或軟組織損傷的機率也高,骨盆處環繞骨盆重要的神經與血管,也大大增加骨折復位與固定的風險。因此有1/4的骨盆骨折病人有多重外傷。且文獻指出,骨盆骨折的致死率仍有10~50%不等。

銀髮族貧血勿輕忽!小心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

銀髮族貧血勿輕忽!小心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輸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貧血是銀髮族常有的現象,時常被誤認為是身體老化的現象而輕忽,當長期症狀未改善時,就需要到醫院做詳細的檢查。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蔡瑞鴻指出,導致貧血的原因很多,臨床上常會遇到慢性貧血患者,經過進一步鑑定檢查後,才發現是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MDS),蔡醫師更進一步說明,慢性貧血即使不是罹患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也可能隱藏其他疾病,千萬不可輕忽。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是一種骨髓造血性異常疾病,發生原因不明,好發族群以60歲以上的銀髮族居多。時常出現疲勞、虛弱、倦態等症狀類似,容易誤以為只是因為身體老化或是一般性貧血所引起,認為只要補血就好而輕忽。蔡瑞鴻醫師形容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是機器出問題,而不是原料不夠。因此如果一直盲目地補鐵,反而會讓過多的鐵累積在體內無法排出,造成嚴重的併發症。輸血可緩貧血症狀 MDS患者易鐵過多至併發症蔡瑞鴻醫師指出MDS可說是白血病的前期,如果長期忽略未能即時治療,末期會進展成血癌,預後比年輕型的血癌患者差很多,存活率相當低。在治療上,由於MDS患者的年齡層較高,骨髓移植有風險,除了骨髓移植,目前還有去甲基化的注射藥物,也有助於改善症狀及整體存活率。但不一定適合所有的病人,仍需血液專科醫師評估,才能使用。一般仍建議以保守治療為主,且多半必須靠長期輸血來減緩貧血症狀。長期輸血容易讓鐵質沉積體內,因此通常會定期追蹤患者的血清鐵蛋白濃度(serum ferritin, SF),蔡醫師指出,根據過去的臨床經驗,當確診為MDS患者時就先測血清鐵蛋白,如果含量超過1000ng/mL,就會開始進行排鐵治療。鐵質一旦沉積體內,會衍生的併發症包括對肝臟的破壞、心衰竭、性腺功能不足、甲狀腺功能低下、關節病變等併發症,其中又以心衰竭與心律不整最為致命。年長者若有貧血現象 切勿胡亂補鐵以免傷身在口服排鐵劑未上市前,MDS患者的排鐵治療並不方便,必須住院以注射方式進行,如今已可使用口服藥物進行排鐵治療,不僅便利、醫囑性高、效果也一致。蔡瑞鴻醫師提醒,貧血的原因很多,若年長者有貧血現象、經常感覺疲勞、頭暈、身體虛弱等,一定要到血液科找專科醫師進一步檢查,不要隨便吃鐵劑補鐵,以免吃錯藥補錯身,得不償失!

C肝盛行 沿海區輸血要小心!

C肝盛行 沿海區輸血要小心!#輸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C型肝炎是指由C型肝炎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肝臟發炎,經由血液傳染,造成傷口或導致黏膜破裂等行為,如刺青、針灸、穿體洞、共用刮鬍刀或牙刷、使用消毒不潔的針具、刀具治療或共用針頭等,都可能會感染到C型肝炎,C型肝炎與B型肝炎不同的是,C型肝炎垂直感染的機會較低。C型肝炎高盛行區 中南部沿海C型肝炎目前是台灣地區肝病的第2主因,疾病管制署曾就全國15歲以上人口研究調查顯示,國人C型肝炎的盛行率為3.87%,C型肝炎的高盛行率地區,多集中在中南部沿海地區和部分原住民社區,其中部分鄉鎮高達5成以上,起因主要來自輸血,自1992年起,捐血中心已將C型肝炎抗體列入篩檢項目,以避免輸血傳染。腹部不適、沒胃口、體重減輕感染C型肝炎後,約有3/4的人不會有症狀,只有約1/4的人會有輕微的症狀如疲累、虛弱或感到腹部不適、沒胃口、體重減輕、精神沮喪或是有輕微的黃疸等症狀。肝硬化形成 有2~5%產生肝癌統計上,有約8成病人可能會在6個月後轉成慢性C型肝炎,而慢性C型肝炎若不治療,則有25%的人在20~30年內會轉成肝硬化,一旦肝硬化形成,則每年有2~5%的機會產生肝癌,4~5%的機率發生肝衰竭。避免共用注射器、牙刷、刮鬍刀預防慢性C型肝炎的感染,應該避免不必要或不安全之注射、不安全的血液製品、不安全尖銳醫療廢棄物處理、避免使用非法藥物和共用注射器、與C型肝炎者在無保護措施下發生性行為、共用個人衛生用品如牙刷、刮鬍刀或使用可能遭受污染的工具。

台C肝盛行超越中日韓 看牙、輸血易感染

台C肝盛行超越中日韓 看牙、輸血易感染#輸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根據衛福部103年國人死因統計,肝癌盤踞十大癌症死因第2位,慢性肝炎與肝硬化也長期名列十大死因。台灣早期為B肝帶原的「流行區」,導致肝病猖獗,隨著B型肝炎疫苗的預防,威脅逐年下降,而被視為第二號殺手的C型肝炎,對國人健康的威脅更是不容忽視。半數急性C肝會轉成慢性台灣一年約有1萬3千位國人死於慢性肝病及其後遺症,平均每45分鐘就有一人因肝病死亡。其中慢性肝病患者7成由B肝造成,約2到3成與C肝有關。相較於B肝,民眾對C型肝炎較不熟悉,然而台灣C肝盛行率高達4%,是全球少數盛行率超過3%的國家,帶來的威脅不容小覷。國內染B肝人數約240萬人,C肝感染者約只有40到60萬人。但是急性B型肝炎患者約有5%會轉變為慢性B型肝炎,急性C型肝炎感染者卻有高達50%會變成慢性C型肝炎,一旦演變為肝硬化,高達3成在十年內演變成肝衰竭,甚至每年有1~4%會發生肝癌。C型肝炎全球發現至今僅26年,與國人聞之色變的登革熱病毒是親戚,都具高突變率,不易研發疫苗。一旦感染C肝,患者不但面臨肝硬化、肝癌風險,還可能導致神經、心血管、腎臟、免疫與其他癌症等「肝外病變」威脅。血液傳染為主 治癒率高台灣肝病策進會理事長、臺大內科系高嘉宏教授提醒,C肝感染途徑主要透過抽血液與體液傳染,因此開刀、輸血、共用針頭、看牙、針灸、拔罐、穿耳洞、性行為、刺青、紋眉等,只要有傷口、器械消毒不全,接觸到被汙染的血液製品,就可能感染。相較於B肝透過藥物只能控制病情,C肝則是可以被治癒。近年來,C肝治療有劃時代進步,多款全口服藥問世,不需打針,療程縮短,副作用少,治癒率逾9成,甚至逼近100%,有助於一次擺脫肝苦。可預見在不久的將來,C型肝炎有機會如同天花等嚴重傳染病,成為歷史名詞。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