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兩性教育難啟齒?及早理解助自我保護

兩性教育難啟齒?及早理解助自我保護#教育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要跟孩子解釋兩性問題,最好等到他們三至四歲的時候;不過,在這之前,許多父母仍會避諱這個話題。當孩子遇上被脅迫或是受到他人侵犯時,應該懂得說「不」—不論在家裡、幼稚園或是朋友圈裡都一樣。每個孩子都有權利保護自己的私領域及身體;如果孩子對此一無所知,就無法做出即時的反應。及早建立「性」認知  學會自我保護一般來說,孩子的兩性知識啟蒙,多半來自媒體或是比他們年長的孩子。他們經由視覺的接收和感受,接觸到關於兩性的種種話題,也會說出相關的詞彙—雖然他們還未能真正理解意思。此外,同伴之間某些不雅的行為可能會嚇壞孩子。所以,及早讓孩子對兩性有所理解,就能保護他們自己;同時也不該忽略孩子對於這方面的疑問。回答兩性問題時,應避免造成他們的恐懼,也不要使用「所有男人都是壞人」這種以偏概全的回應方式;反而應該鼓勵孩子,留意自己的狀況,相信自己的直覺(這點非常重要),一旦有任何事情發生,就要告訴大人。曾經有三歲的小女孩在和年長的男童玩醫生遊戲時,男童對她做出不雅的行為,但她卻不敢把這件事說出來。當你的孩子從幼稚園或遊樂場回來時,出現怪異的舉動,這時請務必留意。安撫孩子,慢慢吐露心聲開啟你的第三隻耳朵!無須一直追問,給孩子一點空間,他才能感到放心與安心。孩子覺得不知所措或困窘,都是情緒上的反應,一開始都需要非語言的輔助,像是摟著孩子的肩膀。這樣一來,孩子的煩惱通常就會慢慢浮現,在睡前時間就會吐露問題。這時父母一定要把握時機,陪伴在孩子身邊。依孩子年齡回應好奇提問對於孩子的疑問,像是驚見爸媽在臥室裡或是聽見爸媽親密時的聲音,只須視孩子的年齡來回答。某些父母對於性事十分開放,但仍要有屬於兩人的私密空間,而且應該明確劃分出區域。「這是爸爸媽媽的地方,我們會待在這裡,所以你不用害怕。」這樣的回答方式就能讓孩子明白。如果用「你還太小,等你大一點再告訴你」來回答,反而只會挑起孩子的好奇心。有些父母會遮掩和另一半的親密舉動或接觸,並且拒絕回答類似的問題。如此一來,孩子的想像力和好奇心反而更加旺盛,他們只能片斷式理解父母的行為,這樣反而更加危險,而且在情緒上更無法消化這些訊息—孩子會認為,這是家裡的禁忌話題,不可以開口詢問。(本文摘自/讀懂孩子情緒,100個「聽說問答」關鍵對話練習/大好書屋)

當書的助手!教育精髓在朗讀

當書的助手!教育精髓在朗讀#教育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老教師這個人經驗豐富,常對他的年輕助手們耳提面命:主要原則就是閱讀再閱讀。「無論歷史、物理或倫理道德,必須永遠尊書本為首席教師,而你們則要當書的助手。首先你們自己要服膺書本,以身作則,高聲朗讀;接著讓孩子們重讀這一頁。確認每個學生都有小聲念出來,為了讓全班的注意力保持清醒,要經常換人朗讀,而且隨機點名。」教學從故事出發 席捲孩童課堂有一天,一次來了三位督學,按地位高低一字排開,老教師在旁作陪。年輕老師一點也不怯場,儘管如此,他卻沒有勇氣聽班上的小小人兒把課文念得斷斷續續,也不敢好好講解齒音、舌顫音和喉音。不過,這堂課上讀的是歷史,他從那篇文章出發,講起了故事;所有孩子都睜大眼睛,熱切地望著他,兩手空空地擺在書上。於是,北方的諾曼人駕船抵達,戰鬥,掠奪,協議,聯姻依序上場。還有好國王侯龍掛了滿樹的珠寶、城堡、封侯,國王徵召的附庸軍和後備軍、燄形旗和盔甲紛紛出籠,儼然一齣歌劇的布景。他甚至在黑板上畫了一幅塞納河的地圖,而在蜿蜒的河邊,陡峭的河岸上,彷彿可見諾曼人如螞蟻大軍奔跑攀爬,而另一方的蟻群嚴加戒備。依據學生狀況調整教學內容 能改變教育的成效這另一種型態的教法讓孩子們學得津津有味,讓人相信他們的眼睛會說話,且將部分感激之情傳達給了三位享有特權的長官。「好生動的課。」三人中年紀最大的那位說。「我也正想說呢!」第二位督學發表了這樣的看法;第三位也點頭同意。於是最老的那位又說:「必須引發孩子們的興趣,一切全憑這個。」總之,兩位教師得到各種讚譽,孩子們放了一天假。當天晚上,老教師對那位年輕老師這麼說:我覺得你下定決心娛樂那三位老頑童的做法挺不錯。他們其實是弱者,為他們可憐的虛名汲汲營營,未曾用心學習這一行的精髓。適合小孩童的就適用於老頑童,但是對年輕孩子要用適合成年大人的,也就是說,辛苦的過程以及一門結實累累的技藝,季節到來自然長出熟果。凡美好之事皆難;而只把小提琴當娛樂的人永遠不懂小提琴。真正重要的事不在於啟發這些小傢伙的聰明才智,因為他們的腦筋快得不得了,而在於根據印象來調整他們頭腦:那是我們的殿堂和我們的大教堂。以不朽之作換取不朽之作;不,說得更貼切些,是在不朽之作之上再添不朽之作。幸好,口才取勝的時代已經過去。(本文摘自/論教育/麥田出版)

孩子求知慾旺盛 引導步驟很重要

孩子求知慾旺盛 引導步驟很重要#教育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知識分為好幾種。一名教師開始解釋天空中的事物時,首先描述外觀,然後用星辰的升起與落下來定義東方和西方。他常碰到的狀況是有個娃娃說:「不對,才不是太陽升起和落下,是地球在轉,爸爸是這麼告訴我的。」這類型的知識無可救藥,因為像這樣提早知道地球在轉的孩子,永遠不會對外觀付出足夠的注意力。大眾不擅長主動求知 最後得知的就認可當人家跟他談論天體,為了描述外觀,不可能忽略周圍的輔助形態,這孩子卻會以為並非如此,然後白費力氣地去追尋哥白尼的行星排列次序,認為那才是觀看星星的該有方式。哥白尼提出的次序的確是外觀的真理,但我認為,在真正形成太陽系的觀念以前,應該連續觀察兩三年,並且依循各種外觀形貌。在確定有把握之前就先懷疑,這是一種過度普遍且無法治療的惡習。大眾不擅長主動求知,因為在眾人的想像中,最後得知的真理就是他認可的那個。但真理不可能像這樣從一人的頭腦灌輸到另一人的腦袋裡;對從外觀出發,尚未得到真相的人來說,那毫無意義。多少人曾一面翻開報紙,一面心想:「來看看能量儲存法則是不是仍然正確無誤。」這是白費力氣的雄心,你不能遷就你所沒有的東西。懷疑是一種過程 代表的是確信首先必須懂得那個法則,用千百個例子來測試它,然後才有辦法構思第二個原則,也就是所謂的第二法則。它不破壞第一法則,而且若沒有第一法則它本身也毫無意義。而且必須兩者皆多次應用,才能進入懷疑其中一種的狀態。懷疑是一種過程,為了試煉它,首先必須感受到腳下有一股難以撼動的抵抗力。懷疑代表的是確信。請注意思考笛卡兒,這位前所未見、最大膽的懷疑論者。我們或許可以說他並不如醉鬼、胡言亂語的狂人或多疑的瘋子,因為在那些可悲的頭腦前,世界時時崩解,外觀變化萬千,像一團混沌,要靠作夢才能讓人有點概念。然而,並沒有人願意說這些衰弱的腦袋處於懷疑狀態。費心去造就真理 非失去好奇而接受真理而且他們能懷疑什麼?相反地,你知道笛卡兒在疑思之時,舒服地待在壁爐旁,比任何人都清醒,擺脫所有激動情緒,對這堅實的世界再放心不過。比較起來,我認為知名的龐加萊大可以去懷疑地球的運行,因為他先前已長期地努力思考過這個題目。但這並不代表先前那個孩子可以從長椅上起立,說:「地球在轉不見得正確,也許那只是一種說法。」從一個觀念到另一個觀念,這其中有階段步驟,而最後,在所有觀念之外,每副頭腦都該跟隨自己的進度,永遠費心去造就真理,但不任由好奇去接受真理。如果這份智慧能被更深入了解,幾乎所有人在面對愛因斯坦提出的各種弔詭時,都敢像我這樣說:「我還沒學到這個程度。」(本文摘自/論教育/麥田出版)

灌輸孩子「社會判斷」 恐忽略幸福

灌輸孩子「社會判斷」 恐忽略幸福#教育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從繭居族的家長口中聽聞這樣的事。孩子從中學三年級開始就不去上學了,一開始,家長會狂揍那個孩子,讓他去上學,「後來,演變成家長被孩子毆打了。」到處求助也找不到方法。孩子就這樣持續關在房間,晚上就到處找碴,不是把窗戶玻璃全部打破,就是大吼大叫,鄰居天天上門投訴。到了十九歲也都還是這樣,家長可以說是生活在地獄裡。父母灌輸社會判斷 恐怕忽略孩子幸福有一天,夫婦倆促膝深談。「孩子要繼續這樣閉門不出,我們好像也拿他沒辦法,而且好像也沒有特別的需求硬是要他離開房間。」「結果,就在這個時候,兒子變了。當然,不是不當繭居族了。但是他開始有點開朗、變得溫柔了,白天還會走到廚房對我說:『媽媽,有什麼要我幫忙的嗎……』原來是我們一直在欺負兒子嗎?最後終於注意到這件事。」我被這對夫婦的故事感動到不行。家長對小孩灌注社會的判斷,社會判斷去上學的是好小孩,不上學的是壞小孩。根據這個判斷,因為我的小孩不上學,我必須想辦法讓他去學校。也就是說,目標是解決問題。但是這裡的「解決」,只是單純的跟從社會判斷,並不是真正的解決。真正的解決方法是什麼?那肯定是讓兒子感到幸福吧!因為兒子幸福了,爸爸媽媽才會幸福。但是幾乎沒有人注意到這一點,只是強將社會的判斷灌注在兒子身上。事情總會變好的 不要受其他眼光侷限另一方面,兒子其實知道這個社會判斷。他知道根據社會的判斷,自己必須上學。但是無法,所以他煩惱。簡單來說社會的智慧是根據社會判斷、透過社會判斷來解決問題,並且朝著這個方向尋求解決之道,因此也煩惱了。如果煩惱能結束也就算了,但問題反而更加複雜,搞到兒子自殺或是全家一起死的情況。又或是兒子在社會福利設施被殺死、被惡質宗教團體騙了一大筆錢。猶太人常說「ךפוה הז והשכיא」意思是「總會變好的」,我曾詢問猶太教的學者,「這是因為猶太人認為現在是最糟、最壞的狀態嗎?所以他們才會覺得一切都會越來越好?」但其實猶太人並不這麼認為。他們只是相信,事情都會越來越好的。那名學者這樣告訴我,這也是傻瓜的想法。一天或一個月,一年或十年,不去學校也沒關係。之後總會變好的,傻瓜會這樣相信。來當這樣的傻瓜吧!千萬不可以因為硬要讓兒子去上學而讓全家陷入地獄般的不幸。(本文摘自/別再為難自己/商周出版)

家長處罰孩子 小心別成發洩管道!

家長處罰孩子 小心別成發洩管道!#教育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佑佑從小被爸爸打到大,犯錯時只要打一打就會乖一陣子。不過年紀漸長越來越不怕挨打,爸爸下手也越來越重。來診所前一天,父子倆爆發口角,當爸爸作勢要打他時,佑佑突然伸出手說「你打啊,隨便你打啊!打死我吧!」孩子挑釁的言語讓爸爸抓狂,沒想到體罰得不到效果,還被反將一軍,面子掛不住,親子關係也降至冰點。體罰孩子 恐成家長發洩情緒管道不反對適當處罰,但打小孩到底是處罰孩子,還是讓家長發洩情緒呢?打孩子是要讓他心裡痛,而不是讓他皮肉痛。但是佑佑爸爸每次一發脾氣,就是拿起棍子一頓猛打,明顯是在發洩自己的情緒。當孩子還小時不知道該抗拒,隨著他漸漸成長、懂事,開始體會到忍一時皮肉之痛,之後就能得到海闊天空。孩子不反抗,只是認為爸爸打完了,情緒發洩完了,自己也就逃過一劫了。如果挨打的過程中因受不了而反抗,可能激怒父親,下場一定更慘。其實孩子的言語並非故意挑釁,而是發自肺腑地認為等爸爸出完氣,打完就沒事。正向管教態度 讓孩子變得更好像佑佑這樣的案例,能做的就是用正向態度來引導孩子,請他們多稱讚孩子。可能一開始爸爸還沒辦法做到,因此不妨由媽媽先開始,像是記錄孩子每天表現如何,有沒有值得稱讚的表現。每天仔細記錄孩子的行為,在家長眼中看到的不再只是讓人生氣的事,還會發現孩子值得讚許的地方。當給予孩子正向的回饋,他們也會做得越來越好。在管教孩子時,我通常建議爸媽要用「不按牌理出牌」的方式。孩子被處罰幾次後,通常都知道爸媽會用什麼方法回應,有時還會頂嘴,讓父母情緒火上加油。當爸媽氣到打不下去,孩子會以為獲勝了。這樣的溝通方式只會讓雙方關係越來越糟。當你想打小孩時,請先暫停一秒,思考一下是否能換個方式?有沒有可能用讚美來取代處罰?轉一下念頭,讓自己的情緒和緩一下。父母生氣時換個想法及方式 幫助孩子走上正軌曾有個媽媽帶孩子來上課時,小朋友不小心把桌上的玻璃杯打翻了,因而激怒了媽媽。當媽媽正要斥責孩子時,我連忙制止,請她先別生氣,換個方法試試。我說:「你們覺不覺得玻璃杯碎得好棒,不但範圍沒有很大,而且好漂亮、好有藝術感?」媽媽聽了忍不住笑出來。我稱讚她:「這就對了,妳的情緒放輕鬆了,這時我們才能來引導孩子。」當孩子做錯事時,家長要做的不是責備,而是引導他們如何去善後。當杯子摔碎時,你可以跟孩子說:「我們一起來收拾吧!」可以先拿掃把,把危險的碎玻璃片掃掉,接著要求孩子幫忙拿抹布把弄濕的地方擦乾。讓孩子參與善後的過程,他們也能感受到收拾殘局是一件麻煩的事,以後做事就會更加小心。若只是媽媽自己來整理,孩子完全不需要動手,他們也就不以為意,無法從這件事上學到教訓。教養方式百百種,唯有不按牌理出牌,才能讓孩子不知如何接招。做父母們的要記得,換個想法,才能幫助孩子們走上正軌。(本文摘自/請問阿鎧老師/平安文化)

孩子愛爭快 教導不妨多讚美

孩子愛爭快 教導不妨多讚美#教育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若家中的孩子總是覺得自己永遠第一名,我們可以教導他「第一名」有很多種,大家都可能是第一名。孩子最喜歡用快慢來比較誰比較厲害,其實除了速度之外,還有很多可以被稱讚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 都是第一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幼兒園吃飯前,老師都會要求小朋友去洗手,這時最快洗好手的小明很興奮地跑回來說:「老師,我是第一名!」此時老師可以說:「好,你是速度最快的第一名。」接著,有其他小朋友慢慢回來了,老師稱讚小華:「好,你是手洗得最乾淨的第一名!」再有人回來,老師又可以說:「小玉,你是手擦最乾的第一名!」「小美,你是記得關水龍頭的第一名!」在老師眼中,每個人都是第一名,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此時孩子可能會開始比較:「為什麼每個人都是第一名?我才是第一名吧!」老師可以解釋:「因為每個人都有很厲害的地方啊!」藉此教導他們去讚賞別人的優點,同時還可以說:「下次你不只要速度快喔,還要把手擦乾。」這樣孩子各方面都會表現得更好。教導孩子分享第一名頭銜 接受每個人各有優點想當第一名沒什麼不好,但我們可以善用孩子喜歡跟別人比較的心態,將它轉化為進步的動力,而不是成為攻擊他人的武器。當孩子說:「你看,我的襪子穿得最快!」孩子為了很快把襪子穿上,心急之下可能沒有穿好。下次要出門前,我們可以說:「這次我們來比賽誰襪子穿得最整齊喔!」「比比看,誰是穿對腳的第一名!」當孩子穿好襪子後,爸媽也可以反過來說:「你看,你是穿最快的第一名,那媽媽咧?」若孩子回答:「媽媽,妳是穿整齊第一名!」當他願意把第一名這個頭銜分享出來,慢慢地,也就能接受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很強的人了。(本文摘自/請問阿鎧老師/平安文化)

孩子老是不專心 用倒數計時器試試!

孩子老是不專心 用倒數計時器試試!#教育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想要讓孩子專心寫作業,建議媽媽們別再當指揮官下達指令了!不妨學著放手,讓孩子的大腦啟動,凡事自己來。當孩子下課回家後不寫功課,直接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時,不妨問他:「你在做什麼?你現在應該做什麼?」運用倒數計時器 限時讓孩子專注於作業這樣的問話讓孩子開始思考、開始計畫,也就是能夠設想自己要做的每一步,而大腦自然也會專注在這些事情上。這樣的做法,讓孩子學會為學習專注力負責任!為了讓孩子養成時間觀念,建議媽媽們不妨買個倒數計時器,幫孩子設定寫作業的時間,剛開始請以不超過十分鐘為目標。記得,每段時間開始前,請清楚地告訴孩子這段時間要完成的作業量,然後再按下計時器。過程中,媽媽請別打擾或提醒孩子,讓他學會「自主管理」吧!訓練孩子自主管理時間 效率也會提高媽媽要做的就是在計時器響起時,檢查孩子的作業完成了多少,如果都有按時做完,可以休息三分鐘或獲得稱讚獎勵之類;如果沒有的話,就只能給他一分鐘上廁所或喝水。休息過後,再訂定下一個十分鐘的作業目標。一段時間之後,媽媽不用一直陪在孩子身邊,讓他自己完成寫作業這項任務。沒有媽媽的陪伴,孩子除了要動腦安排作業時間之外,也不用再「分心」處理媽媽的指令,會變得更加專注,寫作業的效率也可以提高。有時候,不管孩子,才是最佳的管理之道,這就是古人所謂的「無為而治」吧!(本文摘自/請問阿鎧老師/平安文化)

家長緊迫盯人 反致孩子課業不專心

家長緊迫盯人 反致孩子課業不專心#教育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喬喬一進門就一屁股坐在電視機前面,也不管書包還背在身上,就拿起遙控器按啊按地。「你給我把書包拿回房間!」從廚房出來的媽媽,看見他這副懶散的樣子,忍不住唸了起來。「喔!」喬喬敷衍地應了一聲之後,心不甘情不願地走進房裡,放下書包後又在房裡發起呆來。孩子一個口令一個動作 是家長共同困擾媽媽發現他怎麼那麼久還沒出來,跑進房間裡沒好氣地說:「你在幹嘛啊?我不是說過回來要先寫功課嗎?趕快把書本拿出來呀!」喬喬坐到書桌前,慢吞吞地拿起書包,媽媽見狀立即衝上前,一把抓起書包,把寫作業需要的東西全部拿了出來!十分鐘後,媽媽又跑進房裡看,結果發現喬喬只寫了幾個字,不悅地說:「你動作那麼慢,作業是要寫到多晚?把聯絡簿打開來!」「今天有什麼作業?有國語習作喔!國語習作拿出來!」「快一點寫!」孩子動作慢就算了,而且還一個口令一個動作,這一點,相信是很多媽媽共同的困擾。媽媽緊迫盯人 孩子無法自發專注於課業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媽媽跑來問我:「阿鎧老師,為什麼我的孩子總是拖拖拉拉,一定要我一直盯著才寫功課,有什麼方法可以讓他快一點嗎?」這些媽媽們是否曾想過,就是因為她們緊迫盯人,不斷耳提面命的方式,才讓孩子寫作業不專心?因為他們只要聽到媽媽的指令後再行動就好了,不必去思考自己接下來要做什麼、該怎麼做,因此專注力自然不在課業上,反而想到了手機遊戲。結果媽媽「苦口婆心」的教導,孩子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讓媽媽更加生氣!(本文摘自/請問阿鎧老師/平安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