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牙

飯後10分鐘不刷牙 口腔酸到如酸雨值

飯後10分鐘不刷牙 口腔酸到如酸雨值#刷牙

過去常聽父母說睡前不刷牙引起蛀牙,但殊不知若缺少飯後刷牙這步驟,可能造成口腔更大的傷害。台大醫院假牙贗復科主治醫師簡玉婷表示,受到大多食物為酸性的影響,若飯後沒在10分鐘內刷牙,會讓口腔的酸鹼值快速下滑,PH值(酸鹼值)甚至可能低過酸雨的PH5。常有人明明起床與睡前都保有刷牙的習慣,卻還是逃不了蛀牙的歹運。原來,一般人除了在起床睡前必須刷牙之外,也得在三餐飯後乖乖清潔牙齒,才會達到保健牙齒的功效。簡玉婷指出,由於一般食物大多皆屬於酸性,加上一般人在用餐時間不定與習慣亂吃的情況下,造成口腔的酸鹼值愈來愈低,PH值甚至可能低於酸雨的酸鹼值PH5(酸雨的酸鹼值為PH4~5)。簡醫師提醒民眾,最好有進食就刷牙,並把握飯後黃金10分鐘刷牙清潔口腔,且刷牙前先漱口以免傷及牙齒琺瑯造成脫鈣;倘若刷牙太費工夫,可利用嚼含有木醣醇成分的口香糖,以中和一下口腔的酸鹼值,避免發生住牙的情形。

嬰幼兒口水流個不停 我家寶寶怎麼了?

嬰幼兒口水流個不停 我家寶寶怎麼了?#刷牙

文/媽咪窩雜誌 採訪/陳姵樺諮詢/台安醫院牙科主治醫師 賴政穎光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江國樑林新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顏崇文乳牙遲遲不長出,口水又流個不停,是怎麼回事?實際上,寶寶的口腔問題可不僅只於此,有些疾病也會引發口腔異常症狀,你可大意不得!寶寶的嘴邊流滿了口水,甚至多到流到胸口,這是正常的現象嗎?台安醫院牙科主治醫師賴政穎表示,4、5個月大左右寶寶流口水的主要原因,通常是因為這段時間唾液腺的分泌功能開始增強,導致唾液量增加,但此時期寶寶們舌頭與口部的肌肉協調能力還沒發展好,當口水量增多來不及吞下就會流出來,一般等吞嚥咀嚼肌逐漸成熟後就會自然改善。另一種流口水的原因是在寶寶長牙的時候,出現的時間依每個寶寶長牙時程而不同,大約從8、9個月大陸續開始長牙,有的甚至更早。剛開始長牙時寶寶會有脹痛不舒服想咬東西的感覺,而且牙齒算是口腔中新冒出的異物,會刺激牙齦上的神經造成口水分泌,此時因為上述的吞嚥肌肉尚未完全成熟,口水就會流出嘴巴。這個現象在剛長牙時會發生,大約到1歲多之後便可自然改善。以牙醫師的觀點,3歲以下孩子的牙齒保健家長要負起完全的責任。3歲前孩子的牙齒由家長刷才能刷得乾淨;3~5歲可自己練習刷,但是家長必須幫忙再次的清潔;5~7歲可以由小朋友為主、家長擔任輔助檢查的角色;至於真正可以自己刷得很乾淨,要7歲以上的孩子才辦得到。蛀牙的形成原因與牙齒、口內細菌、食物、食物殘留時間有關,所以只要寶寶開始長牙就要進行潔牙的動作。嬰兒會接觸的食物中大多含有醣類如牛奶、果泥…等,這些都會轉成酸性的物質造成蛀牙;而果泥等濃稠的食物則容易有殘渣殘留在牙齦溝、牙縫或牙齒的溝隙中,蛀牙就從這些部位開始發展,所以寶寶不論是喝完奶或吃完果泥,家長都必須拿濕紗布繞在食指上,幫寶寶進行牙齒外表面的擦拭;至於咬合面及內側,則必須藉助軟毛牙刷來清潔。而牙縫中若卡著食物殘渣,爸媽可以用牙線或是牙線棒幫忙剔出來。至於潔牙的重點時機除了進食後還有睡前,因為寶寶夜裡睡眠時間有可能長達8~10小時,口腔內的細菌有很長的活動時間,此時嬰兒奶瓶性齟齒的發生率很高,爸媽一定不能忽略寶寶晚上睡前的潔牙動作。且也不要讓寶寶含著奶瓶睡覺,不僅容易蛀牙,還可能造成牙齒排列不整齊,日後恐需要矯正的狀況。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pantology.asp?year=2011&mon=4&id=394

牙周病初期不易發現 牙醫教你正確預防之道

牙周病初期不易發現 牙醫教你正確預防之道#刷牙

牙菌斑是附著牙齒表面、具黏性、無色、肉眼難以辨認的細菌薄膜,這些細菌雖小,威力卻極大,足以破壞牙齦組織、摧毀牙根,並在口腔內漫延感染,致使牙周靭帶和齒槽骨脫落毀壞,導致牙周病!好幾年不看牙醫,從不覺得牙齒需要保健的老周(化名),鎖著眉,兩手托著腮子,在牙科候診室焦躁地等候醫師看診。患者聲稱自己的牙齒是得天獨厚的鐵齒銅牙,但對於近幾個月不時發生牙齦流血、紅腫、頭疼和牙齒碰觸冰、熱飲食時的酸疼敏感現象,感到氣餒與費解。針對牙周病這個老掉牙、令人困擾的問題,台東基督教醫院牙科醫師李國瑋表示,牙周病是指牙齒周圍組織(牙齦、齒髓組織等)發生流血、牙齦萎縮、敏感、搖動或化膿等病狀,常見類型有牙齦炎與牙周炎兩種。初期不易發現的牙周病,如何預防?口腔的保健之道為何?李國瑋的建議是:正確潔牙:正確刷牙是口腔保健的基本功夫,不良的刷牙除了造成牙齒受傷,也會使牙肉萎縮。如何有效刷牙呢?(1)以四十五度角,將牙刷置於牙齒與牙齦交界處,輕輕以左右方式移動牙刷,一次刷一、二顆牙。(2)刷牙五分鐘,不是三十秒匆匆了事,要認真清除牙齒內側面、咬合面上的牙菌斑。(3)選用適當牙刷,刷毛柔軟的牙刷較不傷害牙齒琺瑯質。(4)使用牙線和齒間刷。(5)飯後務必刷牙或漱口。 定期到牙科檢查:每半年應接受牙醫診牙及洗牙。 攝取均衡飲食以增強免疫力,促進口腔健康。李國瑋再次強調牙周疾病與牙菌斑的關係。牙菌斑是附著牙齒表面、具黏性、無色、肉眼難以辨識的細菌薄膜,這些細菌雖小,威力卻極大,足以破壞牙齦組織、摧毀牙根,並在口腔內漫延感染,致使牙周帶和齒槽骨脫落毀壞。此外,牙齒表面未被清除的牙菌斑和唾液內礦物質結合之後,產生的沈積物──牙結石(齒垢),也會導致牙周病。罹病初期不痛不癢的牙周疾病,李國瑋提醒民眾留意以下症狀,可以幫助民眾提高警覺,以便及時治療:牙齦易流血。 牙齦紅、腫或有觸痛感。 牙齦與牙齒剝離症狀。 當牙齦受壓時,有膿從牙齒和牙齦間流出。 持續性口臭。 恆牙鬆動,牙間縫隙變大。 咬合時,感受牙齒密度的改變。 活動假牙的適合度發生變化。延伸閱讀「牙周病的危險因子」:http://www.uho.com.tw/mouth.asp?aid=9520

齒列矯正中 牙齒鬆動不用怕!

齒列矯正中 牙齒鬆動不用怕!#刷牙

「地基被移動過,表面建築物還會穩嗎?」臨床矯正經驗豐富的蔡忠翰醫師常遇到戴上矯正器患者憂心地提問。對此蔡忠翰醫師指出,一旦病患接受牙齒矯正治療後,牙齒位移、牙根吸收、牙齦增生等問題都屬暫時現象,最後牙齒組織系統會透過身體自癒機制重整歸位。因此矯正療程中選擇專業的牙齒矯正醫師、注意牙齒清潔及保持口腔良好衛生狀態,才能在牙齒矯正結束後真正獲得一口潔白整齊的齒列。矯正醫師蔡忠翰表示,在齒列矯正治療中,會藉由矯正器及矯正線等裝置對牙齒施加力量,促使牙齒周圍的牙槽骨和牙周膜進行改建,使牙齒產生鬆動慢慢位移到理想的位置。等到牙齒矯正到正確位置並停止移動後,身體會透過自身的修復能力使牙齒基座穩固,所以不會產生牙齒永遠鬆動的問題。當然在治療過程中,醫師如果發現牙齒鬆動度幅度太大,就必須因人而異暫停施力,使牙齒修復一段時間後再繼續療程以避免產生鬆脫的現象。除此之外,蔡忠翰醫師強調,牙齒矯正時牙根表面也常伴隨暫時性的吸收、增生等種種重建活動,這些均屬於普遍現象,療程結束後牙根會憑藉自身修復能力慢慢恢復正常。另外,矯正中牙齦的形態也可能會隨牙齒的移動而改變,因此療程期間要特別注意口腔衛生。若是不慎有牙齦發炎症狀出現也需及時控制,以免造成後續牙槽骨吸收、牙齦增生等問題,嚴重者甚至會影響齒列矯正治療的效果。欲速則不達!蔡忠翰醫師指出,施行牙齒矯正時牙齒的移動還是必須控制在正常生理範圍內,雖然可能導致牙齒矯正的時間較長,但卻能夠保障口腔組織的健康。最後,矯正器附加在牙齒表面會增加清潔的難度,所以必須勤刷牙以避免蛀牙及口腔發炎的機率,蔡忠翰醫師提醒,往往療程中患者的配合程度以及口腔衛生狀況,會是決定齒列矯正結果的重要因素!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