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牙

牙周病初期不易發現 牙醫教你正確預防之道

牙周病初期不易發現 牙醫教你正確預防之道#刷牙

牙菌斑是附著牙齒表面、具黏性、無色、肉眼難以辨認的細菌薄膜,這些細菌雖小,威力卻極大,足以破壞牙齦組織、摧毀牙根,並在口腔內漫延感染,致使牙周靭帶和齒槽骨脫落毀壞,導致牙周病!好幾年不看牙醫,從不覺得牙齒需要保健的老周(化名),鎖著眉,兩手托著腮子,在牙科候診室焦躁地等候醫師看診。患者聲稱自己的牙齒是得天獨厚的鐵齒銅牙,但對於近幾個月不時發生牙齦流血、紅腫、頭疼和牙齒碰觸冰、熱飲食時的酸疼敏感現象,感到氣餒與費解。針對牙周病這個老掉牙、令人困擾的問題,台東基督教醫院牙科醫師李國瑋表示,牙周病是指牙齒周圍組織(牙齦、齒髓組織等)發生流血、牙齦萎縮、敏感、搖動或化膿等病狀,常見類型有牙齦炎與牙周炎兩種。初期不易發現的牙周病,如何預防?口腔的保健之道為何?李國瑋的建議是:正確潔牙:正確刷牙是口腔保健的基本功夫,不良的刷牙除了造成牙齒受傷,也會使牙肉萎縮。如何有效刷牙呢?(1)以四十五度角,將牙刷置於牙齒與牙齦交界處,輕輕以左右方式移動牙刷,一次刷一、二顆牙。(2)刷牙五分鐘,不是三十秒匆匆了事,要認真清除牙齒內側面、咬合面上的牙菌斑。(3)選用適當牙刷,刷毛柔軟的牙刷較不傷害牙齒琺瑯質。(4)使用牙線和齒間刷。(5)飯後務必刷牙或漱口。 定期到牙科檢查:每半年應接受牙醫診牙及洗牙。 攝取均衡飲食以增強免疫力,促進口腔健康。李國瑋再次強調牙周疾病與牙菌斑的關係。牙菌斑是附著牙齒表面、具黏性、無色、肉眼難以辨識的細菌薄膜,這些細菌雖小,威力卻極大,足以破壞牙齦組織、摧毀牙根,並在口腔內漫延感染,致使牙周帶和齒槽骨脫落毀壞。此外,牙齒表面未被清除的牙菌斑和唾液內礦物質結合之後,產生的沈積物──牙結石(齒垢),也會導致牙周病。罹病初期不痛不癢的牙周疾病,李國瑋提醒民眾留意以下症狀,可以幫助民眾提高警覺,以便及時治療:牙齦易流血。 牙齦紅、腫或有觸痛感。 牙齦與牙齒剝離症狀。 當牙齦受壓時,有膿從牙齒和牙齦間流出。 持續性口臭。 恆牙鬆動,牙間縫隙變大。 咬合時,感受牙齒密度的改變。 活動假牙的適合度發生變化。延伸閱讀「牙周病的危險因子」:http://www.uho.com.tw/mouth.asp?aid=9520

齒列矯正中 牙齒鬆動不用怕!

齒列矯正中 牙齒鬆動不用怕!#刷牙

「地基被移動過,表面建築物還會穩嗎?」臨床矯正經驗豐富的蔡忠翰醫師常遇到戴上矯正器患者憂心地提問。對此蔡忠翰醫師指出,一旦病患接受牙齒矯正治療後,牙齒位移、牙根吸收、牙齦增生等問題都屬暫時現象,最後牙齒組織系統會透過身體自癒機制重整歸位。因此矯正療程中選擇專業的牙齒矯正醫師、注意牙齒清潔及保持口腔良好衛生狀態,才能在牙齒矯正結束後真正獲得一口潔白整齊的齒列。矯正醫師蔡忠翰表示,在齒列矯正治療中,會藉由矯正器及矯正線等裝置對牙齒施加力量,促使牙齒周圍的牙槽骨和牙周膜進行改建,使牙齒產生鬆動慢慢位移到理想的位置。等到牙齒矯正到正確位置並停止移動後,身體會透過自身的修復能力使牙齒基座穩固,所以不會產生牙齒永遠鬆動的問題。當然在治療過程中,醫師如果發現牙齒鬆動度幅度太大,就必須因人而異暫停施力,使牙齒修復一段時間後再繼續療程以避免產生鬆脫的現象。除此之外,蔡忠翰醫師強調,牙齒矯正時牙根表面也常伴隨暫時性的吸收、增生等種種重建活動,這些均屬於普遍現象,療程結束後牙根會憑藉自身修復能力慢慢恢復正常。另外,矯正中牙齦的形態也可能會隨牙齒的移動而改變,因此療程期間要特別注意口腔衛生。若是不慎有牙齦發炎症狀出現也需及時控制,以免造成後續牙槽骨吸收、牙齦增生等問題,嚴重者甚至會影響齒列矯正治療的效果。欲速則不達!蔡忠翰醫師指出,施行牙齒矯正時牙齒的移動還是必須控制在正常生理範圍內,雖然可能導致牙齒矯正的時間較長,但卻能夠保障口腔組織的健康。最後,矯正器附加在牙齒表面會增加清潔的難度,所以必須勤刷牙以避免蛀牙及口腔發炎的機率,蔡忠翰醫師提醒,往往療程中患者的配合程度以及口腔衛生狀況,會是決定齒列矯正結果的重要因素!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