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便

大便浮水上是生病?醫教「2點」判斷腸道健康:頻繁出現恐疾病徵兆

大便浮水上是生病?醫教「2點」判斷腸道健康:頻繁出現恐疾病徵兆#糞便

上完廁所後,你會觀察自己的大便是沉下去還是「浮起來」嗎?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威佑分享,近日診間遇到患者反應,最近大便都飄在馬桶水上,不知道這樣的狀況是否正常,因此擔心是不是生病、吃太少,導致大便太小才會飄起來。以下醫師解答,其實可以透過大便的「浮沉」的2種情況,解讀身體健康狀態。

流血、留疤、長肉芽⋯痔瘡術後狀況多!醫教「4關鍵」渡過恢復期

流血、留疤、長肉芽⋯痔瘡術後狀況多!醫教「4關鍵」渡過恢復期#糞便

有網友5個月前做了內痔、外痔和肛門息肉切除手術,至今偶爾排便還會有少許血液,擔心這是痔瘡的後遺症,還是手術沒做好?禾馨民權婦幼診所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鍾雲霓呼籲,不要擔心手術沒做好,倘若已回診,經醫師排除感染的可能性,那麼癒合較遲或容易肛裂等問題都會漸漸緩解,畢竟疤痕只會越來越淡,新生的稚嫩皮黏膜只會越來越耐磨。如果遇到小肉芽、疤痕等術後狀況,也不必著急,會慢慢復原的。

大便頻率怎樣才正常?糞便有點綠要看醫生嗎?醫解答3大常見疑問

大便頻率怎樣才正常?糞便有點綠要看醫生嗎?醫解答3大常見疑問#糞便

有位民眾如廁後,驚見糞便顏色偏黑,立即到醫院做胃鏡檢查以及胃部治療,沒想到過了3個月,又再次出現黑便。直到做了大腸鏡檢查,才發現原來是「大腸原位癌」所造成的出血。醫師馬上利用大腸鏡切除腫瘤,才讓患者不再排出黑便。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提醒,透過觀察糞便型態,可以及早發現身體異狀,及時就醫治療。

大便形狀竟和腦部健康有關!醫師解析7種糞便「這種」要趕快就醫

大便形狀竟和腦部健康有關!醫師解析7種糞便「這種」要趕快就醫#糞便

一般人如廁後就直接按下沖水鍵,但是您知道嗎,大便也有大學問!從糞便的外觀可以判斷腸胃狀態,當腸胃壞菌過多時,壞菌會產生許多毒素;反之養成健康腸胃,不僅能增強免疫力,維持消化、代謝功能運作正常,甚至促進大腦健康。醫師建議,民眾可透過5種食物成分吃出腸道好菌相,增加自身免疫力。

重視異常出血!大腸癌出血混雜糞便中

重視異常出血!大腸癌出血混雜糞便中#糞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飲食西化、生活習慣改變,導致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日益提升,蟬聯台灣十大死因排行榜多年,近年來甚至有年輕化的傾向。最新研究指出,台灣大腸癌的發生率高達十萬分之50,已高於歐美國家十萬分之40的發生率。呂宗儒醫師說明,約有7-8成的大腸癌患者為自發性病症,無相關家族史。50歲後患者的發生原因與生活習慣、長期不當飲食的刺激有關;50歲前發病者則多受基因影響導致。69歲的秦媽媽一向健康,也沒有癌症家族史,但時有時無的血便症狀讓她困擾了三四個月,日前他前往衛生所作大腸癌篩檢,糞便潛血檢查為陽性反應,因而前來台北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進一步檢查。電腦斷層掃描發現秦媽媽直腸處有顆已侵犯周圍器官的5公分腫瘤,診斷為「第三期直腸癌」,呂宗儒醫師透過「3D立體腹腔鏡」執行微創新技術切除病灶,術後隔天就能下床,並在醫療團隊安排下開始輔助性化療,恢復順利。3D立體腹腔鏡切除範圍以病灶左右各5公分「大腸直腸」是長約1.5公尺的管狀構造,涵蓋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及直腸等部分,當食物被胃與小腸消化吸收後,大腸會將水分及電解質再吸收,形成糞便由直腸排出。針對大腸直腸的惡性腫瘤,除傳統「開腹手術」、「單孔、多孔腹腔鏡」外,近年來,新穎的「3D立體腹腔鏡」發展成熟,逐漸成為主流術式。呂宗儒醫師說明,「治療大腸直腸癌,除了切除腫瘤本身外,醫師會多切除病灶周圍的部分腸道,以確保癌細胞切除乾淨,降低復發率。一般而言,大腸的切除範圍以病灶左右各5公分為安全距離,直腸則是以上下各2公分的安全距離為準。」由於骨盆腔的範圍不大,過去若切除範圍在骨盆腔死角,就需要從肛門處深入體內治療,由於肛門被破壞,患者往往面臨術後造人工肛門的不便;而3D立體腹腔鏡突破過去2D平面視野上的限制,醫療器械的發展也更為靈活,醫師可清楚看到病灶部位,深入骨盆腔死角,切除腫瘤。僅有少數腫瘤位置及切除範圍在肛門括約肌內的患者,才需連同肛門口一併切除,大幅降低了患者要另造人工肛門的可能。直腸癌出血與痔瘡類似 勿輕忽為避免大腸直腸癌復發,醫師會建議第二期後期、第三期、第四期的患者術後接受輔助性化學、放射治療。許多民眾易將排便出血當作痔瘡,呂宗儒醫師提醒,直腸癌出血與痔瘡出血類似,多見於便後擦拭肛門的血跡,但大腸癌出血型態為血液混雜在糞便中,因此民眾切勿輕忽異常出血,如有異狀需儘早就醫,並定期篩檢。呂宗儒醫師也提到,「國外最新研究顯示,每日肉類攝取在100克以下,能有效降低大腸癌風險,民眾應維持均衡飲食、攝取高纖維並適量補充維他命D,以保腸道健康。」

嚐糞不只是故事!竟可治結腸炎

嚐糞不只是故事!竟可治結腸炎#糞便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便便真的可救命!二十四孝中,庾黔婁嘗糞的精神感動天,因父親生病難癒,庾黔婁照醫師的叮囑,親口嚐父親的糞便,以了解身體狀況;而現代則是可拿糞便來醫治患者的病。一名42歲的男子,因罹患潰瘍性結腸炎,飽受腹瀉之苦已長達20年,儘管定期就醫治療,但服用藥物後卻無法控制腹瀉的情況。為此,院方建議他採女兒的糞便做成膠囊,經服用治療後,腹瀉次數也從原本的一天10次,降至3-4次,症狀明顯大幅改善。什麼是「糞便移植術」? 美兆國際健康管理機構研發長劉婷婷博士表示, 糞便移植術又稱作「糞便微生物移植法」,其將健康人類的糞便和食鹽水混合後,過濾掉纖維廢物,留下腸道的細菌與活性成分,再透過內視鏡或是製成口服膠囊,移至病患的腸子,改變病患腸內的細菌生態,重建腸道健康;此項技術目前已陸續使用於潰瘍性大腸炎、困難梭菌感染、腸躁症等難治疾病。糞便移植腸道菌 改變生理機能可治病腸道菌不僅對於身體代謝與生理具有影響力,更會影響胖瘦!根據Science刊登的一項研究結果發現,將胖鼠與瘦鼠放置同籠,因老鼠有「吃彼此糞便」的習性,進而造成腸道菌的交換,而瘦鼠還是瘦,但原本應當發胖的老鼠卻不發胖了。老鼠們可以透過互相分享糞便交換腸道菌,但人類卻沒有這樣的習性。然而,在刊登於NEJM的研究則發現,利用「糞便移植術」將健康人的糞便移植給病人,對於嚴重且致死率高的「困難梭菌感染症」治療效果佳,其避免復發的機率更遠高於抗生素療法。補充益生菌翻轉腸道惡菌 腸道好菌自己種劉婷婷博士指出,不論是老鼠或是人體,都再次證明了腸道好菌的益處。雖然一般亞健康人沒有太多難以根治的腸道問題,但代謝不良、免疫力低下、賀爾蒙失衡或是精神心理方面的困擾等都再三顯示,腸道並沒有想像中的健康。因此,透過日常補充益生菌,才能建造一個正確而豐富的細菌生態,打造美好的腸道環境,也就能免於猶豫糞便移植的困擾!(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夏日解尿有血 防尿道感染4件事當心

夏日解尿有血 防尿道感染4件事當心#糞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上午小便頻尿、解小便有灼熱感,沒想到下午就出現血尿!26歲的王小姐消化不好,最近容易脹氣,解便不順、黏膩,且放屁時容易會有極少的糞便沾附肛門口,使得肛門口常有刺癢感。進行尿液檢查後確認王小姐不但尿道感染,且尿中還培養出大腸桿菌。幸好王小姐在接受3天抗生素治療後痊癒,現在恢復良好。穿緊身褲、憋尿、局部摩擦易感染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內科醫師巫慶仁解釋,夏季尿道炎發生會增加2-3成,女性好發率又高於男性,因為女性尿道較短,約只有4、5公分,細菌易移行到尿道口,再加上夏天溫度高,悶熱,如果再穿著緊身褲、憋尿,活動時局部摩擦,細菌就容易逆行到尿道上產生感染。防尿道感染 女性一定要注意5大事項巫慶仁醫師指出,尿道炎會造成尿急頻尿、小便疼痛感、尿液較混濁,味道濃、甚至血尿及發燒等症狀。如果沒有即時治療,有時細菌會逆行造成更嚴重的膀胱炎,或是急性腎盂腎炎。到了腎臟發炎時,常常就需要住院使用針劑的抗生素治療。當出現尿道感染的症狀時,一定要注意5大事項,才能阻止更進一步的反覆感染:1) 飲料禁忌/少喝含咖啡因及柑橘類飲料,這2種飲料容易刺激膀胱排尿,造成症狀不易改善。2) 少憋尿/憋尿會造成細菌孳生更多。3) 停止性行為/避免局部摩擦刺激反覆感染。若不小心發生性行為應在發生後解尿、並且盡快洗澡。4) 注意衛生/注意尿道口陰部、肛門周圍衛生。如廁後應由前往後擦拭,避免將腸胃道細菌帶到尿道口,造成二次感染。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