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凌

關於同儕霸凌 大人可以做什麼?

關於同儕霸凌 大人可以做什麼?#霸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出現霸凌問題時,進行名叫「查理」的活動:幫助學生了解不友善的行為和言語可能產生的結果,並提供三種關於霸凌的錯誤認知,同時告訴大人應該怎麼做。大人可以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嚴肅地看待霸凌問題,並相信確有其事,孩子需要你的幫忙。很多霸凌問題都是在大人不知情的狀況下發生的。提高對霸凌問題的敏銳度如果孩子不想去上學,直到回家才願意上廁所,要求你給零用錢,或是偷錢和食物(為了給霸凌者),身體出現瘀傷,還是為了自衛而挾帶某種利器到學校等,都是孩子可能遭受霸凌的跡象。大人的介入很重要在霸凌情境中,不要單方面指責霸凌者、受害者,或是旁觀者,要對所有的孩子一視同仁。你可以召開班級會議、集會,進行「修復圈」(Restorative Justice Circle),還是與所有的受害者、旁觀者、霸凌者,以及孩子的父母一起開會。讓每個人有機會表達想法並獲得傾聽;強調霸凌是學校無法接受的行為,一定要找到解決方案;提醒孩子—他們有在學校裡感到安全的權利。傾聽孩子的心聲你要傾聽每個牽涉其中的孩子,讓他們有機會表達想法。最好的解決辦法通常來自於孩子。不要低估孩子的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通常會比大人更容易且更快速地想到解決方案。提醒孩子與同學一起行動令人驚訝地是,最簡單的解決方案通常最有效:提醒孩子記得和其他同學一起行動,安排成人志工在走廊、廁所和遊樂場巡邏。有時,光是有大人在場,就能減少霸凌事件發生的機率。你可以傳授孩子獨特的反擊方法,在他們受到威脅或恐嚇時使用—這聽起來或許有點天真,但當孩子對霸凌者說:「你講什麼樣的話,就代表你是什麼樣的人。」通常就會因此停止霸凌情況。請霸凌者一起玩球、吃三明治,還是做朋友,可以帶來奇蹟。在班級會議上討論霸凌事件你可以鼓勵孩子將霸凌事件提到班級會議上討論。如果不想指名道姓,孩子可以用「遊戲場上的欺負行為」或是「我的午餐被偷了」這種說法來取代—不指名道姓反而更容易得到解決方案。在特定情境下,忽視霸凌者也會是有效的辦法,因為這樣就不會助長他們的聲勢。在班級會議時聚焦於解決方案,對霸凌者會產生一種強力的效果。有些霸凌者試圖挽回面子,會說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傷害別人,或說他們只是在開玩笑。不論如何,在班上同學分享對於霸凌的看法時,他們似乎感受得到一種力量,並因此產生改變的動力—尤其是當他們有機會選擇解決方案時。參加校內外活動,擴展人際關係一個對青少年孩子相當有用的辦法,是讓他們在校內或校外都有機會參加不同形式的團體,這樣他們永遠有可以獲得歸屬感的地方。鼓勵青少年孩子參加運動、舞蹈、武術、校外社團、戲劇演出等,結交不同類型的朋友,這樣當學校同學排斥他時,他總有地方可去。萬一發生這種情形,知道自己還有其他朋友可以依靠,會給孩子帶來莫大的安慰。(本文摘自/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教師篇/大好書屋 )

這就是我!勇敢愛自己反霸凌

這就是我!勇敢愛自己反霸凌#霸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首度舉辦「Don’t Tag Me!這就是我!」活動,透過「我與標籤的距離」為題,邀請13歲以上的國人參賽,一起推廣「反霸凌」議題,期盼除了讓顱顏患者不再遭受異樣眼光外,每個人也都能免除可能被霸凌的恐懼。從小不愛讀書 卻被貼上不聰明的標籤金獎得獎人-黃韻文表示「我們從小不會讀書,因此經常被貼上沒用、不聰明等標籤。但是那不是我們真正的樣子,我們在自己的領域,都擁有自已優秀、聰明、有用地方。」許雅瑄接著說:「不論你長什麼樣子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怎樣的人,可以不用受到標籤束縛,去完成你想做的任何事。」。批評他人外觀 將成為沒有同情心的酸民銀獎《丑妮瑀》以主角的名字「丑妮瑀」闡述:「以貌取人」,並諷刺現代社會審美觀。銀獎得獎人許博惟說:「平時生活中我與朋友時常會拿外表來開玩笑,生活中何嘗不是一位酸民?誰不是以貌取人?真的有人是只看對方的內在嗎?但自己心態調整與態度回應比外表更重要,要如何高情商的回應對方,其實每次的被貼標籤都是一次情商的考驗與磨練。」治療顱顏患者心理的疤痕 與生理的疤痕同樣重要在面對生活的不便,以及大眾的不理解時,許多顱顏患者會問:「為什麼我和別人不一樣?」。在這個推崇個體與眾不同的世界,顱顏患者只希望自己和平常人沒有不一樣。因此,基金會也希望透過展覽的呈現,引導民眾思考:如果自己也是那機率1/600的顱顏患者,會怎麼看待自己?又將面臨什麼樣的生活呢?不該讓霸凌 成為孩子內心的傷痛以前,唇顎裂患者幾乎沒有機會接受醫療,有幸得以存活的孩子,成長路上總是遭人歧視、排擠。即便羅慧夫醫師投入唇顎裂治療後,顱顏患童因先天生理條件導致發音不標準,缺乏互動機會導致語言發展遲緩,常被貼上「標籤」嘲笑,而「霸凌」更成為他們成長的必經過程。喜歡自己 也尊重不一樣生命1989年基金會成立後,開始推動大眾教育,讓民眾理解「經過治療,唇顎裂患者跟你我沒有兩樣」,並透過「兒童文學獎」的舉辦、說故事志工深入國小校園,宣導「喜歡自己,也尊重不一樣生命」的理念,接受他們、用平等的眼光看他們。期盼終有一天,顱顏患者能不再因為自己的外表、語言而遭受歧視、霸凌。

「同仇敵愾」源於遺傳機制?!

「同仇敵愾」源於遺傳機制?!#霸凌

(優活健康網記者李嘉嘉/編輯整理)一九五四年,奧克拉荷馬大學研究團隊,針對童軍團孩子團體關係進行社會實驗。為何要提起這件已超過半世紀前的事呢?是因自那次後再也沒有進行過這樣的實驗,理由是實在太危險,況且結果十分清楚,沒必要再做一次。這項實驗二十二位被實驗者都是刻意挑選出來,條件都差不多的十一歲白人少年。都是新教徒家庭長大,無論IQ或學業成績都是水準之上,有戴眼鏡的也有身形較肥胖的孩子,但沒有問題學生。所有孩子都是當地人,說話有當地口音,但因為分別遴選自不同學校,所以進行實驗前彼此並不認識。這實驗將少年分為兩組,進行為期三週的夏令營,並由研究人員擔任活動「輔導員」,暗中觀察少年們言行,但除此之外,所有活動都和一般夏令營無異。少年們分為「RATTLERS」和「EAGLES」兩個小隊(少年們自己取的隊名),因分別搭乘不同巴士抵達,住在不同營地,所以起初並不知道彼此存在。當初計劃第一週調查每個人在團隊裡行為與活動情形,第二週改為團隊間競爭。然而,只有最初幾天他們在意團隊裡人際關係,一旦聽到有和自己年紀相仿團隊在嬉戲聲音,頓時滿腦子只想著「打倒那些傢伙」,渴望雙方來個正面對決。兩團隊的棒球大賽到來,雙方初次照面,RATTLERS賽前在場邊揮舞隊旗,對眾人宣示:「我們一定贏!」比賽結果EAGLES 吃了敗仗,但他們卻扯下RATTLERS隊旗並燒燬。即便再怎麼拚命制止 也壓制不了暴行後來EAGLES在拔河比賽反敗為勝,那晚RATTLERS夜襲對方,將床翻倒、割破蚊帳、還偷牛仔褲做為新隊旗。EAGLES面對這番慘況,反擊更猛烈,手持棍棒在大白天襲擊RATTLERS營地。這實驗值得探究的地方在於,他們無意識間,顯露與敵對團體剛好相反的個性。EAGLES贏得第二次棒球大賽時,隊員在回程路上討論這次為何會贏球,其中一位說:「因為比賽前我有向神禱告」(很有一九五○年代奧克拉荷馬人作風),另一位則大吼:「誰叫『RATTLERS』那些傢伙比賽時一直飆髒話!」於是,EAGLES禁止隊員飆髒話。二十二位少年都是出身保守的基督徒家庭,但不到兩個禮拜時間就清楚區分出「飆髒話團隊」與「虔誠祈禱團隊」。任誰在營地中都會嚴守團隊規矩,一旦兩個團隊敵對,內部就會異常團結,不會發生任何霸凌事件。關於這項「實驗結果」,因人類是社會性動物,一旦被團體排擠便無法獨活,身份認同就是種對於團體(共同體)的歸屬意識。面對「那些傢伙」,「我」是「我們」的一份子,催生出「敵人」可說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條件。男性從老祖先那裡承襲的遺傳機制,就是將世界分為內(我們)與外(共那些傢伙),凝聚伙伴意識,殺死敵人,爭奪勢力範圍。(本文摘自/殘酷:不能說的人性真相/好優文化) 

好鬱卒 青春期易成霸凌加害

好鬱卒 青春期易成霸凌加害#霸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霸凌變的歹毒、殘酷的要因之一,是孩子內心鬱積的情感異常地強大,關於這一點,大人應該好好檢討,自己是否對孩子施加了不必要的壓力,和歐美先進國家比較起來,日本這方面的問題特別嚴重(韓國似乎也逐漸發展出類似的狀況)。霸凌危及生命 常發生在青春期霸凌加劇到危急孩子性命的程度,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青春期,青春期是一個特別的時期,關於這一點,我曾經在許多場合談論過,這裡只作極為簡單的描述,青春期是一個從深處徹底改變、重組,可以說沒有人不曾在這段期間經歷某種惡的體驗。透過這種「惡」的經驗,孩子以各式各樣的型態進行修煉,逐漸長大成人,雖說是「惡」,但那只是以大人的標準而言,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那是他們不明究理、不知不覺中所作的事,這才是他們真正的感覺。有關惡的體驗 學習嚴重不足青春期的問題一直都存在,但為什麼今日的霸凌會如此嚴重呢?我們已經指出其中一個要因,就是孩子所承受的壓力的強度,另一個要因,簡單來說,就是一直到青春期以前,「有關惡的體驗學習嚴重不足」。這雖然是有點大膽的說法,但舉例來說,即使是施加霸凌的人,若是小時候在兄弟姊妹之間、在同齡兒童之間能夠持續累積程度輕微的類似經驗,就會切身認識到霸凌是不好的事情,也會了解該有的限度在哪裡。「好孩子」 不是照自己的意思活一方面孩子的人數太少,另一方面大人監視的目光須臾不離,很多孩子被當成所謂的「好孩子」來養育,大多數這樣的「好孩子」並不是照自己的意思活著,而是被嵌入固定的規格裡,一但到了青春期,面對內在不斷湧出的、不可解的力量,急遽地反抗父母與老師的控制時,會失去分寸,不知道限度在哪裡。(本文摘自/孩子與惡:看見孩子使壞背後的訊息/心靈工坊)

爸媽都不懂!被霸凌無處訴苦 害她陷憂鬱泥沼

爸媽都不懂!被霸凌無處訴苦 害她陷憂鬱泥沼#霸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就讀國中的小惠在學校被同學霸凌,跟父母訴苦卻被回應「不要多想」,讓她倍感挫折與無助,出現憂鬱症狀而就醫。醫師指出,青春期子女情緒容易陷入泥沼,常讓父母感到不知所措,若沒有人陪伴一起處理,不只讓親子關係漸行漸遠,孩子更可能因此罹患憂鬱症。父母擔心自己無法解決 孩子更挫折臺中慈濟醫院身心科兒童心智門診蕭亦伶醫師指出,「那有什麼?不要再想了!」都是門診中,最常聽到無助、焦急的父母給子女的反應。事實上,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年,遇到情緒問題最想傾訴的對象一定是父母,希望得到幫忙或傾聽,父母的回應方式,往往出自於擔心孩子受傷、不快樂,或擔心自己沒辦法幫忙孩子處理情緒,但是孩子接收到的訊息卻是「父母根本不想幫忙,不瞭解我的痛苦」,於是更加感到挫折。蕭亦伶醫師表示,青春期的憂鬱症跟大人不同,成人是低落難過,青春期反而是易怒與煩躁,多數大人把孩子的反應解讀為叛逆、不聽話、愛跟家人唱反調。看見孩子情緒陷入低潮,很多父母馬上慌了,會想立刻卡掉他們眼中的壞情緒,急著想幫孩子解決事情,或用指令直接指揮孩子怎麼做,情緒被當叛逆 醫:父母應多傾聽、陪伴然而,家長愈用力介入,孩子愈反抗,結果就是被指責不聽話,不接受大人提供的建議。蕭醫師指出,當遇到孩子的情緒問題,不要責怪孩子,先聽聽孩子怎麼說,用同理、陪伴的方式來跟孩子一同面對情緒。寒假即將開始,親子相處有更多時間,蕭亦伶醫師建議,開始練習一天5~10分鐘一對一的聊天,忍住不要在這個「純聊天」的寶貴時間「教孩子」,聽聽他怎麼說,陪伴孩子一起發洩情緒,孩子也會更願意分享心情。

隱藏的暴力! 醫:霸凌增5倍自殺風險

隱藏的暴力! 醫:霸凌增5倍自殺風險#霸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隨著網路發達,網路霸凌問題也時有所聞。而網路助長霸凌行為的原因有二:包括匿名及無法立即看到受害者的反應,所以會比言辭霸凌更過分。醫師也說,霸凌會增加受害者罹患精神疾病的可能,增加將近5倍的自殺風險。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心身醫學科陳坤波醫師解釋,瑞典在四十年前首先注意到霸凌問題,當時霸凌的定義包括:強欺弱、身體或語言的負面行為、蓄意傷害他人,而且持續發生。受害者不僅面臨直接身體傷害,同時還要間接面對受排擠,失去同伴的間接脅迫。而陳醫師也曾觀察門診患者發現,平均約每10人當中,僅有1人自認未受過霸凌,但多數青少年不太會選擇向家長或師長反應,因此提醒教師,應多方面觀察學生的身體外傷、心靈創傷、逃學逃課及學習變化等,研判學生是否被霸淩。如何遠離網路霸凌? 關掉或重辦臉書然而陳坤波醫師也表示,一般人若受到網路流言霸凌攻擊,可以選擇關閉部落格、臉書,或再重辦一個新帳號,也建議遇到網路霸凌,可向家人傾訴。至於很多年輕人會選擇向閨蜜訴苦,但他說若非能完全信任,很容易又錯把敵人當閨蜜,所以還是向家人傾訴較佳。

如何解決網路霸凌?醫師:直接封鎖

如何解決網路霸凌?醫師:直接封鎖#霸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隨著網路之間的互通有無,社群連結力的更加深化,網友對人事物的冷嘲熱諷,嚴重性將日益放大,面對失控的群眾力量,以及網路的關係霸凌,該如何取得自保之道,就顯得極為重要。 別人狂發酸文?請直接封鎖怎麼解決網路霸凌,馬偕醫院諮商心理師呂奕熹指出,霸凌他人的是人,網路不過是工具,也不須指責所有使用網路發表言論的人。但我們可以善用科技保護自己。若發表言論後,霸凌者就來回應、謾罵的貼文,便可立即性的把這些文章側除,以求自保。亦或常常清理,把這些回文刪掉,把帳號、文章設定為好友才能回應,並且清理好友名單,把常謾罵或是不相關的人剔除;或是另開新帳號,對加入好友的名單加以審核。被霸凌者負面情緒 容易延伸到現實社會被霸凌的受害者通常會出現各種適應問題的危險,包括,孤單、焦慮、憂鬱、低自尊,想要逃離被霸凌的世界。而且,即使之後脫離被霸凌的環境,心靈依然會留下難以抹滅的陰影,深怕再度遭受別人的孤立、排擠,或惡意中傷。呂奕熹建議,現代社會中家人忙得沒有時間坐下來聊天,朋友聚會幾乎在手機社群、遊戲中安靜地度過,工作的夥伴永遠在LINE跟FB上開視訊會議,人跟人的心理距離越來越遠。唯有回歸現實生活,暫時放下手機、科技產品,多增加深度真實的人際互動,才能讓孤單不上身。

「我不想到學校」高二女學生禿頭 竟遭霸凌

「我不想到學校」高二女學生禿頭 竟遭霸凌#霸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我不想出門,不想到學校,」這是一名女大生,高中時期對於上學的恐懼。目前就讀大學二年級的張姓女學生,在高二時,萬萬沒想到,她的頭髮會日漸稀疏,直到高三,情況更是嚴重,整顆頭的頭髮,幾乎掉光,當時的頭皮清晰可見,然而,周遭同學見狀,卻沒有伸出援手,反而落井下石,用盡言語霸凌,使她吃足苦頭,一度還拒絕上學,只要踏出家門,便開始惴惴不安,所幸經過幾番波折治療,目前頭髮已全都長回,漸漸找回該有的青春自信。生活型態驟變 年輕人掉髮問題激增「現代人生活型態巨變,愈來愈多人小小年紀就禿頭,」治療這名女大生的皮膚科醫師徐常捷感嘆,張同學當時與母親來診間時,其實心情非常受挫,更曾在診間難過的流下眼淚,他說,門診上同樣的案例也愈來愈多,近幾年可能因生活型態改變,讓不少人年紀輕輕就有掉髮的問題。徐常捷進一步說明,一般而言,九成以上的禿頭症狀,都來自基因遺傳的雄性禿,不過,女大生當時的情況,則是較為少見的「休止期落髮」,而她的症狀更是急性休止期落髮,所以頭髮才會在短時間內大量掉光。女大生急性休止期落髮 頭髮一夕之間掉光大至上,毛囊生長週期,分做生長期、退化期、休止期,在正常的情況下,約百分之九十的頭髮,都落在生長期上,百分之五到十則屬於休止期,僅一小部分處於退化期,而急性休止期落髮,則是大量的毛囊,在短時間內全都轉為休止期,頭髮才會快速掉落。休止期落髮的主因,大多都是營養不良、慢性疾病、懷孕、短時間內受到嚴重壓力刺激等等,但徐常捷強調,事實上也有許多急性落髮的患者,落髮原因都不在這些範圍內,研判可能是大環境的改變、作息不正常所致。他說,不少人遇上落髮,往往會求助偏方,甚至把希望放在一瓶瓶宣稱能夠救髮的洗髮精上,反而錯失黃金治療的先機,徐常捷呼籲,目前市面上的洗髮精,雖有些宣稱能夠救髮,但事實上,效果幾乎微乎其微,建議有落髮問題的民眾,應在第一時間尋找醫師治療,以免毛囊真的萎縮,恐怕一輩子禿頭。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