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腫瘤

治療腦瘤新技術 高療效、低副作用

治療腦瘤新技術 高療效、低副作用#惡性腫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惡性腫瘤連年高居台灣十大死因首位,威脅性不容小覷!其中惡性腦瘤更是病程進展快速的奪命殺手,發現症狀到確診後治療,平均可存活的時間僅一年、且2年內復發的情況更是百分百,因此如何提升腦瘤治療效果,更是研究團隊刻不容緩的任務。傳統治療方法 使腦瘤易復發 致死率高腦瘤令人害怕的原因,是因為它極具侵犯性的生長,病患雖開刀拿出大部分的腫瘤,但後續的化學治療卻會被腦部特有的「血腦障壁」阻隔使得療效大減,造成腦瘤容易復發、進而奪去病患生命;為了突破這個困境,長庚醫療團隊致力於開發新的治療方式,目前研發出一項「高效能腦瘤聲熱治療法」,希望能有效提升療效。長庚醫院腦神經外科系和長庚大學工學院電機系及化材系共同研發出一款治療腦瘤的系統,是利用低頻安全的「聚焦超音波」和「石墨烯奈米粒子」,開發出的「高效能腦瘤聲熱治療法」;首先使用「聚焦超音波」開啟「血腦障壁」後,再進行化學治療,接著利用「奈米石墨烯」來加強超音波的熱治療效果。利用奈米石墨烯 提升熱治療效果需要利用「石墨烯奈米粒子」作為產熱媒介的原因,是因為頭骨的保護作用會讓「聚焦超音波」在進行熱治療時,進入腦組織的能力減弱,無法提供足夠的能量加熱,使得療效不佳;因此透過「奈米石墨烯」的幫助,可提升治療目標區域的溫度、加熱效率比傳統熱治療增加3倍以上、也讓治療目標深度達10倍,達到前所未見的高效率治療成果。長庚醫學團隊表示,此次發明的輔佐性療法,能使熱治療與化學治療發生協同作用,在特定局部區域用非侵入性的方式有效治療腦瘤,可降低不良副作用,提升病人治療時的生活品質

乳癌復發機率大 術後輔助治療很重要

乳癌復發機率大 術後輔助治療很重要#惡性腫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署統計,台灣在過去二十年中乳癌年發生率成長快速,從民國九十二年起,台灣乳癌年發生率已超過子宮頸癌,成為台灣女性發生率居冠的惡性腫瘤(癌症),而且每年持續增加中,加上台灣的乳癌病人有年輕化之趨勢,依統計資料顯示,45歲以上婦女定期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20至30%死亡率,因此國民健康局積極推動乳癌篩檢,提供更佳預防保健服務。柳營奇美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陳尚文表示,乳癌的治療以開刀為首要治療方式,由於開刀後仍有復發的可能及轉移的機會,因此給予手術後的輔助性治療是必要的,目前國外大型研究均證實,乳癌使用輔助性化學治療以及荷爾蒙治療是有助益的。不過陳尚文指出,在化學治療的過程中難免不了有一些副作用的產生,例如:食慾不佳、嘔吐、掉髮、白血球低下等,常使病人在治療期間感到不適。陳尚文表示,乳癌病人要注意術後乳癌細胞是否有呈現荷爾蒙陽性,如果是呈現陽性,則必須加上抗荷爾蒙藥物治療五年。另外停經前與停經後的女性所服用的抗荷爾蒙藥物略有不同,最好與腫瘤科醫師做進一步的諮詢。

常見惡性腫瘤之一 鼻咽癌治療效果提升

常見惡性腫瘤之一 鼻咽癌治療效果提升#惡性腫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鼻咽癌是華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台灣鼻咽癌發生率的排名於男性為第12位、女性為第18位;死亡率的排名在男性為第11位、女性為第16位。奇美醫學中心放射腫瘤部主任醫師林立青指出,目前針對鼻咽癌的治療方式,以放射線治療為主流,並輔以化學治療來增強療效,無論是在平均存活率、或是局部控制率,都可達到令人滿意的療效,讓治癒鼻咽癌不再只是遙遠的想像。然而,林立青指出,約有10%左右的病人可能罹患復發型鼻咽癌,即使只是小範圍的局部復發,由於先前已接受過放射線治療,再次治療的放射線劑量將會嚴重受限,副作用的機率將遠大於第一次治療,因此「再放射治療」成為放射腫瘤科醫師們的一大挑戰。林立青表示,有鑑於此,美國FDA及衛生署核准放射手術設備「電腦刀」,用以治療局部復發型鼻咽癌,可大幅提高「再放射治療」的成功率。

惡性腫瘤為十大死因之首 老化恐影響發生率

惡性腫瘤為十大死因之首 老化恐影響發生率#惡性腫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根據內政部統計顯示,我國65歲以上人口到了101年底,比例已攀升至11.2%。而國人平均壽命,在預防保健及照顧條件的改善下也延長了。隨著新診斷及治療技術的進步,治療的對象越來越偏向老年人口。惡性腫瘤為國人十大死因之首,老化對惡性腫瘤的發生及治療都有影響,大多數惡性腫瘤發生率會隨著年齡漸長而增加。而一旦罹癌之後,老年人在臨床表徵、治療及預後,與青壯人口也有所不同。台南市立醫院消化外科醫師林逸文表示,以結、直腸癌為例,它已多年名列我國十大癌症之首位,其發生率有隨著年齡增加的趨勢,直到八、九十歲仍持續著。根據本院大腸癌治療團隊的治療經驗,以99年為例,65歲以上患者佔個案數51%,75歲以上患者佔32%。而針對大腸癌的種種治療,理論上不因年齡不同而療效上會有所差別,但老年患者對治療的耐受性較低,合併症發生機率較高,這是事實。也因高齡的迷思,致使高齡患者接受依病期應有治療的意願降低,甚至放棄接受完整治療與痊癒的機會。為了改善這種情形,台南市立醫院提供術後支持,針對家庭照顧不足者,本院居家照護及社工的協助尋求可用社會資源,如此才能讓高齡患者,也同樣能夠接受到目前大腸治療上的種種進步及較好的療效,也建議國人能定期善用免費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圖片來源:台南市立醫院提供)

男子反覆流鼻血 檢查竟是惡性腫瘤末期

男子反覆流鼻血 檢查竟是惡性腫瘤末期#惡性腫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一名年約60歲的男性病患,斷斷續續流鼻血長達一星期,就診發現左側鼻孔露出肉瘤似的腫瘤,口腔上顎及左頰部佈滿凹凸不一的腫瘤,醫師經進一步檢查,確認患者腫瘤大小將近9公分,且已轉移至肺部、腦部及骨頭等多處。大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吳宗欣表示,患者左側鼻孔露出肉瘤似的腫瘤,雖然沒有出血,但就像顆未爆彈一樣隨時可能爆發流血,而且病患左側臉頰與右側臉頰相比較,左臉異常地腫脹且發紅,病患自己卻不覺得疼痛,檢查發現,病患的口腔上顎以及左頰部也全是佈滿惡形惡狀、凹凸不一的腫瘤。此外,病患本身患有糖尿病多年,目前服藥控制中,有抽菸、喝酒、嚼檳榔的習慣,自我照護能力不佳,似乎沒有病識感。吳宗欣表示,流鼻血的原因有很多種,局部性因素如鼻部外傷、鼻黏膜發炎、鼻腔異物、鼻結構異常、鼻部腫瘤、鼻噴劑不當使用等,或是全身性因素如高血壓、血管異常、肝硬化、凝血功能障礙、血液疾病、藥物、感染等,都是造成流鼻血的原因之一。吳宗欣提醒,流鼻血勿慌張,普通流鼻血並不會致命,但若是出現反覆流鼻血的情況,請找專業的耳鼻喉科醫師就醫,找出流鼻血的原因並妥善處理,不要延誤治療時機,才是愛自己、愛家人的表現。

美9歲童移植6種器官 終生須服抗排斥藥物

美9歲童移植6種器官 終生須服抗排斥藥物#惡性腫瘤

美國緬因州一名9歲女孩Alannah Shevenell,因為得了一種罕見的惡性腫瘤,此惡性腫瘤像八爪章魚般一步步吞噬了多個身體器官,並壓迫到食道,使女童無法進食,院方試過化療及手術治療都沒有效果,為了保住性命,必須進行多達6種器官的移植,包括食道、肝臟、胃、胰臟、脾臟以及小腸,經過14小時的漫長手術,終於移植成功,媒體也報導表示食道移植屬世界首例,而一次移植六個器官也成為美國新英格蘭地區器官移植最多的紀錄。(照片為Alannah與爺爺一起滑雪橇,取自Daily Mail)移植器官是女童的最後一個希望,苦苦等待了1年多後,終於等到合適的捐贈器官,也一口氣成功移植了6種器官,歷經14小時,連醫生都表示,這確實是一項非常困難且複雜的手術,尤其在移除腫瘤和器官的部分上,整個醫療團隊花了將近2/3的時間。手術結束,休養後,Alannah已出院返家,不過由於透過喉管人工進食,初期導致她食慾降低,但是慢慢的,女童現已漸漸恢復正常生活,除了必須一輩子服用抗排斥藥物外,Alannah堅強接受移植手術也成功抗癌,現在已能像正常小朋友般生活,展開全新的人生。

透明細胞肉癌初期無症狀 晚期轉移率高勿輕忽

透明細胞肉癌初期無症狀 晚期轉移率高勿輕忽#惡性腫瘤

什麼?雞眼居然變成惡性腫瘤?苗栗一名43歲男子,30幾年來右腳後跟都摸得到一個小腫塊,他原以為是雞眼,便不以為意,大約一年前,腫塊開始腫大並出現疼痛感,隨後至地區醫院切片檢查,並未發現異常,但傷口依舊無法癒合,於是男子轉往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檢查,才發現居然是罕見的「透明細胞肉癌」。中國附醫皮膚科主任許致榮表示,男子到中國附醫進行檢查時,切除右腳跟肌肉和皮膚,並進行六公分皮瓣補皮,並進行淋巴轉移測試,將切除部位送驗檢查發現除了為惡性腫瘤外,且已經淋巴轉移,隨後男子再度進行已經淋巴轉移的鼠蹊部腿彎處患部切除和補皮手術,追蹤至今,沒有復發。許致榮主任說,透明細胞癌相當罕見,全球目前大約只有五百例左右,好發於年輕人遠端肢體深部組織,以皮下腫塊形態出現,初期沒有症狀且生長緩慢,容易讓人疏忽,以為是雞眼,接著到後期便快速增生,侵襲周邊組織,另外由於此癌細胞相當惡性,而且淋巴轉移率相當高,經過大範圍切除手術,五年存活率約五成,提醒民眾如果身上硬塊突然變色變大,一定要到大醫院檢查並積極治療,才不會錯失治療先機。

常見的腸胃不適 可能是胃腸道基質腫瘤作怪

常見的腸胃不適 可能是胃腸道基質腫瘤作怪#惡性腫瘤

根據中央健保局及台灣癌症臨床研究發展基金會資料顯示,胃腸道基質瘤是腸胃道惡性腫瘤中最常見的一種,好發於50~60歲中高年齡者。常見的症狀有腸胃不適,如腹痛、噁心或嘔吐、易飽足感、體重減輕、甚至於腸胃道出血或阻塞等,有些症狀與腸胃不適很像,所以此癌症不易早期發現,且惡性程度偏高,早期仰賴手術切除,目前已有標靶藥物可用於抑制腫瘤成長及復發,大幅提高此疾病患者的存活時間。羅東博愛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游介宇醫師表示,約六成發生在胃部,三成在小腸,其次為大腸及直腸,因此常有民眾誤以為是胃癌或大、小腸癌等的上皮細胞癌;其實它是一種「肉瘤」。游介宇主任說明,腸胃道是由黏膜、肌肉與漿膜組成;大眾最常聽到的胃癌、腸癌等,是最內層會接觸到食物或食糜的黏膜組織(上皮細胞)發生病變;而胃腸道基質瘤是位於第二層的平滑肌組織(紡錘狀細胞,此部份組織有結點,與腸胃道的蠕動有關),也因胃腸道基質瘤發生在第二層組織,因此較不容易發現,加上胃腸道基質瘤皆為惡性,因此腫瘤大小、發生位置及分化惡性程度是診斷與治療上最重要的預後因子。游主任表示,胃腸道基質瘤主要發病的原因目前僅能以基因突變解釋,而且尚無法確切歸納出哪些人是罹患此癌的高危險群。早年胃腸道基質瘤治療僅能仰賴醫師的巧手來切除腫瘤,但實際上患者約半數以上會復發或轉移,且過去僅有四成左右的病人能長期存活。游主任說:「近年發現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藥物基利克(Glivec),以及應用在腎細胞癌的紓癌特(Sutent)二者同樣可以作用在胃腸道基質瘤上,確實明顯延長了轉移性胃腸道基質瘤患者的存活時間。儘管如此,目前最好的方式仍以手術完整切除腫瘤為主。」醫師解釋,目前已有第一線藥物給付於惡性胃腸道基質瘤,來治療成年人無法手術切除或轉移的惡性胃腸道基質瘤。當患者使用第一線治療無效時,則健保給付使用紓癌特做為第二線治療,二者皆為口服標靶藥物。由於二種藥物的作用機轉不同,基利克可能出現血球降低及水腫等副作用,而紓癌特則會出現黏膜及皮膚破損和胃腸道症狀。游主任補充,轉移性的惡性胃腸道基質瘤患者初次使用第一線藥物約八成對藥物有反應,但仍有部份病人可能治療無效。一旦患者開始出現對基利克無反應而病情惡化時,除了傳統增加藥物劑量的選擇外,使用新一代標靶藥物紓癌特的治療,能夠廣效性地抑制復發的腫瘤,病患可達到65%的臨床效益,讓疾病獲得有效地控制,延長病患的生命。延伸閱讀「腸胃不適 應提防惡性腫瘤」: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3904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