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

年紀越大 保養品要用越貴的嗎?

年紀越大 保養品要用越貴的嗎?#年齡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保養品有耐受性,要越用越好的,所以年輕的時候不能用貴的、複雜的保養品,不然到老了就沒東西可用了。對於選擇保養品,不少人都是價格導向的消費觀念,以為越貴的產品就一定更好,今天我們就來討論選擇保養品的誤區。保養品不會出現耐藥性在談論保養的的耐受性時,很多人混淆了「耐受」與「耐藥」這2個概念,所謂耐藥,是指重複使用某種藥物後,其藥效逐漸降低,如要取得與用藥初期同等效果,必須增加劑量。他是醫藥學領域的概念,又稱為抗藥性,藥物的耐藥情況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病原體的耐藥性,超級細菌的出現、結核病的捲土重來都和致病菌對治療藥物產生了耐藥性有關。除此之外,也存在由於受體變化、藥物代謝加快等原因產生的耐藥性,這類型的耐藥一般都長時間大劑量的藥物使用有關。保養品的活性成分一般含量都很低,不太可能出現類似的效果減弱情況,目前也沒有保養品中成分在什麼人身上出耐藥性報導。皮膚護理方面所談及的耐受則是另一個問題。使用保養品後逐漸適應的過程為耐受性保養品的耐受指的是皮膚對某一成分的接受程度,保養品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可以發揮有益的生理效應,但是也可能帶來紅斑、刺痛、脫皮等副作用,對於這些成分,有些人在使用初期會產生不適,即對這種成分不耐受,這種不耐受通常與濃度相關,不同於意義上的過敏。隨著使用時間延長,皮膚會逐漸適應,不適的情況會消失,這個過程就是皮膚對保養品的耐受,為了使皮膚對活性成分有更好的耐受性,一方面要控制活性成分的濃度,使它發揮作用又不至於引起皮膚不適,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加入一些抗炎舒緩的成分來改善。濃度高不一定帶來更好的效果舉個例子,曾有研究者比較了5%、10%尿素霜對於緩解特應性皮炎患者皮膚不適的效果,發現並沒有明顯的差異,從尿素霜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濃度高不一定會帶來更好的效果,甚至有時候濃度高還會造成更大的刺激性。比如水楊酸,在保養品中的濃度上限是2%,更高濃度會刺激皮膚引起皮膚嚴重損傷,醫院裡有時會用更高濃度水楊酸來治療座瘡、牛皮癬甚至可以用來化學換膚,但是都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產品優劣不能以成分複雜程度為依據成分越複雜,產生敏感和不耐受的情況出現的鈣綠就越高,舉例來說,我們知道維生素c會有美白、促進膠原蛋白表達、抗氧化等功效,但是一般的維生素c穩定性差,更多的廠商會使用維生素c的衍生物,市面上有些產品會添加多種維生素c衍生物,宣稱有更好的換膚效果,但是理論上並不是越多越好,維生素c需要在較強酸性才會有效果。總的來說,判斷一個產品的優劣不能簡單的將成分的複雜程度做為依據,更重要的是合理的配方和製劑。越貴的產品就越好嗎?應該說各價位都有優良的產品,產品價格的定位更多來自市場定位和廣告等多方面的考量,高階產品往往宣稱某一成分的神奇效果,利用資訊不對稱進行超常規定價,引起消費者關注和崇拜,鞏固他們在行業中的頂端地位,同一集團中也會推出不同價位的品牌,來創造更多梯度空間,以此擴大目標消費人群。皮膚會對保養品產生耐藥性,選擇保養品要根據自已的膚質而非年齡,同時,各種價位的保養品都有出色的產品,並非越貴越好。(本文摘自/謠言粉碎機:危言聳聽,身體請注意!/九(音勻)文化)

心跳過速3天 恐致休克亡!

心跳過速3天 恐致休克亡!#年齡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8歲的蘇小妹妹在1年前罹患心律不整,因為心跳過速、強烈不適,到急診檢查發現她的心跳速度高達每分鐘186下!原本一直吃藥控制,有次在學校心跳過速,竟為了不想再掛急診,自行吞下3~4顆藥抑制心跳,而後接受了電燒治療,如今已完全治癒,不需服藥,僅須偶爾返院追蹤。心跳快、臉色蒼白、胸痛,頭暈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兒童心臟科醫師吳焜烺表示,心律不整會造成心跳過快、過慢、不規則或停止,兒童心律不整的主要的症狀是心跳快、臉色蒼白、胸痛,頭暈,冒冷汗,有些人會想吐,嚴重甚至猝死。心跳過速3天 引發心臟衰竭造成休克需注意的是,有些小朋友不懂表達容易誤以為是肚子痛,吳焜烺醫師表示,臨床上曾經遇見心律不整的幼童,連續3天到醫院、診所求診,卻因為被誤認為腸胃炎,差點因為心跳過速3天引發心臟衰竭造成休克。電燒後陣發性上心室頻脈不再發生 吳焜烺醫師指出,兒童電燒治療的特點,電極導管由患者鼠蹊部靜脈放置,不會從頸部靜脈放置導管,以免影響腦部血液流通,兒童電燒治療以鎮靜方式進行,可以減低對醫療措施所帶來的疼痛與憂慮,再者兒童電燒之電極導管直徑較成人明顯要小,傷口小且降低正常心臟組織傷害風險。留意孩童是否有心跳過快、心悸問題心電圖有確診病理性心律不整,而藥物治療無效且控制不佳或不能承受藥物副作用或長期服藥,危及生命心律不整,都是符合電氣燒灼術適應症,況且如果常常忽略心律不整發作3天以上,將可能造成心臟肥大,有致死風險,所以建議家長留意孩童是否有心跳過快、心悸、臉色蒼白的狀況,以利盡早發現心臟問題、提早因應。

習慣嚼檳榔 恐早10年罹癌!

習慣嚼檳榔 恐早10年罹癌!#年齡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謝天渝教授是台灣口腔癌的專家,任教於高雄醫學大學,曾任高雄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院長暨亞太卓越口腔醫學與發展中心主任。他曾發表多篇與嚼食檳榔和口腔癌有關的研究論文。口咽癌是世界性的公共衛生問題謝天渝教授表示,口咽癌是世界性的公共衛生問題,尤其在嚼檳榔盛行的台灣,最近我們檢定口咽癌的時間趨勢,利用年齡—時間—世代分析方法(age-period-cohort analysis)來瞭解年齡、時間、世代效益對口腔癌及咽癌的影響。結果發現就時間效應而言,口腔癌發生率增加的速度較咽癌快,特別在年輕族群中,口腔癌和咽癌發生率的差距尤其明顯,另外,比較口咽癌歷年發生率和菸、酒、檳榔歷年消費量之趨勢,發現口咽癌──尤其是口腔癌──發生率之增加趨勢,和酒及檳榔消費量上升趨勢有平行關係存在。口腔癌82.7%病人有嚼檳榔習慣我們也曾分析703位被高醫診斷為口腔癌的病人,發現82.7%的病人有嚼檳榔習慣,當檳榔、菸、酒3種習慣都有時,得病年齡約為48歲,只有檳榔加菸,或檳榔加酒,或僅嚼檳榔得病年齡約為50歲。而沒有檳榔、菸、酒3種習慣而得口腔癌時則約60歲,換句話說,只要有嚼檳榔習慣,就可能讓你提前10年得口腔癌,此外,有檳榔、菸、酒3種習慣而得口腔癌病人的死亡相對危險率,比無此3種習慣而得口腔癌者高出5倍左右。長期又大量吃 得口腔癌的高危險群我們分析口腔癌和檳榔種類、數量、嚼食時間之相關性後,發現得口腔癌者皆有嚼檳榔20年以上,每天吃超過30顆之經驗,僅嚼荖花檳榔而得口腔癌者約占28%,而僅嚼荖葉檳榔為24%,荖花、荖葉混著吃為48%,顯示不管吃哪一種檳榔,只要是長期又大量,就是得口腔癌的高危險群。因嚼檳榔而得口腔癌的病人,血中腫瘤壞死因子(TNF –α)的量只有正常人的一半,而同樣得口腔癌但不嚼檳榔者,這種因數則高出正常人或高出因檳榔而得口腔癌者甚多,表示其功能正常,此外,正常人的免疫細胞如果加上檳榔的主要成分檳榔素時,腫瘤壞死因子及一些免疫促進激素皆下降,由此可知,檳榔成分的確會使免疫力下降。檳榔塊使免疫力下降我們也曾作過檳榔及其添加物致突變性之研究,發現到檳榔塊(檳榔加紅灰加荖花)的致突變性最強、其次是荖花、再次是純檳榔,這表示檳榔本身即使不加任何添加物,也仍然有致突變性,從這些研究可知,檳榔塊成分不但有致癌及促癌作用,更會使免疫力下降,長期大量嚼檳榔者即使無任何病狀,體內的免疫力都受影響。(本文摘自/健康,從齒開始/大於創意出版)

乳癌年齡 台灣早歐美10歲!

乳癌年齡 台灣早歐美10歲!#年齡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乳癌指的是乳腺管細胞,或乳小葉細胞不正常分裂形成的惡性腫瘤,除了侵犯乳房外,更可能轉移到遠處器官如肝、腦、骨骼、肺等,每46.6分鐘即有一人罹患乳癌,依國健署2013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乳癌每年罹患人數突破1萬人,平均每天約有28名婦女罹患乳癌,其中每天5名國人死於乳癌(1,962人)。危險因子 家族史、基因異常、初經早以年齡標準化的乳癌發生率來看,在20年間更是上升2倍,台灣乳癌病人好發年齡約在45~55歲間,相較於歐美國家大約年輕了10歲,乳癌的危險因子除了家族史、基因異常、初經早、停經晚、生育少外,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及肥胖都與乳癌有密切的關係。乳房攝影是診斷原位癌的最佳工具乳癌診斷方式,有可以自己做的乳房自我檢查、乳房攝影檢查、超音波檢查、磁振造影檢查甚至切片檢查,但是大部分的乳管原位癌早期沒辦法以觸摸來發現,想要早期發現原位癌就必須依靠其他的影像檢查,而乳房攝影就是診斷原位癌的最佳工具。一般來說原位癌不會侵犯轉移,不須再做化療,也不須清除淋巴結,因淋巴結轉移率低於3%,但是對於範圍較大或惡性度較高的原位癌,可以考慮加做前哨淋巴切除手術,對於荷爾蒙受體陽性病人,術後給予抗荷爾蒙藥物5年更可以降低同例再發的機率達50%。避免高脂肪食物、哺餵母奶、多運動佳里奇美醫院一般及消化系外科主治醫師曾建仁表示,目前國民健康署也針對45~69歲女性、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補助每2年1次的乳房攝影,經過適當治療,原位癌是可以被治癒的,更重要的是不喝酒、多吃蔬菜水果、避免高脂肪食物、哺餵母奶、多運動、避免肥胖及定期的接受乳癌篩檢。

流感重症年齡下降!50歲以上慢性病患高風險

流感重症年齡下降!50歲以上慢性病患高風險#年齡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流感疫情來勢洶洶,台南市鄰近縣市已有不少學校停課,台南市立醫院感染科陳寶珍醫師表示,流感不同於一般感冒,不僅病狀與傳染力都較為凶猛,50歲以上患有慢性病者,更容易引發重症,因此呼籲這類族群,每年10月應接種流感疫苗,降低感染風險。中壯年流感重症增加根據疾病管制署統計,這次流感疫情以A型H1N1病毒為主,自2015年7月至今已累計771名流感併發重症病例,有69名死亡,其中A型流感約佔7成,且中壯年成主要受侵襲族群。台南市立醫院截至目前已有20位流感重症病例,陳寶珍醫師指出,往年流感併發重症約以65歲以上的族群為主。然而,今年50歲至60歲中壯年族群,因流感引發重症有增加現象。甚至有30多歲的重症患者。呼籲青中壯年族群,尤其患有慢性疾病者,不能輕忽此波流感疫情。3月下旬疫情趨緩此波流感疫情,造成各大醫院急診病患數激增,台南市立醫院急診人數也明顯增加,平均每日急診就診人數,較一月份約增加40人。陳寶珍醫師表示,流感疫情雖然凶猛,但確診後可使用克流感及樂瑞莎等抗病毒藥物來治療,縮短病程、改善發燒。民眾如有發燒、全身痠痛、咳嗽等症狀,不用急著掛急診,一般門診也能迅速確診,施以藥物減低不適症狀。依照疾病管制署統計,每年流感疫情約3月中下旬,隨天氣漸暖而趨緩。陳寶珍醫師呼籲,流感患者自主隔離,尤其學生或易群聚感染者,因居家隔離避免群聚感染。一般民眾進出醫院等公共場所戴口罩,並勤洗手減低病毒感染機率。50歲以上患有慢性病者,每年10月應接種流感疫苗,讓流感不會輕易找上你。

乳癌發生年齡降 每50分鐘一人確診

乳癌發生年齡降 每50分鐘一人確診#年齡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根據國健署資料顯示,女性癌症好發率第一名就是乳癌,平均每天約有5名婦女因此死亡;然而真正可怕的不是癌症本身,而是不願面對、接受治療的心態,醫師指出,乳癌第零~二期的五年存活率約高達9成以上,連第四期都還有25.7%。顯示只要選擇正確的治療方式,積極面對,就有機會回歸正常生活。規律運動 堅守每週150分鐘原則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醫師表示,根據美國癌症研究院資料顯示,規律的活動量,能改善身理與心理健康,除了正在接受治療中,或是剛完成治療者,須先詢問醫師相關注意事項外,癌症存活者應恢復原有的活動量,並盡量達到每星期150分鐘的有氧運動,加強肌肉訓練及柔軟度運動,進而提升身體機能之復原率,以對抗疾病與修復治療的傷害。病友逸昀抗癌資歷3年、乳癌2A期,5年前洗澡時,在左側乳頭下方自摸到一顆如綠豆大小的腫塊,沒有痛感,也不會移動,因此不予理會。直到2年後,腫塊開始變大,且出現嚴重的抽痛感,就醫才發現癌細胞已經擴散至淋巴結,當下切除左側全乳房,同時進行乳房重建手術,及化療、抗荷爾蒙治療。沒有家族史,生了2個孩子,也都親自哺餵母乳,實在不能理解為何乳癌會找上自己,雖然如此,她選擇積極接受乳房重建術,這個決定不僅讓逸昀更有信心面對治療,更讓她再次重拾肚皮舞學習,進而復健、運動兼雕塑身形。乳房凹陷、分泌物 盡速就醫賴基銘醫師表示,大約每49.9分鐘就有一位女性罹患乳癌,而平均發生年齡約為53歲,其中45~54歲婦女發生人數最多,高達3908人,而35歲至44歲的女性乳癌,也佔了總發生人數比例約18%,顯見乳癌已有年輕化的趨勢。因此,呼籲女性朋友,不要僅以乳房自我檢查,建議45~69歲的女性、40~44歲具乳癌家族史者,每2年至少應進行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並且隨時留意乳房的變化,觀察自身乳房外觀、觸感是否改變,若有任何異狀,包括乳房有凹陷情形、顏色、形狀有些變化或是有分泌物等,務必要到醫院接受檢查,以免延誤治療黃金期。

嗆傷程度、慢性疾病 都會增加燒燙傷死亡率

嗆傷程度、慢性疾病 都會增加燒燙傷死亡率#年齡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皮膚不僅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也是一條攻防線,一旦當它受到大面積的破壞後,就容易增加感染機會,且身體機能也會受到改變,所以,在發生八仙粉爆事件後,就曾有醫師表示,發生燒燙傷的當下就注定了結果。燒燙傷變化分3段 皆有致命性風險因此,為讓民眾更加了解燒燙傷,台北慈濟醫院整形外科王樹偉醫師將它的變化分為3階段,第一階段為急性期,也就是發生燒燙傷的當下,若燒傷面積大時,體液喪失快,如果此時沒有及時灌輸大量水分的話,就會發生休克、多重器官衰竭等問題。第二階段可能因急性期大量補充水分,導致肺積水,亦或因燒傷後低血容量性休克,而引起急性腎功能衰竭,所以,不管是家屬還是醫護人員,都需隨時掌控病況。第三階段則進入慢性期,容易因燒傷面積大而引發感染威脅,主要是因為受傷後,人體抵抗力降低、細菌生長、擴散,而加重人體組織的損傷,導致細菌可以隨著體液的吸收,進入血液引起敗血症。最後,醫師提醒民眾,除了燒燙傷的嚴重程度會影響死亡率外,其實就連年紀、嗆傷程度、慢性疾病等都會增加死亡率。

人工生殖有年限!把握35歲前黃金生育期

人工生殖有年限!把握35歲前黃金生育期#年齡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去年11月,女星陳明真產下雙胞胎,打破女星最高齡產子紀錄;接著今年1月底,45歲的劉若英喜獲麟兒,高齡產子似乎已成為現代社會的一種趨勢。但婦產科醫師沈孟勳提醒,隨著女性年齡增長,懷孕率則會逐年下降,相對流產機率也提高。根據統計,35歲以下女性進行人工生殖,活產率約有35%;超過40歲的女性只剩下不到10%。呼籲若有生育規畫的女性,建議在35歲以前做好準備,或考慮以凍卵方式保留「生」機。就有一名35歲的上班族陳小姐,職場表現受主管肯定,但卻遲遲未能遇上理想的另一半,看著身邊好姊妹一個個結婚生子、臉書上不是與老公出遊合照,就是孩子成長的可愛照片,隨著年紀增長,也開始擔心萬一很久以後才能結婚,會不會到時候生不出孩子,就決定先將品質好的卵子凍存。女性年齡與卵巢功能成反比 冷凍卵子成趨勢事實上,女性卵巢功能與實際年齡成反比關係,隨著年紀增長,不只卵巢功能逐漸減退,卵子品質也下降,高齡對女性而言,是一項無情考驗。加上現今在媒體、名人的影響下,晚婚族女性為了能夠及時保存品質較佳的卵子,冷凍方式開始成為一種選擇。沈孟勳醫師表示,冷凍卵子確實替熟女們帶來了一個好的契機,利用人工生殖技術,誘導排卵將卵子取出並採取玻璃化冷凍,就好比將卵子凍齡一樣;等到未來結婚時,將卵子解凍與先生的精子受精,再把受精的胚胎放入子宮著床。(依台灣人工生殖法規定,只有夫妻才能進行試管嬰兒治療)。她也強調,取卵的程序與試管嬰兒一樣,需要打排卵針、定期追蹤濾泡超音波與抽血,等到卵泡夠大時進行取卵手術。晚婚族注意!35歲前凍卵品質較佳但是大家也會好奇,什麼年齡都可以凍卵嗎?沈孟勳醫師表示,基本上,越年輕能夠保存的卵子數越多,品質也越好。所以,建議有生育規畫的女性,凍卵最好不要拖過37歲,避免取出的卵子數或解凍後的品質不如預期。醫師最後呼籲,在生育方面,高齡所帶來的衝擊的確不小,甚至懷孕後產生的併發症也不少,因此,若能趁35歲以前懷孕還是最理想的;若真的有晚婚規劃的女性,冷凍卵子也提供了另一項生育選擇。想了解更多「凍卵」相關資訊:http://goo.gl/F81qku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