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燥症

眼乾口乾連肺臟也乾!「乾燥症」好發族群、併發症圖解

眼乾口乾連肺臟也乾!「乾燥症」好發族群、併發症圖解#乾燥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王女士是位乾燥症患者,由於口乾的狀況不是很嚴重,所以她一開始並沒有很在意,直到肺部出現一些症狀,才驚覺情況不對勁。高雄長庚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醫師陳嘉夆回憶,這位病人當時是坐輪椅進到診間,只要走幾步路就會很喘、非常費力,幾乎沒辦法行走。做完肺功能檢查、電腦斷層,確診為乾燥症導致的肺纖維化。經過溝通討論之後,患者開始接受類固醇、免疫調節藥的治療,並搭配抗肺纖維化藥物,陳嘉夆說,經過持續治療後,患者整體症狀漸漸改善,生活品質提升,類固醇也已經調到最低劑量。高雄長庚醫院胸腔內科醫師黃國棟指出,肺纖維化是肺部反覆發炎受到傷害後,產生結痂的結果,長期下來恐阻礙肺部氧氣的吸收,因此病人會有缺氧的現象,只要一動就會很喘,也容易咳嗽,生活作息、睡眠都受到很大的影響,生活品質很差。乾燥症會造成全身性發炎反應,可能導致肺纖維化,一定要好好控制,並定期追蹤肺功能,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眼乾、口乾、皮膚乾,好發於女性的乾燥症乾燥症是種自體免疫疾病,可能會影響全身腺體,通常好發於50到70歲女性,陳嘉夆說,門診的患者大部分是停經後婦女,性格比較容易緊張、焦慮。90%以上患者都是以乾燥的症狀來表現,包括嘴乾、眼乾,比較嚴重時,嘴巴常出現潰瘍,眼睛部位亦可能發生角膜潰瘍。陳嘉夆指出,身體各處的腺體皆可能受到侵犯導致乾燥的狀況發生,所以不但皮膚會乾燥,陰道也可能有乾燥的情形。乾燥症會造成全身性發炎反應,除了影響身體所有的腺體,其他器官也都會遭到侵犯,進而出現全身性的症狀,例如全身倦怠、無力、體重減輕,甚至失眠、憂鬱。陳嘉夆亦說明,部分患者會有神經侵犯,而出現手麻、腳麻、肢體無力。「乾燥症還有可能會併發肺纖維化,這是容易被患者忽略的部分!國外研究顯示,大概有2至7成的乾燥症患者,可能會侵犯到肺部,最嚴重的變化就是肺纖維化。」陳嘉夆表示,「有些患者是因為呼吸很喘住進加護病房,才發現原來有乾燥症。」正常時候,我們的肺部、氣管裡會有一些分泌物,黃國棟說,但由於乾燥症患者的腺體受損,無法分泌潤滑液,很容易咳嗽。因為是自體免疫疾病,所以可能影響肺臟、導致發炎,在反覆發炎之後,原本柔軟的肺臟會慢慢佈滿疤痕,稱為肺纖維化。越早診斷肺纖維化,越有機會扭轉,黃國棟說,聽診患者的後背下肺葉時可能聽到類似魔鬼氈摩擦的異常連續性爆裂音,但是初期幾乎聽不出來,所以必須搭配各種檢查。除了定期追蹤X光片,還會做肺功能檢查,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建議每3到6個月做一次肺功能檢查。如果肺功能異常,或是X光片看起來有些變化,就要做電腦斷層檢查,這樣才有辦法及早發現。另外,還可以做「6分鐘走路測試」,黃國棟解釋,讓病患連續行走6分鐘,在行走過程中,會持續測量血氧濃度。一般人在走路時,血氧濃度可維持在95%以上;肺部有問題的患者在走路時,血氧濃度會往下掉,可能在靜止狀態下血氧濃度96%,但在走1、2分鐘後,血氧濃度就掉到90%,且越掉越低,病人也越來越喘。黃國棟強調,及早發現肺纖維化,趕快給予抗肺纖維化藥物,可以延緩纖維化疤痕的產生,避免快速惡化,維持病人肺部的功能,對患者很有幫助。及早治療預防肺纖維化乾燥症的治療以免疫調節藥物為主,可控制全身性發炎反應,症狀治療的部分可以使用一些眼藥水、促進唾液分泌的藥物。「我都會提醒乾燥症病人,要對某些肺部症狀提高警覺,例如胸悶、會喘,或是走幾步路、爬樓梯,就覺得呼吸很費力。如果有這些情況,一定要向醫師反應,並定期追蹤肺功能。」陳嘉夆說,「若出現肺纖維化、肺功能下降,或是出現較嚴重的肺部表現,可以考慮加上抗肺纖維化藥物治療,延緩肺纖維化的速度。」有位乾燥症患者,因為呼吸喘轉介到胸腔科來,從肺功能檢查、電腦斷層看起來確定是肺纖維化,在6分鐘走路測試中,血氧濃度會掉到70%。黃國棟說,因為狀況很嚴重,所以除了使用抗發炎藥物外,也給予抗肺纖維化藥物,以盡量保存患者肺功能。乾燥症是自體免疫疾病,除了造成口乾、眼乾、皮膚乾之外,還有可能波及肺臟,導致肺纖維化,陳嘉夆叮嚀,如果發現容易咳嗽、走路會喘,務必盡快向醫師反應。黃國棟也提醒,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建議定期接受肺功能檢查,及早發現肺纖維化,及早接受治療,才能維持肺臟功能,改善生活品質。(本文獲照護線上授權轉載,原文為:口乾、眼乾、皮膚乾,連肺臟也「乾」的乾燥症,醫師圖文解說)

乾燥症亂免疫致不孕?中年婦「這5點」調理順利生子

乾燥症亂免疫致不孕?中年婦「這5點」調理順利生子#乾燥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一名40歲婦人8年前有2次流產,做過多次婦產科檢查,懷疑是免疫系統出問題,1年後於醫院免疫科檢查,確診罹患乾燥症,後續多年以奎寧控制病情,並在婦產科建議下做了人工受孕和試管嬰兒,配合使用阿斯匹靈、肝素,卻一直沒有成功懷孕。乾燥症全球1%盛行 女性發病機率為男性9倍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乾燥症是常見的自體免疫疾病之一,正式學名是休葛蘭氏症候群(Sjögren's syndrome)。全世界約有1%的盛行率,女性較易發病,機率大約是男性的9倍,好發於40~50歲的女性,也容易與其他的自體免疫疾病同時出現,像是紅斑性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硬皮症等等。乾燥症雖然是以攻擊腺體及黏膜為主的疾病,所以像眼乾、嘴乾是最常見的症狀,嚴重的會進一步變成牙齦炎、蛀牙、角膜潰瘍,甚至攻擊其他器官,像是胃食道逆流、慢性咳嗽、咽喉痛、鼻竇炎、流鼻血、反覆的支氣管炎、肺炎、肺纖維化、胰臟炎、關節炎、血管炎、陰道乾澀、肢體末梢麻痛、皮膚乾燥、肝功能異常、膽管硬化、淋巴瘤等。備孕媽媽擔心用藥副作用影響受孕由於乾燥症是自體免疫疾病,其免疫混亂情形也會影響到懷孕,造成不易受孕或是反覆流產,通常都是用奎寧、阿斯匹靈為主要治療,病情嚴重的則可能另外加肝素、免疫抑制劑。但是,許多準媽媽會害怕奎寧的副作用,而心生疑慮或不敢使用。2021年4月份的美國婦產科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有一項研究發現,奎寧會增加胎兒畸形的風險,若懷孕中每天服用奎寧超過400毫克,有可能會增加26%新生兒畸形機率。尤其是脣顎裂、呼吸和泌尿系統的缺陷,這更容易讓正服用奎寧又在備孕的媽媽們不知該如何是好。以中醫躁症5點調理 活血化瘀清熱解毒以中醫角度來說,乾燥症屬於「燥症」、「臟毒」、「燥毒」範疇,若乾燥症合併關節症狀者,則稱為「燥痺」、「燥毒痺」。由於先天稟賦不足(遺傳性),陰陽失調(自體免疫失調)為發病的基礎,和肺、脾、腎3個臟腑失調有關,臟腑積熱,內蘊燥毒,臟腑失潤,復外感毒邪,致熱毒灼津煉液,化燥阻絡,燥瘀互結,臟腑失潤所致。中醫古籍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像大論》中所說的「燥勝則乾」,是對燥邪致病的概括。但是,治療上並不是簡單的只用「燥者潤之」能處理。中醫「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名醫李東垣,則在「六氣皆從火化」的基礎上,創立脾胃內傷學說並自成補土一派,認為氣可生津,津可載氣,津液內注五臟六腑,能保持脾臟的功能,氣亦為陽,慢可溫熙脾臟,鼓動津液。治療上除了基本的滋陰潤燥之外,另外也要考量不同疾病演進、不同病機變化、不同體質加以個別調理:因火致燥,治以甘寒:燥是其現象,本質是內火,選用甘寒藥物,養其陰、潤其燥、清其熱。這類藥物能促進唾液腺、淚腺、腸胃腺體分泌加強,達到生津、養胃、潤燥的功效。因虛致燥,治以甘溫:甘溫藥物能益氣生津,津液充足陰精自能濡潤諸竅,達到陰液豐、諸竅通的功效。因燥致瘀,治以活血:燥則血澀而氣液為之凝滯,潤則血旺而氣液為之流通。養血活血化瘀,散結通絡,瘀化痰散,津液自復,諸病自除。因瘀致燥,治以活絡通竅:氣為血阻,不得上升,水津因不得隨氣上升。此類藥物既能活血化瘀又能化毒解毒,達到散瘀毒、通諸竅的效果。因毒致痺,治以清熱解毒:本病痺痛非風寒濕三氣之痺症,而是燥盛陰傷,筋骨不榮則痛,痰瘀毒阻致不通則痛,此類藥物能清熱解毒,通絡止痛。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理,婦人的乾燥症病情穩定,卵巢老化的情形也逐漸改善,婦產科醫師同意把奎寧藥物的劑量降低。不久後婦人也順利懷孕,整體孕程順利都沒有出現問題,生下了可愛的小男孩。(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惱人的眼睛及嘴巴乾燥不是火氣大 重大傷病上身

惱人的眼睛及嘴巴乾燥不是火氣大 重大傷病上身#乾燥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50多歲的鄭女士,多年來一直有眼睛乾澀、異物感、嘴巴乾燥等困擾,需要很常喝水、半夜也必須起床喝水,雖然在眼科診所治療,眼睛症狀獲得改善,但嘴巴乾燥問題一直沒有緩解,而且越來越嚴重。直到她至風濕免疫科求診,經檢查確診為俗稱乾燥症的「修格蘭氏症候群」,並得以使用健保藥物治療,大幅改善口乾症狀,白天不再需要一直喝水,夜晚醒來頻率也降低了。乾燥症第二常見自體免疫疾病奇美醫院風濕免疫科醫師陳昭宇指出,乾燥症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好發在40至60歲的族群,以女性居多,女性跟男性比率為10:1,大約佔總人口0.5%。分為原發性跟次發性的,端看有沒有合併其他的自體免疫疾病而定;次發性的乾燥症最常合併的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全身性紅斑狼瘡、硬皮症等。乾燥症亦是除類風濕性關節炎以外,第二常見的自體免疫疾病。乾燥症患者體內的免疫系統會攻擊自己的外分泌腺體,造成包含淚腺、唾液腺、汗腺、呼吸道黏膜下腺體、生殖道黏膜下腺體的分泌減少,進而造成長期型(至少大於三個月)的症狀。眼睛的部分包含眼睛乾燥、眼睛有異物感、灼熱感、怕光、容易眼睛疲勞,甚至出現角膜潰瘍;嘴巴的部分則會出現嘴巴乾燥、唾液腺體腫脹、較乾燥的食物難以下嚥,嚴重的會出現味覺變化、蛀牙、口腔內念珠菌感染、牙齦萎縮等狀況。身體其他部位也可能有症狀,包括皮膚乾癢、鼻腔乾燥、喉嚨沙啞、咳嗽、性交疼痛等。此外,乾燥症也可能出現其他併發症,包含疲倦、胃食道逆流症狀、雷諾氏現象、多發性關節疼痛、神經感覺異常、肺部纖維化、第一型腎小管酸血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等。吃微酸食物幫助唾液分泌 避免太乾太硬食物乾燥症的診斷通常由風濕免疫科確診,或是由其他科醫師懷疑轉診。診斷的流程大都需要眼科的幫忙、安排核子醫學科相關檢查,甚至可能需要做唾液腺切片以幫助確診。眼睛症狀主要使用藥物治療,嚴重則需要做鼻淚管阻塞手術來改善;嘴巴症狀有口服藥能改善症狀,除了藥物治療外,需配合調整生活習慣,例如吃些微酸的食物或嚼口香糖幫助唾液分泌、避免太乾或太硬的食物、保持口腔內清潔、室內空氣保持一定程度的濕潤、使用潤膚產品或潤滑劑等。陳昭宇表示,乾燥症是重大傷病之一,無法被根治,但是症狀可以被控制。若能夠早期診斷,早期接受治療,配合生活習慣的改變,對於生活品質會有很大程度的改善。

角膜神經密度低易乾眼症 宜加強保濕

角膜神經密度低易乾眼症 宜加強保濕#乾燥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乾眼症幾乎是現代人的文明病!根據統計台灣罹患乾眼症者每年以10%的速度成長。乾眼症的症狀非常多樣性,除了眼睛紅、視力模糊、眼睛乾澀、有異物感、眼睛發脹、癢甚至痛以外,也會對眼睛表面的刺激有較大反應而反射性溢淚,因此流眼淚也可能是乾眼症症狀之一。淚液分泌與角膜神經有關 眨眼頻率成關鍵淚液品質是否良好對視力影響相當大,因此乾眼的患者也會因淚液不足而導致視力模糊。台北榮總眼科部許志堅醫師表示,淚液分泌跟角膜神經的感知有關係,人的眼瞼在眨眼時,除讓淚液均勻分布在角膜表面外,眼瞼也會刺激角膜,進而促進淚液的分泌。然而專注於看東西時,自動眨眼的頻率會減少,淚液分泌量也會隨之減少,淚液也比較難均勻分布在眼睛表面上,就易形成乾眼症的發生。年輕人雖然角膜神經密度正常,卻有乾眼症,就可能和眼睛常看3C產品和書等而減少眨眼頻率有關,因此常有東西越看越模糊的現象產生。許志堅醫師進一步提到,一般認為乾眼症是因老化、女性停經、眼睛感染,手術,或用藥等因素所造成的淚液分泌不足或淚液容易蒸發所導致。但研究也認為,角膜神經在以上的因素當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另外,角膜神經密度比較低,本身就可能造成乾眼發生的機率變高,像糖尿病患者,因角膜神經密度較低或反應較差,乾眼症的發生比率就比較高。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淚腺萎縮 乾眼恐更嚴重而自體免疫疾病如乾燥症(修格蘭氏症候群)的病患,除淚腺萎縮不易分泌淚水滋潤眼球表面,淚液也因充滿發炎物質,易造成角膜發炎和點狀破皮,甚至形成角膜潰瘍。其角膜神經在眼表長期發炎的狀況下,角膜神經密度也可能減少,導致乾眼更加嚴重。臨床上乾燥症患者需接受白內障手術,改善視力模糊的狀態,卻因長期乾眼、角膜點狀破皮,而無法開刀治療白內障,這樣的案例在眼科並不少見。許志堅醫師呼籲,乾燥症患者除必須遵循內科治療,若有必要應及早尋求其他科別的幫助,疾病才能達到有效控制。乾眼症初期可從改善生活習慣,搭配點人工淚液減緩不適。許志堅醫師表示,針對角膜已經破得嚴重的患者,使用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能減少對角膜的再次傷害。若乾眼持續地造成發炎,應就醫檢查確定病因,早期治療以免造成角膜神經的受損。有些乾眼症後期的患者甚至沒有明顯的痛覺,視力也受到較大的影響。許醫師建議乾眼症患者,平時應保持心情愉快、多運動、睡眠也要充足,減少看3C產品的頻率率、多到戶外才是對眼睛最好的保健。(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女性常反覆尿道感染 竟因黏膜抗體

女性常反覆尿道感染 竟因黏膜抗體#乾燥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類風濕性關節炎最主要病變以關節炎為主,但會併發乾燥症、間直性肺炎、腎病變、類風濕結節、血管炎等。類風濕性關節炎對關節的破壞,從發病的3-6個月內就開始,而這樣的破壞是不可逆的;所以及早治療,對緩解、療效、預後都是可期待的。30歲的周小姐一直在陰道炎、泌尿道感染,婦產科建議她來看免疫科,以確診免疫系統是不是有問題?到了風濕科,風濕科醫師一聽描述,再看周小姐病歷也沒得過什麼嚴重的感染,風濕科醫師覺得她有乾燥症的風險是存在的。經過各種檢查,發現她有黏膜抗體,再進一步檢查,發現周小姐的唾液腺功能、淚腺功能相對不足。很多病人,會把乾燥症只侷限在眼睛乾、嘴巴乾,其實乾燥症與外分泌腺體有關,對全身的皮膚黏膜都有影響。所以也會有腸胃道、食道、陰道……問題。像周小姐因為乾燥症,受影響的位置在陰道,造成保護性的腺體分泌功能不足,以至於導致她反覆感染。經過乾燥症與調整抗體的治療後,發作的頻率就明顯減少,周小姐不再像以前,每個月都得向醫生報到。但她也沒完全好,因為疾病已經進展了一陣子,即使經過治療還是有留下功能不足的地方。乾燥症,是相當需要去重視的疾病,因為在臨床上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但症狀輕微進展慢,很容易被忽略。尤其是初期,大家幾乎都不自覺的藉由調整生活習慣或模式代償那些潛在的身體不舒服,所以也就不太會主動去看醫生。(本文摘自/謝松洲談免疫風濕病:類風濕性關節炎與乾燥症/大塊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