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

照護者必知!新式翻身擺位更省力

照護者必知!新式翻身擺位更省力#照護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高齡化浪潮下,長照成為重要課題!根據統計,全國目前有76萬失能、失智長者與身心障礙者,多數仰賴家人照顧。羅東博愛醫院居家護理所3年前重金禮聘日本老師來台教授新式翻身擺位法,訓練出宜蘭縣首批種子教師;這批種子教師於日前開班授課,讓照顧者在學習中,也互相交流,彼此加油打氣。勤翻身有效預防褥瘡根據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調查統計,全國的家庭照顧者照顧平均長達9.9年,每天照顧約13.6小時。褥瘡是長期臥床患者最棘手的問題,預防褥瘡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勤於幫臥床者翻身,但要怎麼讓被照顧的人感到安心不被驚嚇、照顧者也能輕鬆不費力,就顯得相當重要。自然扶持手法省力不受傷新式翻身擺位法源自更早開始高齡化的日本,博愛居家護理所3年前誕生宜蘭縣首批新式翻身擺位種子教師,並於日前結合社團法人宜蘭縣社區照顧促進會,開辦課程推廣「新式翻身擺位法」。博愛居家護理所負責人同時也是新式翻身擺位種子教師的陳麗芬護理長說,新式翻身擺位法與傳統方式最大的不同是,包括搖起床頭、壓力分散、水平垂直及運用滑步等技巧,主軸都是用自然扶持手法,讓被照顧者在放鬆、舒適的狀態下被擺放和翻動;同時照顧者不再只是使用蠻力,拉、抓、推等讓自己感到疲憊,而是可以用更省力、不受傷的方式,去照料自己最親愛的家人。「照顧需要技巧!」,羅東博愛醫院社區醫學部盧進德副院長說,沒有技巧,60公斤的人你翻身看起來像120公斤,但如果運用了新式翻身擺位法,60公斤的翻身可能只剩30公斤!照顧者齊聚相互打氣照顧失能的婆婆快10年的林女士一談到照顧者的苦,眼淚止不住;她說,照顧是一場長期抗戰,能夠更有效率的照顧讓婆媳倆都能更輕鬆。家住蘇澳,全職照顧中風的父親已3年的蔡小姐,也特別帶著父親前來聽講,大家齊聚一堂,互相打氣。(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講座/愛他也要愛自己-談失智家屬自我照顧

講座/愛他也要愛自己-談失智家屬自我照顧#照護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失智者不單只是失去記憶,通常還伴隨著逐漸失序的問題行為,讓照顧者身心俱疲。在台灣,超過9成的失智者都住在家中,超過5成完全由家人照顧。有鑑於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將於6/13(三)舉辦失智衛教講座,由古蕙瑄諮商心理師主講「愛他也要愛自己-談家屬自我照顧」,提供您家屬或照護者正確的心理輔助。講座內容豐富,歡迎家有寶貝的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愛他也要愛自己-談家屬自我照顧時間:107年6月13日(三)上午10:00-12:00地點: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第一院區3樓第二講堂洽詢:02-2726-3141轉1139

讓長輩安享晚年 照護機構挑選4重點

讓長輩安享晚年 照護機構挑選4重點#照護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無論是短期或是長期照顧,要送家人到養老院、照護機構時,第一要考慮的是如何讓家人有「最適合的照顧」。養護所資深護理師李良玉,告訴你要如何做出最適切的選擇。重點一:讓入住的長輩參與決策過程,調整心態首先,必須動之以情、說之以理,讓家人了解為何現在要送他過來,不要讓他覺得自己被遺棄,或是自己沒有用了。「不少人對於機構抱有刻板印象,若在未事先告知的情況下送老人家來,無意之中會加深他們的恐懼。家屬要盡量與老人家以漸進式的方式溝通,讓他實際參與決策過程。我曾經也跟我公公溝通了一年的時間,讓他知道我們是關心他的,他沒有被遺棄。良好的溝通,會讓他們安心,日後也比較好照顧」。建議家屬可以和長輩聊聊住進機構後實際的好處:「住到機構住反而比較有同伴」、「住在機構有許多護士和照顧你的人,設施比較齊全,對您也比較安全」等。除了要讓長輩調適心情,家屬親友間更需要經常溝通,避免糾紛,才能做出對長輩最有利的決定。重點二:蒐集資料,從優等機構開始選起可以向親朋好友打聽他們自身的經驗,「好康道相報」經過熟人介紹,會更清楚每一個機構實際的照顧狀況。或者,你也可以參考政府每三年對老人福利機構所做的評鑑指標,評鑑指標分為優、甲、乙、丙、丁五等,建議先從評鑑為優等及甲等的機構開始著手,評鑑資料請至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官網查詢。重點三:考量距離遠近 選擇合適的機構機構護理師李良玉叮嚀:「長輩安住在機構後,建議家人一定要常去機構看長輩,每個人無法照顧的原因雖不相同,但千萬不要讓空間的距離,拉遠了心的距離。」距離也為選擇機構的重要評比條件之一,考量的因素應該要有:探望長輩的距離、就醫的距離等等。這樣才容易維持與長輩的交流與關懷,並且確保有突發狀況時,醫療資源能夠及時導入。重點四:實際觀察—望、聞、問、切當我們實際到了養護機構、安養院後,你先確認你的鼻孔是否暢通,然後開始發揮你的嗅覺……「因為要看一家養護機構好不好,可以先聞聞看是不是有濃厚的尿騷味。」「過重的味道可能就代表照顧品質不佳,如果當你踏進機構,撲鼻而來的是排泄物的味道,那我勸你不要選這間,因為那代表他們基本的衛生管理沒有做好,也沒辦法及時地處理生理需求。」李良玉分享了自己觀察許多安養中心的經驗。此外,也要了解機構的硬體設施,是否能充分保障長輩的安全,以及提供實際的需求,最少需要有:1. 床邊呼叫鈴可否使用?2. 電梯空間是否合宜?3. 衛浴空間是否為無障礙?4. 消防設施是否健全?例如:滅火器、逃生梯、灑水器等。對於長輩來說,搬離原有的家庭是一個很大的改變,因此,我們也需要觀察機構的環境是否給人溫馨、有家的感覺?床邊是否有個人儲物空間,或可做個人化的佈置?還是都是制式呆板的床頭卡?這些細節都可以增加長輩對機構的歸屬感。最後一個需要注意觀察的是,除了服務人員在跟你接洽時的態度外,你更要看看服務人員是如何跟其他住民相處的,「他雖然老了,不代表他什麼都不行,他沒辦法講話也不代表他聽不到。」很多機構都會覺得,你只要坐在那就好,鮮少與住民互動。但是其實,管理較好的機構,服務人員會跟長輩有許多良好的自然互動,長輩也能因此感受到更多的尊重、保有自我的尊嚴。有任何疑問不解之處,在參觀機構時可以盡量提出,覺得沒有獲得解答或是真的不滿意時,請換其他養護機構。畢竟你一定要讓自己安心,相信自己已經做出最適合的選擇了,千萬不要在做出決定後,才感到後悔或是愧疚。(文章授權提供/愛長照)

青少年癌友照護 安心陪伴很重要

青少年癌友照護 安心陪伴很重要#照護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對青少年(teenager,十三歲至十八歲)的癌症病人照顧,和照顧成人或兒童癌症病人,是完全不同。在國外有特殊志工團體及網站,整理出以下青少年癌症病人在社會和身心靈的需求:「行為會退化,對父母的依賴很深,父母為了陪伴及就醫需求,家庭會出現經濟問題,因為獨占父母,兄弟姊妹可能會產生嫉妒心理,需要同學、同年齡層的肯定和支持,但是往往得不到,擔心學校課業及未來前途發展,害怕癌症帶來的痛,以及癌症治療的痛苦,擔心外觀的改變,會有生育和性的需求,比較情緒化,無法理性地討論問題,故意對立,比較沒有現實感,沒有生命全面的看法。」醫護、志工、陪伴者必須關照到上述的需求,才會被青少年癌症病人當成是同一國、是 buddy-buddy。如此,才能在他們感覺脆弱的時候,讓您的出現代表一種安詳、信心和力量;也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改變他們固著的某些想法。否則他們多半會一意孤行,難以溝通。無禮、刺激性的言語 造成反效果以一位十七歲何小弟的故事為例。何小弟當時罹患惡性骨肉瘤已經三年,心蓮病房團隊照顧他的時間只有三個禮拜。記得第一次到腫瘤科病房會診時,我看到何小弟的桌面上擺滿各種吃食,何爸爸在旁一直用無禮、刺激性的言語,希望他能勇敢展現生命力;可是那些言語聽在我耳裡,卻覺得有些殘忍。後來我向秀英師姊請教,才知道這是他們父子的互動模式。而且何爸爸不能時常在病榻旁照顧,許多時候是孩子獨自留在病房中。志工們不忍心,就會過去關懷和照顧,扮演家人的角色。經過兩次會診,知道何小弟喜歡玩網路線上遊戲,於是找來桌上型的電視遊樂器讓他玩,並打商量說:「我們會馬上在心蓮病房接無線上網,希望你能轉過來接受我們的照顧。」他考慮了幾天,終於答應。歡喜心幫助病人打開心門 好好溝通他轉到心蓮病房後,我們依循與青少年癌症病人相處的方式,耐心陪伴他,希望他能夠感受到我們的善意。除了架設臨時網路,護理師知道他喜歡一組歌唱團體,還特地跑到臺北要了一張簽名CD送他,這讓他著實高興了好一陣子。何媽媽為了家計,不常來醫院,我們也盡量連繫,希望在孩子往生前這段日子,何媽媽能多來陪伴。有一天,我們家的宥儒小朋友又到心蓮病房學習當志工,何小弟看到更小的陳小妹時很高興。後來我把宥儒的照片做成一張大掛圖,架在點滴架上,讓他每天看了都能起歡喜心。何小弟往生前一天,我們已經看出跡象,擔心他是否沒有心理準備。當時靈機一動:覺得這個時候只有歡喜心能幫助病人打開心門,好好與我們溝通。於是下班後又把宥儒帶過來。感受到眾人的愛 在家人的陪伴下安詳離開何小弟果然很高興,我問他:「你願不願意牽小貝比的手,把自己的能量傳給她?」他真的慷慨地伸手過來牽,我要宥儒對哥哥說「阿彌陀佛」,她還不滿一歲,只會點頭表示,而何小弟卻高興地回了一句「阿彌陀佛」。接著我對他說:「我們要常念佛號,希望你身體好起來之後,能回來慈濟找儒貝比。」他看了我一眼,意思是:我的身體怎麼可能好起來?於是我接著說:「等你換一個好的身體再來時,要記得回來找儒貝比。」這次他聽懂了,向我點點頭。之後我將這個過程和秀英師姊分享,她欣慰地說:「照顧他那麼久,從沒聽他念過一句佛號,今天知道他會念佛,很為他高興。」護理師也都覺得何小弟已經能感受到我們的愛。何小弟最後是在家人的陪伴下安詳離開,這也讓大家很安慰、很感恩。(本文摘自/微笑,告別:對臨終者的精神幫助/心靈工坊)

照顧者堅強嗎?陪伴、同理很重要

照顧者堅強嗎?陪伴、同理很重要#照護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身為一個獨自撐起照顧職的家庭照顧者,或許以下的某些情景對你而言並不陌生-面對著空曠的房子,寂寞幾乎是你聽見唯一的聲音。每天早上醒來,睜開眼睛面對的第一件事就是孤單還有對未知的擔憂:擔憂家人身體、家中經濟收入以及茫茫的未來......不為人知的孤單與無助「擔心」這個情緒成為你生活的必帶,病中家人的任何異狀,都會不時的拉起你心中的擔憂;外出社交也受到了限制,彷彿成了籠中鳥,有時欣羨地看著親朋好友歡樂出遊的照片,自己卻只能孤單困在壓力的人際荒漠中......醫院成為你平日最常來去的場所。住院陪伴期間,你每一步踩的都是孤單與無助,但每一步,也都是你受盡風雨摧折後仍然往前的韌性。這些情景,讓我想起法國短篇小說家莫泊桑所言:「我覺得人的脆弱和堅強都超乎自己的想像。有時,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話就淚流滿面;有時,也發現自己咬著牙走了很長的路。」而你是如此努力,咬著牙走了這麼長的路來到了今天......失去自己的聲音及色彩以上的情景道出了家庭照顧者的孤單與壓力,這些或許是外人難以看見的,他們獨自一人肩負起照顧的責任,但在這些日常事務中,被掩蓋的是照顧者的心情及底下的渴望。他們將自己的生命投入照護的生活中,讓自身的色彩溶入照顧守候的日常裡,我們只看見日復一日忙碌辛勤的身影,卻已聽不見、看不見照顧者自己生命的旋律和聲音,照顧者在現實生活中,銷聲了。他們的心情、他們的夢想、他們的社交休閒,都被壓在「照顧」這個第一順位之下,成為永遠次要而被忽略的「第二順位」。照顧者照顧病人,那,誰來疼惜照顧者呢?如何支持照顧者─陪伴與同理如上述所說,孤單與壓力是照顧者肩上的兩柄重擔,因此心理上的支持相對重要。政府的心理資源以及民間機構的喘息陪伴服務,雖然可以利用,但這些支持系統畢竟有其限制,建議照顧者身旁的親朋好友,也可以試著「陪伴」與「同理」照顧者,讓照顧者不再感到那麼孤單。據研究發現,人在孤單時會情緒低落,有人相伴則較有活力。因此實際的相處陪伴,就是對照顧者最好的支持。所以不妨花時間與他們相處、聊聊、傾聽他的內心感受。在此同時,我們可以試著「同理」照顧者:去聽懂、瞭解他的「情緒感受」並表達出你對他「情緒」的理解。當我們這麼做時,他會覺得被懂、被承接住了,會讓他更有力量去面對眼前的困難,即便當下的困境還無法解決。就如同Brene Brown博士在《同理心的力量》這段影片中所說的:「會讓事情好轉的,是連結」有了身旁親友的同理,就能為照顧者帶來連結。無論遇到大的困難都能一同面對。(文章授權提供/愛長照)

腦中風易失能 改善生活品質6方法

腦中風易失能 改善生活品質6方法#照護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依據衛生福利部105年十大死因統計顯示,腦血管疾病為國人10大死因中第4位,平均約每44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中風。陳先生近日半夜睡醒上廁所時覺得下肢有點無力,以為只是工作疲累,繼續回床休息。沒想到早上醒來,連上肢都感到無力,立刻請家人送往醫院,診斷出腦中風。腦中風日常照護 改善6方法衛福部桃園醫院新屋分院職能治療師王峙雄說明,腦中風為一種急症,是腦血管內阻塞或破裂造成腦部功能損傷,導致肢體功能動作障礙,甚至影響認知、語言溝通功能等障礙。也因肢體動作的障礙,間接影響生活品質。然而只要遵從醫師及治療師指導,能夠改善受損的功能。以下提供6點方法,可改善日常生活品質:1)床上翻身/患者發病後幾天,當生命徵象穩定,就可於床上翻身。為了避免褥瘡產生,建議至少每2小時左右執行一次翻身,不讓身體一直壓迫相同部位。2)被動關節活動/中風初期患者肢體大多無力,需進行被動關節活動,避免關節攣縮及僵硬。執行範圍可由身體大關節至小關節,如上肢從肩→肘→腕→手指,下肢從髖→膝→踝→趾,過程需緩和進行,避免過度牽拉受傷。3)動作功能/因大腦神經具可塑性,適時誘發或藉由好手促進壞手的動作,是初期介入的一種手法,如雙手手指交叉抓握進行雙臂抬舉動作,每下又可於肩部水平抬舉時停留15至30秒,共進行20下。4)姿勢平衡/可從靜坐床邊5分鐘開始練習,讓軀幹能保持一段時間的直立,再衍伸練習轉心轉移等動態平衡,如身體向前彎曲拾取地上的沙包。5)自我照顧能力/當患者有一定能力時,家屬或照顧者應避免麻煩或過度保護,需適時讓患者有嘗試操作的機會。如從日常生活的自我進食、穿衣、個人衛生等實際日常生活動作進行;或使用適當輔具,如加粗湯匙柄、洗澡刷、取物夾等,提升自我照顧能力。6)輔具的介入/腦中風個案常需藉由輔具(輪椅、拐杖)來達到最大的生活功能,治療師也會評估患者的能力及需求,給予專業建議。自行復健時 仍須重視安全王峙雄職能治療師提醒,無論患者執行動作為何,一定要以安全為前提,避免因意外導致不必要的傷害。對於復健計畫的治療活動有疑慮時,建議和復健科醫師及治療師討論,將療程達到最大的功效。

講座/癌症病患的營養照護

講座/癌症病患的營養照護#照護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病患常會因為腫瘤引起身體不適,且接受治療(化療或放療)後引起的副作用或心理因等皆可能造成食慾不振,導致病患營養不良,此階段營養治療對於癌症患者來說相當重要。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4月11日(三)舉辦營養科講座,由營養師林郁珊主講「癌症病患的營養照護」,講座中營養師將提供一些飲食叮嚀和因應的營養對策,陪您度過艱辛過程。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癌症病患的營養照護時間:107年4月11日(三)上午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打造失智友善環境 3技巧減照護負擔

打造失智友善環境 3技巧減照護負擔#照護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指出,全球每年有990萬人罹患失智症,平均每3秒就新增一名患者。台灣至106年底失智症人口估算已逾27萬人,15年後失智症人口預估將倍增逾46萬人,未來40年更可能突破85萬人。居家環境友善、適度刺激與活動 減少失智照護困難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表示,失智症者由於認知功能退化,生活中易出現空間認知障礙問題,影響自我照顧能力。但照顧者可透過居家環境友善,並持續提供失智症者適度刺激與活動機會,調整照顧與溝通方式,讓失智者在環境中能感到自在與安定,減少問題行為,減低照顧者的壓力、提升生活品質。失智照護3技巧 營造居家友善環境國內調查指出,失智者9成以上居住家中,因疾病對大腦產生病變造成個案認知、判斷或辨識力障礙,如無法識別室內設備或空間導致焦慮、對照明或光線造成的陰影產生幻覺;易受身旁人、事、物環境影響或產生不安全感等。國民健康署提供3個技巧,營造居家友善環境,家屬可自行檢視居家環境及進行改善:技巧1)增加家中環境的辨識及環境線索提示/如客廳、臥室的桌椅顏色、浴廁的馬桶坐墊顏色,若能與地板、牆壁顏色呈對比,可讓認知功能退化的失智者,清楚分辨環境空間及直接找到使用方便。技巧2)房間內避免光線直接照射/減少陰影及光線刺激,可避免錯認現象。有些失智者會誤認家中陰影是其他人或一直覺得家中有陌生人而焦慮。技巧3)電視未使用時關閉電源/減少不必要的噪音刺激,避免失智者幻聽妄想等症狀產生。還可以在明顯的地方,放置個人物品及照片提供記憶刺激,增加失智症患者對過去背景和生活的記憶。在廚房內放置失智者慣用的水壺或爐具,並選擇操作簡易且具安全的瓦斯爐,讓居住環境不但有熟悉感,也更安全。記憶力嚴重減退、言語表達困難 恐是失智前兆國民健康署提醒,失智不是正常老化,如因「記憶力減退導致影響日常生活」,重複發問、購物或服藥,提醒也想不起來;或「出現言語表達或書寫有困難」,無法表達送信的人是郵差;「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家庭主婦突然不知道該怎麼幫家人準備晚餐等失智症警訊。上述皆非正常的老化現象,應盡快至精神內科或記憶門診接受進一步檢查和診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