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禍

他車禍「手肘脫臼」韌帶斷3條險殘廢⋯醫揭治療關鍵要先做「1件事」

他車禍「手肘脫臼」韌帶斷3條險殘廢⋯醫揭治療關鍵要先做「1件事」#車禍

一名個案在放學後要與同學去慶祝生日,不料卻在途中發生車禍,造成左手肘整個彎曲變形痛不欲生。經救護車送往大里仁愛醫院急診,發現是左手肘的粉碎性骨折合併脫臼,緊急實施手肘關節的復位手術後並安排電腦斷層檢查,沒想到他不只手肘的橈骨和尺骨是粉碎性骨折,手肘韌帶還斷了3條⋯

脊髓損傷者逾五成在29歲以下,年輕化成新隱憂 !

脊髓損傷者逾五成在29歲以下,年輕化成新隱憂 !#車禍

根據脊髓損傷社會福利基金會統計,全台約有65,000名廣泛性脊髓損傷者,且每年以1,000多名案例持續增加中,基金會長期於第一線服務傷友,每年服務人數約500至700人,但僅占全台脊損人數不到1%。秉持為傷友打造完整生活重建價值鏈的理念,進行「脊髓損傷暨認知大調查」,期盼提升大眾對於脊髓損傷的認識,以及對傷友的理解認同,進而幫助更多傷友重返社會、重啟人生價值。 根據調查結果發現,脊損傷友逾五成發生年齡在29歲以下,近五成起因於車禍,其中超過四成是受害者且無法預防,加上近年台灣交通事故受傷人數持續攀升,年輕化與脊髓損傷人數攀升成新隱憂。僅四成脊損傷友能回復正常社交;近六成因擔心造成他人麻煩,在遇到困難時未求助他人;傷友人際關係易退化與缺乏社會功能,恐成社會性退縮。高達六成傷友未重返社會、求職不易,加上大眾對脊髓損傷錯誤認知,對傷友環境不友善,脊損傷友儼然成為新社會隱形弱勢族群,重返社會阻力大。脊髓損傷一旦發生將終身遺憾,嚴重衝擊個人、家庭,甚至成為社會沉重負擔,急需大眾關注脊髓損傷議題。  脊髓損傷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林進興表示:「身為脊損傷者,長年從坐輪椅的高度看世界,了解目前社會環境,包含大眾對脊損議題的認知、整體公共通行環境、重返就業等,仍有諸多不了解以及不便。透過這次調查,有看到少數傷友已能拾起自信、正面積極面對未來生活,對社會帶來重大改變和影響。希望能藉由此次推廣,幫助加倍數量的傷友重建生活、重返職場,甚至更冀盼為傷友爭取長遠、完善的權益,使社會整體環境對脊損傷友更友善,能夠更被社會看見與接納」。  為號召更多人挺身支持脊損傷友重返社會,今(12)日基金會宣布「2022挺勇敢WeGoTogether」活動正式起跑,以「一公里的希望」為主題,計畫透過活動網站推廣脊髓損傷認知。只要參與活動上傳挺勇敢主題照片,每張照片都象徵鼓勵每位傷友走出來。記者會邀請多位脊損傷友共同出席,分享動人生命故事,愛心大使王子邱勝翊和宇宙林思宇也受邀齊為傷友發聲,邀全民一起「挺勇敢」!活動最後將於12月10日(六)進行「一公里的希望 公益齊走活動」,希望凝聚社會大眾的愛心,將守護脊損傷友的理念推廣至全台灣,為照護傷友、重返就業挺身而出!  一旦發生將終身遺憾,成為家庭與社會沉重負擔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逾五成(53.2%)傷友發生脊髓損傷年齡在29歲以下;近五成(49.7%)脊髓損傷起因於車禍,且當中逾四成(47.7%)為他人造成;逾七成(72.1%)傷友受傷前是家中經濟收入來源;多數傷友雖有經濟收入,但主要依賴政府補助(39.1%)或他人援助(25.6%)。脊髓損傷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李和謙表示:「綜合交通部近五年車禍受傷人數成長近23%數據來看,若未能有效解決車禍問題,一旦意外發生、不幸造成脊髓損傷,不僅對個人及家庭帶來嚴重衝擊,也將伴隨更高的社會成本,傷友年輕化儼然成為新隱憂,迫切需要大眾關注脊髓損傷議題」。  長期處於負面精神壓力,人際關係易退化與缺乏社會功能  調查結果顯示,僅四成傷友認同(非常同意24%、同意16.7%)發生脊髓損傷後,在經過生活重建的訓練下,仍能維持正常的交際活動與人際互動;逾六成傷友表示傷後經常產生的情緒為挫折、無力感(67.6%),沮喪、失落 (64.1%),焦慮(58.3%);外出活動遇到困難不會主動尋求協助,主要原因近六成(59.3%)為擔心造成他人麻煩;超過半數傷友擔憂找不到工作,影響未來經濟(56.7%),日常生活中缺少援助(53.5%),旁人對脊損不理解而給予錯誤的同情(48.1%)。執行長李和謙表示:「傷友與社會交往減少,顯現出他們的孤立無援,與外界接觸的頻率、程度減退,恐成社會性退縮」。  錯誤認知、環境不友善、就業困難,重返社會阻力大  此外,有四成民眾認為脊損傷友可完全康復(41.2%),以及六成五民眾當遇到車禍事件時,不知道該如何協助救援而不致造成脊髓損傷二次傷害(65.8%)。三成民眾(31.4%)在面對坐輪椅的脊損傷友求助時,可能具有存疑或防禦的心態(他想做什麼?17.8%,他要推銷什麼嗎?8.2%,直覺閃避或直接拒絕5.4%)。  另外,在搭乘大眾運輸時,脊損傷友認為車站或候車處未設置或未有足夠的無障礙設施(55.4%),認為車輛中未設置或未有足夠的無障礙位置(52.9%),覺得司機或站務員協助知識或經驗不足,未能給予妥善幫助(52.6%);在公共場所,覺得無障礙設施設計不良(66.3%),覺得未設置或未有足夠的無障礙設施(63.5%)和無障礙廁所(61.5%);在居住環境,脊損傷友遇過門檻影響行動(60.9%),門廊與房間廊道寬度影響行動(44.6%)。高達六成(62.2%)傷友目前未重返職場,即使重返職場,多數也曾面臨求職不易(58.5%)、工作環境未設有無障礙設施(56.8%)、低薪(50.8%)等困難。  執行長李和謙表示:「事實上,脊髓損傷為不可逆,有將近95%的脊損傷友終其一生需仰賴輪椅行動,大眾對於脊髓損傷存有錯誤認知,恐因此降低大眾對傷友伸出援手的比例。基金會長年第一線觀察,生活環境障礙與職場的不友善,使傷友在努力回歸社會的過程中備感挫折,實為傷友重建生活、重返社會的一大阻力,生活重建的路途因此更加艱辛漫長,對傷友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脊髓損傷社福基金會十年致力協助傷友完善生活重建價值鏈  對每一位傷友和傷友家庭而言,漫長生涯重建之路最難撐過,也往往造成一個家庭的崩解。為此,脊髓損傷社會福利基金會自2012年成立以來,致力於辦理傷友需求之身心靈課程及生活重建訓練方案,包含:「脊髓損傷預防宣導講座」、「急難救助補助」、「傷友健康促進服務」、「多元就業技能培訓」、「同儕支持員培訓」等多元服務,協助傷友重返生活軌道,並希望透過四大主軸,完整傷友生活重建價值鏈,從前置宣導「車禍預防、脊損影響」、傷後處置的「醫訪服務、心靈輔導」、重建生活的「重建服務、潛能發展」,一直到幫助傷友回歸社會的「企業合作、推行無礙環境」服務,協助傷友乃至整體社會建立配套措施,幫助傷友重啟人生。  執行長李和謙也提到:「過往基金會在服務脊損傷友,平均每位傷友約需10至20萬的重建服務費用,然而基金會礙於每年經費,僅能服務有限傷友,希望透過『挺勇敢WeGoTogether』系列活動,讓更多人了解脊損議題,目標在2023年能服務超過800位脊損傷友。同時期盼更多企業響應傷友、提供就業機會,此次很感謝『台灣耐落螺絲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率先拋磚引玉挹注善款,協助基金會幫助更多傷友」。  脊損不忘助人,成為挺勇敢「同儕訪視員」,助傷友走出谷底  【輪椅歌手柯騰皓】以及【輪椅廚神劉建佑】出席記者會,兩個人都是在最青春的年紀發生車禍造成脊髓損傷,雖曾因此陷入人生低潮,但沒有就此放棄!目前在基金會上班擔任行銷企劃的騰皓,很幸運地有一群關心他的老師及同學,故受傷後仍能在課餘時間培養技能以及與社會對話的能力,並透過自身影像剪輯的專業,紀錄傷友生活需求和脊損知識,幫助更多傷友發聲。  建佑在學時對於烹飪有極大的興趣和優異的表現,因為車禍導致雙腳無法行走,但透過自身的努力堅持和對餐飲的熱忱,加上家人的協助下開始了餐飲事業。如今,兩位生命鬥士在基金會的協助下,更習得訪視傷友、對談的技巧,進而成為同儕支持員。騰皓在基金會任職,建佑也成為基金會生命講師,對於傷後生理及身心狀況巨變、仍在低潮中的其他傷友,給予感同身受的關懷,與協助解決脊髓損傷後面臨的問題,引導他們重建生活、勇敢前進,創建不一樣的人生,也讓自己的人生更有價值!  藝人王子邱勝翊及宇宙林思宇號召全民啟動「一公里的希望」  「2022挺勇敢WeGoTogether」線上支持響應活動即日起正式起跑,邀請藝人王子邱勝翊及宇宙林思宇擔任愛心大使,為脊損傷友發聲「挺勇敢」,現場還與輪椅羽球國手胡光秋一同體驗輪椅競技,感受傷友的艱辛以及堅毅不拔的精神。今年以「一公里的希望」為主題,號召大眾參與線上齊走,透過生成主題相片「捐」出一公里,為鼓勵傷友重返社會累積里程數,挺每一個勇敢的靈魂;另於12月10日上午9:30台北市政府西大門廣場,將舉辦「一公里的希望 公益齊走活動」,「走」出一公里的希望,邀請多位名人、網紅,號召大眾挺身而出守護脊損傷友,象徵為全台脊損傷友重返社會加油! 

車禍沒外傷為何要留院?當心氣胸奪命

車禍沒外傷為何要留院?當心氣胸奪命#車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27歲陳先生騎機車出車禍,沒有明顯外傷但感覺左肩疼痛,送醫經X光及胸腔電腦斷層顯示肋骨骨折,合併輕微氣胸且有微量的胸腔積液。由於意識清楚、精神不錯且血壓、心跳正常,陳先生原本想直接回家,但醫師建議住院觀察一段時間。沒想到3小時後,陳先生突然昏迷,立即安排血管攝影式的電腦斷層顯影檢查,及時發現左鎖骨下血管斷裂的部位,透過心導管定位及胸腔鏡手術迅速止血之後,救回一命。氣胸併發血胸 嚴重會造成肺部塌陷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胸腔外科林振嵩醫師表示,此案例比較特殊,並非是肋骨斷裂處出血,而是肺尖與鎖骨下動脈有新生血管斷裂出血,推斷是在出車禍瞬間發生氣胸,後續的肺塌陷扯斷此血管。當胸部受到撞擊時,雖然沒有外傷,但間接傷害可能造成氣胸,每十個氣胸患者可能有一人會併發血胸,若嚴重則會造成肺部塌陷而休克致命,必須緊急進行開胸手術或是用胸腔鏡進行止血。若能及時處理,大多數的血胸患者都能恢復,且不會留下後遺症。透過心臟外科與胸腔外科團隊的合作,提供最快速、最適切的醫療,讓患者沒有後遺症順利恢復健康,是創傷團隊最大的肯定。 胸腔鏡手術好處包括傷口小、疼痛感減少、術後恢復快且併發症也相對減少,是近十五年來發展的微創開胸手術技術,運用於各項的胸腔手術、肺癌、食道癌,以及其他胸腔腫瘤的手術切除,是胸腔外科手術的標準技術。發生事故即使沒有很不舒服 也務必重視醫師建議 林振嵩醫師提醒,血胸是醫界公認危險且可能致命的情況,可怕之處在肋膜腔的出血無法從外觀判斷出血有多嚴重,時間是重要的關鍵,如果未能及時處理,往往會有生命危險。因交通事故而送醫的民眾,即使感覺自己沒有很不舒服並不需要住院,也務必重視醫師的建議,經醫師確認觀察沒有問題後再離開醫院。

未繫安全帶乘客 車禍恐致絞刑式骨折

未繫安全帶乘客 車禍恐致絞刑式骨折#車禍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因騎機車出車禍的66歲陳先生,被送往醫院急救時意識清楚,但頸部、肩部、胸部及背部有多處疼痛,進一步檢查,發現除了鎖骨、肋骨、骨盆骨折外,最危險的是出現罕見高位第二頸椎峽部骨折,又稱為「絞刑式骨折」,所幸透過復位固定手術治療後,術後三天即可透過助行器下床行走,讓家人欣慰不已。嚴重的撞擊力量導致第二頸椎脫位骨折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創傷科主任李建裕表示,「絞刑式骨折」一辭源於16世紀盛行的絞刑,因受刑人的頸部會在瞬間遭急速拉扯,導致第二頸椎脫位骨折,以該患者為例,在車禍的當下,頸椎高度向後伸展,加上身體往前拉扯,嚴重的撞擊力量導致頸髓受傷、失去呼吸,家人一度以為「回不來了」,所幸手術後撿回一命,也讓患者可以「抬頭挺胸」順利出院。「絞刑式骨折」最常見於未繫安全帶的乘客或駕駛員李建裕主任指出,車禍時臉撞上擋風玻璃導致,此外高度衝撞的運動,如美式足球、拳擊等,也可能造成「絞刑式骨折」。多數的患者,並不像其他頸椎骨折的人,會出現四肢麻痺、癱瘓、大小便失禁等立即性神經症狀,反而僅以頸部強烈疼痛表現,甚至少數幸運的患者,能帶著頸痛四處移動,故往往被誤認為一般扭傷或拉傷,而延誤就醫時機,高位頸椎佈滿重要動脈、靜脈、頸髓及神經根,除了少數不用手術的情況外,必須根據患者情況選擇後位、前位,甚至前位加後位兩種開法,風險及優缺點可與醫師充分討論,經評估,患者採「後位骨釘固定手術」治療,術後恢復良好。李建裕主任提醒,民眾若因車禍或其他原因造成頸部疼痛不已,千萬不可輕忽,一定要赴醫檢查,以確認頸椎是否正常,若經檢查發現問題,一定要積極治療,切勿放任不管,或是透過民俗療法處理,否則當有問題的頸椎持續惡化,可能導致四肢癱瘓。

車禍肢體鈍挫傷勿輕忽 嚴重恐截肢

車禍肢體鈍挫傷勿輕忽 嚴重恐截肢#車禍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衛生福利部107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事故傷害死亡率位居第6名。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緊急醫療中的外傷處理,已躍升為攸關人民生活福祉的重要課題。肢體鈍挫傷的臨床表徵並非尋常,有可能是合併存在血管傷害的危險訊號,醫師與傷者必須特別留意病人的臨床變化,儘早發現血流不足的症狀與重建血液循環通道至關重要,而且將是能否成功挽救肢體的關鍵。肢體鈍挫傷可能無明顯表徵 但仍需留意細微症狀31歲K先生,無特殊疾病史。在騎乘機車不慎自撞電線桿,造成左下肢有撞擊鈍挫傷,被救護車送至奇美醫學中心急診醫治,當天在急診室觀察七小時後即離院返家。但返回工作後,疼痛有持續惡化現象,並出現大片瘀青,於是在受傷後第三天,病人再度前往急診,診斷為「左下肢動脈傷害合併肢體缺血」。經外傷科醫師進行筋膜切開減壓手術與動脈血管繞道手術,術後轉送至加護病房觀察,並注射血管擴張藥物治療,肢體末梢血液灌流情形逐漸於數天內恢復。經骨科醫師評估,接受死骨部分移除與多次清創植皮重建手術,病人最終成功保留左下患肢,同時傷口也完全癒合,於受傷後三個月左右康復出院,可不依靠任何輔具行走。整合照護醫療系統 縮短病患在急診室滯留時間奇美醫學中心外傷科主治醫師葉敬淳表示:當有嚴重外傷病人被送到急診,急診主治醫師馬上給予初步救治,並啟動重大外傷會診機制,同時聯絡外傷科主治醫師共同於第一時間在急診照護此病人,並視外傷嚴重程度評估是否轉送外科加護病房。在加護病房救治期間,由外傷科主治醫師及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共同照顧,若病人需要緊急手術,就立即直入手術室接受治療。如此一來,除了縮短病人在急診室留置的時間外,也可以整合多個次專科醫師專業意見,共同提供重大與多重外傷病人更完整的照顧,這也是民眾的福音!

兒童未用安全座椅 車禍死亡率增8倍

兒童未用安全座椅 車禍死亡率增8倍#車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8個月大的琪琪跟媽媽出遊時,被媽媽抱在懷中乘坐在友人駕駛的自小客車副駕駛座,雖然有繫安全帶,但車子因速度過快自撞電線桿,安全氣囊啟動,媽媽及友人輕傷、琪琪重傷。送急診時琪琪雖然意識清楚,但背部挫傷、下肢癱軟無力毫無知覺。透過核磁共振與電腦斷層檢查,發現琪琪除血胸外,更伴隨脊椎壓迫性骨折,第9節胸椎完全斷裂、脊髓損傷。琪琪被送到外科加護病房,神經外科醫師緊急施予椎板融合術,固定脊椎預防進一步傷害,待情況穩定後轉至兒科加護病房。雖然手術成功,但胸椎神經斷裂造成琪琪下半身癱瘓、失去知覺,日後站、坐皆需輔具協助,且肛門括約肌鬆弛,大便失禁、無法自行排尿,未來成長路上將面臨許多困難。兒童未使用安全座椅 發生車禍死亡率增為8倍根據「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小型車附載幼童未依規定安置於安全椅者,處駕駛人新臺幣15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罰鍰。且相關規定指出:年齡1歲以下或體重未達10公斤嬰兒,應放置於車輛後座的嬰兒用臥床,面向車子後方。年齡逾1歲至4歲以下且體重在10公斤以上至18公斤以下者,應坐於車輛後座幼童用座椅,予以束縛或定位,並面向前方。台北慈濟醫院兒科醫師蘇一宇表示,安全座椅被證實可降低事故中兒童傷亡比例。正確使用兒童安全座椅可降低傷亡率7成以上,一旦發生車禍,未使用安全座椅的兒童死亡率為使用安全座椅兒童的8倍。諸多實測影片皆證實事故發生時,車子強烈撞擊力道,孩子會瞬間產生30倍往前衝的力量(若原本10公斤的幼童,會產生300公斤的衝擊力道),父母會因無法抱住而發生憾事。未使用兒童安全座椅 疏忽照顧恐涉及虐待未使用兒童安全座椅,除違反上述法規外,恐也觸犯「兒童及少年保護法」的範圍。蘇一宇醫師說明,虐待不單指身體損傷,更包含兒童疏忽層面。照顧者責任除基本溫飽,也包括給予兒童應有的醫療、教育、安全。父母應注意而未注意、沒有給予孩子應有的照顧,皆屬於兒童虐待的「疏忽」範疇。兒童虐待看的不只是愛,而是有沒有提供孩子所需的照顧。蘇一宇醫師表示,醫療有極限,雖然救回琪琪性命,但也對琪琪造成嚴重傷害。若安全氣囊爆開的位置在頭部或造成肝臟、心臟破裂的嚴重情事,後果更無法想像。提醒民眾,無論如何孩子的安全是最重要的。正確使用安全座椅,才能真正保障孩童的安全,健康長大。

男車禍骨折 併發罕見肺部脂肪栓塞

男車禍骨折 併發罕見肺部脂肪栓塞#車禍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20歲的陳姓男子,因為乘坐機車不幸發生車禍,導致右小腿撕裂傷,緊急送至醫院急診室就醫,診斷為右側脛骨開放性骨折與右下肢撕裂傷。術後出現咳嗽、呼吸困難,經過多名醫師會診後發現,患者併發少見長骨骨折合併肺部脂肪栓塞。肺部脂肪栓塞少見 骨盆、長骨骨折較多豐原醫院骨科醫師羅達富表示,肺部脂肪栓塞為骨折病人少見的嚴重併發症,發生率小於0.2%。於1970年代統計確診的死亡率為20%,好發族群為長骨或骨盆骨折病人,但臨床表現如呼吸困難與發燒不具特異性,不易察覺。豐原醫院感染科主任王唯堯表示,患者術後隔日早上,突然劇烈咳嗽與漸進性呼吸困難等症狀,呼吸次數高達每分鐘40多次,血液氧氣飽和度低於80%(正常數值為94%以上),且持續發燒,須轉送至加護病房接受輸液和氧氣治療。肺部脂肪栓塞 常合併低血容性休克豐原醫院胸腔內科醫師陳君禮表示,肺部脂肪栓塞常合併低血容性休克和急性低血氧性呼吸衰竭,所幸患者年輕平常健康狀況良好,病情逐漸好轉,住院7日後轉入普通病房接受後續治療5日後出院,並無留下任何併發症。

10歲男童坐前座 安全氣囊險致失明

10歲男童坐前座 安全氣囊險致失明#車禍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名10歲男童搭車時坐副駕駛座,車禍時左眼受安全氣囊劇烈撞擊險失明,送急診經眼科醫師藥物治療後,所幸恢復原來視力。呼籲家長,別讓12歲以下孩童坐在汽車前座。劇烈外力撞擊 造成眼角膜水腫、眼球出血羅東博愛醫院眼科主任陳楹樺表示,劇烈外力撞擊導致男童左眼角膜嚴重水腫、左眼球內前房出血,左眼視力不到0.01,經藥物治療與休養,右眼角膜損傷3天後已痊癒,右眼視力也恢復至原本視力1.0,左眼視力則在眼角膜水腫慢慢消除後,視力才於10天後回升至0.7,未來還需長期追蹤。根據統計,「交通事故」蟬聯兒童死傷原因的第1位,發生比例最高的是自小客車事故,加強家長們對於孩子的乘車安全意識是關鍵。年假即將到來,家長帶孩子返鄉、出遊,面對高速公路的速度快、車輛動力大,父母親更應注意孩童乘車安全,避免讓孩子身陷危險。前座安全氣囊彈開力道有可能對兒童造成嚴重傷害。勿抱孩子坐前座 遇車禍孩子恐拋出車外羅東分局開羅派出所所長曾偉豪表示,根據國外實驗證明,10公斤重的兒童在時速40公里的車上遭到正面衝擊時,兒童將瞬間產生 30倍(約300公斤)往前衝的力量,如果父母抱著孩子坐在前座,即使再強壯的手臂,也無法抱住孩子,兒童可能瞬間拋出車外,或撞上擋風玻璃。依法規定,4歲至12歲或體重為18公斤至36公斤兒童不得坐在汽車前座,應坐於車輛後座並妥善使用安全帶。若小朋友繫安全帶會勒到脖子或是坐下後身體會滑離座位,建議使用可調整高度的安全帶或坐於貼有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合格標章的安全座椅。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