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內障

術中即時測量 助擺脫白內障回裸視

術中即時測量 助擺脫白內障回裸視#白內障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一名50歲的陳先生,三年前接受雷射近視手術,術後恢復良好,成功擺脫沉重眼鏡。但過了幾年,卻發現看東西霧茫茫,就醫後確診為水晶體混濁阻擋導致視力0.4,確診白內障。以往接受手術治療,只能在術前測量度數,置放人工水晶體後,還是會有計算上的誤差值;所幸,目前最新的術中即時測量科技,可以提高測量屈光度數精準性,大幅提升術後毋須配戴眼鏡的機率,術後陳先生視力恢復1.0,讓他直呼:「重回裸視的感覺真好!」手術中即時量測患者度數 助醫師判斷調整度數中壢知名眼科診所院長林鴻源表示,過去治療僅能在手術前,測量患者的屈光度數,由於混濁的水晶體尚未移除,因此,在量測時,可能會發生度數的落差,未能掌握患者的真視力;而接受過雷射近視手術及高度近視患者,則分別因角膜弧度改變、眼軸長度拉長,導致術前測量準確性較差,所幸,目前透過「術中即時測量科技」突破此瓶頸,手術中可即時量測患者度數,做出度數調整判斷。點、線、面科技 提升屈光白內障手術品質針對「術中即時測量科技」,林鴻源醫師解釋,此技術就如同訂製一件合身西裝,需先把原本的外套脫掉,再根據每個人的身型,才能量測到合適的尺寸。以單點無害雷射光進入眼球,經生物辨識影像引導系統提供術前規劃,線性串聯術中即時測量全眼的球鏡度數、柱鏡度數及軸位方向等關鍵數據;最後,再透過全面大數據演算,結合點、線、面全方位科技,來提升屈光白內障手術治療品質。白內障手術復發機率低 術後照顧也需留心林鴻源醫師指出,患者接受白內障手術後,復發機率低,同時能夠矯正視力、老花,並減少術後殘餘散光的機率。同時提醒患者白內障傷口約0.2公分,因此,術後一個月期間的照顧,也相當重要,需避免揉眼睛或外力傷害,並且保持眼睛周圍的清潔,依照醫師指示按時回診及點藥水,才能使眼睛重回明亮。(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AI修正誤差值 一次解決老花白內障

AI修正誤差值 一次解決老花白內障#白內障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56歲的范姜媽媽,年輕時曾做過近視雷射,近年來有了老花,最近又因為出現白內障,戴上眼鏡也覺得視力吃緊。范姜媽媽表示,在沒有動飛秒老花白內障手術前,都需要戴眼鏡,但還是看什麼都有點模糊,加上眼鏡又分戴遠、戴近,真的造成生活上許多的不便。飛秒老花白內障手術 AI助陣更精準范姜媽媽不想戴眼鏡,諮詢醫師才知道,做過近視雷射,也能再做白內障手術,因為近視手術在眼角膜雷射;白內障則是置換人工水晶體。於是她選擇飛秒老花白內障手術,一次解決老花及白內障問題,醫師也在術中採用AI新技術「即時屈光分析系統」,帶給她更高品質的好視力。連鎖眼科診所總院長林丕容醫師指出,透過AI分析,能即時將檢測到患者的眼睛狀況,量身定做患者所需的矯正度數,包括老花度數、散光度數等,以及很重要的散光軸度,要在術後看清楚遠、中、近距離,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關鍵。AI輔助修正誤差值! 最佳視力不是夢曾做近視雷射的患者,白內障手術難度較高,加上站立測量、躺下手術,角膜弧度、眼軸長短等數據會有誤差值,所以透過即時屈光分析系統的前導波測量及AI輔助修正,能找到適合患者最佳視力的精確度數。收治案例的連鎖眼科診所院長林鴻源醫師表示,病人在手術前站立時,會先拍一張高解析度照片,當病人躺下去之後,即時屈光分析系統會再根據照片,來尋找病人躺著的位子,做自動修正,如此一來,手術中就能減少各方面的數據誤差值。醫師深受國際肯定 獲頒示範指導專家林丕容與林鴻源兩位白內障手術知名醫師,臨床經驗豐富,在國際間也深受肯定,他們所服務的單位也受國外眼科藥廠頒贈「優良手術中心」,兩位醫師更受邀擔任「優良手術示範中心指導專家」。白內障手術一生一次  應該慎選術式醫師呼籲,白內障手術是一生一次的重大醫療行為,如今有多種手術方式,甚至能一次性解決老花、散光、近視、遠視、白內障的屈光問題,需要高度專業的醫療團隊及精密儀器的計算,應該慎選手術方式及醫療環境,才能有更好的視覺品質,享受無框生活。(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每日追劇超過3小時!眼睛將提早GG

每日追劇超過3小時!眼睛將提早GG#白內障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根據調查顯示,台灣人在每日3C(電視、電腦、智慧型手機)用眼的總平均使用時數首度飆破10小時,達10.7小時!國人扣除睡眠時間,幾乎2/3的時間都泡在3C!超過6成國人使用3C主要在觀看影音節目,尤其30歲以下年輕族群有1/3的人一看就長達3小時以上,再加上小螢幕的使用趨勢,這樣的用眼習慣讓眼睛健康拉警報;調查中更發現,10到19歲青少年乾眼症的比例相較去年也大為提高。約1/3年輕人 每日追影片超過3小時!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副秘書長孫啟欽醫師表示,全民護眼趨勢調查今年已進行到第五年,調查結果顯示,國人每日3C用眼時間逐年增加,今年首度超過10小時。孫醫師強調,這次調查可觀察到國人用眼時間拉長的脈絡,國人中有85%會觀看網路影音,其中又有71%是使用智慧型手機觀看,影音觀看也是超過六成(64%)國人使用3C產品最主要目的。相較於過去的電視大螢幕收看行為,現在人手一台智慧型手機,從智慧型手機平均使用時數自去年的3.3小時,今年攀升至3.6小時,成長幅度逐漸加大,小螢幕已是擋不住的趨勢。雪上加霜的是,各式網路影音的興起,影響年輕族群拉長小螢幕的用眼時間,其中10代、20代年輕人中,可說是”嗑影音”族群,近半訂閱超過10個以上的YouTube頻道,其中有1/3 (32%)的年輕人每日觀看網路影片時間超過3小時,如同上癮般地「嗑影音」,恐導致年輕世代眼睛健康GG了。影音看不停 青少年、老年人乾眼問題加重!今年的調查也發現,81%的國人有確診的眼部疾病,其中以屈光不正(如近視、遠視、散光、老花等)、乾眼症、白內障位居前三位。需要注意的是,其中確診「乾眼症」比例落於青少年(71.6%)及老年人(82.7%)」兩端年齡層為最高。孫啟欽醫師表示,長時間觀看影音,眨眼次數會減少,致使乾眼症的發生率提高。一般乾眼症好發於50-59歲族群,但根據健保資料庫的統計,青少年族群的乾眼症比例在過往已有倍增的趨勢;目前青少年沉迷影音,是否在過度用眼的狀況下進一步提高青少年罹患乾眼症的比例,值得關注。護眼SOP 懂看321口訣僅27.8%民眾定期眼睛檢查!「護眼SOP - 懂看321」口訣,落實護眼觀念!2018年開始提倡的「護眼SOP」(Shorten:縮短近距離用眼時間;Outdoor:走出戶外讓眼睛適度休息;Prevention:預防眼疾定期健檢);今年,希望透過「懂看321」口訣來設定個人護眼的KPI,幫助國人們依此真正落實護眼行動於日常!(3)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2)每週至少2次戶外活動(1)每年眼睛檢查至少1次孫啟欽醫師提醒,長時間近距離緊盯螢幕,除了眼睛睫狀肌容易緊繃、眼睛容易感到疲勞,導致屈光或乾眼問題;若又在光線不足的環境下觀看可能造成視網膜潛在危害,也可能讓白內障提早報到。根據衛福部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2017年在10歲到30歲之間的青少年及青年人口中,就有3,329位因為白內障而就醫,相較於前一年,增加了5.4%,甚至直逼60歲到69歲的老年族群(增加6%),不可不注意!

白內障年輕化 20歲後度數增加要留心

白內障年輕化 20歲後度數增加要留心#白內障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在3C產品普及化的現代社會裡,白內障已經不再是專屬於老年人的疾病,近年來更有年輕化傾向,在眼科門診中,就有約5%是屬於年輕型白內障患者。而白內障的可能因子除了遺傳、外傷、老化外,500度以上的高度近視、青光眼、視網膜病變等眼部疾病也會對水晶體造成傷害。今年40歲的陳先生,母親與外祖父都有高度近視,自小就因視網膜病變導致右眼幾乎全盲,左眼近視約500度,配戴眼鏡後可正常生活。但從兩年前開始,左眼視力日益模糊,工作看電腦的距離越來越近,兩年下來已經嚴重到要貼到螢幕前才能勉強看到內容,而且僅看5分鐘就覺得痠澀疲勞。經台北慈濟醫院眼科部徐維成主任診斷為「白內障」引起的高度近視,且4個月的時間裡左眼度數已從1000度增加到2300度,趕緊為陳先生執行人工水晶體置換術,挽救惡化的視力。20歲後 近視度數還在加深 需儘速就醫水晶體位於虹膜與玻璃體間,可使光線折射聚焦,呈現清晰影像。當原本透明的水晶體,因疾病或退化變得混濁,導致視力模糊,就是白內障。白內障是漸進式變化,且變化時間長達半年到一年,導致患者不易察覺視力有所退化,影響甚深;甚至意識到視力模糊,生活不便時,視力已降至0.1-0.2左右。徐維成主任指出,「20歲之前,人們會因眼軸長度變化而增加近數度數;但若是20歲以後的成年人近視度數加深,則多是水晶體組織成分改變、混濁,導致光線折射角度增加,造成近視。20歲以上近視度數顯著增加者,應考量罹患白內障的可能,需儘速就醫。」白內障手術在台灣相當普遍,以陳先生為例,徐維成主任先以「超音波乳化術」將原有水晶體震碎取出,再行「人工水晶體置換術」。考量年紀及視差-患者非常年輕、右眼視力極弱,不適合雙眼同時手術,因此為左眼保留部分度數,減少視差。術後三天,陳先生左眼的近視度數已從2300度降至250度,閱讀距離從原本必須貼在電腦螢幕上才能勉強看到,進步至可於正常的距離閱讀。預防白內障方式:1)日常使用3C產品,要適度休息,避免用眼過度外2)在戴眼鏡狀態下,眼鏡未磨損、損壞,而看東西的清楚度下降,就可前往眼科檢查,以免延誤治療。3)定期進行視力檢查。4)外出時,養成穿戴護眼配件的習慣。(例如墨鏡、帽子)

視力衰退知多少? 關鍵晨起多留意

視力衰退知多少? 關鍵晨起多留意#白內障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導致視力逐漸衰退的因素很多,例如白內障、青光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等,腦膜瘤也可能造成視力衰退,研究指出腦膜瘤發生率約13%,通常發生在40歲至60歲,好發男女比率約為1比2,有9成屬良性腫瘤,有1成屬非典型或惡性腫瘤。安南醫院眼科主任徐聖曜醫師提及,有一男性因視力衰退就診,經視野檢查時發現右眼視野完全缺損,視力也只能看到眼前15公分物體移動,安排腦部掃描診斷出腦膜瘤壓迫到視神經,故會診外科醫師做腦部手術,手術後視力改善。早晨起床頭痛欲裂需小心腦膜在解剖學分為硬腦膜、蜘蛛網膜、軟腦膜,而腦膜瘤的發生是由中層的蜘蛛網膜絨毛所生出來,大部分為後天所造成。臨床表徵多以顱內壓力增高造成頭痛、頭暈、嘔吐、人格異常及視力減退、平衡能力有問題、癲癇、難以表達自己想說的話、聽力障礙、運動能力失調等症狀,而其他神經症狀包括肢體偏癱、雙側或單側下肢乏力、步態不穩及癲癇發作等表現。腦膜瘤是排名第二常見的原發性顱內腫瘤,僅次於神經膠質瘤。診斷腦膜瘤以腦部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掃描為主。腦膜瘤的治療以腫瘤全切除手術為原則,若腫瘤位於腦部深層而手術不易摘除且腫瘤小於3公分者,則可以使用立體定位放射手術治療。腦膜瘤可能會造成眼底視神經盤水腫,最後導致視神經萎縮,視力下降及視野缺損。有許多人在眼睛視力出問題時,會以為是單純的視力問題,建議民眾也要特別注意腦膜瘤所引起的病變造成視力不良。

術後反而眼睛不適?早有潛在性乾眼症

術後反而眼睛不適?早有潛在性乾眼症#白內障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中年的李女士沒有糖尿病或高血壓等慢性病,近年來因右眼視力漸漸模糊,影響開車,被診斷為白內障,手術後視力改善,可以再度開車上路。但還是感到眼睛不舒服,甚至偶爾會影響視力,她擔心是否是手術問題,回診時檢查,原來是乾眼症,治療後這些症狀也獲得緩解與控制。乾眼症重新定義 眼睛乾燥不一定是眼表層問題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眼科部主任馮介凡表示,全世界的乾眼症專家們近期重新定義這個疾病,讓大家對這個疾病有更廣闊與深入的認識,其中的一部分就是把一些疑似乾眼症狀的疾病再釐清,有些確實是需要眼科治療的乾眼症,但有些則並非眼表層疾病,這些病人需轉介至其他相關科別治療。馮介凡主任說明,臨床診療上,有一大群病人有典型乾、痛、視力模糊等症狀,理學檢查也有典型眼表層表現的乾眼症患者,醫師會依症狀給予不同的治療,這是最常見的狀況。另有少數病人雖有乾燥症狀,但臨床檢查卻沒有典型眼表層表現,這可能是疾病初期,需要再追蹤觀察一段時間。但是有些病人的病因並非眼睛,而是類似神經痛造成,這類病人可能需要轉介至神經或疼痛科治療,才能改善症狀。潛在性乾眼症患者 術後誘發乾眼症狀臨床上有些病人並沒有乾、痛、視力模糊等症狀,往往是因為其他疾病就醫,比如白內障檢查,一併檢查出有典型眼表層表現;甚至有些病人是因為神經失養性角膜病變,本身感覺神經失常,所以不會痛,但是角膜有明顯乾眼症,這群人當然要接受治療。馮介凡主任說明,還一群病人是如同林女士本身屬於潛在性乾眼症患者,原本淚水僅供正常狀態使用,接受眼睛手術的壓力後淚水量已不足以保持眼睛表面健康,乾眼症狀就會在手術後較明顯,並不是手術本身的問題,而是這群病人在手術後可能會誘發出原本潛在的乾眼症,只要接受治療,乾眼症狀也能受到緩解與控制。

開車看不清危險!高度近視誘發白內障

開車看不清危險!高度近視誘發白內障#白內障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四十幾歲1200高度近視男性,開車時因看不清前方汽車方向燈,危險駕駛險些釀成意外,後來到眼科檢查,發現竟是因為高度近視提早誘發白內障。後來經白內障手術治療,一併治療高度近視與白內障,現在裸視能達到1.0,他說,好久都沒看見如此清晰色彩繽紛的世界了。年紀輕輕早發白內障!  竟是因為高度近視在這3C當道的世代,高度近視人口愈來愈多,許多民眾至眼科檢查後竟發現,自己年紀輕輕居然就已經罹患白內障。林義博醫師表示,高度近視本身就是ㄧ種退化性疾病,不只容易得到白內障,也容易罹患青光眼、黃斑部病變和視網膜剝離等眼疾。民眾若是出現眼睛退化,營養供給比較差,以及眼部調節程度較高的情形,長期下來得到白內障的機會相對也較高。甩開惡視力 白內障手術除近視、閃光和老花白內障的症狀包括視力模糊、視差太大、對比度變弱,晚上開車眩光閃爍,嚴重影響生活。醫師說,其實目前白內障手術可以提早施行,即早免除日常不便。林義博醫師指出,現在行白內障手術是微創、精準的計算,不管是否是高度近視,只要白內障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就可以提早做手術。此外,近年發展出多功能性水晶體,透過高階水晶體的計算,可以把高度近視、散光和老花一併解決,,降低術後仍需配戴眼鏡的機率。55歲白內障逾5成 定期視力篩檢沒煩惱白內障是因為年紀增長、長期接受太陽照射等,造成水晶體混濁而形成。要延緩白內障找上門及掌握視力狀況,醫師建議定期做視力檢查。據統計,55歲以上的病人罹患率超過5成左右,加上民眾使用3C產品,白內障的盛行率都有提早、年齡降低的現象。林義博醫師建議,40歲以上病人,應定期做視力檢查,確保有沒有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病變等眼疾。配眼鏡也看不清楚 即早就醫護眼睛白內障對每個人影響不一,若發現有視力變模糊,配戴眼鏡也無法看清楚時,一定要及早就醫,才能保護好靈魂之窗。(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人工淚液當保養?2大迷思害健康

人工淚液當保養?2大迷思害健康#白內障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最近小琪白天上班、晚上又參加活動,戴隱形眼鏡時間越來越長,眼睛常常酸痛,甚至乾澀到張不開,只能瞇瞇眼來看人。她想買人工淚液來改善,但走進藥粧店,琳瑯滿目的產品不知道該如何選擇。別太常點人工淚液當保養 常見的2大迷思民眾感覺眼睛乾澀不舒服時,多半會自行購買人工淚液,希望藉此舒緩症狀,但食品藥物管理署建議,購買前仍應先諮詢醫師或藥師,確認何種成分、用法最符合實際需求,並及早發現自己的狀況是否需要進一步治療,以下將說明使用人工淚液最常見的2項迷思。迷思1)可每天點人工淚液當「保養」嗎?人工淚液的主要成分包括水、保濕劑、增稠劑,有助於短暫維持眼睛濕潤,市售種類大致可分為「單次使用」與「多次使用」2種。單次拋棄式包裝不含防腐劑,在開封當天就要用完,即使還有剩,也必須丟棄;多次使用型為了抑制微生物孳生,通常含有防腐劑,且開封超過1個月也要丟棄,以免傷害眼睛。原則上,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可以每天使用,臨床上治療乾眼症時,可能要每小時點2次,如果一天使用超過4至6次,就應挑選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以免引發過敏反應。但是,大多數人往往不了解最適合自己症狀的產品種類及用法,而且有些防腐劑成分如Benzakonium Chloride、Cetrimide大量使用可能傷害角膜。無論哪種人工淚液,都需和眼科醫師或藥師討論,再遵循建議使用,千萬不要憑直覺亂用。迷思2)眼藥水可以取代人工淚液嗎?一般眼藥水根據不同產品訴求,會在保濕成分以外額外添加其他成分,不建議當作人工淚液的替代品。舉例來說,部分眼藥水加了血管收縮劑,以減少眼睛血絲,頻繁使用容易過度刺激眼睛;還有些眼藥水含類固醇成分,若使用時間稍長,容易在不知不覺中造成青光眼或白內障。睡飽勤補水 常保眼睛舒適想預防眼睛乾巴巴,可從飲食和生活習慣兩方面著手,包括適時補充水分、多吃富含維生素A、C、E的食物。此外,別在強光下看電腦或閱讀;用眼每50分鐘就適度休息5到10分鐘;睡眠充足不熬夜;若長時間待在空調環境,應遠離出風口,若房間太乾燥的話,也可以放一盆水喔。(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682期資料)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