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腱使用過度 小心「媽媽手」找上門
什麼是媽媽手呢?署立桃園醫院職能治療師林顯瑜解釋,『媽媽手』在學名上稱為狹窄性肌腱滑膜囊炎stenosing tenosynovitis,它是指大拇指靠近手腕橈側邊的第一通道內伸拇短肌及外展拇長肌腱鞘炎。這兩條肌腱是由手腕部延伸至大拇指外側,分別執行大拇指伸展及外展之動作。
林顯瑜並舉例說明,曾被醫師診斷為媽媽手的三位女性個案。
案例一:一位高中女同學因為左手嚴重疼痛,無法拉小提琴而至醫院復健科尋求治療,醫師安排她找職能治療師製作副木;與此女學生交談後,得知她是某知名高中音樂班的學生,她主修小提琴,因長期練琴,左手大拇指長時間做伸展動作,導致肌腱發炎。
案例二:一位生完小孩剛坐完月子的婦女,因為大拇指嚴重疼痛,無法抱小孩與餵奶而到復健科尋求醫治。
案例三:一位家庭主婦常常下廚煮菜,炒菜時常用單手握持很重的炒菜鍋,近日因為左手大拇指嚴重疼痛,拿炒菜鍋而到復健科尋求治療。
一般女性腕部外側關節的活動度比男性大,使得位於此處的兩條肌腱及腱鞘容易因反覆性的抓、握、擰,'捏即打電腦等動作,受到刺激而發炎。又因為此兩條肌腱使用過度,造成在腕關節附近肌腱滑囊炎,同時也導致這兩條肌腱的通道狹窄,這兩者的加成作用引起嚴重手腕橈側病痛,以致無法靈活使用大拇指。
媽媽手的發生率以女性居多,且多為家庭主婦,其中不乏初為人母者及初為「阿嬤」者,媽媽手之名及因此而來。
林顯瑜說明,若長時間腕部過度或不當使用,像是經常性提握重物,長時間手腕緊握維持彎曲姿勢,如抱小孩及反覆手腕彎曲伸直的動作,也都容易造成局部伸拇短肌與外展拇長肌肌腱的發言反應。
症狀:
典型的症狀是腕橈側疼痛(靠近大拇指根部),有時會延伸到手臂,早上起床時較為嚴重,常伴有局部腫脹、緊繃,甚至卡住的感覺。由於疼痛,病患往往覺得手部無法用力,尤其是扭毛巾、寫字等使用到大拇指力量的活動會有很大困難。簡單的判斷媽媽手的方式就是用手部其他四指將同一手的大拇指包握,再輕輕地把手腕往小指側彎曲,若出現疼痛即是。
預防與治療:
- 適當的休息:避免長時間反覆地使用拇指,儘量減少使用大拇指去摳、搓、按、壓、支撐的動作。
- 發炎期間可由職能治療師製作媽媽手專用副木│來保護及固定,以幫助限制拇指的動作,但卻不影響其他四隻手指的動作;在副木固定下,由職能治療師教導病患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如何做適當的調整。
- 物理治療:超音波、雷射或其他熱敷、蠟療。
- 藥物治療:口服非類固醇止痛劑或局部類固醇注射治療,但不可太頻繁使用否則久了可能引起伸肌肌腱斷裂薛與醫師詳加討論。
- 手術:病情不太嚴重者可經由上述療法達九成之治癒率,只有極少數病患需接受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