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十大警訊 及早發現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阿成爺爺是一位90歲經醫師診斷為阿茲海默氏症患者,根據媳婦說明,爺爺自97年起就常常至附近的照相館、鞋店、滷肉飯店串門子,與老板及來店客人重複陳述同一件事情、重複發問,造成店家困擾,而且爺爺在家中待不住,頻頻要求家人帶他外出散步,導致家人沉重照顧壓力,所以帶到醫院求醫治療。透過藥物治療及接受仁愛院區失智症日間病房行為治療,由跨專業團隊,提供認知訓練、音樂訓練、感官訓練、懷舊訓練、肢體訓練、藝術訓練等相關課程,媳婦表示,爺爺有了固定的地方可以去,有同伴可以陪伴聊天,是他最開心的事情了,不但改善了爺爺的生活作息,減少家屬的照護壓力,並提升了爺爺的生活照顧品質。
以臺灣地區失智症盛行率5%及臺北市65歲以上老人人口約33萬人推估,臺北市可能有1萬7,000位失智症老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內科主任甄瑞興表示:失智症發病率會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如65歲以上老人發病率約僅有5%,而80歲長者則提高為20%,這資料也同時告訴大家,並非每位老年人均會罹患失智症,所以,如何早期找出失智長者,並協助家屬面對,已成為當今社會重要議題。
甄瑞興主任再強調一名失智症老人可能影響22.7人的生活,其中包括親人及朋友。此外,失智症長者20至30%易併發妄想、幻覺,及情緒激躁不安等精神行為問題,使得家屬在照顧過程中,經常須面臨不同種類及不同層面的問題與嚴重挫折感,這讓主要照顧者倍感壓力。研究顯示約有30至83%失智長者之照顧者有憂鬱的情形發生,早期介入提供失智照護服務,對失智長者及其家屬而言倍顯重要。
衛生局亦提供失智症十大警訊資訊供市民依循,若能搭配量表在家進行篩檢,必能達到「早期發現、早期介入與早期治療」之事半功倍效果,這十大警訊包括:
1、記憶衰退,忘東忘西,重複發問
2、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
3、語言表達出現問題
4、喪失對時間和地點的概念
5、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
6、抽象思考出現困難
7、東西擺放錯亂
8、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甚至有妄想、幻覺、憂鬱
9、個性改變
10、喪失活動及開創力
衛生局呼籲「關懷失智長者一起來!」民眾透過失智症十大警訊的學習,可以及早協助失智長者及早獲得相關照護資源,以延緩病情進展。並請失智長者家屬踴躍透過家培班訓練及參加家屬支持團體,提升照顧技巧與降低照顧負荷現象,進而減輕家庭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