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臼齒形成口竇瘻管 食物全往鼻子跑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採訪報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口腔醫學部半年內收治四起病例,四名患者分別在接受臼齒拔除手術後,因口腔內的薄膜破裂,造成拔除部位和鼻竇直接貫通,患者甚至出現喝水會從鼻子裡流出來的現象。對此,忠孝院區口腔醫學部主任陳立愷指出,有些患者天生解剖構造不同,或臼齒和鼻竇間的距離比較短,就有可能發生拔牙後形成「口竇瘻管」,其中又以拔除上顎第一大臼齒發生瘻管的機率較高。
陳立愷醫師解釋,從人體解剖構造上來看,拔除上顎後臼齒時,牙根距離鼻竇最近,各顆臼齒與鼻竇間的距離為2毫公分至8毫公分不等。雖然只是一牆之隔,但是有些人天生牆比較薄,如果拔牙時醫師用力過猛,或拔牙後患者用力打噴嚏,就有可能造成鼻竇穿通,形成口竇瘻管。當瘻管出現,如果不妥善治療,患者無論說話、呼吸和吞嚥都有影響,時間久了更會形成鼻竇炎。陳立愷醫師提醒,鼻竇若被細菌感染,細菌可能往上漫延到腦部;或向下侵犯心臟,引起嚴重的疾病,其中又以老人、小孩為危險族群。
陳立愷醫師指出,根據臨床上統計,拔牙時造成口竇瘻管發生率,以上顎第一大臼齒,也就是六歲時長出來的第一顆永久牙最多,約佔百分之六十五;上顎第二大臼齒及智齒次少,佔百分之三十,小臼齒最少,約佔百分之五。此外,如果患者受到創傷,或是口腔癌患者、接受放射線治療的患者,發生率也會提高。
陳立愷醫師表示,如果患者已經形成口竇瘻管,必須先照X光確定位置,再清除瘻管已形成分泌物,把最接近臼齒部位,有再生能力的上顎黏膜,做一通道式顎側瓣膜覆蓋,就可以作為修復之用。醫師建議,要避免口竇瘻管的發生,在拔牙前應向醫師討論最適合的手術方式,並了解其風險。患者本身應該主動告知醫師是否有鼻竇炎或其他身體疾病,在手術前也應注意醫師是否有做X光檢查,以保障自身健康及權益。
圖: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口腔醫學部主任陳立愷解說口竇瘻管的成因。(照片/記者陳茂軒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