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閱讀/核能:另一種汙染與依賴
民用核能現今供應全球6%的初級能源需求,以及15%的發電。擁有大批核能設施的法國,是最依賴核能的國家,核能占其所用能源的40%,及發電的70%。
各國有無使用或使用多少核能的差距甚大,其中一大原因在於核能並非所有國家都能取得並使用。第一個障礙是經濟上的,如果考慮整個核電發展過程,從開採礦物到最終廢料的貯存,這種能源其實非常昂貴。第二個障礙是制度上的,因為民用核能的取用受到國際原子能總署的管制,該機構有責確保核燃料不被濃縮作為軍事用途。
國際原子能總署是聯合國大家庭裡的一個自主機構,1957年為回應世界對新能源的憂懼而成立,總部設在奧地利維也納,目前有151個會員國。作為核子問題國際合作上的最重要機構,國際原子能總署有三大功能:首先是監視全球的核子設施與活動,確保用於能源用途;其次是促進國際在核能科技領域的合作;最後則是協助會員國確保核能安全。
自從世界第一座核電廠於1951 年在美國愛達荷州建廠,如今世界上有約500座的反應爐。2011年有440座在服役中,64座建造中。核電廠特別集中在美國(104座反應爐)、法國(58座)、日本(50座)跟俄羅斯(32座)。這四國就擁有全球過半的運轉中反應爐,因此是世界最大的核電生產國。
有些國家廢核,
有些國家搶著建反應爐。
繼1986 年烏克蘭車諾比事件後,2011年3月的日本福島巨災提醒世人,即使在核能科技最為先進的國家,核電也是具有高風險的。雖然人類知道核能可以用來發電,但對於如何確保核能設施跟人類安全,就差得遠了,尤其是當輻射物質外洩時。核電廠往往蓋得離人口密集區太近,甚至在大城市附近,更加重了危險,法國和日本的一些核電廠就是這種情況。
自從福島核災後,一些國家或多或少都重新檢視自己的核能計畫。2011年5月時,任首相的菅直人宣布放棄原本要將核電占發電比重從30%提高到50%的計畫;德國國會在同月底投票通過逐步放棄核能;義大利選民則在同年6月11、12日的公民投票中拒絕恢復核能。
相反地,儘管福島核災激起民眾不滿,法國、印度和中國等國家仍打算繼續興建新反應爐,以因應能源需求的持續成長。中國有27座反應爐在興建中,將加入目前運轉中14 座反應爐的行列。
相對於需要進口的碳氫化合物,核能被人們設定為能源自主的保證,但核能本身也是一種汙染又不能擺脫依賴的能源。事實上,核廢料的回收和處理都還不夠成熟。更何況,鈾是一種非再生資源,在地殼中非常稀少(一噸中只有三克),且其蘊藏集中於少數國家。由於稀少,鈾具有經濟上跟戰略上的價值,這價值必然會隨著需求擴張跟儲量減少而增加。
(本文作者/尚.克利斯朵夫.維克多)
(摘自/世界的中心,現在是哪裡?/大是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