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藥迷思 醫:ADHD疾病後遺症遠大於藥物

用藥迷思 醫:ADHD疾病後遺症遠大於藥物

2013/11/26(2022/3/15 18:26更新)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小豪今年9歲,被醫師診斷為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由於家長對於ADHD藥物的使用有所顧慮,而堅持不讓小豪用藥。萬芳醫院精神科張勝傑醫師表示,當ADHD孩子的症狀已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學習及人際關係時,藥物治療則被視為重要治療選項,但部分家長因對ADHD的錯誤認知或過度擔心可能的藥物副作用而拒絕藥物治療,則可能會導致孩子逐漸出現情緒障礙、缺乏自信甚或行為偏差等狀況,家長可輕忽不得。

治療首先評估病情 家長應主動了解ADHD用藥安全性

事實上,並非所有ADHD孩子都需要藥物治療,但通常當醫師觀察到ADHD已影響孩子課業學習、人際互動(諸如同儕、親子及師生關係)生活功能,且行為治療之成效不佳時,便有可能建議用藥;然而,家長聽到孩子必須用藥治療時,第一時間多半會擔心藥物可能會帶來副作用,如:影響發育、藥物會累積體內,或孩子將終生依賴藥物無法停藥等錯誤迷思,而不願孩子用藥。

張勝傑醫師解釋,ADHD藥物雖是管制藥物,但臨床上造成藥物成癮的可能性極低。此外,張醫師也強調,任何藥物都有副作用,如ADHD藥物可能會降低孩子胃口,但不必然會影響發育,且在肝腎代謝功能正常的孩子體內易不會出現累積,家長在診間可以主動向醫師澄清對藥物的疑慮。

不用治療自己就會好?疾病造成的後遺症恐遠大於藥物本身

張勝傑醫師表示,ADHD疾病所造成的後遺症遠大於藥物本身,如未及時接受治療,可能引發的效應包含:孩子因課業老是落後而影響自信、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而被老師視為壞小孩、或無法發展出正向的同儕關係等,這些挫折所造成的壓力,對孩子的身心影響可能會遠大於ADHD藥物的副作用。

張醫師提醒家長,雖然最終仍有半數的ADHD孩子成年後症狀改善,但若家長發現孩子有注意力不足、過動和衝動等症狀,且持續六個月以上的情況,還是應及早至醫院評估,因為ADHD除了核心的注意力不足或過動、衝動行為外,許多孩子可能因此發展出情緒障礙及行為偏差,因此家長要建立對此疾病的正確觀念,並與醫師討論後續的治療計畫,才是幫助孩子的不二法門。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