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潰瘍治療有新法
2006/1/1(2022/3/15 19:7更新)
過去數十年,潰瘍一直是腸胃內科治療及外科手術的大宗疾病。但隨著幽門桿菌的發現及治療該菌的觀念普及後,外科手術的重要性便快速的下降。日前只有針對急性大量出血的潰瘍、穿孔性潰瘍及潰瘍導致的變形阻塞才一定須要手術治療。
台灣幽門桿菌的盛行率約在百分之六十,而隨著年齡的上升比率有增加的趨勢,而潰瘍的發生率則為百分之零點七左右。目前對於幽門桿菌造成的潰瘍以藥物殺菌可成功治療百分之九十的病患。因此,病患不再像早期一般必須接受胃切除手術。因為並非所有的潰瘍皆給幽門桿菌相關,對於桿菌檢驗陰性的病患,但須進一步找出導因,而其中又以服用止痛葯最常見,此外,仍須考慮有胃泌素瘤、克隆氏症、甚至胃癌的可能性。
王偉 醫師指出在消化性潰瘍治療中外科手術的角色主要是防止潰瘍的復發、防止潰瘍造成的出血及穿孔、及切除變形及高度懷疑的癌變的組織。因此手術方式分為潰瘍的切除、阻斷神經以減少胃酸、及部份的胃切除。消化性潰瘍穿孔常可以單純縫合穿孔後再接續內科藥物治療來處理。因此,傳統剖腹手術的大傷口對於單純的穿孔縫合似乎有些大而無當。腹腔鏡手術除了可減低術後的疼痛不適、提早進食、縮短住院天數,更可減低如肺炎的肺部合併症及終身腸沾黏的危險。腹腔鏡手術並非一體通用、它有其限制。
目前健保局針對穿孔性潰瘍的腹腔鏡手術己有給付,因此在接受手術前應主動詢問腹腔鏡的可行性方可免去大傷口的痛苦。
王偉 醫師表示,目前由胃鏡確定診斷的潰瘍以葯物治療的成功率己高達百分之九十五;即使須要手術,也只有百分之一的病患須進行部份胃切除,其他的也只須要以阻斷神經的方式降低胃酸分泌即可,不必大張旗鼓地切除部份胃臟。醫療及葯物的進步不斷地在更新過去的治療方式,潰瘍治療的觀念改變正是最好的寫照。
你可能還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