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萬老年人罹肌少症 罹骨鬆風險恐高13倍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馬路過不了、瓶蓋轉不開,蝸牛速、軟腳蝦等,這都是邁入老年,在日常生活中最「無力」的症狀,究其原因,無非是肌肉流失過多,導致身體無法施力,稱作「肌少症」,而肌少症除了讓人走不動、全身軟趴趴之外,因肌肉無力無法運動,將使罹患骨鬆的風險,較常人高出許多,根據統計,男性是三倍,女性更是高達十三倍,在未來,因骨鬆而骨折的危險,幾乎無可避免。
根據調查顯示,台灣65歲以上老人約每五位就有一人是肌少症患者,男性若罹患肌少症,骨鬆風險較一般人高3倍,女性更高出12.9倍。健保資料顯示,女性髖部骨折死亡率為15%,男性則高達22%,相當於十大癌症死因中第三名的腸癌(22.6%),因此國人極需防範「肌少、骨鬆、骨折」的老人健康三害。
每五個老年人一人罹肌少症 骨折風險高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監事黃兆山醫師指出,國內統計,台灣65歲以上老人約270萬,其中有50萬名肌少症患者,相當每五名長者就有一人有肌少症,國際研究顯示。
他進一步指出,肌少症是一種症候群,基於各種肌肉質量及功能的測定,定義為骨骼肌質量的流失,及肌力或肌耐力的下降,臨床測定包括男性手部握力小於26公斤、女性小於18公斤,每秒鐘行走少於0.8公尺,出現「蝸牛速、軟腳蝦、奶油手」的症狀時,便是肌少症的徵兆。
黃兆山強調,若因肌力衰弱而不積極運動,將導致骨質流失加快、成為骨鬆高危險群或骨鬆患者,一旦肌力不足不慎跌倒,便容易骨折。文獻顯示,接受16周的下肢訓練後,可提升1.6%的神經肌肉激, 改善老人家的肌力及行動不便。
另在骨密度的幫助上,一項美國的研究也顯示,4個月的運動介入可增加股骨頸密度約3.8%,運動可同時預防及改善肌少症、骨鬆的風險。醫師呼籲,罹患肌少症的民眾,務必在日常生活中積極運動,才能提升肌力並且避免罹患骨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