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種病毒同時感染,小病號出現非典型腸病毒症狀

多種病毒同時感染,小病號出現非典型腸病毒症狀

2006/1/1(2022/3/15 19:2更新)

醫師籲勤洗手、戴口罩、減少出入公共場所

據報載,嘉義縣某國小遭受腸病毒疫情侵襲,迄今已有十二人被診斷為「手口足病」而停課一天;嘉義市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小兒肝膽胃腸科主任何成宜表示,近期門診小病號出現腸病毒合併皰疹齒齦炎,或在身上其他部位如膝蓋、腹部出現小水泡等「非典型的腸病毒症狀」,致使家長在發病初期不易觀察到,提醒家長與幼童多洗手、減少出入公共場所或盡量帶上口罩來預防,避免幼童受病毒侵犯。

由於腸病毒潛伏期可高達10天,由於病毒多經由口鼻分泌物與飛沫傳染,所以很多父母易忽略對疑似已患病者的避免接觸,造成許多小朋友重複感染不同類型的病毒,例如近日門診就發現有腸病毒合併感染輪狀病毒,以及感染EB病毒、皰疹性齒齦炎的病例,致小朋友身上同時出現齒齦炎、腹瀉、軀體水泡等多種病徵表現,不同一般常見的腸病毒感染可觀察到的皰疹性咽峽炎、手足口症典型症狀。

何成宜指出,腸病毒總共有六、七十種,包括小兒麻痺病毒、伊科病毒,以及克沙奇病毒A型、B型、腸病毒68-71型等。臨床上可以引起多種疾病,其中很多是無症狀。有些則會出現特殊的臨床表現,如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峽炎、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嬰兒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包膜炎、流行性肌肋痛、急性淋巴結性咽炎、發燒合併皮疹等。

所幸大部份的腸病毒患童都非重症病例,只要適當處置,皆可恢復良好。只不過腸病毒患童一旦演變成重症,後遺症及死亡比率仍相當高,因此正確的認識與預防腸病毒感染,並及早就醫治療相當重要。

何成宜表示,預防的預防腸病毒方法包含:透過運動與飲食的方式增強個人之免疫力、充足睡眠、正確且勤加洗手以加強個人衛生,以及注意環境衛生、避免接觸受感染者、避免出入過度擁擠之公共場所等。若幼兒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持續嘔吐、肢體麻痺、抽搐、呼吸急促等情況需立刻就醫。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