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紅腫晨僵 早期診斷防關節炎共病
2017/10/12(2022/3/15 7:41更新)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關節腫脹、晨僵是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發病時每天日常的痛苦,早期診斷及治療是防止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情惡化的關鍵,發病後12周內開始治療,可增加緩解機會。而最新研究卻發現,從出現症狀到經風濕免疫科確認、開始藥物治療,平均卻長達11.79個月。
早期診斷與持續治療預防關節炎共病
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文展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除了關節炎外,患者也常合併骨鬆症、憂鬱症、乾燥症,更糟的是可能還會引發心血管病變,因此早期診斷與持續治療,是防止關節炎進一步損害和預防共病的重要關鍵。
蔡文展理事長指出,一般發生關節痛,會先想到骨科、復健科,或是去按摩、推拿,常常輾轉求醫好幾個月才轉診到風濕科;他強調,若早晨起床時感覺僵硬、關節有紅腫熱痛且具對稱性、症狀持續超過6星期以上,最好尋求風濕免疫科醫師診斷,若延遲治療,得花更多心力才能控制病情。
生物製劑對中重度患者有效控制病情
目前RA治療藥物選擇多元,生物製劑問世後,對傳統藥物治療反應不佳的中重度患者,大多能有效控制病情。一位40歲就發病的陳老師受病痛所苦,不到50歲就提早退休,獨居的她這些年來最大的願望就是能飛到美國,看看姐姐的生活狀況,使用生物製劑後,陳老師的病情控制理想,終於在快70歲時完成近30年的願望。
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理事長張玲瑗表示,宣導即時確診及正確治療的觀念,使患者能免受病痛限制,恢復正常生活。呼籲RA患者能勇敢面對它、接受它、治療它,及早治療,就能及早重拾精彩人生!
你可能還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