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語言發展 「親子共讀」越早越好
2018/8/14(2022/3/15 5:58更新)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王太太帶著2歲的澄澄打預防針時,跟醫師抱怨還沒有聽過孩子喊過一聲媽。醫師發現澄澄身體發展正常,但語言功能似乎跟不上同齡的孩子。接受醫師建議,選擇以親子共讀並訓練孩子增加說話意願的生活技巧,建構讓孩子願意「主動」說話的情境。3個月後澄澄語言顯著進步,還會說「玩具掉了」。
孩子3至12個月大 宜開始「親子共讀」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主治醫師陳慧如表示,平常不願意說話也不善於回應的澄澄,連想喝水都是指著水杯。許多家長跟孩子特別有默契,只要一個眼神、一個小動作,就可以滿足孩子的需求,然而這些舉動卻限縮讓孩子表達說話意願的動機。透過專業的技巧訓練,幫助早期語言能力發展較慢的孩子,能在進入早療過程之前,強化孩子的語言能力。
美國兒科醫學會2014年將家長應儘早唸故事書給孩子聽,納入兒童照護的重要政策。研究也顯示,「親子共讀」不僅幫助語言發展,且時間愈早愈好。若能從3至12個月大的孩子就能共讀,更有助於2歲後的語言及社會溝通技巧發展。此外,在學習過程中,字型的意識能力增長,能為日後閱讀及學習寫作奠下基礎。
繪本圖像建構、大聲念出 培養孩子認知功能
陳慧如醫師表示,文字是生活中經驗與智識累積的過程,孩子逐漸成長的階段中,圖畫是最早接觸的部分。家長可以讓孩子先接觸圖畫佔50%以上的繪本,掌握快樂氣氛與大聲唸出來的「對話式共讀」互動方式,讓孩子表達「那是什麼?」。從圖像建構到故事的解說,可以幫助孩子腦部刺激、增加美學潛能,也能及早培養未來的認知功能。
隨著圖畫說故事或問問題,伴隨孩子長大,不必刻意約束孩子讀書地點,反而開放家中任何一處都可以成為讀書區,鼓勵孩子主動學習。陳慧如醫師表示,孩子發展是動態的且具有個別差異,不要怕寶寶把書亂翻、也別擔心寶寶用力扯破書,這些都是孩子們接觸過程中常見的現象,家長反而應該在陪讀時間裡,了解孩子變化,藉此增進親子互動與情感。
你可能還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