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鈣仍骨折?搭配阻抗運動才是關鍵
行動障礙症候群 因老化、骨質密度與肌肉質量下降造成行動困難
台灣骨鬆肌少關節防治學會理事長陳芳萍表示,股骨頸骨折是年長者常見的一種嚴重傷害,近年隨著壽命延長,發病率也逐年上升。行動障礙症候群則是因老化、骨質密度與肌肉質量下降等各種因素造成日常行動困難。
目前,除了國人熟知的骨質疏鬆症外,肌少症、關節炎、握力不足、容易跌倒與肥胖,也都屬於行動障礙症候群,骨折風險相較於正常人高於5成以上。此外,骨鬆初期症狀難以察覺,常見患者跌倒骨折後才發現自己早已屬於行動障礙症候群,提醒年長者不得不慎防。
預防行動障礙除了補鈣補D 還必須配合運動
民眾補充鈣質的比例雖有明顯提升,但仍有近9成年長者身陷行動障礙症候群高危險群,即使平日積極補充鈣質,預防行動障礙症候群仍顯不足。調查結果發現,沒有補充鈣質的人罹患行動障礙症候群的比例為74.7%;然而,平日有補充鈣質的人罹患行動障礙症候群的比例為82.8%。此外,沒有補充維他命D的人罹患行動障礙症候群的比例為80.9%;而平日有補充維他命D的人罹患行動障礙症候群的比例則為67.7%。
單只有補鈣對行動障礙症候群的防治並無顯著效果。陳芳萍理事長強調,影響鈣質吸收的因素很多,包括飲食與運動,儘管單補充鈣質或維他命D罹患行動障礙症候群的比例仍超過5成,但這並不表示民眾就不須補充鈣質與維他命D,平日有補鈣或維他命D的民眾,運動可再降低約2成行動障礙症候群的發生率,凸顯出預防行動障礙除了補鈣補D,還必須配合運動才是關鍵。
阻抗運動是最能有效增進骨骼與肌肉健康的運動方式
高雄長庚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陳榮福表示,阻抗運動是最能有效增進骨骼與肌肉健康的運動方式。環狀運動包含增進心肺功能的有氧運動、訓練骨骼與肌力的阻抗運動及舒緩肌肉的伸展運動3個階段,每週3次、每次約30分鐘,經過3個月的運動介入後,參與的患者均反映生活品質變更好,腳步也更輕盈。檢查中也發現,患者除了行動能力有明顯改善,糖化血色素更有下降趨勢。
陳芳萍理事長提醒,行動障礙症候群多因長期骨鬆未妥善治療,逐漸演變為肌力、行動力退化,最後導致行動障礙症候群。呼籲民眾應定期至醫院檢查骨骼與肌肉健康,尤其身高縮減超過3公分、男性小腿圍小於33公分、女性小腿圍小於32公分與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24.8都很有可能是行動障礙症候群。
陳榮福主任補充,約半數年長者運動量未達標準,預防行動障礙症候群應把握「吃做得當,筋骨不斷」,養成規律運動習慣的同時,也應注意均衡飲食與優質蛋白質的攝取,才能達到良好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