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該知道之現代文明病:思覺失調症
2019/6/12(2022/3/15 4:5更新)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25歲的張小姐考取國立大學後學業順利,卻在大三那年開始聽到有聲音在咒罵她,認為有人在調查她,她覺得旁邊的人都知道她在想些甚麼。這些狀況影響了她的情緒跟注意力,甚至無法如過去般讀書跟參加考試。家人眼見她狀況日益嚴重,便帶至醫院求診,並在醫師建議下住院治療。張小姐治療後,幻聽跟妄想的狀況明顯得到改善。但她自認為自己痊癒便自行停藥。後來病情復發數次,她因此中斷學業,感到人生無望。在精神科團隊人員的鼓勵下,她慢慢理解自己得了「思覺失調症」,醫師也為她調整了比較沒有副作用的藥物,幻覺也明顯減少。她可以重拾小時候彈琴的樂趣,也嘗試去報考殘障特考,旁聽音樂系的課程,希望能再找回自己的人生。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精神醫學部余正元醫師表示,大腦是全身最精密、最複雜的器官,舉凡感覺、動作、思考、睡眠、慾望等,都是透過大腦細胞彼此協調,才能發揮正常的功能,而大腦細胞之間的聯繫,則需要許多神經傳導物質來調節。當這些化學物質「失調」了,我們的「思考」和「感覺」就可能變得異常,出現奇怪的想法或是異樣的感覺。簡單來說,我們可以把「思覺失調症」想像成大腦的內分泌失調。
症狀明顯嚴重時就需要藥物治療。精神科醫師會針對病人個別的狀況,選擇最適合的藥物。近年來,亦有施打長效針劑的治療模式可供選擇,不僅可以提升治療的穩定性,也可以減少每日服藥的負擔。
余正元醫師解釋,隨著藥物研發技術的進步,藥物治療的副作用也隨之減少,大部分的副作用,如嗜睡、體重增加、肢體僵硬或坐立不安等,也有機會透過劑量或服用頻率的調整,或併用其他抗副作用的藥物來改善。當精神症狀漸趨穩定,除了繼續維持藥物治療,也需要併入心理治療以及精神復健。心理治療除了給予病友及家屬情緒支持外,也可以針對精神症狀所帶來的干擾,討論因應策略。透過生活及職業功能的復健,可持續提升病友的人際互動、社交技巧、生活適應,也有機會協助病友熟習特定的技藝,回歸社區生活。
你可能還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