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老翁 險因缺乏凝血功能斃命
2019/12/18(2022/3/15 4:2更新)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70歲患有心房顫動的李先生,因發燒、腹瀉嚴重不適長達一周,沒想前往急診就醫後不久,竟因腸胃道及腹腔正在大量出血而被轉到加護病房。經檢查發現,原來是骨髓性惡性腫瘤所造成,但因病情發展快速且肋膜有積水現象,醫療團隊需立刻進行鼻胃管、胸部導流管緊急處理,豈料,原本清澈的導流管突然轉為鮮紅色,出血狀況更危急了!
收治該名病例的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黃群耀主任說,李先生不僅體內器官大量出血,更有敗血症現象,血壓降得非常低,情況相當不樂觀,依據過去經驗而言,醫療團隊不會貿然為有服用抗凝血劑的患者進行手術,通常只會使用升壓劑來提高血壓及透過抗生素治療,但是事實上卻無法解決流血不止的問題,只能不斷的透過輸血來維持生命。
黃群耀主任說明,李先生罹患心房顫動,心房顫動患者因為中風的風險較一般人高出三至五倍,對此,他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血劑來預防血液阻塞,也就相對缺乏”凝血功能”,所以當需要安排緊急手術時,便會相當棘手。不過李先生比一般人還幸運的是,他所服用的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剛好有可以及時幫助恢復凝血功能的藥物,所以能迅速止血,甚至也不需進行其他外科手術,順利由血液腫瘤科醫師接手治療與追蹤。
台灣心房顫動患者約有23萬名,年齡60歲以上,每10位會有一位患者,而80歲以上則提高到每5位會有一位。若平時出現心律不整、頭暈、心悸、胸悶或者平常休息時不會喘,但稍微動一下就會喘等,都可能是心房顫動的表徵,建議於心臟內科進行心電圖檢查,早期確診心房顫動才能進一步治療或使用藥物預防併發症。最後,黃群耀主任也提醒,心房顫動患者除了應規律用藥外,應積極與醫師討論所服用的藥物是否有能幫助恢復凝血功能的藥物,提供自身健康多一層保障。
你可能還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