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森氏症不只手抖 寫字從左到右會愈寫愈小
巴金森氏症,是一種好發在老年人的退化性神經疾病。西元1817年,英國的巴金森(James Parkinson)醫師觀察到有些行動不方便、肢體不自主抖動的人,會有一些共同的症狀,像是肌力減退、易跌倒、走路碎步、向前直衝等,後來這一類的疾病,就被命名為巴金森氏症。
體內多巴胺濃度不足 無法抑制退化持續進行
後來的研究發現,巴金森氏症是因為大腦的黑質製造多巴胺的細胞退化,造成基底核神經元退化,造成運動功能受影響,會出現肢體活動的障礙。典型的巴金森氏症有三種表現:手部發抖、四肢僵直和行動緩慢。疾病初期,症狀不一定很明顯,但是仍有一些特定症狀可以觀察,包括像是肢體出現抖動、僵硬、遲緩症狀、臉部表情僵硬、走路容易跌倒、碰撞,而在寫字時,由左到右的字會愈寫愈小。另外,最常見幾乎都是從單側的手部開始,將手靜放在腿上不動時抖動的相當厲害,抖動的樣子很像銀行櫃員以手指數鈔票一般,約每秒三到五下的抖動頻率。若把手伸直或是拿東西作動作時,手部的抖動會因此減緩許多或是消失。
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目前治療上,最多是使用左多巴的藥物,這是多巴胺的前驅物,進入人體後會轉換成多巴胺,此藥物在多數患者身上有不錯的治療效果。但使用一段時間後,藥物療效會下降且需要增加劑量,因為巴金森氏症是一種退化性的疾病,神經細胞仍在不斷的退化死亡,藥物治療只能夠補充患者體內多巴胺濃度不足,無法抑制退化持續進行。
巴金森氏症在中醫是屬於「振掉」、「震顫」、「顫振」、「肝風」的範疇。在中醫古籍《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篇》提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其中的「掉」就是搖動的意思,這個搖動的範圍覆蓋全身,直接就描述了相關的症狀。
一般認為震顫多屬於肝風內動的臨床表現,肝腎陰精不足,筋脈失養,虛風內動。腎氣是人體元氣的根本,腎氣虛是引起震顫的重要病理基礎,在《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述「陽氣者,若天雨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因此,氣旺精足,震顫除矣。但是,巴金森氏症患者往往氣血陰陽俱虛,氣虛的臨床表現也很常見,如精神呆滯、身困乏力、流涎、納呆等症。明朝著名醫家孫一奎所著的《赤水玄珠‧顫振門》中提出氣虛、血虛均可引起顫證。
這些理論提供了良好的臨床治療指引,不管是針灸、還是內服藥物,依照體質不同,加以不同調理,祛痰化濕、活血化瘀、平肝熄風、補益心腎等,加上滋養肝腎、益氣養血的專門調理,都可以達到不錯的效果,而且又沒有西藥的副作用。
(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