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非侵襲性呼吸器顏面壓瘡 提升臨床照護品質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整理)
一般民眾對壓瘡(pressure ulcer)的認知,多數會知道病人無論在醫院或居家照護,長時間躺臥易導致尾骶骨或受壓部位循環不良,會導致壓瘡的產生。壓瘡已於2016年國際壓瘡組織統一修改為壓傷(pressure injury),目前國內仍較熟悉壓瘡,本文內容仍沿用壓瘡一詞。
壓瘡除了長時間的躺臥,若病人使用醫療裝置,受到醫療裝置相關配件長時間壓迫也會導致壓瘡產生。若醫療裝置用於臉部所產生的壓瘡又稱之為顏面壓瘡,例如:鼻胃管、氧氣面罩、非侵襲性呼吸器面罩等。 為提升醫療照護品質,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也將醫療裝置壓迫引起的顏面壓瘡納入各醫院臨床照護成效指標,其中非侵襲性呼吸器面罩有高比率的顏面壓瘡率,國外文獻約有3%-87%,也因此受到國內的重視。
非侵襲性呼吸器NIV 改善氧合通氣
雙和醫院胸腔內科呼吸治療室技術長蘇千玲表示,病人因疾病因素導致低血氧,或因通氣不足導致體內二氧化碳過高等,進而發生急性呼吸衰竭,此時病人使用非侵襲性呼吸器(non-invasive ventilator, NIV)可以增加體內氧氣、降低二氧化碳,病人換氣舒服能得到充分休息,待急性期過後,疾病獲得緩解,機器即可移除。
然而NIV面罩可能導致顏面壓瘡
為何病人使用非侵襲性呼吸器容易導致顏面壓瘡?NIV面罩透過頭帶固定於臉部,若因病人移動導致頭帶或面罩移位,形成漏氣會使機器發生警報,此時照顧者可能將頭帶繫得更緊,以避免漏氣。因此帶戴配戴過緊、壓迫時間過長、吸氣壓力高等因素都可能造成顏面壓瘡。特別是高齡、營養不良、疾病嚴重度高、面罩配戴時間長的個案是屬於高危險群。面罩長時間壓迫在同一位置,會造成受壓部位循環不良、皮下水腫,再加上面罩對皮膚摩擦,病人很容易產生壓瘡。
NIV面罩壓瘡的好發部位
蘇千玲技術長進一步指出,使用NIV面罩所造成的壓瘡,最常見部位就是鼻樑、下巴,以及臉頰兩側的顴骨骨突處,有時會同時發生數處。而且壓瘡情況會有分級,嚴重時會皮下組織受損發黑,真皮層皮下脂肪出現紫色及紫褐色,皮膚層會缺損,甚至出現傷口破皮流血。
敷料墊釋壓性有限
臨床上NIV病人經常使用人工皮或敷料墊保護病人臉頰,避免壓瘡。但對於吸氣壓力高、長時間配戴的病人,人工皮(或敷料墊)的釋壓性恐不足,加上未常規檢查皮膚,皮膚出油潮濕或皮下水腫,外加人工皮黏性佳經常因更換時拉扯皮膚,反而造成皮膚撕拉傷而加重皮膚傷害。其實臉部壓瘡的預防與其他部位壓瘡概念是相似的,應該每天檢查病人皮膚,並擦拭乾淨,使皮膚維持乾爽,必要時可使用保護噴劑,但對於疾病嚴重度高、皮層薄的病人,除了上述清潔乾爽措施外,一塊釋壓性佳的減壓墊也扮演重要的角色。
使用減壓墊可改善壓瘡
目前雙和醫院胸腔內科呼吸治療室和護理部提出NIV病人顏面皮膚保護策略:
1) 每日清潔皮膚,保持皮膚乾燥,必要時噴保護噴劑。
2) 面罩頭帶應拉平,且鬆緊度以二指寬度為宜,避免綁帶過緊壓迫更嚴重。
3) 使用減壓墊,國內外文獻指出適當敷料墊可減緩壓瘡產生,但目前敷料墊皆需裁剪,費時不易操作,若釋壓性不足仍無法保護病人。雙和醫院提出改善方案,利用面罩型高密度泡棉,不僅釋壓性優於敷料墊,而且操作簡易,有效縮短護理時數。
4) 不同的介面會在不同的部位造成壓瘡,因此建議理想上應該約2小時釋壓1次,以利受壓部位回復血循;也可交替使用不同款式面罩以改變受壓部位,但仍需定時釋壓。
5) 每日監測皮膚狀況,以即早介入適當處置策略。NIV病人顏面皮膚保護策略,讓顏面壓瘡率顯著降低。藉由跨領域共同合作,整形外科傷口照護指導,護理師細心照護,減少病人因身體不適住院還需承擔醫療裝置所造成的傷害和痛苦,更重要的是維持住病人身體心像,讓病人獲得身心靈舒適的照護。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28613/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