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反覆未好轉 應懷疑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
2020-03-30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武漢肺炎疫情持續發燒,勤洗手、戴口罩為防疫重點外,人人都想提升免疫力。但是對於「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患者,包括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他們會擔心目前用藥降低免疫系統,是否更容易遭受感染?萬一社區大流行,罹病後病情是否會加重?他們也好奇,若自行短暫停藥,對病情是否真有影響?
疫情間「發炎性腸道疾病」者減藥? 醫師這樣建議
目前專家共識,若輕症病友使用氨基水楊酸類抗炎藥,不論是口服或是灌腸途徑,建議繼續用藥;針對中度嚴重性病友,若使用嘌呤類似物的免疫抑制劑,就要特別小心自我防護,避免到人群擁擠處,並且注意身邊家人朋友是否有旅遊或接觸史,若病情穩定則可與醫師討論用藥是否可以慢慢減量。
至於重度病友若使用生物製劑,即便疫情期間,也不應貿然停藥,以免疾病惡化,導致腹痛、腹瀉、血便等症狀加劇,甚至面臨開刀切腸的更大風險。
治療中重度發炎性腸道疾病 生物製劑有兩種
治療中重度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生物製劑,依據作用機轉,包括「抗腫瘤壞死因子」生物製劑和「腸道選擇性」生物製劑;前者同時抑制蛋白質活性與腸道發炎,作用於全身,而後者的機轉為直接作用於腸道,一般而言造成結核菌或巨細胞病毒感染風險較低,亦無進行性多灶性腦白質炎的疑慮,並且對於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療效特別優異。
大學生暴瘦誤以為腸躁症 治療2年回歸正常生活
一名大學生看診時由爸媽推著輪椅進來,臉色蒼白且氣喘吁吁,當時抽血檢測血紅素僅剩5gm/dL(正常約為15),發炎指數偏高合併發燒,收住院經無痛內視鏡檢查,在盲辦以及乙狀結腸部位,因發炎造成出血和嚴重狹窄,衍生進食容易嘔吐、產生暴瘦。
這名病友過去幾年內,曾被誤以為是壓力大引起腸躁症!住院排除感染及腫瘤後,最後確診為克隆氏症;他在急性期先接受類固醇治療,之後幸運的通過健保給付生物製劑,對症下藥後,近2年來狀況好轉,生活可自理且正常工作。
疫情間追蹤有疑慮 與醫師多討論
至於「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病情追蹤,其實「症狀緩解」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更重要的目標是「腸黏膜的癒合」。一般常規檢查包括:抽血檢查白血球、高敏感性C-反應蛋白、糞便內鈣衛蛋白等。在目前疫情尚未趨緩,若病友對於到醫院接受大腸鏡或小腸鏡檢查有疑慮,或許可跟醫師商量,是否透過核磁共振腸造影術、膠囊內視鏡檢查,或是小腸超音波追蹤。文/張崇信(台中榮民總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5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