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傷、割傷⋯正確照護傷口「關鍵步驟」醫教你敷料這樣用才不留疤
本篇文章目錄
「醫師,我的傷口越來越嚴重!」老伯指著膝蓋抱怨,「本來只是跌倒擦傷,我就自己換藥,結果越搞越糟糕⋯⋯」老伯的膝蓋上貼了一大塊紗布,沾滿了滲液與血漬。
醫師小心移除紗布後,發現患者原本的傷口大約只有2X2公分,但是傷口周遭的皮膚發紅、起疹,還有幾處明顯是在撕膠帶時造成的破皮,皮膚損傷的範圍已是原本傷口的好幾倍。
臨床上常會遇到一些患者,在居家傷口照護的過程中,遇到皮膚過敏、搔癢破皮,而產生很多問題。三軍總醫院整形外科醫師喬浩禹說,當時請患者使用低過敏性敷料、矽膠型膠帶,在小心照顧後,才漸漸痊癒。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會遇到一些小傷口,例如做菜時的切割傷、燒燙傷,或是跌倒、碰撞造成的擦傷、鈍挫傷等。喬浩禹指出,雖然是小傷口,但依然要好好照顧,才能降低感染的機會。
建議要每天以生理食鹽水清潔傷口,並以敷料覆蓋,請盡量保持乾淨、避免沾濕。喬浩禹說,針對感染風險較高的傷口,可以使用優碘妥善消毒。
延伸閱讀:
受傷該貼紗布或人工皮?不想留疤,教你正確選擇「6種傷口敷料」
過去大家常用紗布覆蓋傷口,現在有很多人會使用人工皮覆蓋傷口。喬浩禹說,人工皮能夠吸收傷口滲液,在剛受傷的前幾天,傷口滲液較多,可能需要增加更換頻率,避免過度潮濕。
換藥時,要仔細觀察傷口,如果出現發紅、腫脹、發熱、疼痛等感染跡象,便要盡快就醫。
善用進階人工敷料
傳統紗布的可及性高,也被廣泛使用,不過較容易乾掉黏在傷口上,而在換藥時造成不適。
目前有很多種進階人工敷料被用來照顧傷口,喬浩禹解釋,進階人工敷料能夠吸收傷口滲液,形成濕潤的凝膠體保護層,提供良好癒合環境。
延伸閱讀:
細菌感染恐截肢!傷口照護必看「這5大步驟」
為了避免傷口遭到汙染,通常會請患者避免沾濕敷料,以減少感染的風險,但是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很難完全不碰到水。喬浩禹說,若有需要時,可以使用具有防水外膜或防水黏邊的敷料,提升日常的便利性。
在傷口癒合期間給予妥善照護,對傷口預後非常重要。提供良好癒合環境、避免感染都有助於減少疤痕的形成。
在照顧傷口的同時,也要留意傷口周邊的皮膚,喬浩禹提醒,因為人工皮在吸收滲液後形成水凝膠,若滲液較多,會讓傷口附近的皮膚也浸潤得很嚴重。除了增加更換頻率之外,也可以考慮使用皮膚保護的噴劑、塗層,避免傷口附近的皮膚持續浸潤。
小心預防黏膠相關皮膚損傷
因為需要使用膠帶、黏膠固定敷料,所以得小心預防黏膠相關皮膚損傷,常見的問題包括過敏、破皮、水泡、撕裂傷等。
在固定敷料時,要盡量減少膠帶與皮膚的接觸面積。如果皮膚已經有發紅、過敏的現象,便要盡量避開,以免狀況惡化。
若希望降低過敏的機率,可以使用低過敏膠帶、矽膠型膠帶。喬浩禹說,患者對矽膠發生過敏的機率較低,有助減少黏貼膠帶造成的搔癢不適。
移除敷料的時候,請一手輕輕固定皮膚,一手慢慢撕除膠帶,不可快速撕除膠帶,以避免造成破皮或撕裂傷。
癒合不良、慢性傷口是健康警訊
多數的表淺小傷口可以在家裡照顧,但是如果發現傷口經過2、3禮拜仍然沒有癒合,或沒有明顯縮小,便得盡快就醫,讓醫師評估是否有感染、是否需要進一步介入治療。
部分患者的慢性傷口是因為糖尿病、周邊動脈阻塞、靜脈阻塞、或壓瘡,必須矯正背後的原因,才有辦法讓傷口癒合。慢性傷口是健康警訊,若沒有妥善處理,恐怕會出現更多棘手的併發症。
喬浩禹叮嚀,各種傷口都不能大意,請依照醫護人員的指示妥善照護,才不會讓小傷口變成大麻煩!
(本文獲照護線上授權轉載,原文為:居家傷口照護這樣做,幫助癒合、預防疤痕,整形外科醫師圖文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