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一個人爬山要怎麼準備?專家揭「登山攻略」用1招擬定合適路線
依實力制定計畫
——東秀訓(石井運動登山學校祕書長)
所謂的獨攀就是連登山計畫都得憑一己之力決定,對自己所擬定的計畫內容感到擔憂時,通常是沒有搞清楚自己的實力,選了超乎能力的山岳所致。因此冷靜判斷自己辦得到的事情是很重要的,只要能夠選擇符合自己能力的山岳,對於不安的緩和會有一定程度的效果。
判斷自己的實力時應特別著重於體力與技術。獨攀經驗很少的話,可以重新檢視自己的團隊登山經驗,回想一天能夠走幾個小時?是否看得懂地圖?藉此確認自己的登山綜合能力。接著在擬定登山計畫時,必須將行動時間設定得比團隊登山時期還要短,以確保體力方面不會過於勉強。
延伸閱讀:
關節退化能爬山嗎?骨科醫親解:做到「這5點」登山、健行沒問題
「所謂的獨攀,其實就等於擔任單人隊伍的領隊,必須客觀判斷自己的體力與技術,選擇適合自己的路線,並假設可能會遇到的風險,只是獨攀都必須獨自進行而已。做足這些功課的話不僅可以強化登山時的心態,也有助於提升登山能力。
優質的登山計畫必須由「經驗」、「體力」、「風險」與「資訊」這4個要素組成。其中東先生認為尤以「經驗」特別重要。「經驗愈豐富時,就愈能夠在計畫階段就想清楚路線難度與風險。舉例來說,沒經歷過要穿越林木線的路線時,就很難想像林木線以上會出現什麼風險。而林木線以上的區域風雨更為劇烈且失溫機率相當高,有過類似經驗的人自然能夠具體想像出個中風險。在制定登山計畫時,以這些經驗為基礎活用各種資訊是非常重要的。」
延伸閱讀:
山中迷路也不怕!登山必備「1神物」增加生存機率:4步驟等救援
獨攀者在制定登山計畫時的困擾
- 計畫時對於路線與所需時間過於樂觀
- 途中開始害怕,最後只敢走人多的路線
- 不知道該選什麼等級的山
- 很怕途中筋疲力盡,卻沒有人可以伸出援手
- 獨攀時只敢去曾經去過的山
- 不知道團隊登山與獨攀登山計畫有什麼差異
- 一個人登山的實際所需時間,不是比計畫快就是慢
- 即使定好了計畫,仍擔心遇到狀況時無法做出正確判斷
用「行程定數」找出適合自己的路線
——安藤真由子(健康運動指導員)
一般登山導覽書都將體力切割成3~5個階段,以表示路線的難易度,而「行程定數」則是更詳細客觀的體力程度指標。行程定數會從「行程所需時間」、「實際步行距離」、「累積爬升高度」與「累積下降高度」計算出來,能夠用1到100的數值表現出路線的特徵。
「藉此將過去的經驗數值化後,就能夠以曾走過的路線行程定數為基準,與目標路線做比較,如此一來就能夠掌握即將面臨的狀況。」走到體力用罄而步履蹣跚,或是實際走完的時間比預計更久時,都代表自己的體力不適合該路線。
但是從以往的登山經驗找出體力可以負荷的行程定數,獨攀時就可以選擇行程定數低於該數值的路線。行程定數的另一大優勢,就是定期前往行程定數程度相當的山岳時,可以檢視自己的體力是否比之前好?或者是反而衰退了?但是體力可負荷的程度也會受到天候變化等影響,請特別留意。
即使是沒有去過的山域,經驗夠的話也可以用導覽等資訊,對照自己過往的登山經歷,想像需要多少體力?有什麼樣的地形特徵?伴隨而來的是什麼樣的風險?依自己的經驗檢視資訊,並在登山計畫中落實前述4個要素,就是制定登山計畫時的訣竅。
(本文摘自/一人登山完全攻略/采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