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午睡居然有「生命危險」?研究證明「吃飽睡午覺」有助提高記憶力
為什麼吃飽了會想睡覺?
我們慢慢走回到辦公室,午後和煦的陽光暖暖地照在臉上,打了個哈欠後,視線不禁模糊起來。這是許多人飯後的身體變化,吃飽了就想睡覺。有一個觀點深入人心,吃飽的時候由於血液大部分供給於胃腸消化,於是輸送給大腦的血液會大幅減少,供氧量不足讓人產生昏昏欲睡的感覺。
吃飽了想睡覺是因為大腦供血減少,其實是個天大的誤會。大腦是人身體最重要的器官,儘管重量只占到身體總重量的2%,但耗氧量基本達到身體總耗氧量的25%。如此重要的器官,我們的身體是不可能為了消化一頓飯就中斷給大腦的供應。
我們可以這樣想,如果飯後大腦是因為血液流向腸胃道而「呼吸困難」,那會不會有人吃到一定程度,而大腦缺氧昏厥過去呢?(有也是吃撐的吧)
延伸閱讀:
別讓上班變成一件「苦差事」!心理學博士揭「1想法」影響快樂感
其實,科學家也對吃飽想睡覺這件事產生濃厚的興趣,並試圖揪出罪魁禍首。聖馬特奧醫學中心及史丹佛大學的科學家團隊發現,進食後身體中的一類神經遞質可能是罪魁禍首。科學家們研究了志願者用餐後血液裡膽囊收縮素(cholecystokinin,CCK)的含量變化,發現了有趣的事情。
CCK是由小腸黏膜細胞分泌的一種肽類激素,主要功能是幫助胰腺分泌消化酶,促進膽囊排除膽汁。但膽囊收縮素同時廣泛存在中樞神經系統中,因為它同時要在用餐過程中,刺激中樞神經系統,產生飽腹感並抑制食慾。
研究發現,志願者飯後2小時內,膽囊收縮素體內濃度明顯上升,並於2小時之後開始下降。科學家同時發給志願者一張睡意量表,分時間點記錄他們睡意的大小。結果顯示,志願者的睡意隨著進餐結束即開始明顯增加,隨後趨於平緩。
科學家以嚴格的統計學方法,評估了膽囊收縮素的變化與睡意的變化,證明膽囊收縮素的上升和下降與睡意的襲來和消散存在聯繫。更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吃進越多脂肪的志願者,體內膽囊收縮素含量越高,也就更容易想睡。回到我們日常的情景中,吃紅燒肉比吃青菜更容易餐後想睡覺。
延伸閱讀:
午休趴睡5壞處恐「趴到中風」!物理治療師教「最佳午睡姿勢」
適當午睡提高記憶力
我們的身體為什麼留下這樣的機制,科學家至今並沒有統一的解釋。但一些研究表明,適當的午睡,其實可能有助於提高記憶力。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的科學家做了一個實驗:他們找到了39名健康的年輕志願者,隨機分成兩組,午睡組和清醒組。上午時,科學家讓兩組人學習同樣的知識,並進行測試。
結果顯示兩組成果不相上下。中午時段,科學家讓午睡組休息90分鐘,而讓另一組保持清醒。下午6點左右,科學家組織受試者進行新一輪的學習和測試。事實證明,一天保持清醒的志願者學習效果變差,午睡明顯提高了學習能力。
對此,科學家們解釋,我們的大腦像一台電腦,有類似於電腦記憶體的「瞬時記憶」;同時為了數據長期保留,有類似於硬碟的「長期記憶」。
在白天的時候為了更高效的大腦運轉,我們不斷遺忘當天發生不重要的事情(不斷清空電腦記憶體,處理新的數據);當晚上進入深度睡眠的過程中,我們強迫大腦的部分區域休息,也造成一部分記憶的遺忘(關機後對內存的清空)。
但有一個時段可以把瞬時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即把數據從「電腦記憶體」拷貝到「硬碟」,這就是非快速眼球運動睡眠,也就是俗稱的淺度睡眠。因此,在午後短暫的淺睡眠,可能有助於提升我們上午各項工作後的記憶力,同時可以恢復體力,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
不午睡居然有「生命危險」?
事實上,儘管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但我們可以搞笑地推斷一下,大學裡的各種資優生所擁有的變態記憶能力,可能與他們在自習室學了又睡、睡了又學的生活狀態有直接關係。
有一些研究甚至表明,不午睡居然有「生命危險」。有一項24,000人參加的研究指出,與很少午睡的人相比,習慣午睡的人死於心臟疾病的風險要低37%。研究者認為午睡可以降低壓力激素,繼而保護心臟。所以,條件許可的話,吃飽了可以休息片刻。
(本文摘自/社畜生活新主張:從一天關鍵作息16小時中,找回健康與生活的最佳平衡點/大都會文化)